值得一生回味的50句凡人语(21-25)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331296.html
21、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22、当你能飞的时候就不要放弃飞;当你能梦的时候就不要放弃梦;当你能爱的时候就不要放弃爱。
23、如果敌人让你生气,那说明你还没有胜他的把握。如果朋友让你生气,那说明你仍然在意他的友情。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己。
24、积极心态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心态像病毒,传到哪里哪遭殃。
25、快乐的人,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得少。
今 日 看 点 : 2009-08-22 ▲◆★●■☆
南海诸国伙同200余家西方公司蚕食我国油气资源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news/568/20090821/15610104.html
美高官访越南:支持东南亚国家争夺南海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top01/11053250/20090821/15609114.html
中澳关系如何弄致今日地步?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中俄援助韩国火箭或双重标准惹恼朝鲜
http://blog.ifeng.com/article/3078575.html
中国司法部门的公信力在洋贿赂曝光中沦丧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86712
美国DDG-1000战舰进展顺利已建成183米长舰体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8-22/1035563420.html
美国海军利用海水中的二氧化碳生产燃油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86707
南海诸国伙同200余家西方公司蚕食我国油气资源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news/568/20090821/15610104.html
南海周边国家伙同西方石油公司,正不断蚕食我南海油气资源,并且呈现愈演愈烈之势。
2009-08-21 新华网《国际先驱导报》记者于冬发自北京 中国南海自古就是一个神秘而富饶的地方。据中国国家海洋局统计,南海能源储备可与波斯湾媲美,至少蕴藏有367.8亿吨石油, 7.5万亿立方米天然气。
正是垂涎于此,南海周边国家伙同西方石油公司,正不断蚕食我南海油气资源,并且呈现愈演愈烈之势。
《菲律宾商报》8月15日透露,菲律宾政府已批准与英国Forum Energy公司合作勘探中国南沙礼乐滩附近的油气田。对此,中国驻菲律宾大使刘建超警告称,“这将被视为侵犯中国主权,将会导致地区关系再度紧张”。
不过,西方公司近期计划参与的和南海有关的项目,还不仅仅是菲律宾这一个。据《国际先驱导报》近日得到的一份西方某知名石油公司的内部调研报告显示,目前西方各大石油公司正加紧公关活动,目标是南海地区27处正在勘探或待建的开采项目。
☆ 200多家西方公司染指南海
深夜的南海海域,钻井林立,灯火通明。
“20多年前,那里还是漆黑一片,是渔民打渔的好地方。”面对本报记者的采访,海南省三沙市一家渔业公司的经理崔思义满腹苦水,他气愤的是,中国渔民的传统渔业海域如今布满了外国公司的钻井平台,如果靠近,则会遭遇外国军舰的强力驱逐。
崔思义的所见所闻,在那家西方知名石油公司提供的报告里得到印证,该报告显示,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尼等南海周边国家,已经与埃克森-美孚、英荷壳牌等200多家西方公司在南海海域合作钻探了约1380口钻井,其中大约八九成位于争议海域(即中国南海海域)。
而中国社科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国际战略室副主任薛力在其为媒体撰写的一篇文章中也指出,其他国家已经从许多国家招来200多家公司,在南海钻探了1000多口井,年石油产量达5000万吨,这远远超过了中国大庆油田4000万吨的年产量。
被崔思义视为南海“吸血鬼”的这些外国钻井平台,外界难以窥其全貌,因为南海周边国家以及介入的西方石油公司对此讳莫如深。但本报记者获得的如下信息,足以说明南海周边国家掠夺我油气资源的严重程度。
越南是较早掠夺我南海资源的国家。上世纪70年代,越南就与苏联合作开采了头顿地区东南150公里处的白虎油田,最高年产量足有540万吨,但由于苏联技术落后,导致海水侵入了贮油层,油田被毁坏。随后,越南改与美英等西方石油公司合作。
新加坡东南亚研究所2008年的报告表明,自1978年以来,越南先后与日本、苏联、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印度等国的数十家石油公司签订了勘探和开发合同,招标区域有120多处,几乎覆盖了中国整个南沙和西沙海域。其中,越南在我南沙海域的青龙、白虎和大熊是最主要的3个油田,年产量都在500万吨以上。
马来西亚则是在我南海开采油气资源最多的国家。目前,该国在南海的石油年产量超过3000万吨,天然气近1.5亿立方米。南海其他国家则紧随其后,在南海油气开发上毫不逊色。
☆ 油管后面有“炮管”撑腰
崔思义不止一次目睹这些矗立于海上的“吸血鬼”,他向本报记者描述说,“周围海域有军舰巡航,空中不停有直升机飞过。但是他们的钻井平台本身倒不张扬,上面几乎没有任何国家或公司的标识。”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李金明教授把这种做法称为“油管子连着炮管子”,他说,先是武力占领,然后在军舰的保护下进行油气开采,“这是南海周边国家侵犯中国南海主权的套路。”自1988年3月14日中越“赤瓜礁冲突”以来,除文莱外,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等国都直接派军舰保障其海上油气田的安全。
除了军事保护,南海周边国家在油气资源开采上还采取了打“擦边球”的做法。李金明教授指出:“为了避免过度刺激中国,它们开采的油田通常会选择在断续线边缘上。”例如,越南在南海的9大油田中,只有位于万安滩的青龙油田完全在中国断续线内,大熊油田则稍微靠近断续线。
☆ 区域内外联手制衡中国
“南海国家与西方石油公司合作,如同草船借箭,既有经济、技术上的原因,更有政治上的考虑。”李金明教授指出,海上石油开采是一项高风险、高技术和高投入的产业,越南、菲律宾等国家选择与西方大石油公司合作开发油气田是很现实的考虑。
英荷壳牌公司的一份市场评估报告为此提供了佐证。目前,在海底每钻井1米需要1万至2万美元,海上钢结构钻井平台每平方米则需3万美元以上。建设一个中型海上油气田,就需要至少5亿美元。无疑,南海周边国家无力独自承担如此高昂的海上开采成本。
李金明同时指出,拉拢西方石油公司“入伙”,背后也有越南、菲律宾等国家将“南海问题国际化、复杂化”的政治考虑。西方国家在得到经济利益的同时,必将在南海问题上起到制约中国的作用。
西方向中国打“南海牌” 的企图已经显现。“美国之音”8月16日报道,美国参议院外交常设委员会8月15日举行听证会,探讨美国在南海问题上“应当扮演积极的角色”、“反对任何恐吓美国公司的举动”。该议案的重要推动者吉姆·韦布曾是越战大片《野战排》的故事原型,他曾被曝与埃克森-美孚等石油公司联系密切,而埃克森-美孚与越南、菲律宾合作开采了我南海多处油气田。
☆ 中国未产一桶南沙油
南海争议海域的“共同开发”正如火如荼。然而,中国至今却没有在该海域产出一桶油。
尽管1957年4月,南海莺歌海上闪动的勘探火苗曾让全中国为之一振,但1965年南海纠纷后,中国主动将海洋石油工业重心由南海转到了渤海。
中国社科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国际战略室副主任薛力向《国际先驱导报》指出,这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中国海洋开发能力不够,存在技术、资金和组织管理上的瓶颈;另一方面,中国的海洋战略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需要不断调整。
据介绍,全球能够在水深300米开采油气的企业不足20家,在3000米海底开采石油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而南海平均水深达1200多米。直到2004年,中海油才掌握了部分深海勘探开发的技术。
薛力同时透露,中国国内石油产业的垄断局面也制约了南海开发。“中海油几乎垄断了海上油气专营权,中石油是‘旱鸭子’,下海没有海外开发权,现在顶多只能在浅海区域捣鼓。”
其实,中国也曾有过与西方公司联合开采南海争议海域油气资源的尝试。
1992 年5月,中海油与美国克里斯顿能源公司签署了“万安北-21”合同。5年后,当克里斯顿能源公司依照合同在南沙群岛西部万安滩附近海域进行勘探时,却遭到了越南政府的抗议,电缆、管道等也遭到破坏。随后,中越两国陷入“口水战”“外交战”。1997年4月1日,中国政府主动把“勘探三号”船及拖船撤离了万安北海域。然而,越南后来却不顾中方的反对,执意与美国埃克森、英国BP石油公司等合作开采我南海油气田。
对此,薛力指出,“中国之所以没有做出针锋相对的反应,主要是出于大局考虑,并不是没有能力组织区块招标联合西方公司开采。”
☆ 多重因素增加南海维权难度
“我退他进”的局面,令中国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形同虚设,南海周边国家实际执行的是“搁置与中国争议,共同与西方开发”。 在既成事实的基础上,南海国家才敢于跟中国叫板。李金明教授认为,相关国家在开发我南海资源的过程中获得了大量外汇,再用这些外汇购买武器装备,反过来再强化对我南海海域的侵占。这事实上已经成为南海国家掠夺我海域的具体思路。
李金明教授还指出,“越南、菲律宾等南海周边国家通过与西方石油公司的合作,把美国的利益和军舰都拉拢过来,以形成对中国外交和军事上的掣肘。”
无疑,这些都增加了中国在南海维护主权的难度。甚至有悲观者认为,中国已经不可能再拿回那些美丽的南海岛礁了。(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美高官访越南:支持东南亚国家争夺南海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top01/11053250/20090821/15609114.html
环球时报2009年8月20日报道 美国民主党参议员吉姆·韦伯19日在访问越南时称,美国应该做出更多努力,以“平衡”中国在东南亚、南亚地区的势力。他还称美国应“站在他们一方”。
身为美国参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亚太小组主席的韦伯,在造访缅甸后又于19日在越南进行为期两天的访问。美国之音网站报道称,中国近来表示享有南海80%的主权,“这一表态让越南人担心”,越南和其他五个东南亚国家对此产生争议。韦伯表示,美国应该站在这些国家一方。
韦伯称:“美国应该在防卫南海区域上作出更具体的动作。”他随后称:“这种动作不一定是军事上的。美国作为一个国家的外交立场,是希望在该区域成为‘平衡’中国的势力。”据称,在中国南海风波正起的7月,韦伯还曾牵头举行了有关中国南海争端的听证会。而在韦伯访问越南期间,当地媒体发表了多篇文章指责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
美国之音认为,韦伯此次亚洲之行也是美国重建与东南亚外交关系的一部分。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不久前出席了东盟系列会议,并与东盟签署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中澳关系如何弄致今日地步?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陆克文处理胡士泰事件时,采取了一个低姿态的身段。
中评社香港2009年8月21日电(记者 黄晓南编译报道)中国和澳洲的关系近来可说是爱恨交缠。英国《经济学人》网站20日刊文分析,两国关系的复杂性是源于这样的一种矛盾:一方面,中国是澳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对于澳洲的经济举足轻重;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对于澳洲当局近期的政治取态,却感到愈来愈不满。
这篇题为《中澳关系纷扰波折再一弯》(Australia's Fraught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Takes Another Turn)的文章说,以懂汉语闻名的澳洲总理陆克文在07年尾上台后,大家都预期中澳关系将会一帆风顺。但是故事发展到了今天,却并非如此美好。
本月18日,澳洲当局宣布:“中国副外长何亚非取消访澳行程,澳方对此表示遗憾。”在原先的计划中,何亚非会到北部城市凯恩斯出席太平洋岛国论坛峰会,并与陆克文商讨有关建立一个包括中国和澳洲在内的亚太区域合作组织。结果,中国只派了官阶较低的外交部特使王永秋率团参加这一个峰会。
上述风波是中澳关系遭受的最新一轮打击。目前,两国关系在多个方面都出现了紧张。澳洲外长史密斯18日亦坦承,中澳关系正在出现多方面的困难,需要好好处理。
文章指出,两国关系的复杂性是源于这样的一种矛盾:一方面,中国是澳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对于澳洲的经济举足轻重;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对于澳洲当局近期的政治取态,却感到愈来愈不满。
中国取消何亚非的访问,正是对于澳洲当局发出签证予所谓“维族流亡领袖”热比娅、让其到访该国的一个回应。中国政府指控她参与煽动上月在乌鲁木齐发生的汉维冲突。
而早在今年5月,中澳关系已开始变得愈来愈棘手--陆克文当时发表的防卫白皮书指出,中国现已成为澳洲的“最大战略威胁”。中国当局认为,这份白皮书很大程度上与美国看待亚太区问题的立场一脉相承。
进一步触怒中国政府的事件发生在6月--澳洲矿商力拓集团撤销了与中国铝业的战略合作交易协议(即中铝向力拓注资195亿美元,换取最多上升至18%的力拓股权)。与此同时,力拓还与主要对手必和必拓缔结同盟,合作开发西澳皮巴拉的丰富矿藏。而一直以来,中国的工业发展高度依赖进口矿石,对于沾手澳洲的矿产向来深感兴趣。
7月,力拓驻华代表胡士泰和另外两名员工,被中国当局以盗取国家机密罪名逮捕。及后,胡士泰改为被控以较轻微的侵犯商业秘密和受贿罪。
到了8月,就发生了热比娅事件。事缘正在举行的墨尔本电影节,将会播放关于热比娅的一套纪录片,主办单位邀请她作为嘉宾到场,澳洲当局也向她发出了签证。中国政府当然对此大表不满,但澳方却不为所动,甚至将该纪录片移至一个更大的场馆播放;而位于坎培拉的澳洲国家记者俱乐部,亦邀请她进行演讲。
然而,在上述种种政治风波爆发的同时,中澳之间的商业经济合作仍然频传喜讯。本周二,澳洲能源部长弗格森在北京出席签署仪式,见证两国达成了历来最大额的商业交易,即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斥资410亿美元,购买埃克森美孚澳洲资源公司开发的液化天然气。此外,澳洲第三大铁矿砂供应商 Fortescue亦与中国钢铁厂商达成协议,将以折扣价(比日韩年初与澳方协议的价格低3%)供应今年下半年出产的矿石;作为回报,中方将向其提供60 亿美元贷款。
文章说,这两宗交易或许发放出一个乐观的讯号,即中澳关系始终是受商业实用主义(commercial pragmatism)所主导。澳洲国库部秘书长宾亨利显然是这种乐观者,他早前预言,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对澳洲的经济前景而言,中国仍将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尽管如此,陆克文在处理中澳关系时,仍需面对比经济问题更为复杂的政治问题的挑战。作为与中国有深厚关系的外交家,在处理胡士泰事件时,他采取了一个低姿态的身段。而周一出炉的民调显示,有58%的澳洲民众支持他的处理手法。然而,澳洲人对于中国这个巨大的贸易伙伴,仍然存有一定的疑虑。在这情况下,中国人可能会发现,要维系与陆克文这个“中国通”的友情,并不是想像中那么容易。▲
中俄援助韩国火箭或双重标准惹恼朝鲜
http://blog.ifeng.com/article/3078575.html
2009-08-20 尽管韩国运载火箭发射本国卫星的计划一推再推,造成了朝鲜和日本等国内对韩国的奚落。但同时也暴露出来朝鲜和日本等国对中俄不遗余力地协助韩国发展航天表示忧虑,尤其是朝鲜对此表示不理解和强烈的愤慨,尽管嘴上不说,但内心难以掩饰对中俄的不满。
美国人很聪明,为了避免自己扩散导弹武器之嫌,并出于自身国家利益的考虑,对于韩国提出的航天技术援助表示了委婉的拒绝,并暗示中俄可能会提供可行的帮助。自然在韩国的努力下,中俄纷纷对韩国运载火箭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和核心技术器件,俄罗斯为其提供了主发动机系统,据称中国提供了核心的控制器件(韩科技部副部长李相穆提到在去年中国四川地震导致关键部件获取时间推迟后,“韩国航天运载器”KSLV1的发射时间此前曾从2008年底推迟到了今年6月之后)。如果消息属实,那么中俄这种厚此薄彼的做法显然会招致朝鲜的极力反对,当然这也将是美国人精心策划“反间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表面上看,美国人是奉行了双重标准,对韩国说一套做一套,可对朝鲜却说一套做另一套,并极力遏制朝鲜发展导弹武器。但美国人还是棋高一着,毕竟美国人没有实质性参与韩国的火箭设计策划,要说支持和搞双重标准,完全是参与其中的中俄两国,要说该指责的也应该是中国和俄罗斯,韩国火箭事件本身与美国没有什么关系,不仅没有关系,而且美国人还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手段阻止了美国火箭技术流入韩国的企图,“完全遵守”了不扩散武器的基本承诺,努力维护了朝鲜半岛的力量均衡。但中俄却通过武器技术和产品输出打破了这种平衡,不仅仅是扩散了武器,更是将力量天平压在了韩国一方,这一切让朝鲜不得不大为震怒。
因此,其实中俄并不“聪明”,在这件事情上又一次被美国人玩弄于股掌之中。另外,作为航天技术,美国人一直希望获取中国和俄罗斯的相关技术情报,一旦韩国掌握技术,那也就离美国人掌握不远了。因此,这件事情不仅不是多赢,或是中俄满盘皆输的一次失败的技术合作。国家之间的合作还是多问几个为什么,我们究竟能从中得到什么好处,这不是势利,也不是现实,是国家利益所向,是民族利益驱使。尤其是在朝鲜半岛的问题解决上,我们也应该调整思路和做法,要从调停人的身份转变为当事人的身份,只有这种身份的转变,才不会使得六方会谈出现如今的搁浅局面,尽管现在来讲有些晚,但总比还“至今糊涂”要好得多。相信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并非如今的现实写真。▲
中国司法部门的公信力在洋贿赂曝光中沦丧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86712
2009-8-21 跨国公司行贿的足迹不仅在中国,其实是遍布全球的,比如CCI行贿,行贿款项除了中国企业外,还有巴西、印度、韩国、马来西亚、阿联酋5个国家的相关国有企业。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日本也曾是跨国公司行贿的“重灾区”。例如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洛克希德公司使用1210万美元贿金获得了全日本航空公司 4.3亿美元的交易合同。案发后,日本东京地方检察厅、警示厅和国税局共同介入调查,经过6年时间,涉案的前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被判有期徒刑4年,并追缴罚金5亿日元。日本司法界通过此案建立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司法制度,到上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商业交易秩序明显好转。
可想而知,如果洛克希德案曝光后,日本不是由司法机关积极介入,而是让全日本航空公司自己调查,“自证”的结果肯定是“清白”。该公司也许会说:“经核实,不存在有人接受礼物和相关费用等问题,并感谢媒体和广大网友的监督和支持。”那么,田中角荣就不可能被挖出,而日本商业交易秩序也并不可能好转。
现在令人奇怪的是,我们的司法部门面对美国司法部的“公开举报”,要么就充耳不闻,要么就是由企业自查,例如由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中石油自身组成调查组,而且无一例外是证明了自身的清白。而拥有强制措施等调查手段,并且负有对贪污贿赂进行调查职责、可以借助《中美刑事司法协助协定》向美方提出调取证据的中国司法机关却按兵不动。难道他们是真正相信涉案企业能反商业贿赂,还是另有隐情?
《法制日报》近日在报道中总结“洋贿赂” 时称,“这几乎是近年来跨国公司在华行贿案的统一模式”,即美国公司违反海外腐败法被巨额罚款,中国舆论一片哗然,最后却不了了之。文中还追问:“同样的开头,同样的过程,这一次是否还将是同样的结局?”的确,从几年前的西门子、朗讯到后来的德普公司行贿案,无不验证了这一“统一模式”的存在。
实际上,如果没有司法机关介入“行贿门”的调查,指望企业来反自身腐败,反跨国公司行贿,那就永远都不会有让人放心的结果,而且,良好的、不受商业贿赂腐蚀的市场交易秩序不可能建立。更重要的是,司法机关在一次次的“行贿门”被曝光后的按兵不动,公信力将在这一次次曝光中沦丧。因为,起初民众是痛恨这些受贿的企业和官员,痛恨他们的无耻与丢脸,但是,司法机关面对一次次的曝光却不主动查处,人们就有理由怀疑司法机关是否在有意包庇这些企业与官员,怀疑是否因为司法机关的按兵不动让更多的企业和官员肆无忌惮。最终,人们可能将“行贿门”的愤怒转嫁于司法机关,这将是司法机关权威与公信的不可承受之重。
一桩桩在他国已是板上钉钉的“洋贿赂”案,如果我们的反腐部门再不回应,损害的不仅是自身的公信力,更有国家的形象。▲ 来源: 人民网
美国DDG-1000战舰进展顺利已建成183米长舰体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8-22/1035563420.html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22日 中国国防科技信息网
据防务新闻网2009年8月17日报道 最近,关于DDG1000 “朱姆沃尔特”级导弹驱逐舰的讨论都围绕着美国海军消减了该舰的采购计划,由之前的7艘消减到三艘,可能是由于预测到该舰的造价可能会远远高于预期的33 亿美元,或者是该舰的地面攻击能力并不是当前美国国家战略所需要的,这些看法都在美国四年一次的国防评审会议上形成了。
不在意所有的评论,有系统的、稳步的甚至是静悄悄的,第一艘舰艇的主要零件已经在全国开始生产了。准备就绪之后,这些零部件将通过驳船和火车运送到通用动力位于缅因州的巴思制铁造船厂,从今年二月开始,该船厂就开始进行分段的焊接,目前已经形成了183米长的船体。
这艘舰艇充斥着各种新技术,从它的武备到发动机到雷达等等。DDG1000项目主管詹姆斯上校勾画出了十三中主要的工程研制模型,其中有三种几乎完成了包装研制并进入生产阶段。
完成了的产品是BAE系统的155毫米的先进炮系统和它的弹药,洛·马公司的远程对地攻击导弹。炮正在肯塔基州的路易斯维尔制造……。上个月,远程对地攻击导弹在新墨西哥的白沙进行了射击试验,检测了它的极限射程为117公里。詹姆斯说,进一步加强火箭发动机的化学性能,这种导弹射程有望达到 135公里。
MK57先进垂直发射系统正在由雷声公司制造,八个垂直发射系统中七个的外围模块正在巴斯造船厂。合成舱室的研制已经完成,诺·格公司正在位于密西西比的加佛港建造船舶的上层建筑。▲ (中国船舶信息中心 柳正华)
美国海军利用海水中的二氧化碳生产燃油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 topic_id=1000&msg_id=86707
2009-8-21 作者: 科特·克莱恩 文章译者: Gorfee
美经过深度精炼,美国海军化学家已将海水处理成不饱和短链烃,可以用来制造以煤油为基础油的军事用燃料。
经过深度精炼,美国海军化学家已将海水处理成不饱和短链烃,可以用来制造以煤油为基础油的军事用燃料。但如果最终产品必须“碳中和”的话,化学家还需要寻找一种新的清洁能源来作为反应动力。整个过程包括提取出溶解在海水中的二氧化碳,混入由电解水产生的氢,制造出烃类燃料。
这个过程中用到了一种与叫做Fischer-Tropsch(FT)的化学合成反应相类似的反应。FT合成反应的商业用途是利用合成气(低级煤产生的可燃性气体,以一氧化碳和氢气为主)来制造类似汽油的烃类燃料。
华盛顿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的化学家罗伯特·多纳说,由于化学稳定性的问题,二氧化碳很少被用于FT合成反应。但是地球上的二氧化碳多得引发了气候变暖,使得它变成了储量丰富的潜在原料。多纳说,尽管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很低,只有0.04%,但海水中含有的浓缩二氧化碳量却是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14 倍。
海军研究小组现在的实验目的,就是如何减少反应过程中产生的不必要的甲烷,从而产生更多的烃类。在通常的FT合成反应中,一氧化碳和氢在有催化剂的情况下被加热,经过一个复杂的反应链条,生成甲烷、石蜡和液态燃料混合物。
多纳和他的同事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如果使用钴类催化剂,由海水中提取出的二氧化碳产生的几乎都是甲烷。如果使用铁催化剂,只会产生30%的甲烷,其余的短链烃即可以被用来提炼燃料。
负责该项目的海军化学家希斯·维莱尔认为,如果能找到新的反应催化剂,整个转化过程会效率大增。
“把二氧化碳作为一种碳源的设想确实非常吸引人”,在加拿大皇后大学的化学家菲利普·杰索普说。
同时,把二氧化碳转化为飞机燃油也是挺“环保”的,产生氢气的的电解过程需要一个碳中性的能源,而且复杂又繁多的过程总是要消耗掉比生产的燃料产品所含更多的能量。另外,整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很可能要增加成本或者出现问题。杰索普说,“它比看上去要复杂得多”。来源: 《新科学家》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