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生回味的50句凡人语(41-45)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331296.html
41、最好的朋友是你们静坐在游廊上,一句话也不说,当你们各自走开的时候,仍感到你们经历了一场十分精彩的对话。
42、你以为最酸的感觉是吃醋吗?不是的,最酸溜溜的感觉是没权吃醋,根本就轮不到你吃醋,那就是最酸最酸的。
43、有理想在的地方,地狱就是天堂。有希望在的地方,痛苦也成欢乐。
44、得意时应善待他人,因为你失意时会需要他们。人总是珍惜未得到的,而遗忘了所拥有的。
45、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最多的梦面对未来。
今 日 看 点 : 2009-03-04 ▲◆★●■☆
中国今年“两会”意义特殊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金融海啸 凸显中国采购外交威力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海外“藏独”异动频频 中央政府做好应对准备
http://news.ifeng.com/mil/2/200903/0303_340_1040577.shtml
菲律宾多管齐下欲强占中国黄岩岛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3-03/1005544117.html
俄罗斯经济恐陷十年来首次衰退 国家或濒破产
http://www.ddhw.com/readarticle.aspx?topic_id=1000&msg_id=76814
中国今年“两会”意义特殊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中评社香港2009年3月3日电/俄罗斯《专家》周刊最新一期载文《意义特殊的人代会》,摘要如下:
毫无疑问,经济将是最主要的议题,代表们都在期待反危机的具体指示。
去年的人大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是通胀和经济过热的危险,时隔一年,情况已发生180度的转变,如何刺激经济发展变成了当务之急。激化的还有地区矛盾。反危机计划的实施有可能引发中国国内财富的重新分配:20年来一直落后于富裕的沿海地区的内地省份希望能得到4万亿元中最大最好的部分。
中国人代会的第二个重要议题将是失业问题。据预测,2009年失业率将达到4.9%,这是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的创纪录新高。而且不单是城市失业问题,还要考虑到2000万农民工,在东南地区的出口型工厂关闭后,他们回到农村。还有一个难题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今年将有600多万大学毕业生,其中大部分人都将面临找工作的问题。中国经济正快速地从出口型转向内需型,所需要的不一定是近几年培养的那些人才。
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很不平衡,目前受害最重的恰恰是近10年依靠出口发展最快的那些地区。中国中部和北部地区目前受到的影响要轻得多,它们希望以危机为契机缩小与东南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可见,此次人代会还将是为地区项目游说的绝好机会。许多专家认为,中国内需的拉升将主要依靠“二类”城市,危机将使这种趋势进一步增强。
据一些专家估计,此次会议不会宣布新的反危机计划,多半将是对现有计划进行更为具体的细化。可能会有一些新的支持内需的举措。
代表们关注的还有社会保障问题——卫生和社会保障系统的改革以及食品安全问题。会议将投票表决成立一个新的食品安全委员会,在前不久发生了问题牛奶事件后,食品安全已成为中国媒体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会议将重申2009年经济增长率保8%的目标。这将是给国人的信号,表明中国领导人胸有成竹,知道如何行动,不打算改变既定的路线。▲
金融海啸 凸显中国采购外交威力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中评社北京2009年3月2日电/中国时报报道,根据大陆日前推出的“十大行业振兴规画”,在航空运输行业中,确实包含“取消或推迟已订购飞机”的规画。但就在中国、法国关系因西藏问题闹僵,又因圆明园铜首拍卖问题而闹得不愉快之后,传出大陆推迟欧洲空中巴士公司一百五○架客机订购合同的消息,要说此举不含“报复 ”的意思,恐怕不易取信于人。
报道说,以大额经济采购做为一种外交报复手段,中国已经行之有年,早前的例子包含德国总理默克尔因会见达赖喇嘛,使德国商业界遭致大陆一连串的“取消商业合作”报复。在默克尔之后,法国总统萨科奇成为新的焦点。
萨科奇上任以来,去年先是为他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列出人权前提条件,惹恼北京,最终萨科奇只能虎头蛇尾地乖乖到了北京。再后,萨科奇重蹈默克尔的覆辙,会见了达赖,终于让中国忍无可忍。至于圆明园铜首的拍卖,只是最后一根稻草,非为主因。
法国是空中巴士公司的主要资方,在推迟空中巴士公司一五○架飞机、价值约一百亿美元的采购合同之外,大陆更明显的对法国报复作为,是中国总理温家宝二月间的欧洲访问,刻意避开法国;其后,中国商务部长陈德铭率领的庞大采购团,几天之内就在欧洲签署了一三○亿美元的采购合同,而此行中,法国同样被忽略。
中国以大额采购做为外交报复手段,过去的杀伤力还不算明显,但在受金融危机影响,各国保护主义兴起,国际市场需求大幅下降之后,其震撼力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这种大额采购作为,只有中国大陆这种特殊经济体制才可以做到,而以此作为外交杠杆,过去难免惹来自由经济体系国家的批评,但金融危机之后,各国政府不但争先涉足市场,甚至都成为市场中的主角,因此,再要以“自由市场”角度批评中国大陆,恐怕已经不再合宜。▲
海外“藏独”异动频频 中央政府做好应对准备
http://news.ifeng.com/mil/2/200903/0303_340_1040577.shtml
2009年03月03日 新华网: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吴林 记者廉海东、陈乔炎发自北京、新德里、加德满都对于西藏地区而言,每年3月10日前后都是敏感时期。50年前的那一天,达赖喇嘛发动武装叛乱,随后出逃印度。
随着拉萨“3·14”事件一周年临近,西方媒体对西藏问题的报道日趋升温。外媒的高度关注无疑正中“藏独”势力的下怀。在他们看来,敏感时期正好是制造事端的“绝佳时机”,而若没有西方媒体的推波助澜,他们“将西藏问题国际化”的目的也就无法达到。
2月25日,西藏传统节日藏历新年的第一天。正当藏族同胞欢庆佳节时,大约250多名“藏独”支持者却跑到联合国总部大楼前抗议:希望联合国更多介入“西藏事务”,向中国政府施压。
而这仅仅是“藏独”集团一系列挑衅活动的开始。
◆ 南亚“藏独”很暴力
连日来,中国驻尼泊尔使馆周围被层层铁丝网、路障包围,全副武装的尼泊尔军警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日夜守护。这样的阵势是为了阻止“藏独”分子可能发起的袭击。
2月24日晚,中国使馆得到情报说当晚有人要向领事部扔炸弹,次日凌晨,虽然没有炸弹,但使馆领事部红砖外墙上,发现一些用蓝色颜料刷上去的“要求西藏独立”的大标语。在围墙外边的电线杆上,有人偷偷挂上去一面“雪山狮子旗”。与此同时,在尼泊尔波热地区的四个难民社区,“藏独”组织“藏青会”煽动民众举行绝食活动。
“藏独”分子的活动已经开始了。对此尼泊尔政府严阵以待。2月27日,尼首都加德满都市政府宣布,中国驻尼泊尔使馆和使馆领事部及其周围200米的地区为“禁区”,不允许任何组织和个人在这两个区域内进行集会,游行和静坐示威。通向这两个地区的各路口也已被看管,禁止聚众进行反华活动。
尽管防卫森严,但尼泊尔军警丝毫不敢懈怠,因为“藏独”分子还是在窥机准备行动。2月27日,尼警方在加德满都等地抓捕了29名“藏独”分子。尼警方说,这些人企图在3月10日在尼泊尔进行反华活动。其中一名被捕者承认,他一个星期前曾在印度与达赖会面。
显然,尼泊尔“藏独”活动的指令,多发自于达赖的“老巢”印度达兰萨拉。2月24日,在所谓的“西藏流亡政府”所在地达兰萨拉,数百名流亡藏人参加了由“西藏全国民主党”“西藏妇女会”“西藏前政治犯组织九十三运动”“自由西藏学生运动”四个“藏独”组织举行的徒步游行示威活动。
2月26日早晨,在印度首都新德里,“藏青会”组织200多名流亡藏人从甘地墓至印度国会大街展开了6公里的游行示威活动,游行者挥动雪山狮子旗和写有各种抗议标语的横幅,高呼口号。
◆ 欧美“藏独”会作秀
显然,“藏独”近期的一系列抗议活动均根源于“藏青会”、“自由西藏学生运动”作出的一项决定:取消今年藏历新年的庆祝活动,将2009年定为“黑色之年”。
不过,“藏独”组织策划的“黑色之年”在东西方国家呈现出来的面孔不太一样,如果说在印度、尼泊尔他们表现出了暴力的一面,那么他们在西方国家则展示了自己的“作秀”功夫。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2月26日报道,前往联合国总部大楼抗议的“藏独”分子为达赖竖立起象征性的神殿,摆上食物、蜡烛和“藏独”旗帜,上演了一场抗议表演秀。CNN报道称,他们相互之间用“藏独”口号代替“新年快乐”的问候,有的人还大喊“联合国觉醒”之类的话。
在加拿大,藏历新年当天,200多名“藏独”分子手持蜡烛,在大学校园中“为去年西藏示威中的受难者祈福”。
在欧洲,“藏独”大造文化攻势。德国“藏独”分子参加了德国各地的狂欢游行,将达赖肖像搬进花车,开进科隆狂欢节游行队伍中。捷克布拉格则举行了一个展示西藏文化的展览,展示西藏佳肴、古老的印刷术等,其用意竟是为了说明“藏族文化遭到汉族的入侵”。这两个国家的“藏独”还策划在多个市政厅挂起“藏独”旗帜,并组织抗议者在中国大使馆门外示威。
据捷克当地媒体报道,捷克克拉德诺市政厅2月21日表示,3月10日市政厅方面将悬挂“藏独”旗帜进行纪念。报道说,捷克中部波希米亚的一些城镇,包括柏隆、拉柯夫尼科和斯拉尼将参加悬挂“藏独”旗帜活动。
◆ 借西方媒体为“西藏问题”保温
法新社2月11日电称,达赖在访问德国西部城市巴登巴登时说:“如今大家都愤愤不平。西藏情势非常紧张,随时都可能爆发状况。”香港中评社因此评论说,达赖的上述讲话,是为了呼应“藏独”组织的活动。
事实上,虽然达赖一向自诩与挑衅事件无关,但每年的3月10日,其都对外发表讲话。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收录其讲话,汇编成册,从中可看到,达赖打着“平等”“自由”“民主”等幌子,呼吁西藏人民奋起抗争,对“藏独”活动极具煽动性。
不过,从当前的情况可以看出,“藏独”活动有将重心转移至国外的趋势。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所所长胡仕胜研究员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说:“‘藏独’去年没弄出什么气候,非常担心‘西藏问题’会变冷。而其最近挑起的一系列活动,正是希望从国外入手,向中国藏区施加压力,内外呼应,给‘西藏问题’保温。”
胡仕胜研究员因此预测,不单单是3月10日、3月14日,甚至是达赖的生日,达赖获诺贝尔和平奖纪念日,中国国庆等特殊日子,“藏独”都会抓住一切机会制造事端,与中央政府针锋相对。
而“藏独”最常用的伎俩,就是利用西方媒体的失实报道大造声势。
据本报不完全统计,今年1月22日至2月23日,境外媒体的涉藏英文报道共632 篇,与去年同期429篇相比增加近50%。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共同社和《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卫报》等西方主流媒体的涉藏英文报道比去年增加了1倍多。西方媒体的负面基调没有改变。据了解,“国际援藏网”目前正在加紧同CNN、《纽约时报》、路透社、美国之音等西方媒体联络,为“3·10”、 “3·14”期间的宣传造势做准备。
以藏历新年报道为例,与国内媒体对藏历新年“欢乐祥和”的描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联社报道引用“藏独”组织“自由西藏学生运动”发言人拉顿德通的邮件称:“中国政府用武器逼着西藏人民庆祝藏历新年。”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等报道都声称,中国政府在西藏部署了大批警力,限制僧人进出寺庙。“一旦发生抗议示威活动,政府将会进行镇压。”
胡仕胜研究员指出,“藏独”还擅长向欧美国家的地方议会大行“公关术”,促使他们提出各种有关西藏的人权议案。据悉,美国威斯康星州立法会2月23 日就通过了一项议案,将2009年3月10日定为“西藏日”。这项《2009议会集体决议17》(AJR17)议案提到:“西藏是一个被占领的国家,达赖是其代表。”
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孙宏年告诉《国际先驱导报》,“藏独”分子最希望看到的,还是像去年‘3·14’那样,通过在国内组织骚乱,引发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围攻。“但鉴于去年的经验,今年‘藏独’很难在国内掀起波浪。”
胡仕胜研究员补充道:“‘藏独’是否能在国内组织起骚乱活动,取决于政府的防卫措施。而无论是哪个国家,都不会允许骚乱的出现。一旦发生动乱,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政府依法维护治安是必要的。”
◆“藏独”空间越来越小
在“藏独”一再鼓动西方媒体“唱衰藏历新年”时,中央政府并未给“藏独”留下太大发挥空间。
香港《明报》透露,中央政府在吸取去年“3·14”舆论战的教训后,谋求“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于“两会”前邀请海外媒体进藏采访。报道称,此次海外记者在西藏享有的采访自由度不同以往,感觉中国官方“已经做好了记者会写各种负面报道或提刁难问题的准备”。
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从西藏发回的报道则披露,经过50年的民主改革,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农奴命运的巨变,拉萨市与山南市区现代化市容,藏区农牧民生活条件的改善都是例证”。而与海外“藏独”组织关于“汉人破坏西藏文化、剥夺藏人信仰自由”等不实指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藏族学生接受的都是双语教育,中央每年都拨巨款维修西藏的寺庙。
与中国外宣工作取得的成效同步的则是中国外交上的成功。
据悉,德国西藏运动组织(TID)主席格拉德尔最近呼吁,德国政府应站出来为藏人说话,并将德国总理默克尔2007年接见达赖的照片贴了出来,但她无疑要感到失望了。胡仕胜研究员留意到,达赖在最近出访欧洲时,没有受到任何一个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他分析道:“这说明,中国在金融危机中表现出的自信,尤其是温总理的‘环法之旅’,让欧洲国家吸取了法国接见达赖的教训。这些国家不会牺牲国家利益,和中国发生冲突,更不会触犯中国国家主权的底线。”
随着中央政府在涉藏问题上摆出越来越开放主动的姿态,胡仕胜研究员认为:“‘藏独’的空间将会越来越小。”而正如《联合早报》的评论所言:“长远来看,时间显然是站在中国政府这一边。”▲
菲律宾多管齐下欲强占中国黄岩岛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3-03/1005544117.html
一旦联合国同意菲律宾的领土要求,菲方即可对相关岛屿周围海域的资源享有独自勘探和开采的权利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03日 新华网: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刘华、方辉 特约撰稿海韬发自马尼拉、北京 喧嚣了一年多的菲律宾“领海基线法案”2月中旬终于引爆,菲律宾国会最终采纳了参议院起草的版本,将我中沙群岛中的黄岩岛和南沙群岛部分岛礁(菲方称为“卡拉延群岛”)列为“菲律宾的所属岛屿”。
尽管我方已对菲律宾国会通过“领海基线法案”一事提出严正抗议,但菲律宾外交部还是宣称,无论如何,菲律宾方面最终都会签署这一法案并提交联合国审议。
◆ 立法夺岛后患无穷
黄岩岛是我国中沙群岛东部边缘岛屿,北距广州600海里,西距菲律宾苏比克湾120多海里;而所谓“卡拉延群岛”,则包括菲律宾西南部省份巴拉望西200多海里以外的五六十个岛礁,其中被菲方直接占领的有中业岛等8个。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李金明教授告诉《国际先驱导报》,从元代开始,中国就一直对黄岩岛拥有主权。然而,菲律宾国会一批议员却试图改变这一现实,于是产生了 “3216号法案”和“2699号法案”。
“3216号法案”由菲众议院起草,企图将南沙群岛中所谓“卡拉延群岛”和中沙群岛中的黄岩岛划入菲律宾的海岸基线范围内。
按照众议院的法案,菲律宾不仅在这些岛屿周围拥有12海里的领海主权,还拥有从基线算起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因为担心这一方案过于“刺眼”,所以,据菲媒体报道,去年菲总统府曾建议国会仅将南沙群岛和黄岩岛列入菲律宾“所属岛屿”,而不是领海基线。
菲参议院起草的“2699号法案”就采取了这一“折中”态度。该法案于今年1月28日在参议院三读通过。2月18日,菲国会采纳了“2699号法案”作为“领海基线法案”草案。
目前,这部法案正在等待菲总统最后签署。2月18日下午,外交部副部长王光亚紧急召见菲律宾驻华临时代办巴伯,就菲律宾国会通过“领海基线法案”提出严正抗议。
李金明教授认为,“如果这部法律得以通过,将是后患无穷。”而另一位海洋问题专家则担心,“虽然这样的法律无助于其获得黄岩岛主权,但是它将大大挤压菲律宾与中国通过外交途径协商处理的空间。”
◆ 觊觎海洋资源 借口维护安全
菲律宾大学国际法学研究所此前发表的一项报告说,一旦联合国同意菲律宾的领土要求,菲方即可对相关岛屿周围海域的资源享有独自勘探和开采的权利。曾在菲律宾大学国家地质研究所担任教授的地质学专家特奥多洛·桑托斯说,“卡拉延群岛”附近海域是最有希望发现石油和天然气的海域,周围蕴藏的石油可能达到数十亿桶甚至数百亿桶,此外那里还有丰富的天然气以及金银铁镍等矿藏资源。
而我国台湾学者萧曦清研究认为,除了丰富的油气资源以外,渔业资源也是推动菲律宾等国争夺南海诸岛及周围海域的重要原因之一。
菲抢夺岛屿还有安全考虑。菲军方说,“卡拉延群岛”距离巴拉望岛只有200多海里,乘坐C-130军用运输机,只需25分钟即可到达,因此一旦被其他国家“占领”,菲律宾的国家安全将会遭到极大的威胁。这也正是菲当局对“卡拉延群岛”提出领土要求的理由之一。
◆ 多管齐下蚕食鲸吞
为达到上述目的,菲律宾可谓“步步紧逼”,“立法夺岛”只是最新步骤而已。过去若干年来,菲早已多管齐下。
菲律宾对黄岩岛的领土要求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其后,中国渔民在黄岩岛及其附近海域的捕鱼活动以及民间组织的无线电探险活动曾多次受到菲律宾军方的跟踪、拦堵,甚至扣押。为了实际控制该地区,1999年11月3日,菲海军舰艇故意在黄岩岛座滩“搁浅”。此后,菲律宾海军逐步增加在黄岩岛海域“巡逻”的舰只数量,中国渔船很难再接近黄岩岛海域。
1997年,菲律宾两名众议员还带着几名记者搭乘海军舰艇登上黄岩岛,并在岛上竖旗立碑,宣示“主权”。菲海军与空军、海岸警卫队之间还专门建立了一套应急协调机制。菲空军巡逻机发现中方船只接近黄岩岛后,会将中方船只性质、数量、航向等数据实时通报海军。菲海军随即向黄岩岛海域派出相应规模的巡逻舰艇,以阻止中方靠岛。
菲律宾对“卡拉延群岛”的领土要求要更早一些。目前,菲律宾在“卡拉延群岛”中最大的岛屿中业岛上铺设了一条1260米长的军民两用飞机跑道。除了30-50名的驻军(半年轮岗一次)以外,岛上共居住大约350名平民,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渔民。鼓励平民在岛上居住,是菲律宾当局企图长期占领相关岛屿所采取的一个策略,菲律宾海军军舰每月前往中业岛一次,为当地军民提供生活物资。此外,岛上还有一座8层楼高的瞭望塔、一个淡水处理厂、几台发电机、一个气象台和一座由菲律宾电讯公司建立的手机信号发射塔。为了达到“事实占领”的目的,菲律宾从1978年起设立所谓“卡拉延市”,而中业岛则被称为“帕嘎萨村”。
尽管2002年,包括菲律宾在内的东盟各国与中国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然而,菲律宾却一直没有停止过它的小动作。
去年3月,菲律宾武装部队总参谋长埃斯佩龙前往中业岛上“视察”。此外,菲律宾军方还提出了派遣军舰运载当地游客到中业岛上旅游的计划。菲军方还在去年宣布完成南沙“卫星通信系统工程”建设。据了解,从2009年开始,该通信工程将延伸至中沙海域,黄岩岛很快将成为菲军的下一个通信基站点。(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俄罗斯经济恐陷十年来首次衰退 国家或濒破产
http://www.ddhw.com/readarticle.aspx?topic_id=1000&msg_id=76814
2009-3-3:俄罗斯油价急跌、资金撤离、外债居高不下、货币大幅贬值,失业率趋升,已酿成政治、经济及社会局势动荡严峻局面,财困情况若持续恶化,令国家步入破产危机。
由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祸延欧洲大陆,与国际金融市场关联性有限的东欧市场也难逃被洗劫,东欧各国恐面临10年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可能成为海啸第二波的“重灾区”。据香港《文汇报》报道,作为东欧最大经济体的俄罗斯“命悬一线”,油价急跌、资金撤离、外债居高不下、货币大幅贬值,以及失业率趋升,已酿成政治、经济及社会局势动荡的严峻局面,财困情况若持续恶化,恐将成为十年前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翻版”,甚至令国家步入破产危机。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李建民在接受《中国证券报》专访时指出,在原料出口型经济结构下,俄罗斯经济长期与国际能源市场密切挂钩。特别是国际原油价格,几乎成为俄罗斯经济的“命根”。十年来,国际油价高歌猛进,俄罗斯也赚得盆满钵满。俄政府一再强调自己是金融危机中的“避风港”、“安全岛 ”。但随着金融危机不断扩散,国际市场石油需求锐减,油价大幅回落,俄罗斯经济恐将陷入十年来的首次衰退。
据俄罗斯经济发展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俄国国内生产总值较上年增长5.6%,增速同比下降2.5个百分点。今年1月份俄国工业生产较去年同比减少16%,创15年来最大降幅。
就此等经济数据,李建民认为,俄罗斯经济走势将与石油价格保持直接联系。如果油价未来没有太大波动,维持在每桶50美元,俄国就能够取得收益,在外汇上生成进帐;如果油价恢复到70美元,俄国的债务风险压力就会降低,有能力将经济发展调整到良性循环状态。
然而,世事岂能尽如人意,由于经济形势不佳,俄许多私有企业出现债务到期难以偿还的局面,债务危机可能拖垮整个金融系统。李建民指出,今年俄罗斯大概有 1500亿美元外债到期,银行和企业没有资金就只能靠政府偿还。由于政府尚有能力承担风险,虽然外债在短期内影响不大,但2011年可能会出现一个还债高峰。届时债务偿还方面能否应付得来,真的考验俄罗斯的实力。
东欧其他国家同样债台高筑。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截至2008年底,东欧国家的外债总额已超过1.54万亿美元,其中波兰和捷克的外债占本国GDP的100%,匈牙利外债更是其GDP两倍多。来源: 中新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