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生回味的50句凡人语(26-30)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331296.html
26、要让事情改变,先改变我自己;要让事情变得更好,先让自己变得更好。
27、美好的生命应该充满期待、惊喜和感激。自己要先看得起自己,别人才会看得起你。
28、最快乐的人并不是一切东西都是最好的,但他们会充分享受自己已有的东西。
29、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30、假如一千个人从我身边踏过的,我也能听出你的脚步声,因为999个人的脚是
踏在地上,只有你的脚步声是踏在我的心上。
今 日 看 点 : 2009-04-05 ▲◆★●■☆
菲律宾出狠招,将在黄岩岛驻军移民!
http://fuxing.bbs.cctv.com/viewthread.php?tid=12023069
愚人节的《中法新闻公报》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9-04/02/content_904794.htm
朝鲜“卫星事件”的全景分析与战略评估
http://bbs.ifeng.com/viewthread.php?tid=3613639###
印度总统首访中国藏南地区 称保证军队不缺武器
http://news.ifeng.com/world/200904/0405_16_1091995.shtml
中国成立大智库 有些学者不看好
http://www.voanews.com/chinese/w2009-04-04-voa35.cfm
菲律宾出狠招,将在黄岩岛驻军移民!
http://fuxing.bbs.cctv.com/viewthread.php?tid=12023069
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夫人不顾中国的反对,日前正式签署《领海基线法》,将中国的南沙部分岛礁和黄岩岛划入菲领土,此举凸显南海与东海的紧张局势进一步恶化。
中国已经就此向菲律宾提出严正交涉。据新华社报道,3月12日下午,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胡正跃紧急召见菲律宾驻华大使布蕾迪,就菲总统阿罗约签署“领海基线法案”事提出严正交涉。
胡正跃重申中方在南海问题上的原则立场,强调任何其他国家对黄岩岛和南沙群岛的岛屿提出领土主权要求,都是非法的,无效的。中方要求菲方恪守承诺,立即停止一切损害中国主权权益和使南海争议复杂化、扩大化的行动。
13日下午,中国驻菲律宾大使刘建超在马尼拉也向菲外长罗慕洛提出了严正交涉。
据香港媒体报道,目前除菲律宾佔领黄岩岛、日本侵佔钓鱼岛外,越南占据南沙岛礁二十七个,马来西亚侵佔南沙岛礁五个,汶莱、印度尼西亚也对中国海域内岛礁宣布主权。
香港舆论认为,中国南海、东海周边实际上形成“搁置主权在我,自行开发给人”的混乱局面。
此次黄岩岛危机与钓鱼岛危机同时爆发,由于黄岩岛地处南海以北海面,大有令两大海域争端联成一片的形势。
面临如此险恶的形势,中国方面迄今为止的反应却只有“严正抗议”四个字。
先是副外长王光亚委婉规劝,希望菲方“以两国关系大局和两国人民利益为重,以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为重”,然后是派出中国最大型渔政船赴南海执行护渔护航任务,最后再由驻菲使馆表示强烈反对和严正抗议。
这三步行动,温和迟缓,丝毫改变不了菲方行动。
这也形成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无论从领土面积还是军队实力来看,菲律宾都是弱国,宣布黄岩岛主权,可谓以弱凌强,太岁头上动土。但奇怪的是,“弱国”菲律宾真刀真枪地干,在岛上修了军事通讯站,派遣军舰巡逻护航,下一步就会模仿侵占中业岛的步骤,建立军事基地,向岛上移民,从而实现菲军民“共同开发”的目标。
中方在“严正抗议”无效之后会采取何种应对措施,令人关注。▲
愚人节的《中法新闻公报》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9-04/02/content_904794.htm
2009-04-02 光明网-光明观察 作者:毕研韬
对于4月1日发表的《中法新闻公报》,境外有媒体称“中法外交部突然发表了联合新闻公报”。事实上,早在两周前,就已有论者在境外新闻网站上建议,两国重新发表新闻公报为双边关系解套。
对于两国元首在G20伦敦峰会上会晤,我们更不应感到意外。今年2月份法国前总理拉法兰访华时就表示,希望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与法国总统萨科齐能够在4月2日伦敦的G20峰会上会晤。
虽然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3月23日宣布,在4月2日开始的伦敦G20峰会期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法国总统萨科齐将不会举行双边会谈,但次日法国驻华公使郁白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这不是说不会见。我相信,离伦敦峰会还有几天,有些工作还可以做。”
3月26日《中国日报》的一篇文章引用中国学者的话说,虽然(中法之间在G20伦敦峰会上)没有安排双边会晤,“但(两国元首之间)也可能会有某种形式的互动。”境外媒体解读说,中国没有排除中法两国元首在伦敦会面的可能性。
笔者认为,《中法新闻公报》在两国元首当日会晤之前发表,足见两国外交部之间的“磋商”之艰难,也足见两国之间共识之勉强,同时也说明“两国之间”建立政治互信任重而道远。
对此新闻公报,有分析人士认为,法国外交部在西藏问题上的表态较以往“明确而坚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丁一凡表示,法方此次作出的表态“明确、完整”。
本次联合新闻公报的第一句为引言,之后的正文有四段,其中第三段专门阐述法国的西藏立场。其中最关键的表述是,“法国拒绝支持任何形式的‘西藏独立’”。笔者从法国驻华大使馆的官方网站上查到了该新闻公报的法语版,该句的表述是“la France récuse tout soutien à l’indépendance du Tibet sous quelque forme que ce soit”。
该句的核心是“任何形式的西藏独立”。中方的解读是,“任何形式的西藏独立”包括达赖喇嘛提倡的“大藏区”主张以及其他形式的西藏“半独立”和“高度自治”主张。
草民不清楚,两国外交部之间是否已就“任何形式的西藏独立”达成共识。如无共识,中方的解读就是“一厢情愿”。用网民的话说是“意淫”。中国在处理美军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以及德国总理默克尔会见达赖喇嘛时都犯了同样的错误,但愿同样的错误中国不会犯第三次。
《星岛环球网》的调查显示,63%的网民认为,《中法新闻公报》的发表并不代表萨科齐政府认输,高达84%的网民认为这不说明萨科齐政府真正改变了其西藏立场,62%的网民认为中法关系不会从此走出低谷(数据截至4月2日13:00)。这大致反映出中法关系的低迷不振已经对民间认知产生了深刻影响。(作者系中国传播学者)▲
朝鲜“卫星事件”的全景分析与战略评估
http://bbs.ifeng.com/viewthread.php?tid=3613639###
自2009年2月24日朝鲜对外正式宣布发射卫星以来,朝鲜半岛经历了一次不小的动荡,局势一度处于高度紧张。时至今日,朝鲜的发射计划已成定局,而美韩的态度则逐步软化。日本虽然声调不减,但其“拦截行动”非常有限,加之中、俄居中劝说和调解,“卫星事件”最终没有酿成一场危机,这实在是朝鲜半岛及其周边国家之大幸。反观这次事件,应该说是事出有因,影响不小,前景堪忧。
其一,朝鲜“卫星事件”决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朝韩关系严重恶化,促使朝鲜改弦易辙。李明博主政后,改变了原来对朝奉行的“阳光政策”,立场趋于强硬,并把韩美关系置于韩朝关系之上,使朝鲜对其失去信任,转而以强硬对强硬,“卫星事件”就是朝鲜对韩采取的多种反制措施之一。
(2)美国奥巴马政府上台后,主要关注点放在应对国内金融危机和解决伊拉克、阿富汗问题,对朝政策不积极、不明朗,朝鲜选择此时发射卫星,既能唤起美国和国际社会的重视,同时也正好利用了美国自顾不暇的空档。
(3)朝鲜已经拥有了最低限度的核威慑力量,当务之急是提升远程导弹技术,解决打得远的问题。好在发射导弹和卫星在初期运载工具方面具有相通性,只要掌握了这种技术,今后无论装载核弹头还是常规弹头,都可起到相应的威慑作用,并在“六方会谈”中拥有更多的筹码。
(4)朝鲜目前正在迈向新的十年,且最高领导层有可能进行更迭,一旦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朝鲜也进入了掌握外层空间技术国家的行列,对内可以鼓舞人心、振奋士气,对外则有利于提升国际地位。上述政治、外交、军事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决定了朝鲜不仅一定要打卫星,而且要争取打成功。
其二,朝鲜“卫星事件”带来了连锁反应,造成了深远影响。
(1)此举对美国特别是对日本和韩国震动不小,朝鲜的卫星无论是否发射成功,都意味着在发展远程导弹技术方面,向前迈出了重要的步伐,这对美国是一种制衡,对韩国和日本更是一种巨大的压力,所以他们必然会作出强烈反应。
(2)“六方会谈”因此而功亏一篑,有关各方的信心受到严重打击,围绕对朝是否采取严厉制裁问题,还将会展开激烈斗争,“六方会谈”有可能长期搁浅,朝鲜核问题再次激活的局面也难以排除。
(3)东北亚地区将会引发一场新的军备竞争。日本在强化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的同时,也将致力于发展自己的导弹武器,韩国也可能改变过去拒绝加入美国在东亚部署战区反导系统的态度,转而寻求美国的保护。这些举动无疑都会加剧朝鲜半岛的对抗性,使和平解决朝鲜半岛问题特别是核问题面临更大困难。
其三,朝鲜“卫星事件”标志着“朝核”问题的解决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处理更加棘手,前景未可乐观。
(1)朝鲜卫星如果发射成功,这就意味着朝鲜已经具备了核威慑和远程打击的双重能力,要让朝鲜“弃核”可以谈,但朝鲜肯定要以保留其远程打击能力为交换条件,两个能力都被剥夺,几乎没有可能。
(2)尽管美国放话希望重开“六方会谈”,韩国也不希望进一步激化矛盾,但谈判的窗口虽未关闭,话题却已经有了很大变化。朝鲜明确表示不能单方面“弃核”,而要在半岛同时实现无核化,对美国是否已从韩国撤走核武器也必须核查,同时朝美关系的正常化不能与“弃核”问题挂钩,这些难题美国如何对待,美日韩又如何协调立场,现在都是未知数,有关各方就是坐在一起怕也是谈不拢。
(3)朝鲜半岛问题的和平解决,关键在于美朝建立信任关系和朝韩实现真正和解,但在目前的情况下,这种局面似乎还很遥远。尤其是在“卫星事件”的影响下,有关各方能否具有足够诚意和耐心,能否尽快地消除剑拔弩张的紧张状态,能否放弃政治打压和军事威慑的非善意手段,对于朝鲜半岛重新迎来拨云见日、柳暗花明的局面至关重要。
今天的朝鲜半岛,可以说处在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 上,有关各方如何决择,将决定半岛的发展前途。历史证明,依靠战争手段,不仅祸及苍生,而且也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我们还是希望有关各方回到谈判桌前,即便暂时谈不拢,但“谈”总比“打”的结局要好,这也是解决朝鲜半岛问题惟一正确的选择。(作者:田一枫)▲
印度总统首访中国藏南地区 称保证军队不缺武器
http://news.ifeng.com/world/200904/0405_16_1091995.shtml
2009年04月05日 东方网: 印度总统帕蒂尔近日首次访问了中国藏南达旺地区(印度称“阿鲁纳恰尔邦”),她在视察当地边境部队时称,她至今仍然记得1962年的“瓦弄之战”(Battle of Walong)。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昨天称,中方在中印边界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和明确的。中印双方应共同努力,落实好两国领导人达成的各项共识,确保中印关系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保证军队不缺武器
4月1日,帕蒂尔在位于首都新德里的帕拉姆空军基地为印度政府首架“空军一号”专机举办了隆重的首航典礼。
典礼结束后,帕蒂尔乘坐该机前往所谓“阿鲁纳恰尔邦”视察,随行的有20名官员,这次东北部访问行程持续四天。
据印度媒体报道,帕蒂尔2日专门视察了“阿鲁纳恰尔邦”的一个印度边防军哨所,该哨所位于距中国边境仅3.3公里的小村基比图(Kibithu),驻扎着印度东部司令部第82山地旅。2006年,印度军方曾经声称,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印前夕,中国和印度的军方在基比图会晤,并形容这是两军在“阿鲁纳恰尔邦”的首场官方会谈。
帕蒂尔向印度士兵发表了演讲,她保证,现代军队必须装备最先进的武器,印度不会允许武装部队发生任何短缺现象。“我不仅是以你们的最高统帅的身份来这里,我还以母亲和姐妹的身份。”
据报道,她在哨所逗留了相当长时间,还参观了部队的监视系统。她说,她至今仍然记得1962年的“瓦弄之战”,并向印度军队的勇气致敬。
1962年,中印发生边境冲突,曾在瓦弄地区发生激烈战斗,中方取得大捷。
帕蒂尔说:“我很高兴来这里,看到士兵们的笑脸后,我相信在他们手里,国家是安全的。”
炒作中国拒绝放贷
帕蒂尔还出席了当地一个科技学院的活动,她声称,“阿鲁纳恰尔邦”从未被国家遗忘,“这里是印度发展与东南亚关系的‘向东看’政策的尖兵。”她说。她还将该地区比作“冉冉升起的太阳”,她要求学院的学生用科技征服当地严酷的自然环境,“这能帮助东北部地区更好地融入国家,也能为全国经济的增长做贡献。”她说。
印度外长穆克吉在3月28日的一场竞选活动中称,“阿鲁纳恰尔邦”是印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还声称中国对于印度东北部地区的领土立场是“不可接受的”。印度媒体还报道称,由于中国反对,亚洲开发银行拒绝向“阿鲁纳恰尔邦”提供贷款。穆克吉声称,亚洲开发银行这一决定是错误的,无论是否提供贷款,“ 阿鲁纳恰尔邦”都要发展经济。
印度总理辛格和外长穆克吉之前也都访问过“阿鲁纳恰尔邦”。
达旺地区位于“麦克马洪线”东段,是中印边界问题最大的焦点。英国统治印度时期,将中印双方的传统习惯线往北推,划定“麦克马洪线”,印度1947 年独立后,翌年便派兵占领“麦克马洪线”东段的色拉,于1951年占领达旺,1953年侵占了东段以南9万平方公里土地。1954年,印度政府将“麦克马洪线”作为国界。1986年,印度将“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升格为“邦”,企图从法律上使占领合法化。
中国外交部此前曾表示,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中方对中印边界东段的立场是一贯和明确的。中国历届政府均不承认非法的“麦克马洪线”。▲
中国成立大智库 有些学者不看好
http://www.voanews.com/chinese/w2009-04-04-voa35.cfm
记者: 杜林 香港 Apr 4, 2009 中国成立顶级智库,为政府摆脱全球金融危机出谋划策,并试图打造类似美国兰德公司的世界一流智库。有学者批评,智库成员阵容豪华,但脱离实际,缺乏前瞻性思维。
近日在北京成立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由原副总理曾培炎担任理事长,副理事长有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原主任王春正、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前院长厉以宁、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和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刘遵义等8人。
*高层次 大动作*
中央电视台等官方媒体用“超豪华阵容”、“中国超级智库”等字眼形容这家中心,并说中心将来要打造美国兰德公司那样的世界一流智库。
报道称,中心一成立,就列出19个议题,包括金融危机第二次冲击波的可能性、构建国际金融新秩序、中美战略经济合作、中日战略互惠关系、中俄中亚能源资源合作研究等当前“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中心还将邀请世界主要智库学者和五百强企业负责人出席今年六月举行的峰会,讨论全球金融危机和可持续性经济发展。
香港“南华早报”援引中国21世纪经济导报的消息说,中心的成立体现中国政府对中国现有专家学者受利益集团或政府部门的影响、无法提供客观分析判断的不满,决心另起炉灶。
*曹建海:政治不开放 言路必堵塞*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投资与市场研究室主任曹建海在采访中批评这家中心本身就是既得利益的代言人,成员年事已高,“实际水平低”,缺乏前瞻性思维。他指出,在政治尚未开放的氛围里,专家无论级别多高,都很难提出独到见解:
曹建海:“在中国由于政治因素,有很多观点是发表不出来的。很多学者都变得特别的驯服,只是解释政府的意见,没有一点前瞻性的东西,比如中国对4万亿的分析、对扩大货币政策,凡是不利的,都是不能发表的。包括我所在的单位中国社科院也是个智库,实力最强的,但是学者现在普遍为利益集团服务、为政治服务,也就是解释政治,解释政策,从来不敢提出反对的意见。”
被誉为“地产三剑客”之一的曹建海举例说,他3月22号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节目,主谈“楼市回暖”,对政府当前维持高房价的政策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随后就遭到了央视视频网站的封杀。
曹建海:“我提出房价将来要回落,这就引起高层的不高兴,我说在两年之后还是要回落的,有很大深幅回落的。有三分钟吧,就给删掉了。这可能是他们觉得,因为他们要把房价保住呀,因为我说,没有一个经济是靠房地产拉动的。象我这种前瞻性的观点跟政策是冲突的,他不能接受。如果这样做,都是有政治风险的。”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杨帆也对成立顶级研究中心的必要性提出置疑。他说,中国不是没有好的专家学者,而是这些专家学者们提出的意见根本无法被主流专家们采纳。中国政府似乎注意到了这个情况,但还是没有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
*杨帆:把持经济学界者大有失误*
杨帆:“至少十年来,在中国把持经济学界的人有很大的失误和偏差,中央并不相信他们。中国有13亿人,不仅仅是那几个七老八十的什么大学教授呀,大学校长啊。那些大学校长这么多年来我也没听见他们发表过什么像样的见解。”
*为利益集团服务的典型代表*
曹建海特别提到担任交流中心执行副理事长的前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厉以宁,说他就是为利益集团服务、维护社会既得利益的典型代表,“有他在这里面就没希望的,我不看好这个智库”。
曹建海: “他的很多观点都是很荒唐的,认为经济要发展,就要牺牲一代人,比如下岗工人;他认为炒房是好的,而且越炒越好,炒得越高,说明你成功了。最近有人提出应该把国有股份分给全民,他第一个跳出来反对。他从来都是为既得利益服务的。”
记者试图联系到交流中心成员,并把电话打到了中心执行副董事长、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的家中。接电话的人回答说:“钱院长不接受媒体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