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空法师:体会人生点滴的美
http://blog.ifeng.com/article/2436279.html
人生在世不容易,我们要多一些“输得起”,少一些计较。
我们多要谅解别人的无心的过错和致命的误会。
没有绝对的对和错,只是相对的。
每个人都有他的理由,所以我们不要轻易去批判他人,因为你总是会不自觉地站在自己的立场,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别人。
记得听过一个故事,故事内容情节记不清了,好象说的是一个毒枭临终讲了这么一句话:“我没有错,如果没有我,吸毒的人,和种值毒的人这么生活、这么生存?!这么养育他们的二老和妻儿?社会的发展也离不开的我们的贡献,我们也是支持社会发展的一分子,我们做的事业是正确的!”
故事乍听让人啼笑皆非,但听过去以后让人心为之颤抖!
这里面就要谈到道德观,价值观等等的问题。
是的,我们不能拿我们的道德去衡量他们,社会有社会的公德,正如他们有社会的法律与道德来评价他们,取决他们。
一个人在世上不可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它是群体性。它有自然性,社会性,生物性。当然有它的对社会的影响。
我们不可能做到像圣·皮埃尔那样伟大,离群索居。他说,人的合群性大慨与他的知识缺乏性成正比!
“早岁那知世事艰”。
今 日 看 点 : 2009-03-28 ▲◆★●■☆
《中国不高兴》震动西方 书中观点颇具冲击力
http://www.ddhw.com/vh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77982&page=2
超主权储备货币代替美元:中美开始货币战争?
http://www.ddhw.com/vh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78175
中国从俄罗斯及独联体引进万名军工专家
http://topyl.com/view.php?fid=LXHT&id=2828304
中国不与近邻朝鲜举行军事演习的真正原因!
http://www.topyl.com/bbs/thread-559654-1-1.html
琉球的主權歸屬爲何變成“懸案”?
http://blog.ifeng.com/article/2476078.html
中国对琉球的主权归属立场如何?
http://blog.ifeng.com/article/2476652-2.html?time=1238136593
韬光养晦重大转折 中国转守为攻不再深藏内敛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中国不高兴》震动西方 书中观点颇具冲击力
http://www.ddhw.com/vh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77982&page=2
2009-3-23 “我不知道 风朝哪边吹”徐志摩诗里这种迷惘的心绪,在这个春天有了新的对应物,它就是时下被舆论炒得火热的《中国不高兴》。
今年3月出版的这本新书,一问世就吸引了国外媒体的关注。美国《时代》周刊在3月20的报道中这样定义:“这是继1996年不满西方尤其是美国对中国影响的一部民族主义畅销作品。”而打开这本被《时代》视为“《中国可以说不》续集”的《中国不高兴》目录,类似的观点颇具“冲击力”:
持剑经商:崛起大国的制胜之道
该由西方正视中国“不高兴”了
中国对西方:“有条件地决裂”
……
这样极具杀伤力的标签式主题,迅即引发国内外从互联网到传统媒体的一轮激辩。
☆ 震动西方世界的“小平头”
对于出身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人来说,这样的文章应该并不陌生。1996年,随着一本名为《中国可以说不》的图书的诞生,“说不”风靡国内,当时的青年学子几乎人手一本。这是一本在政治、经济、外交等多方面评述中美关系、中日关系和台湾问题的谈话录。
张小波等五位当年被季羡林称为“小平头”的青年作者,也成为了西方媒体眼中中国民族主义的“领军人物”。在张小波的印象中,之所以写《中国可以说不》,是在读了日本出版的《日本可以说不》译本后“受到刺激”的结果。“那年有个舆论调查的结果是,中国人最讨厌的国家是美国,最向往的国家也是美国。我思考这是为什么。这是写书的契机。”张小波说。
另一个契机是“中国威胁论”在美国的兴起。在1995到1996年间,由于台海危机,美国国内掀起了对华政策的大辩论。加上1997年香港回归在即,美国知识界担心在台湾和香港两个问题上中国将威胁民主和和平,于是有了“中国威胁论”。
这些都促使一部分青年学者对美国的观念开始转变。而“说不”的出现,抒发了中国人积压在内心多年的愤怒,中国国内的民族主义浪潮由此爆发。
“《中国可以说不》引发的民族主义思潮在西方世界也受到极高关注,”作者之一的宋强,自称来自民间的草莽知识分子,他也是《中国不高兴》的作者。
1998到1999年间,美国又掀起了新的中国威胁论热潮。此后几年里,民族主义成为中国社会的焦点话题。
☆ 称“中国有能力领导世界”
王小东也是《中国不高兴》的作者之一,他被认为是网络民族主义者和青年激进民族主义者在知识界的代言人,甚至被帖上了“中国民族主义教父”的标签。
在王小东看来,《中国不高兴》的核心观点是,中国和西方在综合国力对比上有了根本的变化,中国仍然要寻求西方的理解和接纳,但不再是一面倒地讨好、逢迎、跟西方接轨,西方国家也要理解中国的观点和情绪,不能动辄教训、打压或围堵中国。
此外,《中国不高兴》还提出内修人权,外争族权,制裁西方,肃清内贼;中国的发展不能把绝大多数民众排除在外;持剑经商,不玩金融战争,才是未来中国应走的路,利用西方经济危机,实现中国的产业升级,中国要有重塑世界秩序、领导世界的雄心,明确“惩罚外交” 概念,成熟的大国心态不仅是宽容,也有较真。
对于两本书的差异,作为策划人的张小波解释道,“两本书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比如说中西方关系是不是一直在摊牌?”而宋强则这样概括:“说‘不’要表达的是‘中国只想领导自己’,而‘不高兴’想表达的是‘中国有能力领导世界’。”
尽管“不高兴”的内容包含如此之广,但宋强还是透露,由于出版安全的考虑,做了些技术处理,“内政删的比较多……删了一些措词。”
☆ 中国对外心态仍是争论焦点
13年前,《中国可以说不》震动了西方世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一位官员曾说,“二十年来,从未有过一本书像《中国可以说不》这样,引起海外舆论如此强烈的关注,并产生如此轰动的新闻效果。”13年后,《中国不高兴》再次吸引了海外媒体的关注。
香港《亚洲周刊》在3月18日的报道中称,《中国不高兴》是中国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标志,“南沙群岛问题、钓鱼岛问题、俄罗斯军舰击沉中国货轮问题、法国佳士得拍卖行拍卖圆明园兽首问题,这些都激起了中国民众反弹,民族主义情绪高涨。”
而与当年直斥《中国可以说不》是“一种偏执狂言论”相比,西方媒体在13年后的关注仍然有些担忧,却温和了许多。3月20日的《时代》周刊对《中国不高兴》背后的中国民族主义力量表示了担忧,“如果民族情绪不加以适当制止,它可能会推动北京方面采取好战孤立主义路线。”
英国《经济学家》也注意到了中国民族主义抬头的新迹象,该刊在19日的文章里说,“中国的崛起在国内使中国的民族主义抬头,左派卷土重来。在国际上中国领导人至今还保持着邓小平韬光养晦的方针。但国际上有G2,即中美两大国掌握着世界经济命运的说法,这也让一些中国学者和评论家一直在鼓吹中国利用这次危机推动中国战略影响。”
“当年的《美国之音》讥嘲我们为乌合之众。1997年,《时代》杂志两位记者甚至合写了《即将到来的中美冲突》,全面反驳《中国可以说不》。”宋强笑着说。张小波也坦言,当时遭遇的质疑很多,“《华盛顿邮报》有个记者问我:你们为什么不写一本向中国政府说不的书啊?”
13年后,当相似的质疑再次袭来,张小波这样反问道:“这还需要我们写吗?向中国政府说不的书你们已经有了很多。”
☆ 一场没有硝烟的争论
《中国不高兴》自面世后,也重新引发了中国国内对于民族主义的讨论。在网络中,对于书中观点的反应显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有的认为该书“直言内政外交,是谏言国策”;有的则认为其过于偏激,有的人则质疑该书“投机”。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沈丁立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表示,这本书的观点只会使中国人更加愚昧,“书里说中国知识分子矮化中国,这是以偏概全,我认为,多数知识分子是进步的,正确看到了我们民族的不足。”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时殷弘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则认为,书中指出的一些问题值得深思,但很多话、很多态度说过了头,“我觉得这些人也是一种特征,左派的特征——批评多,建设性意见较少。”
对于要与“西方有条件决裂”的观点,宋强解释,“当外国轮番羞辱我们的时候,我们往往生怕闹崩,我的意思是,决裂了又怎么样呢?”
沈丁立对此表示不认同,“我们这么落后,攀高都来不及。为什么要跟西方决裂?”时殷弘则表示,中国对西方的态度,过去是太左了,太孤立、太民族主义了。 “但这些年来,我们战胜左的思潮,坚持改革开放,我们自己有些地方是太右了点,对西方主流的依赖,信念幻想太多了一些,我们需要反思。”(记者刘科)
● 附一:书中观点
☆ 美国不是纸老虎,是“老黄瓜刷绿漆”
2008年8月关于格鲁吉亚和俄罗斯冲突,我(宋晓军)在凤凰台做了一期《锵锵三人行》的节目。做节目前,窦文涛在那化妆,问咱们怎么说,我说就说老黄瓜刷绿漆,说太专业的军事技术没有意义。他挺好奇,问这是怎么回事。我说:从军事上看,俄罗斯就是老黄瓜没刷绿漆,美国人是老黄瓜刷了绿漆,其实在本质上都是老黄瓜,半斤八两。
☆ 历史会不幸证明,奥巴马拯救不了美国
美国的问题是不那么容易解决的,谁当政都不可能轻易解决,但奥巴马摇滚歌星式的执政方式是更不行的。他执政不如希拉里、麦凯恩,乃至小布什。有人也许会说,美国的政治制度好,能够制衡一个没有执政经验和智慧的总统,甚至能够制约一个胡来的总统。但这样一来,美国所谓的“变革”也就成了胡扯了。
☆ 金融危机的缘由:不干活想住大房子
实际上,次贷危机也好,美国贸易赤字也好,说穿了,就是美国人消费得太多,生产得太少,形成了缺口。这个缺口怎么补?一是抢,二是骗。
这次金融危机体现了美国社会从上到下的全面腐朽。现在美国老百姓群情激愤,都说这次危机是华尔街那帮混蛋和小布什政府的错。但是我们平心而论,美国老百姓又怎么样?你活干得这么少,压根就没那份钱,你凭什么住大房子?
☆ 成熟的大国心态不光是“宽容”,也要较真儿
在中法关系上,就是要明确“惩罚外交”的概念。惩罚,报复,这是国际间交往的常态。说到萨科齐的表演,他是有着明显生物性的,他的翻云覆雨,看起来有滑稽性的特点。
在一些不友好国家轮轴闹的情势下,我们不能轮盘赌,不要把外交思路弄得那样零碎,把法国归于“差信誉客户”,着着实实惩办一回。搞一点“解气外交”、儆尤外交,也符合我们开放时代的大思路,成熟的大国心态不光是“宽容”,也有较真儿。
专访《中国不高兴》作者宋强:“我们就是扮演了一个跳蚤”
■ 中国想成为中间国家是不可能的
■ 一个国家在战术上是可以潜伏的,战略上是没法潜伏的
为什么要写《中国不高兴》?主要是2008年奥运前后,当时国际社会抵制中国奥运,虽然没抵制成,但是我们有种判断:中西方事实上已经撕破了很多表面上温情默默的东西,进入了现实主义较量的阶段。在这个情况下,我们觉得需要写一本书告诉中国人,特别是一些爱思考国际时政关系的这些人,比如说,有没有与西方有条件决裂的选项,如果这种决裂到来,我们要准备什么?
2008是特别戏剧化的一年,国家利益,中国和西方的利益博弈从这一年才真正显露。
与《中国可以说不》相比,《中国不高兴》的作者和话题更有对接的地方,因为几位作者都适合谈这方面的话题,他们的观点从来没有在公众视野里隐瞒。所以,我觉得《中国不高兴》是超越了前者,更成熟,更理性。书里的一些观点,就是为中国的现在、当下和未来的建言和主张。
☆ “我们不是一帮神经质”
现在质疑的人说我们有政治投机的成份在内,说我们都是“极左派的胡言乱语”。他们的批评和质疑,绝大多数我不认同。
昨天英国《卫报》、《时代》周刊来采访,我就对他们说,从1996年开始,我们就不指望通过与你们的交流、介绍我们的观点来改善中西关系。这个东西是框好了的,在他们看来,中国的民族主义就是一种负面的东西。我们曾用大量时间介绍我们对西方文化的好感,当年我和张小波介绍西方议会民主、美国的宪法,那是种仰幕和欣赏,对美国机制的欣赏。但西方报道不会讲平衡的,我昨天就对外国媒体说“我们不指望改善中国和西方的关系”。
英国《卫报》记者问我:“我们可不可以批评中国?”我说,这是一种误解,我知道你们的担忧。你们西方人总是认为,中国的民族主义者是一帮神经质,像日本的民族主义者一样,有一种自尊的洁癖。事实上,我们不是这样的,我们也在批评中国社会的现状,对我们认真的批评我们是能接受的。
☆ “中国没有什么中间道路可走”
在书里,我们提出对西方要有条件地决裂,这并不意味着一种新的狭隘民族主义思潮。中西关系都是一个利益博弈。撕去那些华丽的词藻,国际关系就是丛林法则这个东西。
我只是从感觉上,从基本判断上,有条件决裂,前面是有条件。决裂了又怎么样呢?一说起这些东西,有人就说外交上的难度,维护国家利益的难度,我们也是爱国者,我们是很痛苦的爱国者,我们是国策派,(我们同意)还是不要把事情搞僵了。
我们北面看到了俄罗斯,南面看到了印度,俄罗斯是照着西方的路走的,但西方对他们更好了吗?俄罗斯民族卑劣吗?苏联解体的时候,国民素质非常高,所以普京就在恢复过去的东西。所以,我觉得中国实在是太幸运了,(没有走俄罗斯的大陆)我觉得真是天佑中国。
再看南边印度。咱们国内有一帮人刻意把印度神话,这在道德上是有罪的。《中国不高兴》里有个最基本的判断,中国想成为中间国家是不可能的。中国无法不显其大。这不是个“帝国主义”,要么上去,不然你就滑下来,没有什么中间道路。
☆ “中国知识分子不能缺少自信”
两会期间,很多港台记者都在问:“你这样不是做实‘中国威胁论’了吗?”12年前问这个问题,12年后又问这个问题。我觉得王小东回答得非常好,“一个国家在战术上是可以潜伏的,战略上是没法潜伏的。”国家目标是没法潜伏的,事实上,中国表达的很温柔敦厚,中国谨慎得不能再谨慎了,但人家还是在指控你啊。
所以我觉得这是一种绥靖的思想。中国知识分子缺乏自信的一种体现,这是不对的。至少中国还有一帮人,他们能表述出对国家更高的期望,做一个骄傲大国,做一个英雄国家,这不是土里土气的思想。有人说这不是五六十年代的壮烈情怀吗?这是两码事。我们梳理了一个概念:内修人权、外争主权。这两个可以并肩。
《中国不高兴》主要是刺激知识分子的,老是按美国的要求去改造是不行的。俄罗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俄罗斯私有化改革特别悲剧,整个莫斯科差点冬天都过不来,而且美国的导弹系统照样架在你脖子上。难道我们看不到这些东西吗?
☆ “我们想改变美国人看法”
《中国可以说不》的客观意义大于其他意义。克林顿1996年开始认识中国的民情,美国大使馆的人见了我们两次,一般美国人对中国不了解。做外交的人和搞政治的人就是不一样,原来美国人肯定认为,99%的中国青年都是反对政府的,有伤痕在,所以制裁中国,中国老百姓会很高兴。结果这个情况不对啊。
《中国不高兴》也有很多真知灼见,而且是非常重要的观点,这些观点,(可以)启迪一种思考。描述的形态可能会有所不同,但至少它有启迪意义。网络时代嘛,我觉得我们的观点比网络上的言论更有水准,如果能影响国策,当然是好事,更重要的是它能刺激一些人,不再是过去那种想法——不会还抱着过去的那种想法,理直气壮,不求思变。有这么一种声音,虽然让人不舒服,但是这个声音在,就对了。因为文人只能起这个作用。
我们就是扮演了一个跳蚤,我们就是想让美国人知道(这种看法),我觉得我们的观点是可以被认真对待的,即使从学理上、从观点上、从对中国建言建策上。 ▲ 来源: 国际先驱导报
● 附二:《中国不高兴》全文
http://www.ddhw.com/readpost.aspx?topic_id=5&msg_id=19534
超主权储备货币代替美元:中美开始货币战争?
http://www.ddhw.com/vh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78175
2009-3-26 作者: 崔洽 元晸煥 最近,中国提倡“要建立超越主权的国际储备货币来代替美元”,但美国却对此表示坚决反对。由此,围绕国际储备货币的全球“货币战争”将进一步升温。
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24日在就职后的第二次记者会上表示:“我不认为需要新的国际货币(global currency)。”他一言以蔽之,否定了以新的国际货币代替美元的必要性。奥巴马说:“现在美元正展示坚挺之势(extraordinary strong),是因为投资者仍然认为美国是世界上经济力量最强的国家。”
其间美国总统一直回避直接言及美元的价值,就此而言,当时奥巴马的发言是破格的。专家们认为,奥巴马的当天发言就是对中国“动摇美元”的强烈抗议。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曾提议:“作为美元的替代方案,要扩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SDR)的使用范围。”
当天,除美国总统之外,美国的主要经济官员也反驳了周小川的发言。美国财长盖特纳和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众议院金融委员会上就“中国提出的创建新国际货币建议”纷纷表示“拒绝”。白宫经济复苏顾问委员会主席沃尔克也强烈批评说:“中国政府需要时大量购买美元,现在却说三道四是不对的。”
即便如此,中国却再次发动了对美元的攻势。周小川25日再次谈及国际货币问题说:“当一国货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后,国内货币政策目标与各国对储备货币的要求经常产生矛盾。”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曾于去年11月的20国集团峰会上说:“国际货币有必要多元化。”本月13日中国总理温家宝也曾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说:“向美国投资的中国资产的安全性令人忧虑。”如此种种,中国方面持续建议改革以美元为主的国际储备货币机制。
美国总统奥巴马、俄罗斯总理普京、中国总理温家宝
截止今年1月,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共达7390亿美元,中国可以说是美国国债的最大外国投资者。然而,市场却认为中国很可能减少购买美国国债,24日,12个月期人民币远汇创下3个月来最大升幅,报6.8025元人民币兑1美元。
美中围绕国际储备货币的争议不大可能轻易降温。在下月2日的20国集团峰会上,可能再次上演有关国际储备货币的一场争论。
以往西方七国集团(G7)的成员国暂且同意目前美元的霸权地位,但新加入20国集团的多数新兴国家因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对外汇的流动性问题深有体会,以至对现行国际货币体制产生了反感。
俄罗斯外汇储备名列世界第三位,但俄罗斯经济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却遭重创。俄罗斯一周前通过政府官方声明表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发行新的国际储备货币,以代替美元。此外,这应成为20国集团峰会的重要议题。” 这是本月初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等金砖四国(BRICs)相关人士为参加20国集团峰会的新兴国家协调立场而聚首时所提出的意见。
但英国首相布朗25日就新的国际储备货币问题指出:“我不认为所有问题应在20国集团会议上被谈及,比这更重要的是如何说服像中国持有大量外汇储备的国家,促使其诉诸行动。”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24日在瑞士信贷集团主办的投资论坛上表示:“港元考虑脱离美元改与人民币挂钩。”其间,香港一直维持了以一美元兑 7.80 港币为基准,在一定范围内允许汇率浮动的“美元钉住机制”。但曾荫权的发言就表明,中国政府为动摇美元地位,把香港也参与其中。
美国最担心的是,20国集团峰会演变成新兴国家声讨美元霸权的场合,以至出现一些国家放弃美元钉住的最坏的情况。ddhw.cn
● 特别提款权(SDR,Special Drawing Rights)
1969年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华盛顿会议上决定引入的假想的国际储备货币。如果要向国际社会充分供应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美元,美国应承受经常收支出现逆差,而如果中断美元供应,世界经济就会萎缩,因此为解决这一矛盾,IMF有必要创设超主权储备货币的新的货币。
IMF成员国用黄金或美元换算出资一定额度的SDR,如果因国际收支恶化等经济变得困难,就从IMF方面得到SDR使用。1SDR的价值是对5个国家(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货币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后算出。
● 美中俄三国围绕国际储备货币的论战
☆ 美国
巴拉克-奥巴马:“我不认为需要新的国际货币。其原因是,很多投资者仍然认为美国是世界上具有最稳定政治系统的经济力量最强的国家。”(3月24日)
财长蒂姆西-盖特纳:“坚决反对(中国将SDR作为国际储备货币扩大使用范围的建议)。”(3月24日)
白宫经济复苏顾问委员会主席保罗-沃尔克:“中国说‘我们为什么要持有这么多美元’,这话说得不够坦率。中国不是因为自己需要才购买的。”(3月24日)
☆ 中国/俄罗斯
总理温家宝:“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美国国债持有国,对美国国债的安全性深感忧虑。”(3月13日)
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当一国货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后,国内货币政策目标与各国对储备货币的要求经常产生矛盾。要扩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SDR)的使用范围,建立超主权的国际储备货币。”(3月23日)
俄罗斯总理普京:“外汇储备过于依赖单一货币,会给世界经济带来风险。”(1月28日) 来源: 朝鲜日报 ▲
中国从俄罗斯及独联体引进万名军工专家
http://topyl.com/view.php?fid=LXHT&id=2828304
http://www.topyl.com 受众传媒网 2009-03-27: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学术界和管理部门中,依然存在着一种贬低俄科技实力而盲目推崇西方的错误倾向。
近年来,这种错误倾向虽然有所减弱,但并没有得到扭转,迄今仍在起着消极的导向作用。我实业界和一些领导部门的少数管理人员总是不加分析地认为,俄总体科技水平大大落后于西方,俄的设备和技术"傻大黑粗"。在他们眼中,对外开放似乎就是对西方开放。
只有西方的先进科技成果才值得引进。在确定对外科技合作伙伴时,一些部门总是自觉和不自觉地把美、欧、日放在优先地位,而对俄却往往不予重视。这既不符合实际,又使我付出巨大的代价。美国虽是世界公认第一科技强国,但长期以来霸权主义作祟。它不仅在高新技术领域对我实行严密封锁,还控制和阻碍别国向我转让先进技术。
中美之间的科技合作迄今仍然局限在环保、气象、地质等公共性领域和基础学科领域。欧盟虽是我开展技术贸易的主要地区,但其对以市场换技术的要求很高,在高新技术领域,也对我严加戒备与防范。我与日本的科技合作大都集中在基础学科和一般传统工业领域,很难在高科技领域打开缺口。一些案例表明,在我从西方高价购买的技术和设备中,就有他们从俄低价购买转手倒卖过来的。
☆ 军工和宇航领域的技术与美国旗鼓相当
军工和宇航技术广泛涉及到电子、通讯、自动控制、大气物理、天文、材料科学、动力学等许多技术领域。俄罗斯的大部分科技潜力主要集中在这些领域并用于包括航空、电子、无线电、通信设备、兵器、造船、弹药和特殊化工、火箭和航天技术等国防系统。无论在宇宙的研究和开发方面,还是在各类尖端武器的研制方面,俄罗斯与美国都是各有所长、难分上下,同处于世界遥遥领先的地位。
俄空间载人航空技术、运载火箭技术处于世界一流水平。从苏联时期到现在所发射的运载火箭(2500多次)和航天器(3000多个)就占世界发射总量的2/3;具有21世纪作战能力的第四代战机苏-34和苏-37战机,其关键技术是推力矢量喷管技术,目前美国尚未达到应用阶段。
近年来,在导弹和战机等武器的研制方面,俄罗斯创造了许多新成果,比如最新式的"白杨-M"系列多弹头分导导弹、能有效打击隐形飞机的S-400地对空导弹、X-22隐形导弹、反弹道导弹以及能产生等离子隐身的隐形飞机等。
目前,俄罗斯武器级的铀和钚大约分别为1200吨和120吨,均多于美国并向美国出口。美国承认,俄罗斯的等离子体武器技术要领先美国5~7年。中国专家认为,俄罗斯载体激光制导武器的射程远远超过美国。在舰船制造方面,俄罗斯潜艇的隐身性和壳体防护性均优于美国同类产品。
☆ 对俄科技合作的成效
最近10年来,由于贯彻执行了"官民并举,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以‘双引(引进技术、引进人才)'为重点"的指导方针,我对俄科技合作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从俄罗斯以及其他独联体国家大约引进上万名专家,2000多个技术项目,其中仅由科技部归口管理的就有400多项。通过对俄科技合作,我已经获得了从西方难以得到或需要用高昂的代价才能买到的高新技术和设备,创造了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
从俄引进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有的解决了我技术攻关的难题,缩短了研制开发周期;有的填补我科研和技术的空白。这些技术和设备,对于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实施经济跨越式发展都起到了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与俄的军工技术合作,我打破了西方的军事遏制和技术封锁,在一些常规武器的研制方面大大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增强了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
● (一)缩短研制开发周期,填补科研和技术空白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与俄合作的科技项目大约70%已经得到执行并获得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仅以我863计划项目为例,1995年底,在863计划实施10周年之际,我国评选出的10项重大科技成果奖中就有4项得益于同俄罗斯的合作。这就是:6000米水下机器人、合成孔径雷达、转基因羊和大功率激光器。通过与俄合作开展6000米水下机器人项目的研究,我不仅掌握了全部关键技术,而且提前10年完成了863国家计划中对水下机器人所规定的任务,使我国水下机器人的研制能力跻身于世界前列。
我从俄引进受控热核聚变超导托卡马克装置T-7并成功地进行了改建,在短短几年内使我成为世界上继俄、法、日之后第四个拥有大型托卡马克装置的国家。与俄合作研制成功的第二代L波段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在1998年抗洪斗争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与俄--独联体科技合作,"卫星行波管研制线技术改造工程",在空间行波管研制能力方面实现了由单一管子的研制向整个器件研制的重大的转变。
在空间技术领域,通过引进、合作和自主开发,我获得了突破性进展:掌握了诸如小卫星总体设计技术及其姿态与轨道控制技术和发射以及自主导航技术,登月飞行技术和空间飞行器系统技术,载人飞船部件,空间材料技术等。我许多参与合作的部门、单位反映,通过与俄科技合作并掌握相关的先进技术,我在一些领域的应用技术水平扶摇直上,缩短了10年甚至于 20年的研发时间。
● (二)促进我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对俄科技合作对我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着明显的促进作用。通过一次性买断、技术入股以及联合组建合资企业等多种形式,在不少省区开始出现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合作研究开发机构或基地。江苏连云港田湾核电站是迄今为止由俄提供银行贷款与我合作的最大项目。在第一期工程施工中,最多时有400多名俄专家和西方专家同时工作。
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检测,该核电站在技术参数和安全指标的许多方面都超过了俄罗斯和我国现有的同类核电站,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浙江"巨化集团"与俄合作建立的"巨(衢州)圣(彼得堡)化工集团"("浙江巨圣氟化学有限公司"),用短短的两年半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国家需要15~20年才能完成的聚四氟乙烯等新产品从研发到中试和产业化的全过程,并且通过与俄专家共同研制又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与俄罗斯国家光学院合资建立的"巨兴集团"("浙江巨兴光学材料有限公司"),通过合作研发,大大提高了我国人工晶体生产技术的档次。
哈尔滨"圣龙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通过非官方渠道引进俄的专家和技术,共同研究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金属磨损自修复技术(ART),已经获得一项国防专利,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山东省正在与俄合作建立"良种示范实验基地"、"育苗示范基地"、"急症研究中心"以及"粉末技术及自蔓燃技术实验室"等。这为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以及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和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 (三)提高军工技术水平,增强国家防御能力
与俄军工技术的合作,是我科技合作最重要的领域。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从俄方引进的技术和购买的武器装备,价值超过100多亿美元。其中购买了数十架苏-27歼击机及能组装200多架苏-27歼击机的生产线;数十架苏-30歼击机及若干架预警飞机;添置了数艘现代级导弹驱逐舰、潜艇和水上船只以及S-300导弹等。
2000年以来,中俄两国就共同使用俄GLONAS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进行商谈并有望达成协议。2002年双方就合作生产苏 -30歼击机已经达成协议,俄方同意提供发动机和零部件,联合组装200多架这种型号的飞机。
通过与俄的合作,我掌握了下一代激光武器研制的关键技术;与俄合作研制的"多注宽带速调管"使我成为继俄之后第二个掌握该项雷达技术的国家。根据我有关部门的专家估计,通过与俄的军工技术合作,我在一些常规武器的研制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大约可以缩短10~15年甚至于20年。与俄的军事技术合作,打破了西方对我的军事遏制和技术封锁。我掌握的先进的武器和军工制造技术已经成为维护国家统一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有力手段。
☆ 在加强对俄合作的同时,重视与独联体其他科技大国的合作
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独联体国家大约继承了前苏联30%的科技实力。这些国家在许多领域,比如航天航空、造船、机械制造、新材料、生物工程、焊接技术以及农业领域的科技水平与俄罗斯各具优势并互相补充。这些国家与我国既没有利益冲突,也没有心理障碍。在美、俄的施压下,它们想借重对华合作来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它们对华科技合作的态度比较积极主动。近年来,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在山东济南先后建立了"中国-白俄罗斯高科技园"(2000年 11月)和"中国-乌克兰高科技合作园"(2002年5月)。2002年11月19日乌克兰总统库奇马在访华期间,还专程到济南参加"中乌高科技合作园" 的开园典礼。山东省科学院与白俄罗斯科学院还拟在济南联合组建"生防微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干燥技术重点实验室",分别重点研究微生物技术防治病虫害和压力喷雾技术等基础课题。在烟台的"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化合作示范基地"以及其他科技园区也都有与这些国家的科技合作项目。山东等地的实践表明,一些技术从俄罗斯引进来比较难,而从白俄罗斯或乌克兰却比较容易引进来。为此建议,在加大对俄科技合作力度的同时,也要引导有关部门、地方和企业重视对独联体其他重要科技大国的合作,并在政策上和资金上对这种合作实行倾斜。
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从俄罗斯以及其他独联体国家大约引进上万名专家,2000多个技术项目,其中仅由科技部归口管理的就有400多项。从俄引进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对于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实施经济跨越式发展都起到了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打破了西方的军事遏制和技术封锁,在一些常规武器的研制方面大大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增强了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
中国不与近邻朝鲜举行军事演习的真正原因!
http://www.topyl.com/bbs/thread-559654-1-1.html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世人的强烈关注!不管怎么说,中国还是勇敢的走出去与很多国家进行军事交流演习。令人纳闷的是,唯独没有与我们友好的近邻朝鲜举行军事演习!为什么呢?
从朝俄关系看,由于历史原因,朝鲜最亲近的还是前苏联,也就是现在的俄罗斯,从学习到军事交流或是外交渠道大多依赖俄罗斯的支持。对俄罗斯来说,将朝鲜作为对抗美国在亚洲联盟的缓冲区,从军事方面来说保持朝鲜作为夹心饼的角色是必要的。
迄今为止,俄罗斯并没有与朝鲜举行过军事演习。你不能说俄罗斯不想重视朝鲜的存在,也不能说朝鲜没有俄罗斯举行军事演习的能力,只能说不演习比演习更实在的东西是关键时刻得到俄罗斯的支持。如果中朝的联合军演影响朝俄的传统友好关系的话,朝鲜是会有所选择的!
从朝韩关系看,作为与朝鲜一线之隔的韩国,却怀有复杂的心情,一方面,从民族感情上来讲韩国非常希望能统一,完成民族大业;另一方面,考虑到东西德的统一后的现实,韩国无力承担这么大的一个贫穷的亲戚,从不断偷渡过来的北朝鲜难民开始抢占韩国人"工作饭碗"现象,到这些难民导致的一些社会不稳定现象。韩国人更希望的是帮助朝鲜建设,自给自足,以避免最终统一,大量难民南下,造成不可控制经济及社会的局面。
所以在韩国看来,维持现状也不失是一个好办法。如果中朝举行联合军事演习,会深深的刺中韩国的痛处!想当年的朝鲜战争,中国军人狠狠的给韩国士兵上了一课:从对中国军人的不屑一顾到听见中国军人来了就抱头鼠窜的经历,并不是韩国的关荣。中朝不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完全是为了淡化朝鲜战争对韩国人的巨大影响,但韩国人怎么能忘中国呢?
从朝日关系看,从朝鲜第一次举行军事演习开始,试射的长程导弹都打向日本海!甚至穿越日本本土。自朝鲜战争以来,朝鲜与各大国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微妙,而不同的国家对于朝鲜的现状都持有不同的目的,但在日本眼中,朝鲜问题绝对是举国重视的大问题。
从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中就可以看出端倪,明明是核问题的会谈,日本偏偏把当年的绑架日本公民问题捆绑,尽管是驴头不着马尾,日本还是硬着参与六方会谈!典型的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要上。这也正好说明日本对朝鲜国家的重视。一旦中朝举行军事演习,对小日本心理层面的打击可以说是致命的!朝鲜受到50年的殖民统治,中国已经不是1937的中国。一旦中国豁出去了,小日本可真就从地图上抹去啦。
从朝美关系看,当朝鲜被列入美国的恐怖轴心国的那一刻,就已经昭示着美国基于全球军事战略考虑把它当作一枚随时能用的棋子!朝鲜战争尽管是以平局结束,对美国看来,中国是从鸭绿江把美国打到38线的,朝鲜战争是一次彻底的失败!现在利用核设施问题,美国将获得合理的借口,长期驻军亚洲,驻军合法化倾向非常明显,从在日、韩的美国驻军没有设立任何撤军时间表就可以看出。一旦中朝举行军事演习,美军就更有理由为这些同盟国家提供军事协防,任由航空母舰群游弋亚洲海域,同时借机插手亚洲事务特别是中国台湾问题,借机报朝鲜战争的一箭之仇。
从中朝关系看,由于历史问题,所以我们一直保持着盟友的关系。中国对于朝鲜一直以来都是强力支持的,包括支持朝鲜的基础建设,解决朝鲜的贸易,解决朝鲜的食物危机等。同样的,朝鲜对于中国在战略意义层面上讲也是非常有必要存在的,它同样是作为一个军事缓冲区,以防外部势力的介入(这里还预示着对韩国近期对华部分动作的担忧)。
一个朝鲜战争,让世界认识到中国的军事实力;一个六方会谈,让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看到中国对朝鲜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并能随时左右朝鲜的政局及经济走向,也就没有必要再举行军事演习去证明了!一句话,和朝鲜举行联合军事演习会引起周边国家严重关注!关键的是,军演以后对中国和朝鲜并没有增添任何好处。对中国来说,中国也不想举行费力不讨好又劳民伤财的军演。▲
琉球的主權歸屬爲何變成“懸案”?
http://blog.ifeng.com/article/2476078.html
〈解題語〉一百三十年前的今天,琉球國被大日本帝國正式吞併,並易為「沖繩縣」。其後中國對琉球的主權地位究竟持何種立場?圍繞在此一問題上,近年來尤其在大陸網絡廣受關注,並引起熱烈的討論。有鑒於此,筆者特撰此文,嘗試對此一問題作一梳理。
在中華世界秩序(華夷之序)下,一百三十年前的琉球與「上朝天國」的中國(明、清)維繫著分外密切的關係。在衆多朝貢國之中,琉球是中國最忠誠的屬國,不僅對中國朝貢的次數最多,其地位亦僅次於朝鮮。同時,琉球也是大清屬國之中唯一一個在中華世界秩序瓦解後,沒有成爲現代獨立國家的王國。
據本月台灣《中國時報》報道,台灣與日本之間展開的航約談判已於日前結束。其中最受媒體關注的,是該協議首次將琉球(沖繩)納入台日航約。長久以來,台灣與琉球的航約,有別於台灣與日本本土的航約,因此本次變更,意味著實施了二十九年的台琉航約將走進歷史。
誠然,中華民國政府對琉球主權歸屬的立場,是導致台琉航約之所以一直以來獨立於台日航約之外的原因。然而,究竟此一立場如何形成?一九四九年後,兩岸對琉球地位的認知有何區別?而早已成為「沖繩縣民」的琉球民衆又是如何看待此一立場的呢?
● 琉球向大清求援
說到中華民國政府對琉球主權歸屬的認知,可追溯到一百三十年前日本對琉球的吞併,時為前清光緒五年,即一八七九年。
前往中國之琉球朝貢船(沖繩縣立博物館藏)。
一八七九年三月二十七日,日本維新政府以武力對琉球國進行解體,並將國王尚泰趕出王宮首里城。尚泰王早在四年前已查知日本要求琉球與清朝斷絕關係,遂遣使向清朝求援。亡國後尚泰王再度派遣向德宏等人經福州前往北京總理衙門求助。李鴻章獲悉日本滅琉消息後一度大怒,並透過駐日公使何如璋向日本抗議並提出交涉。
然而,明治政府卻指何如璋措辭強硬的照會為「暴言」,如不道歉,則不予與談判。正當兩國爭持不下之際,前來亞洲旅行的美國卸任總統格蘭特,在與李鴻章會晤後,受託居中斡旋。其後,日本為了獲得中國同意修改1871年簽訂的《通商章程》,賦予日本最惠國待遇之特權,遂遣使前來協議「分島改約」。所謂「分島」是指琉球群島南部的宮古、八重山群島歸屬中國,琉球本島以北歸屬日本。
●「琉案」成爲「懸案」?
其時,清朝正為伊犁問題而内外交困。經過幾番交涉後,清朝最後為存琉球宗祀,被迫接受日本的建議,與日本於一八八〇年十月草拟了條約。根據該條約,日本將於一八八一年二月於八重山將上述地區之領土與人民移交清朝。然而,後來因中俄關係緩解、張之洞等主戰派強力反對,以及前來求援的琉臣林世功憤而自刃殉國抗議,導致李鴻章最終改變初衷,拒絕簽署。
歷史總是充滿弔詭。換言之,倘若當年李鴻章簽署了該條約,歷史或將重寫。不僅宮古、八重山群島歸屬中國,由於其後日本將新佔據的釣魚台列嶼,劃歸八重山石垣市管轄,因此,如條約生效,如今圍繞在釣魚台的領土紛爭,或許就不會發生了。
後來,清朝與日本未再回到談判桌,而至一八九五年清朝在甲午戰爭中敗北,並簽署《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與日本後,「琉案」也就不了了之了。
大清的其它藩屬國如安南(越南)和朝鮮後來脫離中國都有條約可循,如法國在中法戰爭後於一八八五年迫使中國簽署《中法新約》,放棄對越南的宗主權;而日本則在一八九五年迫使中國放棄朝鮮的宗主國地位。然而,由於中國最終未就琉球主權之變更與任何國家達成協議,因此其後的中國學者多視琉球主權問題為「懸案」。
其後,此一「懸案」未再有下文,直至近半個世紀後,二戰末期的一九四三年的開羅會議才有新的轉機。會議中,蔣介石如何回答羅斯福就中國是否有意要求接收琉球的問題?而一九四九年後,兩岸政府對琉球的主權歸屬持何種態度,其間有何變化。請續閲下文:〈中國對琉球主權歸屬立場如何?〉 二〇〇九年三月二十七日琉球亡國日筆於香港西灣河
中国对琉球的主权归属立场如何?
http://blog.ifeng.com/article/2476652-2.html?time=1238136593
2009-03-27 解題語:請先閱前文:琉球的主權歸屬爲何變成“懸案”?一百三十年前的今天,琉球國被大日本帝國正式吞併,並易為「沖繩縣」。其後中國對琉球的主權地位究竟持何種立場?圍繞在此一問題上,近年來尤其在大陸網絡廣受關注,並引起熱烈的討論。有鑒於此,筆者特撰此文,嘗試對此一問題作一梳理。敬請閱完本文後,再留言評論。)
(續前文:琉球的主權歸屬爲何變成“懸案”?)由於清朝與日本始終未就琉球的歸屬問題達成協議,因此中國學者多認爲此問題成爲「懸案」,不過日本學者則普遍認爲,當日本於一八九五年根據《馬關條約》獲取台灣之後,實質上取得了領有琉球主權的合法性。而此後,無論是中華民國政府還是後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也確實從未再次向日本提出就琉球的歸屬問題而重新展開談判的要求。
即便如此,是否意味著中國已經承認日本對琉球的主權呢?其實不然。
進入二十世紀後,變成“懸案”後的琉球歸屬問題在一九四三年出現轉機。
二戰末期的一九四三年,同盟國三巨頭即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丘吉爾、中華民國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雲集開羅,商議對日作戰及戰後處理事項。
當三巨頭抵達開羅後,羅斯福在十一月二十三日及二十五日與蔣介石的會談中,二度提及琉球群島未來的處理問題,並詢問蔣介石是否有意於戰後接收琉球。可是,一心只關心收回東三省和台灣的蔣介石事先對琉球地位的處理沒有腹案。雖然琉球也是日本「不義奪取的領土」,不過,在考慮到琉球畢竟和朝鮮、越南一樣,只是中國的屬國後,蔣介石回答羅斯福:「同意與美國共同佔領琉球,並願意將來在一個國際組織的託管制度下,與美國共同管理」。
後來,到了在二戰末期的一九四五年三月,美軍登陸琉球,並開始了對琉球長達二十七年的單獨管治,直至一九七二年將琉球「歸還」日本爲止。其間,韓戰於一九五〇年爆發,美國基於美蘇冷戰的遠東戰略考量,遂於一九五一年簽署的「舊金山和約」中,承認日本對琉球群島保有剩餘主權(residual sovereignty),此為日後琉球歸還日本埋下伏筆。
在獲悉美國決定單方面將琉球交予日本後,中華民國政府對此表達了異議。外交部於一九七一年六月十一日發表聲明,對美日之間達成的協議表示關切,強調依照《開羅宣言》與《波茨坦宣言》規定,「琉球群島之未來地位,應由主要盟國予以協商決定」。此為台灣官方首次以書面方式明確反對美日之間對琉球地位的處理。
美日簽訂《沖繩返還協定》(1971年)
● 台北立場:「琉球非日本」
中華民國政府在此後,長時期堅持此一立場,並將「琉球非日本」的立場透過台琉關係的日常運作得以呈現。因此,台灣駐琉球代表機構稱爲「中琉文化經濟協會」,有別於台日斷交後的駐日機構「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而前述有關台琉航約之設定,獨立於台日航約之外,也是此一立場之彰顯。
琉球於一九七二年「復歸」日本後,恢復了戰前日治時期的名稱「沖繩」,然而台灣至今仍拒絕使用「沖繩」,繼續沿用琉球國時期,以及戰後美國管治時期使用的正式名稱----「琉球」。
此外,中國國民黨與中華民國政府還積極支持居住在台灣的琉球人組織「琉球青年同志會」的活動。該會於一九四一年創立,一九四八年易名為「琉球革命同志會」。「琉球革命同志會」的靈魂人物是蔡璋(琉名:喜友名嗣正)。根據「琉球革命同志會」編著的《琉球與中國之關係》,該會之宗旨,「在鼓吹革命解放琉球,歸屬中國,並啟發琉球之民族思想」。1958年,蔡璋等結合琉球本土力量,與原社會黨黨魁大宜味朝德成立「琉球國民黨」,考慮到各方因素,該黨在政治上主張「琉球自主獨立」,並強調「在美國的支援下,建設新琉球」。不過,該黨因未能獲得廣泛支持而於隨後銷聲匿跡。
琉球革命同志會致中國全國各省市參議會之信件(1948年)
● 北京立場:默認「琉球歸日本」
至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對琉球地位的正式主張,不甚清晰。不過,大陸於一九七二年與日本「關係正常化」時所簽訂的《中日聯合聲明》中,對琉球主權問題隻字未提。由於中國在該聲明中,強調「反霸權」,卻未言及日本當年單方面以武力吞併琉球,以及其後中日之間留下的「懸案」一事,且正值美國將琉球交予日本之時,因此可視爲中國默認日本對琉球的主權。
事實上,兩國恢復邦交三十七年以來,中國未曾就琉球的主權發表過任何異議。不僅如此,大陸也不沿襲「琉球」此一稱謂,而跟隨日本改稱「沖繩」。不過,由於中國也未發表過承認「琉球歸日本」的正式文件,因此也可解讀為是爲了為將來琉球地位再次發生變化時,留下轉寰之餘地。
近年來,在中國民族主義高漲的時空下,大陸民間對琉球主權的關切越來越高,網絡上也充斥著「還我琉球」的聲音。在學術界,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徐勇等人也發表了「琉球地位未定論」的觀點。由於近年來「琉球地位未定論」並不多見,且「首次」發自大陸,因此也引發沖繩輿論界的關注。
另一方面,就在大陸民間對琉球地位的討論日益熱烈之際,台灣官方卻出現了放棄堅持多年的「琉球非日本」立場。台灣外交部日本事務會執行長羅坤燦於2006年5月30日在記者會宣布,行政院已通過決定,將「中琉文經協會駐琉球辦事處」正式改名為「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駐那霸辦事處」。
● 台北立場受沖繩社會内部變化影響
筆者以爲台灣官方對琉球地位的認知之所以出現更弦易轍之擧,其背景最主要是因爲戰後經歷了社會思潮劇變的沖繩,已不能與昔日竭誠效忠中國的琉球同日而語。
琉球在亡國後雖然曾經出現了轟轟烈烈的復國運動,甚至甲午戰爭其間,琉球社會也傾向期待中國勝利,在戰後初期也曾對「獨立論」有過熱烈的討論。然而,整體而言,一百三十年來尤其是戰後,沖繩(琉球)社會所努力的方向,其主軸卻是傾向留在日本國内。最讓了解琉球歷史的世人錯愕的是,沖繩人民於戰後五、六十年代,自主地發動了波瀾壯闊、要求儘早「復歸日本」的社會運動。
沖繩左派人士聯署要求回歸「母國日本」(1950年代初。
二〇〇七年,筆者與琉球大學所做的一項調查中,也反映了沖繩社會的變遷。該調查顯示有七成的沖繩民衆肯定日本當年對琉球的合併。而在身份認同的結構上,四成的受訪者認同「沖繩人」,二成半認同「日本人」,三成則回答「既是沖繩人也是日本人」。雖然,沖繩的本土認同仍是主流,不過贊同沖繩在政治上從日本獨立出去的只有兩成,反對的則高達六、七成。 (參照表一與表二)
值得一提的是,該項調查包括涉及對中國的情感與台灣對琉球立場的相關内容。雖然,該調查並無直接問及對中國的感情,然而從「如果三支球隊一起比賽,一支是日本隊、一支是中國隊,另一支是美國隊﹐您會支持哪一隊?」的結果中也可領略一斑(參照表三):支持日本隊的高達九成以上,而支持中國隊的不足百分之二。
另外,在釣魚台歸屬問題的認知上,也與沖繩主流社會在國家認同上傾向日本的狀況基本一致(《沖繩(琉球)人如何看釣魚島歸屬問題?》)。 時值琉球亡國一百三十年之際,許多關心琉球/沖繩的國人都會緬懷過去中國與琉球形同父子的密切關係,感懷在日治時期那些逆流而上的琉球志士為恢復中琉友好不懈努力的事蹟。
與此同時,時過境遷,沖繩社會早已發生了巨變,其原因錯綜複雜,需另文撰述。無論如何,兩岸政府在對琉球地位認知上的演變,正是基於此一考量下的結果。
有關琉球的歸屬問題,在歷史與國際法上或許仍有值得討論的餘地,可留給學者們繼續去研究。同時,由於涉及近代中日關係與釣魚台列嶼問題,國人對琉球問題的關心當然也可以理解。針對網絡上對琉球問題的討論,從言論自由的角度而言,應該得到尊重。不過,當大家在提出相關問題進行討論時,應該先了解過去明清二朝與琉球關係的本質,同時認真地去理解今天沖繩社會的狀況包括沖繩人民的觀點。
一百三十年來,沖繩人民飽受苦難;而當下已是二十一世紀,筆者以爲一切的討論都應該在理解和尊重今天沖繩人民的基礎上展開▲。
二〇〇九年三月二十七日琉球亡國日筆於香港西灣河
韬光养晦重大转折 中国转守为攻不再深藏内敛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中评社香港2009年3月27日电/联合早报文章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至今,中国的全球战略态势似乎已发生重大变化。其显着特点是,中国开始以坦然的态度面对自己的战略诉求和战略目标,不再刻意去掩饰或回避,也不再过于顾忌外部世界的杂音。
文章说,与过去二十年韬光养晦的姿态相比,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大转折。它不仅表明中国政府对内外局势了然于胸,对困难、机遇和趋势有清醒的认识,而且更预示着,在已经启动的国际秩序重组的过程中,中国将不再像过去那样深藏内敛,而是当仁不让地承担起与本身实力相对称的角色。
中国全球战略态势所出现的上述变化,可以从以下几种事态中看得一目了然。
● 坦坦荡荡 转守为攻
其一是建造航空母舰的计划。建造航空母舰的话题已经持续多年,但中国始终没有理直气壮地表态,要么是被“中国威胁论”所吓住,要么是被自己“ 和平崛起”的紧箍咒所束缚。总之,中国在态度上犹疑不定,在表述上吞吞吐吐,经常是有理说不清,甚至被外界视为心里有鬼、心中有愧。
但是,最近一个时期,特别是在北京“两会”前后,中国开始“下毛毛雨”,一点一点放出“建造航母”的风声,目的是要让其他大国慢慢适应和接受。终于,国防部长梁光烈本周一在北京会晤日本防卫大臣时,当面告诉他中国将建造航母,理由之一是“中国不能永远没有航母”。在很多中国人看来,这个“理由”说得实在太牛,要比任何长篇大论的解释都更有说服力。可是,这样的话为什么过去不说?原因无他,只是因为中国当时的战略定位处于守势,顾虑重重,导致心态不够坦然。
其二是改革国际金融秩序的建议。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多次呼吁要改革国际金融体系,主张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决策权,但一直没有提出任何足以反映自身份量的具体建议,反而在人民币币值的争议中,继续被西方国家指摘和批评。
但是,到了3月份,中国政府的态度逐渐清晰,回击西方的方式更是直截了当。最具代表性的事态是,在全国人大会议结束后的记者会上,总理温家宝对美国金融体系的安全问题,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忧虑,对中国所持巨额美元国债深表担忧。这一转守为攻的态势立即见效,逼得奥巴马总统迅速作出回应,宣称美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投资地。
而更具震撼效果的事件,是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提出的“取代美元”的建议。在全球瞩目的二十国集团峰会即将举行之际,周小川在中国人民银行网页上发表文章,不点名地指责美国未能确保美元的稳定,结果导致金融危机蔓延全球。他幷提出,应该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创立一种新货币作为未来的国际储备货币,以便取代美元的作用。
● 直指华盛顿的“命根子”
这篇看似不经意抛出来的文章,立即在美国政界和财界引发震荡。先是奥巴马以总统之尊亲自表态反对周小川的倡议,接着是国会议员郑重其事地对财长盖特纳和联邦储备局主席伯南克提出质询,两人同样表示反对这一倡议。
有趣的是,在此后另一个场合,盖特纳却表示,美国对周小川的倡议“持开放态度”。此语一出,美元市场再受震撼。盖特纳上任之前在国会接受质询时,因指责中国政府操纵人民币汇率而招致中方的强烈不满。这一次,他也是在国会断然拒绝周小川的倡议,但此后却自相矛盾地说“持开放态度”。给人的感觉是,盖特纳心有余悸,担心再次开罪北京。
就眼前来看,周小川关于创立新货币来结束“美元时代”的倡议,目的似乎是要在伦敦峰会之前,为胡锦涛主席行使话语权创造语境优势和地位优势,从而为中国的其他主张鸣锣开道。
但是,这一非同小可的倡议,不会只是出于战术目的,其背后应该会有更长远的战略思考。美国今天之所以有今天的超强地位和影响力,最关键的原因之一,就是美元有“普世价值”。可以说,美元的强势地位就是美国的“命根子”,在中国的政治词汇中就是“核心利益”。因此,美元的衰落乃至被取代,自然就意味着美国的衰落和被取代。
中国过去从来没有公开挑战过美元的地位,一是因为没有能力,不敢;二是因为需要美元,不必。那么,周小川此次对美元作出威胁状,是否就说明现在有了这样的能力和必要性?实事求是地说,中国的能力远不足够,必要性也不迫切。问题在于,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债主。债主有话要说,负债方不能不听。
美国非常清楚的是,中国在短期内不可能抛弃美元,但它毕竟持有全球30%的美元储备,因此出自中国之口的“取代美元”,就显得十分敏感。就如台湾问题,华盛顿与台北之间的一举一动都会使北京十分在意;同样,在攸关美国“核心利益”的美元问题上,中国的一言一行也会牵动白宫的敏感神经。对北京而言,既然美国可以经常把玩一下台湾问题,中国为何就不可以时常拿捏一下美元问题?
● 强弱易位的趋势
其三是建立“世界金融中心”的雄心。就在美元话题延烧之时,中国国务院前天通过一项政策“建议”,决定在2020年之前把上海打造成世界金融中心和海运中心。从本质上来说,上海的这种战略定位,其实就是中国全球战略定位的一部分。
中国媒体在报道这一决定时,不忘再次指责美国引发国际金融危机,继而对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对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很显然,中国短期的战略意图,在于减少和规避美国金融体系的破坏性影响;其长远战略目标,是要建立独立可控的世界金融中心,为中国参与主导世界金融事务提供杠杆。
从英美两国的发展历程来看,要成为世界强国,就必须具备几大重要条件,一是拥有强大的海军力量;二是在国际金融事务中占据中心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从最大的债务国变成最大的债权国,美元取代了英镑,纽约取代了伦敦,华尔街取代了伦巴街(Lombard Street),使全球金融体系开始环绕新的重心运转。美国的强国地位,就是在此基础上确立。
相比之下,中国现在的弱势一览而尽:其海军力量与美国不可相提幷论,而上海要取代纽约的地位又谈何容易。但是,美国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是过去的产物,不是未来的结局。而世界历史已多次证明,强弱易位的最关键因素,不在于现在拥有的财富有多少,而在于创造财富的能力有多大。中国现在不再回避建造航母问题,敢于对美元的地位说不,幷且决心把上海建成世界金融中心,这些大动作无疑都能反映出其创造财富的潜力。
从目前来看,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国际环境,对中国而言变得较为有利。在整顿国际金融秩序问题上,欧洲和美国已经发生了重大争执和分歧,而主要新兴经济体与中国保持基本一致,可见美国的单极世界已陷入空前危机。“美元时代”不可能很快结束,但美国已经变得力不从心却是有目共睹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