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资为何“逃离”中国? | (回到Blog入口) | 王华元等不信胡锦涛廉政名言如今栽了 »

“东突”捞钱受阻:美为何高调打击“东伊运”

邓小平影响中国30年改革开放最为经典的十句话

http://bbs.voc.com.cn/topic-1849800-1-1.html/

 

  (七)最大胆的创意:“摸着石头过河”

 

  【点评】这句话引自邓小平《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1985年3月28日)一文,“摸着石头过河”最起码少走弯路、少犯错误,这是邓小平指导改革开放而说的一句重要格言。这简朴的一句话,体现了调查研究的重要和勇于创新的胆魄。它对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也深刻影响了当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

 

今 日 看 点 : 2009-04-26▲◆★●■☆

 

中国不惧任何国家任何势力任何方面的威胁 

http://topyl.com/bbs/thread-571585-1-1.html

 

传朝鲜内部承认火箭发射失败 负责人受谴责

http://www.stnn.cc/pacific_asia/200904/t20090422_1016866.html

 

中美共治”:如何作出正确解读

http://www.zaobao.com/forum/pages/forum_us090425.shtml

 

奥巴马需要认真解读朝鲜

http://www.zaobao.com/yl/tx090425_501.shtml

 

东突”捞钱受阻:美为何高调打击“东伊运”

http://news.ifeng.com/mil/3/200904/0425_341_1125157.shtml

 

上海太子公寓谁敢住?

http://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103005/c104

 



中国不惧任何国家任何势力任何方面的威胁
http://topyl.com/bbs/thread-571585-1-1.html


文/秦恨海(来源于人民网)   期待已久举世瞩目的中国海军海上阅兵式4月23日隆重举行。这次海上阅兵式,大振人心,大壮国威,大长士气,必然成为中国海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阅兵式只是一种形式,除了展示中国海军力量外,更重要的,是这一形式背后体现出来的中国军队尤其是海军的中远期军事战略目标方面的信息。

    这一点,是世界各国,尤其是美日韩及其他周边国家最为关注的。一段时期以来,中国将建造航母的传闻越来越多,中美在南海较力尚无停止的迹象,一些国家“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海军实力的全面展示,势必给那些心怀叵测的反华势力以新的口实。对此,胡锦涛主席在23日上午在青岛会见应邀前来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60周年庆典活动的巴西等29国海军代表团团长时,再次郑重申明中国国防政策。

    在谈话中,他重申了三个“不”,明示中国发展海军力量的意图和目标。胡锦涛表示,(和平发展)这条发展道路决定了中国必然坚持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不论现在还是将来,不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中国都永远不称霸,不搞军事扩张和军备竞赛,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军事威胁。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在内的中国军队,永远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不称霸是中国一向的主张,不搞军事扩张和军备竞赛是中国和平发展的必然选择,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军事威胁是中国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与它国发展关系的前提。胡主席重申这三个“不”,就是要告诉世界,中国谋求的是“和平崛起”,希望与各国共建“和谐海洋”,最终目标是一起创造一个“和谐”。“和”是中国传统文明的核心和真谛,中国在军事上的任何措施的终极目的,就在这个“和”字上:世界和平、和谐,国与国之间和睦、和气,还有国和民富,等等。

    不过,联系本次大规模海上阅兵的盛况,再看胡主席重申的三个“不”,笔者以为背后还隐含着一个“不”——今天的中国已不惧任何国家任何势力任何方面的威胁。

    因为,在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中央军委的领导下,经过60年几代人的努力,人民海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建设发展成为一支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航空兵部队、岸防部队和陆战部队五大兵种组成的战略性、综合性、国际性军种,成为一支能够有效捍卫国家主权和安全、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现代海上作战力量。 不仅海军得到了飞速发展,我们的陆军空军和二炮部队,也已逐渐现代化成一支令人生畏的威武之师、必胜之师。

    而建国以来,我军在保家卫国历次战争中的杰出表现与赫赫战功,堪称举世无双。我们从来不主动侵略他国,但是,如果有人胆敢对我无礼,人民军队肯定会在适当的时间给予坚决有力的回击,而且一战必胜,一击必成。抗美援朝、中印战争、中俄珍宝岛之战、对越自卫反击战,建国后一场场被反击的战争,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些胜利,与中国经济实力增长一样,都是中国人后来在世界上说话的底气和资本。

    从海军来说,建军以后的60年时间里,也经受了一次次战火的洗礼和考验。在1200余次对敌作战中,人民海军共击沉、击伤和俘获敌舰400余艘,击落、击伤敌机500余架,创造了“小艇打大舰”“近战、夜战”“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诸多经典战例。我们可以自豪地宣告:在战火中成长壮大的人民海军,成为共和国一支战无不胜的海上战斗力量。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虽然胡主席的讲话中没有提到“我必犯人”,但中国海军力量的发展(核潜艇),已渐渐具备了“我必犯人”的威慑力。这一点,却是不用明说的。

    所以我想,这次共和国海上阅兵,绝不仅仅是为了展示我们的发展水平,也绝不仅仅是增加军事透明度、重申三个“不”以使“中国威胁论”销声匿迹,还有一个重要目的,是通过展示自己的实力,向全国人民、全球华人宣示:中国军队有能力、有信心保障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

    或者说,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在于这第四个“不”:今天的中国,不惧任何国家任何势力任何方面的威胁。也就是说“我不怕”。这是阅兵式的一个更加鲜明的信号。▲


传朝鲜内部承认火箭发射失败 负责人受谴责
http://www.stnn.cc/pacific_asia/200904/t20090422_1016866.html


    星岛环球网 www.stnn.cc【星岛网2009-04-22讯】美国时事周刊最近报道说,朝鲜5日发射远程火箭后虽然对外宣称发射成功,但实际判断认为是发射失败。朝鲜火箭项目负责人发射第二天受谴责。

  《朝鲜日报》引述《新闻周刊》俄罗斯版13日援引一位情报消息人士的话报道说:“朝鲜发射火箭的第二天,即6日,在平壤举行了火箭飞行分析会议,宇宙开发项目负责人在会上受到了强烈指责。”

  该杂志分析说,这一事实意味着朝鲜深刻认识到自己火箭发射的失败,同时认为要继续发射火箭,以吸引国际社会的关注。

  《新闻周刊》还指出:“对于冷战之后遭受孤立的朝鲜来说,发射火箭是同世界沟通的唯一方法。故意制造危机并求得国际社会的帮助,此次通过花费3亿美元的火箭发射行为也实现了上述目的。”

  但是,俄罗斯外交专家就《新闻周刊》俄罗斯版的这一报道表示:“朝鲜几乎不可能自己承认火箭发射失败。朝鲜已经成功通过发射火箭宣传了体制并吸引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中美共治”:如何作出正确解读
http://www.zaobao.com/forum/pages/forum_us090425.shtml


 (2009-04-25) “中美共治”世界的话题,是当下美国最时髦的话题之一,也是美国的战略伙伴相当关心的话题。中国学界对此也进行过广泛讨论,在伦敦20国峰会前后,有关此问题的言论频频见诸于报端。但笔者以为,这个问题的探讨似乎还不够充分,还有深化的必要。因为它不仅涉及到国际战略的重大理论,而且关乎到中国推动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现实决策,所以需要继续关注。

  关于“中美共治”的可能性,从中美两国政府层面看,目前都不可能接受这种理念。美国不会在“领导世界”的问题上,拱手交出领导权而与中国平分天下,中国的基本国策是“不当头”,不会改变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原则立场,作那种图虚名而招实祸的事情。既然如此,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是不是哗众取宠,一厢情愿?我觉得不能这样简单的看问题。

  “中美共治”这一理念,发端于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弗雷德·伯格斯滕。彼得森研究所是美国最知名的经济智库,作为创始人的伯格斯滕在美国政治、经济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他提出这一观念后,在美国引起轩然大波,赞成和反对者皆有之。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不少知名政治家也赞同中美 “两国集团”的设想。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就主张,中美两国应建立一种“命运共同体”结构,将两国关系提升到类似二战后大西洋两岸关系的高度。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也认为,中美之间的关系必须是一种与美欧、美日关系类似的全面的全球伙伴关系。

  由此看来,“中美共治”的理念,在美国决不是一般学者层面的泛泛而谈。基辛格和布热津斯基这两位学者兼外交家,不仅在国际政治理论方面造诣很深,而且直接掌管过美国的对外事务,他们既有深邃的国际战略眼光,也有娴熟甚至老到的国际政治经验。这两位国际大师级的人物同样提出了相近的理念,一定有他们成熟的战略思考,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重视和深思。

  目前,综观国内对“中美共治”问题的评论,主要包含以下看法:

    ◆ 一是、认为这种理念根本就不现实,完全是美国人的主观臆想,不可能成为中美两国的实际政策;

    ◆ 二是、认为这种理念反映出美国在经济危机中的无奈,既然美国单独“领导世界”已经力不从心,拉上中国这个“利益攸关者”分担责任,可能也是一种不得以的选择;

    ◆ 三是、认为提出这种理念,是美国在施展“巧实力”,或者说是美国对中国布下新的陷阱。如果中国上套,那就不仅要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而且也会失去发展中国家的信任,落个出力不讨好的下场。

  毋庸讳言,对于任何问题的认识,都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这没有什么奇怪的。但如果深究“中美共治”理念提出的背景,中美两国的现实关系和在当今世界所处的地位,以及国际体系由“一超多强”加速向“多强一超”转变的发展趋势,我们可能会从另一个角度做出解读。

  过去,美国始终认为中国是未来最大的竞争对手,因而对中国采取接触和遏制相结合的两手政策,这导致中美关系呈现出忽冷忽热的“打摆子 ”状况。随着中美经贸关系的不断加深,特别是在打击国际恐怖主义、防止大规模杀伤武器扩散、解决“热点”地区问题,以及应对环境、气候变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上的合作不断扩大,美国提出了中国是“利益攸关者”的新理念,中美之间建立了建设性的合作关系。现在,“中美共治”理念的提出,也是因为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新的变化,即美国内外交困,对世界影响力受到削弱,而中国不仅国际地位日益上升,同时也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既然中美两国利益已经捆绑在一起,同时解决包括全球经济问题在内的重大国际事务,也不可能排斥中国,那就不如采取现实主义的态度,拉着中国共同“治理世界”,这样总比自己硬撑着要好。所以我认为,“中美共治”理念的提出,是美国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是顺应时势的理性选择。无论中美两国政府是否会接受这种理念,它在思想层面的积极性不应否定,至少也说明美国的有识之士,对于中美关系的重要性有了更现实的认知。

  美国是个非常重视理论和决策咨询的国家,数千家美国智库机构,对美国的政策制定产生着重要影响,但也决非任何由专家提出的建议都会转化成决策。基辛格和布热津斯基,虽然都是蜚声内外的“大人物”,但他们毕竟在野不在朝,他们的观点也未必会被美国现今领导人所青睐。在美国国内,事关中美关系,智库历来存在两种声音。在有损中美关系方面出坏点子者有之,在有利于中美关系方面出好主意者也有之,基辛格和布热津斯基的看法,应当是属于后者,尽管他们的出发点也是维护美国的利益。在我看来,“中美共治”的理念,美国政府全盘接受的可能性不大,奥巴马的“多边主义”路线和合作协调的对外政策,不会导致其削弱甚至改变与传统盟友的关系。经济上推动“G20”合作,政治上依重欧盟和东盟,军事上巩固“北约”和美日韩同盟,这很可能成为美国稳定欧洲、拓展亚太的基本方略。但是,也不排除美国在某些领域和某些问题上,对中国采取“G2”的策略,即重大国际事务先和中国通气,如同在“华盛顿会议”和伦敦20 国金融峰会一样,预先寻求中国的支持,协调双方的行动立场。这种作法虽然过于现实,可美国就是这样一个讲究现实的国家,怎么有利就怎么来。如此所为当然谈不上“中美共治”,但多少也有些意思在里面,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罢了。

  “中美共治”的理念,也涉及国际战略理论的重大问题,虽说是“理论”,但牵涉对未来国际战略格局的预见和判断,其对预先的战略谋划和政策的制定,影响不容低估。当今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是潮流所向,尽管美国的“一超”地位无人取代,新兴力量的上升却也势不可挡。在未来的国际环境中,究竟是“一极”有利于世界稳定,还是“两极”或“多极”更适合全球的和平发展,这种判断关系重大。美国人提出“中美共治”,显然是趋向于“两极世界”,这是他们的国际战略思维,没有摆脱大国治理天下和霸权主义思想的巢臼。但“多极”甚至“无极”的时代,也就是联合国真正能发挥实质作用的时代,那时的世界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笔者不敢妄言。但对中国来说,趋利避害,顺势而为,以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非没有可能。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当“超级大国 ”,这是基本国策。但中国的发展,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在世界所处的地位,中国的国家利益与整个国际社会愈益紧密的联系,在客观上要求中国必须争取更多的国际话语权,在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方面发挥更积极、更重要的作用。在此情况下,美国有些事要和中国单独商量,单独协调立场,中国也大可不必将人拒之门外。只要不损害中国的国家利益,不损害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国完全可以坦然的面对美国的“务实外交 ”,但要中国“出头”,那就是美国的一厢情愿了。(作者:田一枫) ▲ 《联合早报网》


奥巴马需要认真解读朝鲜
http://www.zaobao.com/yl/tx090425_501.shtml


(2009-04-25)● 韦弦 安理会发表谴责朝鲜发射行动的主席声明后,朝鲜宣布不再参加六方会谈,朝核问题走入死胡同。朝核问题为何在人们寄予期望的奥巴马上台后反而骤然降温?这与奥巴马政府缺乏与朝鲜打交道的经验、错误解读朝鲜发出的一系列积极信号不无关系。

  对于朝鲜而言,发射卫星不是目的,退出六方会谈也不是根本目的,其最终目的在于迫使美国关注朝核问题,增强与奥巴马政府交涉的筹码,早日实现美朝关系正常化。

  美朝在去年底谈判中围绕核查及核清单验证等问题出现分歧,最终无果而终。这实际上表明朝鲜已经不对小布什政府抱希望,而把希望寄托于奥巴马政府。

  实事求是地讲,朝鲜最初是发出了积极信号的。1月23日,奥巴马上任后第三天,金正日在“消失”近半年后公开露面,接见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王家瑞,传递的信息是,他身体很健康,仍牢牢掌握内外大权,可以与奥巴马政府对话。金正日露面时间不仅经过精心安排,而且在会见王家瑞时公开向美国喊话,表示愿意随时回到谈判桌,希望各方拿出足够的诚意和行动。

  遗憾的是,奥巴马刚上任,人事任命还没到位,对外政策不太熟悉,加上朝核问题在奥巴马议事日程上没有排在优先位置,因此美国没有做出积极回应。

    ☆ 希拉里出错牌

  近一个月后,2月16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希拉莉)开始东亚四国之行,虽然重点之一是朝核问题,但这里存在三个欠妥之处。

  ◆ 一是、把朝核问题摆在阿富汗和中东问题之后。希拉里访日重要目的是希望日本增加对阿富汗的援助,配合奥巴马的新阿富汗战略。访问印尼的意图则在于缓和与穆斯林世界的关系。这不能不引起朝鲜对奥巴马忽视朝核问题的担忧。

  ◆ 二是、希拉里积极协调与韩日关系,听取韩日对朝核问题的看法,却没有听取朝鲜意见、与朝对话接触。而日本向来与朝关系对立,韩国在李明博上台后执行对朝强硬政策。这使朝鲜担忧美日韩会协调对付朝鲜。

     ◆ 三是、希拉里一方面任命新的朝鲜问题特使,向朝做出有意进行对话和接触的姿态,另一方面又顾忌韩国立场,公开指出:“当朝鲜无礼拒绝与韩国对话时,美朝关系不会改变。”

  这三方面的问题导致朝鲜增加了危机感和紧迫感,心中无底,手中无牌。

  因此,希拉里结束东亚之行的第三天,2月24日,朝鲜公开宣布发射科学试验卫星的计划。这一举动虽然有凝聚民心等国内因素考虑,但主要还是指向美国,向美国发出试探气球,看看奥巴马政府以及美日韩三方到底有怎样的反应。

    ☆ 最后机会丧失

  朝鲜选择发射卫星应该说是经过慎重考虑的,可进可退:一旦安理会通过制裁决议,朝鲜将可能把卫星变成导弹甚至核武器,彻底与美对抗;如果安理会不通过决议,朝就可能停止后续发射,因为发射科学卫星不具直接的军事威胁性,也很难说违反了国际法和安理会决议,而且朝鲜还事先按照相关程序通报了国际海事组织和国际民用航空组织。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从2月24日朝鲜宣布将要发射卫星到4月5日正式发射卫星,中间还有40天左右的缓冲时间。这可能是朝鲜有意留出的时间段,充分试探美日韩反应。理论上来说,只要其要求得到满足,朝鲜是可以取消或推迟卫星试射的。

  其实,朝鲜发射科学试验卫星本身是否违反安理会决议是存在争议的,具有模糊性,如果奥巴马政府有与朝鲜打交道的经验,采取灵活处理方式,是可以劝说或阻止朝鲜发射,挽救六方会谈进程。

  遗憾的是,奥巴马政府因为缺乏与朝鲜打交道的经验,同时也受到日韩“绑架”,把朝鲜发射卫星的影响过于夸大。在朝鲜宣布将发射卫星后,采取了相背而不是相向的举措,力图进行空中拦截并发出要进行制裁的一系列狠话,最终结果刺激朝鲜采取“以超强对强硬”的做法。

  可以说,朝鲜发射卫星后,朝核问题仍然有回旋的余地,美国仍然可以在安理会讨论而不一定要通过决议,或者默认日本单方面对朝制裁,这样都不会使问题激化。但奥巴马政府竭力推动安理会通过主席声明,对朝鲜进行谴责。至此,朝核问题走入僵局。

  当然,走到这一步,并不意味着没有挽救的可能,六方会谈也不意味着没有恢复的可能。对朝鲜而言,追求与美关系正常化仍是其最根本目标。朝鲜虽然宣布不再参加六方会谈,但这并不味着朝鲜不会改变立场,毕竟它发狠话不是第一次。本月21日,朝鲜主动与韩国在开城接触。虽然时间短暂,但却是李明博政府上台以来双方的首次政府间接触。

 朝鲜还会继续打牌,还会通过各种方式对美试探,发出各种信号。因此,朝核问题的未来走向关键是要看美国能否敏锐捕捉各种信号,逐步学会与朝鲜打交道的方式,灵活处理朝核问题。只有这样,朝核问题才能峰回路转,六方会谈才有可能重启。▲ 作者● 韦弦是北京国际问题学者


“东突”捞钱受阻:美为何高调打击“东伊运”
http://news.ifeng.com/mil/3/200904/0425_341_1125157.shtml


    2009年04月25日 国际在线-世界新闻报 美国财政部的制裁声明,揭开了“东突”组织在海外活动的冰山一角。多年来,以“东伊运”和“世维会”为首的“东突”分子,在海外扩充势力、寻求西方的支持,不断制造分裂祖国的阴谋活动。美国是“东突”分子的一个主要活动基地。 

少数人游说造势,欲将所谓“新疆问题”国际化,大部分成员活动隐秘 

4月20日,美国财政部高调宣布,将对恐怖组织“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简称“东伊运”)头目阿卜杜勒·哈克(又名买买提明·买买提)进行经济制裁。美国财政部的声明说,哈克曾计划对北京奥运会进行恐怖袭击。按照美国第13224号总统令,美国将冻结哈克的资产,禁止为其提供基金、技术或者物质上的支持。 

美国财政部的制裁声明,揭开了“东突”组织在海外活动的冰山一角。多年来,以“东伊运”和“世维会”为首的“东突”分子,在海外扩充势力、寻求西方的支持,不断制造分裂祖国的阴谋活动。美国是“东突”分子的一个主要活动基地。 

    ☆ 黑白两道筹集资金 

“此次制裁只是针对一个组织的头目,并非是针对整个‘东突’的制裁”。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反恐专家李伟对《世界新闻报》记者分析说。李伟认为,美国试图通过高调宣布对“东伊运”头目哈克的制裁,表明其在反恐问题上不再有双重标准。但实际上,美国并未放弃在“东突”问题上的双重标准。美国在制裁哈克的同时,还在暗中资助另一个东突组织——“世界维吾尔青年代表大会”(简称“世维会”)。 

据李伟介绍,“东突”主要分为两股势力:一股以“世维会”为首,另外一股以“东伊运”为首。而目前在美国筹集资金并获得支持的,主要是以“世维会” 为代表的“东突”势力。这股势力得到隶属美国国会的“国家民主基金会”的公开资助。该基金会虽然打着非政府组织的招牌,但它却和美国国务院、中央情报局有着密切的联系。该组织长年通过拨款、培训、提供设备等手段,资助“民运”、“藏独”、“东突”等各种反华势力。“从研究推测来看,‘东突’分子还可能从美国的情报机构得到了资助。” 

有报道称,“世维会”在美分支机构“美国维吾尔协会”每年能从“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获得20万美元的经费。2006年其对“东突”的总体资助为39.5万美元,而2007年则达到了52万美元,资助的对象还包括“世维会”和“国际维吾尔人权与民主基金会”。 

至于“东伊运”,由于美国自2002年起就宣布它为恐怖组织,因此这股势力很难在美国筹集资金。据悉,“东伊运”80%的资金主要来自于以拉登为首的“基地”组织和其他恐怖势力。除此之外,“东伊运”还通过毒品交易、在海外开办企业、暴力抢劫等方式筹集经费。 

    ☆ 打人权牌博西方同情 

据悉,“世维会”和“东伊运”通常采取不同的手法来进行分裂和破坏活动。“世维会”主要依靠迎合西方的一些民主价值观念,将所谓民族宗教问题与人权问题挂钩,来争取国外政界和反华人士的支持。而“东伊运”则是一个以暴力活动为主要手段的恐怖组织。 

据李伟介绍,这两股势力不仅暗中有联系,而且在行动上也有很多呼应。“特别是从‘世维会’2006年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之后,他们在实现‘50年建国方略总体目标’方面更加接近了,这个目标说白了就是争取在新疆地区建立‘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 

曝光率极高的“世维会”头目热比娅,曾多次在美国国会进行游说活动。她曾呼吁美国议员关注中国新疆妇女的人权问题,并在《华盛顿邮报》上撰文抹黑中国,用所谓的争取民主人权博取西方同情。为扩大宣传效应,“东突”分子还刻意效仿达赖集团,把热比娅吹捧为“精神母亲”,企图把所谓“新疆问题”国际化。 

除此之外,以“世维会”为首的势力正在不断整合在境外的各种“东突”组织,借此扩充自己的组织规模,这其中就包括“东伊运”。李伟说:“这样一来,他们对西方反华势力的吸引会更大一些。”

    ☆ 在美境内隐秘活动 

有报道称,目前在美国的“东突”分子大约有1000人左右。对此,李伟表示,“东突”的势力并非很大,表面上看,他们制造的舆论声势很大,“但其实每个组织的成员并不多,他们就是靠媒体炒作,给人一种在境外势力很大的假象”。 

2004年9月,以澳大利亚“东突协会”主席阿美特·艾君柏帝为“总统”和美国“东突民族自由中心”主席安瓦尔·玉素甫·土拉尼为“总理”的“东突流亡政府”,在华盛顿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成立。随后,一小撮“东突”分子在白宫旁的拉法叶特公园举行集会,通过与会的几个西方记者散播“东突独立”言论。此外,“东突”分子还经常通过互联网发表声明,制造舆论声势。 

虽然“东突”组织喜欢高调造势,但他们出来曝光的领导人其实并不多。除了“世维会”头目热比娅之外,其发言人迪里夏提算是露脸比较多的一个。就在美国宣布经济制裁哈克后,迪里夏提接受了英国广播公司的采访,否认与“东伊运”组织及其头目有联系。据李伟介绍,“东突”势力活动的一个特点是,公开的人物并不多,很多组织成员都是秘密活动。 (赵全敏) 

背景分析/ANALYSIS 

    ☆ 美为何高调打击“东伊运” 


美国财政部的制裁行动,对“东伊运”无疑构成了打击。2002年8月,美国政府首次承认“东伊运”是恐怖组织;2004年4月,美国国务院将“东伊运”列为国际恐怖主义组织,并禁止任何美国政府或私人机构为其提供任何形式的支持。 

对于美国高调宣布制裁哈克的目的,李伟认为,这反映出美国在反恐政策方面的一些动向。奥巴马上台以后,对布什任内的反恐政策进行了一些重大调整,放弃了全球反恐战争的提法,更多地寻求多边反恐合作,包括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此外,美国也在不断寻求弥合与伊斯兰世界的裂痕。李伟认为,美国高调制裁“东伊运”头目,可能展现出了另一个积极的信号:美国将关塔那摩“东突”嫌犯遣返中国的可能性有所增加。 (赵全敏) ▲


上海太子公寓谁敢住?
http://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103005/c104


日期: 2009/04/25 作者: 钱征鲁

今年三月份全国工商联在全国政协会上递交了一份名为《我国房价为何居高不下》的大会发言说,其房地产商会去年就全国9城市“房地产企业的开发费用”的调查显示,在总费用支出中,流向政府的部分(即土地成本+总税收)所占比例为49.42%。

其中,三个一线城市中,上海的开发项目流向政府的份额最高,达64.5%;北京为48.28%;广州为46.94%。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市长韩正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不知全国工商联的数据怎么来的,肯定有误。不过,他没有透露自己掌握的数据。


最近上海方面称将公开土地出让金数据回应工商联发言稿,这样的对话是鸡同鸭讲,永远说不清。每一个房地产开发商心里都有一本清楚的帐,不能公开的帐,就是灰色开支,官员的行贿、索贿、被敲竹杠等等额外开支。我想房地产开发商没有依据敢这样大胆说吗?敢得罪当地政府?除非他们永远也不想在上海开发了。

从工商联公开的数据看,上海地区的开发成本远远高于其他城市,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开发商在上海的灰色支出要远远大于其他城市?我宁可相信开发商的数据,数据可能不是完全精确,但也不会相差太远。我说一件鲜为人知的事情,也许只是冰山一角,已经可以看出上海市的一些官员贪婪到何等地步。

官员住房都有标准,单位会安排住房,过去的官员几十年来都老老实实的这么住着。随着环境的变化、腐败的蔓延和房价的节节上涨,一些官员就把眼睛盯上了上海的好房子,凡是看中的好房子不捞到手不死心,多多益善。甚至发展到集体性“公权私用”,一个小团体,一个小山头集体霸占看中的房子,并花费大量纳税人的钱去装修。

上海市徐汇区建国西路394号,位于建国西路太原路西侧,是上海最佳的地段好,环境好,房型好的公寓大楼,以前是法国太子公寓,一九三五年建,九层楼高仅住十八家,每套住房建筑面积三百多平方米。楼前是个大花园,东侧有一建筑下面是食堂,二楼是可以容纳二百多人的礼堂,有舞台和放映装置。礼堂的南面是一排车库,楼上是司机的住房,公寓楼四周都是矮矮的花园洋房。这栋房子几十年来一直是上海市公安局的办公楼。

突然有一天公安局搬出去了,开始了神秘的装修,不久传出消息原来市里的一些官员看中了这栋房子要占为己有。这栋建筑的设施毕竟陈旧了,要现代化改造必然要花费大量财力、人力、物力和时间。改造到一半,陈良宇案件败露了,这下是骑虎难下,工程无法停下,只能硬着头皮继续下去,完工花了一年多时间,内部是如何的现代化装修我们无从得知。东面的礼堂和车库被拆掉,建造了一排别墅并专门设计建造了三千平方米的观景花园。

房子改造完了,谁还敢住进去?如果是某个官员的个人行为那就吃不了兜着走,而这次是集体性“公权私用”,人多力量大,要掩盖这件事总有办法的。这些官员不愧是老手,不但掩盖了事情,还做了人情,房子让北京工作的部长级上海籍干部退休后回上海居住。

现在我们还无法知道当时要霸占这些房子是哪些官员,但既然改造达到部长级干部的住房标准,我们可以认为当时要霸占这些房子的应该是上海市市级官员,而且也只有市一级官员才有权叫市公安局搬走,同样也只有市一级官员才能搞到如此多的钱来改造这样大的工程。如此大的现代化工程改造到底花费多少钱我们不知道,我想没有几千万大概是搞不成的,内部豪华装修的话上亿元都有可能。那么这些钱是从何而来的?

这样花巨资改造和建造的房子算一下可住二十四家,二年多过去了仍有三分之二的房屋空着。纳税人的钱真不是钱。

我们从小受正统的共产党教育,印象最深的是这么一句口号:“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这当然只是一个理想,但有了这个信仰,官员们在生活上克勤克俭,工作上尽可能的为民众办事。而现在上海的一些官员是肆无忌惮的花纳税人的钱来享受。社会上经常呼吁捐款救助病危孩子,就因为缺八万、十万孩子无法救活,这些官员用在他们装修上的钱能挽救几百、上千个孩子的生命。这些官员的心中有老百姓吗。

集体性“公权私用”是个体腐败官员经过长时间的相互探索、磨合、演变形成的,是腐败新的形式。个体腐败官员是提心吊胆的过日子,而集体性“公权私用”的腐败官员见面是有说有笑,大家彼此彼此。集体性 “公权私用”的腐败官员可以大手笔的侵占公共资源,可以利用公权让公安局搬走,可以利用公权调拨巨款来装修,这是个体腐败官员无法做到的。集体性“公权私用”腐败官员可以在事情败露了利用公权掩盖腐败行径,甚至还会花费大量纳税人的钱来破财消灾。更重要的是这些集体性“公权私用”的腐败官员有一种安全感,法不责众,有本事把我们一锅端,工作就瘫痪了。他们相互依靠,集体对抗。胆子越搞越大,越来越贪婪。

建国西路394事情是集体性“公权私用”的经典例子,希望上海市委领导给上海市民一个说法:当时是哪些官员参与了这件事情?他们到底用了多少钱?是如何出帐的?只有让这些官员真真地感到痛苦、尴尬,才有可能让他们的贪婪有所收敛。掩盖过去,蒙混过去,一旦有机会他们的贪婪本性还会暴露,那时候上海市民称他们人民公仆?还是搜刮民脂民膏的吸血鬼?▲


发表一个评论

(如果你此前从未在此 Blog 上发表过评论,则你的评论必须在 Blog 主人验证后才能显示,请你耐心等候。)

关于

此页面包含了发表于April 26, 2009 10:11 AM的 Blog 上的单篇日记。

此 Blog 的前一篇日记是 外资为何“逃离”中国?

此 Blog 的后一篇日记是 王华元等不信胡锦涛廉政名言如今栽了

更多信息可在 主索引 页和 归档 页看到。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此 Blog 中的日记遵循以下授权 Creative Commons(创作共用)授权.
Powered by
Movable Type 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