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经典总结((1-5)
1、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
2、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
3、人都有以第一印象定好坏的习惯,认为一个人好时,就会爱屋及乌,认为一个人不好时,就会全盘否认。
4、人越是得意的事情,越爱隐藏,越是痛苦的事情越爱小题大作。
5、这个世界既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也不是有权人的世界,它是有心人的世界。
今 日 看 点 : 2009-06-08 ▲◆★●■☆
罗京去世 《新闻联播》酝酿大变脸
http://www.ddhw.com/vh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82549
美国不再对华“抱怨外交”?
http://www.ddhw.com/vh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82565
完成先贤嘱托,中国统一台湾只争朝夕!
http://newworld.blog.china.com/200906/4813453.html
何时中美称兄道弟?看中国的国际地位之一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critical3/27/20090605/15510590.html
何时中美称兄道弟?看中国的国际地位之二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critical3/27/20090607/15512767.html
罗京去世 《新闻联播》酝酿大变脸
http://www.ddhw.com/vh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82549
2009-6-7 作者: 蒋庆 徐云霄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喻国明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据他了解,央视在这个月或稍后一点会对包括《新闻联播》在内的很多新闻节目做出大的调整,“这可能是10多年来央视新闻节目最大的调整。”
一切仿佛巧合,3年前的6月5日,《新闻联播》中出现了康辉与李梓萌两张新面孔,关于《新闻联播》“换脸”的讨论便没有停止,3年后的6月5日,《新闻联播》的播音领军人物罗京因病不幸去世。不仅所有的主播同仁难掩悲痛,早已熟悉罗京声音的观众也感到惋惜。而据记者了解,央视正在计划近期对《新闻联播》等新闻节目做出大胆调整,从直观而感性的角度来看,正如网友的评论,“罗京的人生之路画上了句号,作为央视播音主持人队伍的领军人物、作为担任《新闻联播》主播长达25年的主播,他的病逝不止是一个个体生命的消失,而是一个播音时代的结束。”而随着他的离去,也将开启了另一个时代。
☆ 新闻如何联播?央视酝酿改革
“《新闻联播》正在进入一个区别于以往严肃、拘谨的时代,而变得更为亲民。但是,从本质上看,它并不是因为《新闻联播》的符号性人物———罗京去世才结束了严肃、拘谨的时代。”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喻国明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喻国明透露,据他了解,央视在这个月或稍后一点会对包括《新闻联播》在内的很多新闻节目做出大的调整,“这可能是10多年来央视新闻节目最大的调整。”
喻国明说,在中国的电视节目中,《新闻联播》是最具官方色彩、政府形象的节目,反映中国主流审美观和价值观,但在过往时间里也存在着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紧张有余的问题。“罗京作为《新闻联播》的播音,他已经做得很好了,但他也承受了很大的角色压力,节目的要求让他必须不苟言笑。实际上,我们现在也明白,一个代表主流价值观的节目也可以做得亲民一点,而这个改变实际上早就在落实,央视对此也是比较急迫的。据我了解,央视这个月或稍后一点时间会对包括《新闻联播》在内的很多新闻节目做出大的调整,从基本面来看,这是央视10多年最大的调整。《新闻联播》会继续体现中国主流社会的基本价值观,但在表现形式会更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我们需要举重若轻,与老百姓更贴近,这实际上也反映出社会发展和而不同、多元化的特点。”
☆《新闻联播》酝酿大变脸
无论是作为《新闻联播》的符号人物还是领军人物,罗京的去世,也似乎预示着《新闻联播》的形象即将发生变化,而这个改变来自于央视和上级主管部门。央视前台长杨伟光其实在任职央视台长期间也对《新闻联播》有不满意的地方,“我对《新闻联播》不太满意的就是亲切度不够。有一段时间我提出《新闻联播》的播音员也应该下去采访,后来也下去过———这有利于他们同观众建立沟通。当时个别传统播音员不同意我的意见,说,‘那不行,《新闻联播》就是要字正腔圆。’这么多年来形成了一种风格,一下子改有难度……总的来说,我们的风格过分严肃。”
同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展江就表示,“《新闻联播》收视率下滑,老百姓不满意,中央电视台不满意,上级主管部门也不会满意。”“随着时代发展,市场经济越来越成为主流,这种形势下,《新闻联播》不变不行。”可以说,包括《新闻联播》在内的央视新闻节目即将开始的大改版,与罗京突然的辞世没有联系,但作为观众,感性地把一个人的偶然变故与变革的必然趋势联系在一起,也是值得期待的。
☆ 《新闻联播》“变脸” 大势所趋
《新闻联播》自 1978年正式创办以来,从编排形式到播音员阵容、播报方式都逐渐固定,形成了庄重、严谨、权威、字正腔圆的整体风格和品味。而这种整体风格和品味首先是从主持人的腔调、语气、着装、姿势、神情传递出去的。据报道,罗京曾想改变一个发型,最后没有得到领导的批准。
事实上,随着社会多元化的趋势更加明显,观众一直期待着《新闻联播》的某种调整和变革。2006年,这种期待以一种不曾预料的方式呈现出来。在当年的全国两会上,来自浙江树人大学的教授、政协委员叶宏明提出了“让《新闻联播》换换人”的提案。叶宏明认为:《新闻联播》播音员结构老化、播音风格日益陈旧、沉闷、缺乏朝气和活力。建议央视引入竞争机制,吸收新鲜血液,推陈出新。”提案一出,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在这样的呼声下,2006年6月5日的《新闻联播》中出现了两张新面孔———康辉与李梓萌。两位新主播的亮相一石激起千层浪,成为第二天几乎所有媒体的头条,甚至有网友表示这是个历史性的时刻,但是,这次“改革”浅尝辄止,6月5日之后又恢复老面孔。
但央视并没有放弃尝试,在酝酿了一段时间之后,《新闻联播》尝试在2007年开始了一次更大规模的“ 新人计划”,2007年12月,海霞、李梓萌、康辉、郭志坚先后走上了新闻联播的主播台,这是《新闻联播》十年来第一次如此密集起用新人。新面孔带来了新气息,观众对他们的评价也很有趣:“李梓萌年轻有活力,形象又好,是大家心目中最美丽的央视主持人”“海霞很有亲合力,具有东方韵味的漂亮”,郭志坚甚至被称为是“最帅男主播”。
如今,罗京的病逝,使《新闻联播》“主播结构老化”问题更加凸现:李娟,《新闻联播》第一代主播,从事播音工作35年。赵忠祥,《新闻联播》第一代主播,现已退休。邢质斌,同为第一代主播,至今仍坚守在播音阵地上,称得上是《新闻联播》主播们的“老大姐”,但从2007年开始就有消息称她要退休了。锻炼新人,让新人更快地挑起大梁,已经迫在眉睫。
颇有意味的是,近期,一个已经证实的消息称,广电总局建议央视建立《新闻联播》评价体系,接受来自各方的评价。
《新闻联播》的前身是1976年7月1日试办的《全国电视新闻联播》节目。1978年1月1日起,《新闻联播》正式打出栏目名称字幕,播出时间20分钟。1980年,播出时间增加到30分钟。从1982年报道“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始,中央授权《新闻联播》比其他媒体提前一天独家发布重要新闻。《新闻联播》超越了新闻栏目的一般意义。1996年1月1日,《新闻联播》由录播改为直播。▲ 来源: 成都商报
美国不再对华“抱怨外交”?
http://www.ddhw.com/vh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82565
2009-6-7 作者: 张敬伟 近期,美国政要先后访华。先是众议长洛佩西,后是财政部长盖特纳。前者是“带刺的玫瑰”,是坚决彻底的反华派;后者也曾“失言”批评中国的人民币汇率。但是洛佩西访华前夕就不再锋芒毕露,对于人们关心的是否继续在人权和西藏问题上向华呛声未置可否,而是强调其出访的使命在于气候合作。
盖特纳访华的使命更为单纯,就是游说中国继续加持美国国债,并向中国保证美国国债的安全。这被观察家们评论为,美国对华不再“埋怨外交”。
确实,美国历任财长,包括前任保尔森,访华常常挂在嘴边的就是给中国下“指导棋”,要求中国开放金融市场,抱怨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导致美国对华海量赤字。而洛佩西在国会更是反华的意见领袖,在宗教、人权和西藏问题上始终火力十足。这次他们改变对华态度,理性甚至是谦恭地聆听中国的声音,而不盛气凌人的抱怨和布道,实在是时势使然。
正如英国《金融时报》所称:“轮到中国人向美国讲大道理了。” 金融危机的后果深刻的改变了中美两国的利益攸关关系。由于中国2万亿外汇储备中有80%是美元,且中国持有77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美国要保证“新政” 成果,尽快复苏经济,美国中国海量外汇储备的支持是不行的。
因此,美国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需要中国的帮助。恪重现实主义利益的美国当然会向中国示好,不会再实施让中国不高兴的“抱怨外交”。更重要的是,危机改变了人们对美国金融监管的看法,全球都对缺乏有效监管的华尔街模式嗤之以鼻,中国式金融监管成为全球资本主义的借鉴。虽然美国未必服气中国的金融监管模式,中国的金融监管也未必最好。
但形势比人强,美国也只能对华外交呈现出柔性温和的一面。但是,如果说美国对华外交从此一片和谐,那就大错特错了。虽然美国对华有所诉求,但美强中弱的大格局并未改变,中国购买美国国债也是无奈之举。与其说美国经济上离不开中国,倒不如说是中国已被美国深深套牢。
《华尔街日报》论得精辟,中美关系证明了一个古老的格言:如果银行借你100万美元,那么你就有麻烦了;如果银行借给你1000万美元,那么银行就有麻烦了。按照中国的一句俚语,借钱的反而成了爷。也就是说,中国的麻烦更大,因此也希望美元的强势地位,也希望美国维持既有的强国地位。这看似很矛盾,却是中美关系的现实。ddhw.cn
从两个细节中也可看出美国对华外交还需进一步锤炼,进一步融进真诚和情感。
一个是洛佩西在和中国领导人会谈的时候,宣示着更多的外交辞令,反而不如她坦率地提出中国的问题。毕竟,中国人讲求把话将在台面上,才能够更好地求同存异。
还有就是,中国为盖特纳安排了高规格的接待仪式,让其在曾经学过汉语的“母校 ”北大演讲。可是,盖特纳的表现确实差强人意,不仅演讲乏味,而且回答学生提问时被“笑场”。而且,他对当年的中国老师和同学也忘得一干二净,现场一片尴尬。这对于讲求人情礼节文化的中国而言,盖特纳的表现最多只算是及格。
如果美国对华放弃“抱怨外交”只是情势所迫和机会主义的选择,如果美国对华的“友好”只是浅尝辄止而无法像布什父子和基辛格那样真正赢得中国的心,中美两国外交就无法实现真正的互信。偶遇风吹草动,中美关系或重掀动荡波澜。来源: 南洋商报 ▲
完成先贤嘱托,中国统一台湾只争朝夕!
http://newworld.blog.china.com/200906/4813453.html
2009-06-07: 现在人们多从经济的角度谈这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对中国的负面影响,我想从政治角度谈这次危机及其对中国的机遇。历史上,任何一次大的经济危机必然伴随着新的国家群的崛起,而其中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都不是线性的,即都不是GDP达到多少万亿以后起来的,也不是文化繁荣到什么程度起来了。唐朝玄宗时自称是“盛世 ”,可皇帝被安禄山赶到四川去了。宋朝文化最繁荣,结果让契丹人将大宋打成一个小南宋,成了杭州一个小地方,皇帝被掠走成了阶下囚。明朝也是这样倒下的。相反倒是不少落后的国家在危机中崛起了,它利用危机打倒了强大的国家。所以说任何一次经济危机都是具有巨大的政治意义。
大国政治即资源政治,它本质上是为资源的控制权而展开的大国博弈。世界稀缺什么,大家就争什么。争就得有武装,正如沙漠上有水又有枪的人,才是最富有的人,而不是只有水没有枪,更不是只干活不武装的的人。水是资源,枪是军事,枪杆子加资源,决定世界财富的流向。1588年,弱小的英国跟强大西班牙开战,后又接着与荷兰开战,战争胜利后世界财富就流向英国。1895年的日本也是这样,那时它将中国甲午战败的“赔款”全部用于1905年的对俄战争,打败俄国后,东北亚的财富就都流到日本。所以,历史不是线性的发展,它恰恰是跳跃性发展。
金融问题就是资源问题。资本寻求的不主要是财富,而主要是稀缺资源。前几年国际金融大量回流美国,主要是世界对这位“黑老大”有信心,因为这位老大能打架,手里掌握着稀缺资源,谁也抢不走。钱放在黄金荣的帐户里,总比放在胡汉山的帐户里让人放心。因为前者比后者的拳头厉害。后来黄金荣打不过杜月笙,银行里的钱就跑到杜月笙那儿去了。“黄金荣”相当于19世纪的英国,“杜月笙”相当于20世纪的美国。世界政治基本上就是这样: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与之相伴的是,一些国家崛起了,另一些国家衰落了。毛泽东同志说:“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
强国必然要更多的外部资源补偿,不然强国的发展就不可能持续。外部资源大量回流以后,国内就会出现繁荣。古罗马就是这样。古罗马的兴衰和战争同起同落的,败仗多了,古罗马的奴隶耕作制也就衰落了。美国现在的衰落原因很简单,主要是在伊拉克被打败了。有人说美国必败,也有人说他预见美国金融 2008年要出事。其实,如没有伊拉克的失败,2008年的美国还照样好着呢。金融主要是靠信心支持,但信心也多是建立在预期值而非其本身价值上的。这跟股票的道理一样。你说“超女”20多岁就有那么大的本事,但就有那么多的资本家往他们身上投钱,主要是对他们有大预期,预期值是信心的基础。现在人们对美国的预期值降低了,是因为美国自己打败了,而且是在没人惹它,是它在欺负别人时被打败的,败了就吹不动了;气球憋了,自然就要落个皮包骨头。但是美国是不是就爬不起来呢?也不是,关键要看世界资源是不是还由它控制。比如20世纪70年代,美国衰弱后又在尼克松手里缓过气来,在里根时期复苏,到老布什时期复兴,可到小布什时美国又重犯美国20世纪50、60年代的老病,因疯狂而再陷入危机。控制资源,说的就是控制海外资源;而达此目标的关键是国家要有强大的制海权存在,如果美国在全球范围的制海权没有旁落他国,美国在这场危机损伤的国力就会得到修复,其修复期大概有十年时间。这反过来也是中国的“战略机遇期 ”的物质基础。
资源、海权、大国政治,这三项是大国崛起不能逾越的“三段式”环节:资源是起点,也是霸权国家的目的,海权既是大国政治得到资源的否定因素,也是通向资源的中介手段,大国政治是通过海上博弈获得世界资源的结果。而没有海权,其他两项则不能成立。
近代以来的国家财富聚集主要靠海外投资。而保证投资效益的关键不在于GDP,而在于对于海上通道的军事控制即制海权。英国崛起、美国崛起还有沙俄帝国的衰落都和制海权有关。英国在与拿破仑战争中始终没有丧失制海权,这使海上大量财富源源不断回流英国,这是英国在这场战争中不败的重要原因。没有世界财富的回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内出现的两极分化就没有办法消除。西方解决了国内两极分化问题,就是有海外有源源不断的资源和利润回流。19世纪40年代,欧洲出现深刻的社会两极分化和广泛的工人运动,可到70、80年代却又出现了“工人阶级贵族化”现象。造成这个变化的原因就是英法国家在40、50年代开展的包括两次对华鸦片战争和1857年对印度征服的东方战争。欧洲打赢东方战争后,大量财富就流回欧洲,欧洲工人阶级也就过上好日子,就由被压迫阶级转入压迫民族。
历史上国家崛起都是在世界危机中加速的,而不是在线性的GDP增长中发生的。有人说:等到GDP达到多少美元后我们腰杆就硬了。在国家一穷二白的时候,说这话是对的;但当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这样的想法就基本是幻想。罗马帝国、大英帝国还有中国的大宋、大明王朝的衰落及美国、苏联的崛起的经验告诉我们,富不过三代,国家的衰落与国家崛起的规律都是非线性的。穷的打败富的,弱的打败强的。凭什么,就是因为后者出现了危机。1900年时,中国GNP 不低,但欧洲利用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危机,渡过了欧洲普遍发生的社会革命危机。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不如英国,但美国利用这两场战争造成的欧洲危机迅速崛起。其间美国并没有打英国。美国只是利用了英国的危机。凯恩斯传记《为英国而战》的作者斯基德尔斯基说“决心已下的美国人努力运用二战的机遇来摧毁英国” ;外交史学者塞缪尔?弗拉格?比米斯在1926年写的《平尼克条约——对欧洲灾难和美国机会的研究》一书中更是说“欧洲的灾难”,就是“美国的机会” 。
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表明,不管近代拉美国家的人均GDP增长还是GDP增长率均高于欧洲及其主要国家。相反斯大林时期的GDP增长率却不如沙皇维特时期。但其间的现实是,拉美人是欧洲人奴役的对象;沙俄帝国被日本打败后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分崩离析,而GDP不如沙皇时期的苏联却打赢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并成为世界超级大国。所以,国家崛起不能简单地看GDP的总量,要看它的结构,是自主性还是依附性结构?斯大林说得好,沙皇给人民的是斧头,他给人民的是枪炮。是斧头还是枪炮,在GDP上是看不出来的,或许依附性国家还比自主性国家的GDP更高,但依附性的国家不会比自主性国家更强大。所以,GDP不是国家崛起的标准,相反国家的战略能力的提高才是国家兴衰的关键。国家战略能力就包括了化解和利用危机,尤其是国际性大危机的能力。
今天美国的危机与1972年美国出现的危机很相似。造成危机的原因是越南和朝战的失败。印度利用这次机会,使孟加拉从巴基斯坦分离出来,这大大改善了印度的安全环境。越南利用这次美国危机实现了国家统一。中国则利用美国这次战略收缩进入联合国并成功实现了改革开放。
苏联和美国,尤其是苏联,是非线性崛起的典型案例。19世纪末世界经济危机,美国、日本却利用这次经济危机,一跃而起。1898年美国一气拿下夏威夷、古巴、菲律宾等,到20世纪初,美国就从太平洋东岸来到西岸,此时正赶上中国衰落,八国联军打入中国。这样大量的财富就从东方回流到欧洲和美国。与此相反,俄国,更不必说我们中国,却没有在这场危机中抓住崛起的机会,1905年日俄战争后俄国全面衰落,1917年沙俄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快要结束时分崩离析。1929-1933年世界发生大危机并由此导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和苏联都抓住了这次机会:二者联袂击败轴心国后回手又击倒英国,一跃而成为世界大国。丘吉尔说斯大林“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经拥有核武器” 。其间只有20多年,而且这期间苏联崛起并不是在GDP达多少美元的基础上发生的,而是在成功利用世界危机的基础上发生的。相反在这次危机中倒下的并不是弱国,而是大英帝国及由它带起的整个欧洲霸权。
美国作家沃尔特? 拉塞尔?米德在《美国外交政策及其如何影响了世界》一书认为:“英国的崩溃,至少部分上是美国造成的,而且是故意造成的” ;“美国人不费一枪一弹就摧毁了英国,而且事实上还保护它不受更加残暴的敌人的伤害。” 这其实也没有什么,国际斗争本身就没有道德可言,丘吉尔这人是典型的盎格鲁撒克逊思维,明白得很,栽了就自认倒霉。老政治家倒是厉害一点。罗斯福去世后,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忽悠着没有经验的杜鲁门到朝鲜去透支国力,最终美国在麦卡锡和凯南的驱赶下又裁到越南战场。国际斗争本是一场场“丢手绢”的游戏,看谁把谁忽悠倒。英国倒下后,丘尔吉一篇铁幕演说,让美国拖垮苏联,又让朝战和越战——现在又加上个伊拉克战争——拖倒了美国。
现在我们中国遇到的困难并不是美国60、70年代的困难,却类似美国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所面临的困难。那时候美国国内也是危机重重,芝加哥工人罢工,一上街就是几十万,我们现在享受的“五一节”、“三八妇女节”等都是那时候的美国工人阶级争取来的。那么,他们是怎么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呢?尽管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初也实行过凯恩斯新政,但仅凭这解决不了美国深刻的社会矛盾,它只是从内部用政策调整财富相对平均,但平均主义政策的结果会影响国际竞争的效率,因而也不可能持久。美国后来走向世界,发展海军,增加“诗外功夫”,将国内问题放到世界范围考察并予以解决。近代欧洲的尖锐的社会矛盾也是这么解决的。欧洲国家内部的社会矛盾是在19世纪40-70年代激化的,此间马克思主义兴起,到处都是“布朗基”式的革命密谋。但到70、80年代欧洲社会矛盾缓合了,出现了“维多利亚时代”。当时欧洲人没有返回用平均共产主义的老方法来解决社会问题,而是从世界的范围获得利润回流,并由此渡过了危机。两极分化问题涉及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及其速度问题:注重了公平,就影响速度;注重了速度,又影响到公平。西方人从世界入手,解决了本国的公平问题。但要介入世界事务,就得有强大的制海权。
中国目前所有面临的问题是什么?是资源问题。现在人家称中国为制造业国家,但我们制造业的核心技术大多并不在我们手里,更危险的是对制造业至关重要的资源在中国也日益匮乏。如果在世界资源分配中没有相应可控的配额,中国经济就容易受制于人。你看山西煤矿,真是天塌地陷。我们现在开始又搞绿色经济,但绿色经济又不可能高速,正如人太斯文了战斗力就不强的道理一样。羊的生活确实比狼“绿色”,也很“文明”,但在狼面前,羊只是狼的一顿美餐而已。所以一个国家既要好看,又不要做粗事,二者是很难兼顾的。苏俄刚建国的时候,列宁曾批评一些共产党员,说他们有很优秀的品质,但在经营方面却不如一个普通的资本主义店员。 列宁告诫说,与狼在一起,就得学狼叫,不然就不能与狼周旋,就不能打败狼而只能被狼吃掉。而我们却在目前的危机关头,大量买进西方国债,似乎是在用东郭先生的方法帮助狼解决危机,满口之乎者也,这是牧师的作派,不是政治家的作派。你看斯大林出兵东北时就问罗斯福:用什么向苏联人民交待;说白了就是你以什么回报苏联出兵。不求回报的事,是中国人的美德,但这不适合在“狼群”中生存。
目前我们正在为世界做着巨大牺牲性贡献,世界应该给我们回报以资源和相应的利润。我们是实物生产国家,正因此我们才在这次世界经济危机中给世界,尤其给西方国家提供了缓解危机的帮助。但实物生产的危险性在于资源供给不足;没有资源,光有技术和劳动力是不可持续的。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新农村改革目标,在个目标下,中国将有三分之一的农村要卷入城市化生活。城市化生活是一种高耗能的生活方式,需要更大规模的资源支撑,而我们现在资源日益匮乏,你看山西煤矿出的这么多的事,已非“人谋”可以解决。
经济问题历来都是与政治问题联在一起的。中国现代化走到今天,中国对世界市场和资源如此依赖,使中国台湾问题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成了不能再拖的 “瓶颈”问题。除了美国因素外,今天台湾问题更多的是日本右翼暗中支持“台独”问题。日本为什么近期在钓鱼岛如此高调?它怕失去台湾。我们看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其中日本就没有承认中方“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立场,它只是“理解和尊重”而没有“承认”中国的这一立场。关于台湾问题,它说 “坚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条的立场”。《波茨坦公告》第八条又是如何规定的呢?《波茨坦公告》第八条说:“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这样,问题随之产生了,因为中、美、英三国发表的《开罗宣言》规定的是“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的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这就是说,日本在《中日联合声明》这份中日关系基础性文件中偷换了概念,回避了中方“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实质性立场,而对于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日本方面只是“充分理解和尊重”。日本在文件中只承认了《开罗宣言》确定的“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的立场,这实际是“两个中国 ”隐喻式表述。此后,日本政府在中日文件更是以单列条款的方式越来越突出地强调这一隐喻。所以钓鱼岛问题不是一个小问题,如果钓鱼岛在猫耳洞或珍宝岛之类的其他地方,这都不是什么大事。我们现在海洋战略武器的效用受到海区深度的制约,而台湾就是解决这种制约的关键环节。目前中国航天已是“飞龙在天”,如果再进入深海,中国就可潜龙在渊了。
国家独立和主权统一是大国崛起的前提。德国是通过俾斯麦的统一而崛起,独立后的美国也是通过林肯的统一而崛起。那么中国呢?美国南北统一后迅速发展,1898年气吞万里如虎,一年里拿下夏威夷、古巴和菲律宾,连续三级跳跃就来到远东。此后远东的财富就滚滚回流美国。现在我们尽管提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思想,但对世界市场和资源的另一个“大局”还更多的只是望洋兴叹,这显然不行。这与中央的要求还差得很远。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我们应该用世界战略眼光看待中国的发展问题,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如果没有这样的眼光,我们就化解不了中国的国内问题。在全球战略上,我们只有先脚踏实地,然后才能仰望星空。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与人摔上几跤是进不到成人行列的,历史也并不总是在牧歌中前进的。现在危机在我们面前,机遇也在我们面前。在重大的历史机遇面前,天予不取,反受其咎。美国、苏联都强力——尽管其手段都不太道德——抓住了资本主义危机带来的历史机遇,迅速崛起为世界性的大国。“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 ,历史永是胜利者的历史。
邓小平1992年在南方讲话中留给我们从建国起,“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的嘱托,小平同志说:“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而忘记先贤的嘱托也同样意味着背叛。现在我们很快就进入21世纪20年代了,离2050 年并不遥远了。我们不能容许台湾问题长期困挠中国现代化进程。台湾问题不仅是主权问题,也是海权问题;海权问题,又是中国完成小平同志嘱托的关键环节。在台湾问题上,一万年太久,我们当“只争朝夕” ▲
何时中美称兄道弟?看中国的国际地位之一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critical3/27/20090605/15510590.html
2009-06-05 辞河 中华网论坛
何时中美称兄道弟?看中国的国际地位之一,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
世界大势,由大国和国家集团所左右。所谓大国,必须具备国土面积大;人口多,起码上亿以上;市场大,能够容纳足够的经济空间;货币地位,国际流通;科技力量,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或者模仿水平;军事力量、软实力。。。。
放眼世界,能够称得上大国的国家不多。现在美国是唯一的老大,欧盟加起来也算个角色,中国、印度、俄罗斯---其实并不多。
世界格局,被大国和大国集团经过不断的斗争,逐步形成了稳定的局面,他们以他们的利益制定规则,其他国家只能在他们的游戏规则下活动,自然也受到这些规则的约束,在新的挑战出现前,所有国家都只能在这个范围内竞争、发展,甚至灭亡。
美国是世界老大,中国正在崛起,什么时间中国和美国能够平起平坐,称兄道弟?看看我们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就知道还有多少差距,今天辞河先从经济实力说起:
1600年,中国的GDP占世界的40%;1900年,中国的GDP占世界的7-8%;2008年,中国4万多亿美元的GDP同样占世界的7-8%。经过百年耻辱的中国,今天达到这个水平确实是不简单了。
中国历史上,经常有过上千年的世界顶峰时期,可惜,那时候世界是相互很少知道和往来的,虽然中央帝国繁荣富强,无奈中国人的善良和仁爱,没有象其他帝国一样去掠夺和侵略,只要人家臣服了,每年来进贡,咱们都是友好对待。一直到西方列强用火炮打开中国的大门,百年耻辱让中国变成“东亚病夫”,中国的经济也就萎靡不振了。
现在世界已经是全球化的世界了,各个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相互竞争。中国虽然GDP比例不高,但是发展后劲不可小视。今年年底,肯定可以超过小日本,成为世界第二。虽然我们和美国还有三倍多的差距,其实,在世界很多事务中,中国的地位已经不可动摇,很多事情,离开了中国,就无法进行。
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排放是世界第一,西方国家要制定什么新规则,没有中国的参与是无法实现的。而且中国说的话,别人还不能不考虑。美国和西方要制定新能源新技术政策,一定要拉上中国,如果中国不高兴,你们自己弄去好了,你们节约下来的石油、煤炭,我们中国使用,反正这是传统能源,我们中国大大的需要,我们排放出的二氧化碳,还是能够飘到你们那里去的。我们提出和平崛起,我们没有能力打仗和侵略,我们可以用钱来买,只要能买到的,我们都买,买能源原材料我们不差钱。
中国的经济实力,今年达到第二位,超过日本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日本今年估计是5%的负增长,中国保守的估计是6%,也就是高于日本11%,日本怎么能够保着第二的交椅?
虽然中国一贯称呼自己是发展中国家,但是,奥运会后,只有13亿人承认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了,韩国前总理曾经对我们的一个诉苦经济学家的人口平均水平低的说法,提出质疑:“你们的沿海地区,好几个省都达到了我们韩国的水平,用不了几年,我们韩国将面对好多好多的“韩国”,我们的经济学家一愣:确实没有想到这个问题。其实,现在只有我们中国人承认咱们是发展中国家,很多国家已经把中国看成威胁了,这不是拿空话吓唬人的,不管你相信也好,不相信也好,在今天的国际上,中国已经拥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这个地位,和日本的第二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虽然我们和美国平起平坐的差距还很远,美国已经开始刮目相看了。过去是七国集团,后来是八国集团,现在是G20了,听说美国总统给胡总打电话,想开一个世界应对金融危机的会议,一定请胡总参加,因为胡总如果不能参加,这个会议也没有什么意义了。胡总说开就开吧。虽然是G20,其实主要的国家又有几个?而中国就是其中之一。
世界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经济实力决定国际地位,无论怎么说,中国在经济上也是世界老二,话语权也会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而上升。中国将逐步地冲击世界的经济秩序,逐步的参与世界游戏规则的建立,话语权逐步的向中国倾斜。▲
何时中美称兄道弟?看中国的国际地位之二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critical3/27/20090607/15512767.html
2009-06-07 辞河 中华网论坛 在国际地位中,国际货币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志。美国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老大,和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是分不开的。
美国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胜国的余威,使美元的地位成了世界唯一的国际货币,开始美元还和黄金挂钩,成为金元卷,后来美元干脆不和黄金挂钩了,就是一般的纸币,可是已经树立了国际货币的地位,就是一张废纸,全世界人民还是趋之若鹜。于是,其他国家要想得到美元,就必须用产品进行交换,而美国只需要印刷美元。 100美元的印刷成本只有6美分,而美国可以得到100美元的商品,这真是一本万利。你说美国的强国地位谁能撼动?
苏联尽管军事上曾经和美国相匹敌,然而貌似强大的苏联土崩瓦解,无论在人口、国土、资源上,美国都不占优势,关键是苏联卢布不是国际流通货币,在经济实力上,苏联即使有再大的实力也无法和美国相比。欧洲为了对美国进行抗衡,经过多少年的努力,利用欧盟的经济实力,终于出台了欧元,才使美国的地位有所下降,至少给人们多了一份选择。当然,欧元和美元又有不同,美元是美国一个国家印刷的,印刷多少控制在美国政府手里,而欧元是实施欧元的所有国家都可以印刷,是按照GDP的实力统一掌握的,不象美国,想印刷多少就印刷多少。
欧元刚刚出现的时候,美国也进行了打压,使欧元曾经很不稳定,很多国家不敢轻易储备欧元。有人说,美国之所以侵略和占领伊拉克,除了表面上伊拉克侵略科威特和伊拉克有丰富的石油外,萨达姆曾经主张抛弃美元结算要改为欧元,这才是美国一定要占领伊拉克、杀死萨达姆的真正原因。伊拉克的石油又不是当时才有,科威特已经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中得到解放,美国又何必兴师动众来第二次海湾战争?美国打伊拉克,同时也在打击欧元,当时欧元受到很大冲击。
再说小日本,依靠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大量的国际贸易,也使日元有了一定的国际地位,当然,在主要国际流通货币中,日元又在欧元之后,规模也比较小,因为日本受到美国的控制,曾经企图以经济地位摆脱美国控制的日本经济受到美国的打压后,多少年来一直不怎么景气,这也是日本的软肋,空有经济实力,没有政治和军事地位的日本,只能象小绵羊,当然日元的地位也好不到哪里去。
来看看我们中国,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经济地位达到了世界第三,当然2009年底将可以达到世界第二,我们还有二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单纯的从经济实力上我们已经和日本不相上下了。政治、军事地位当然比日本高,毕竟我们是独立自主的国家,又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有核武器的国家,这是日本无法比的,只是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不如日元,这是我们的软肋。
中国已经看到了人民币必须走向国际,才能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影响得到提高,所以在G20上胡总提出了国际货币多元化的主张,这和世界多极化是同样的提法。
其实,在中国经济不断高速度发展中,亚洲其他国家已经看出来中国的发展不可限量,二、三年前新加坡就提出要搞“亚元”,说这是最后的窗口(他们知道过了这个机会中国就不会参与了),日本也很积极主动,愿意将份额给中国32%,而日本自己只有20%,韩国10%,给中国的份额比日本和韩国加起来都多,韩国人甚至把使用的字母都设计好了,还一再向中国解释字母的含义。对“亚元”问题,中国是无动于衷的,没有中国的参与,什么也搞不成。新加坡虽然是GDP人均3万多美元,毕竟是小国,曾经有大陆去新加坡的朋友问出租车司机:围绕你们国界转一圈需要多少时间?那司机就知道人家的意思是说新加坡小,咬咬牙说:至少需要二个小时。国家小,没有办法。只能跟在大国后面当随从。
中国无意“亚元”,是因为中国不想象欧洲那样,把自己纳入到一个体系中去,中国有能力自成一体,当然不愿意在亚洲这个小体系中当老大,再说亚洲人狡猾狡猾的,中国进入了“亚元”体系,就受到这个体系的约束,对今后东海、南海问题甚至其他边界问题和争端不好处理,中国岂愿意领导这帮乌合之众?
人民币这些年来,虽然不是公开的流通货币,但是人民币在东南亚、蒙古很多地方还是很抢手的,中国人手里拿着人民币到东南亚和蒙古国,根本不需要换成美元或者所在国货币,直接买东西就可以了。这就是人民币受到一些国家的认可,那么也为人民币在国际上的流通打下了基础。当然,人民币之所以受到其他国家的重视和认可,这与中国的经济实力和人民币的稳定以及保值增值等都有很大关系。
中国是一定要实施人民币的国际流通的,不管美国高兴也好(当然不会高兴),不高兴也好,人民币的国际流通步伐是谁也阻止不了的。不过,在人民币没有成为世界流通货币之前,咱们的货币连日元、英镑都无法比。人民币的国际流通的路还长,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人才实力,我们都是小学生,还需要中学、大学才能毕业,即使毕业了,到底有多少能力还很难说,还要经过不断的实践才能表现出来,人民币和美元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萨达姆因为说过要抛弃美元进行石油结算,结果亡命又亡国,和美国做对的伊朗也提出抛弃美元结算,还真用欧元做成了第一笔生意,谁敢和伊朗做?当然是中国。美国即使看中眼里,恨在心里,也拿中国没有办法。巴西已经跟中国探讨相互用本国货币进行结算,“金砖四国”就要专门开会研究相互以本国货币结算的问题。只要口子一开,咱们的人民币就能够成为国际流通货币,那咱们中国的经济地位就有了显著的提高。
在这里,辞河还是要解释一下中国不断购买美国国债的无奈,那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咱们总不能拿着美元任凭美国印刷钞票使美元贬值,就是贬值咱们也可以多拿几张,毕竟美国国债有利息,还能给美国施加点影响,比拿一堆美元要好的多。我们不可能储备的全部是欧元,当然更不可能全部是日元,只能多元化储备,美国国债仍然是无奈中最好的选择。也正是因为这样,美国对人民币的国际流通,没有更多的办法阻止或者干预,咱们是债权人,这债权人不是美元债权人,那和美国没有多少关系,咱们是美国国债债权人,这和美国就有关系了,咱们的一举一动,当然影响美国的经济和美元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