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生回味的50句凡人语(6-10)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331296.html
6、眼泪的温度有530℃,只是因为外面的世界太冷,流出来的时候才会降到53℃。
7、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8、世上并没有用来鼓励工作努力的赏赐,所有的赏赐都只是被用来奖励工作成果的。
9、如果你希望成功,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
10、只需一分钟能碰到一个人,一小时喜欢上一个人,一天爱上一个人,但花尽一生的时间却难忘掉一个人。
今 日 看 点 : 2008-12-07 ▲◆★◇●■☆
美新外交战略:重心移亚洲中国最重
http://www.ddhw.com/readarticle.aspx?topic_id=1000&msg_id=75429
中共党报文章:对网络不利言论 官员打击属违法
http://www.zaobao.com/zg/zg090207_501.shtml
俄称中国欲将北斗导航系统扩至全球令其紧张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2-07/1002541226.html
科技部提前启动六大科技专项
http://tech.sina.com.cn/it/2009-02-07/03372801524.shtml
中国16省市大旱 出动军队抗灾
http://www.zaobao.com/wencui/2009/02/lhwb090207f.shtml
美新外交战略:重心移亚洲中国最重
http://www.ddhw.com/readarticle.aspx?topic_id=1000&msg_id=75429
2009-2-6:美国国务院前日证实,新任国务卿希拉里将首次出访亚洲四国,2月15日起依次前往日本、印尼、韩国和中国访问。亚洲传统上并不是美国新任国务卿首次外访之地,希拉里捨欧访亚,被解读为美国外交战略转变的重要信号。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伍德称,希拉里将在每个国家停留2至3日,和中、日、韩官员讨论金融危机、气候变化及朝鲜弃核问题。伍德说:“亚洲的规模和影响力增大,日益繁荣,国务卿认为前往亚洲将给该地区和其它国家传递出美国外交政策的强烈信号。”
☆ 破首访欧洲中东惯例
希拉里将于本月20日压轴到访中国,西方媒体认为,此行最引人注目的正是对北京的访问。中美在经济、政治和外交上的交往日趋紧密,但在人权、贸易和其他议题上存在分歧。伍德说,希拉里认为美中关係十分重要,中国是一个大国,美国希望与中国合作。伍德透露,希拉里访华时,相信会提出西藏人权问题。
☆ 希拉里将于本月20日首次以国务卿身份到访中国
伍德并指,希拉里亦相当重视印尼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穆斯林国家,希望对穆斯林世界“伸出友谊之手”。印尼是美国总统奥巴马童年时期曾居住的国家,布什政府对与该国关係有所忽视,许多印尼人也反对布什大打反恐战争。当被问到希拉里会否为奥巴马重访印尼铺路,伍德没有正面回应。
按以往惯例,美国新任国务卿一般会首先访问欧洲或中东地区。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分析文章指,希拉里打破这一传统,一是因为她已经在华盛顿会晤了欧洲多国外长;二是因为金融危机凸显了中国对美国利益的重要性,奥巴马政府意识到必须优先重视。
☆ 电话内容凸显中国份量
但是,还有一个外交传统,希拉里未予打破。新加坡《联合早报》指出,日本和韩国是美国的盟友,美国历任总统和国务卿首次访问东北亚时,都要先访问东京和首尔,然后再去北京,以示美国与三国的关係有疏密之别。因此,儘管华府明知道中国对美国的全球战略至关重要,但却必须安排希拉里先访日韩,照顾到两个盟国的感受。
关于这一点,可以从奥巴马给胡锦涛的电话内容中看出。1月30日,奥巴马在宣誓就职11天之后致电胡锦涛,虽然在时间上明显迟于西方领袖,但奥巴马在电话中明确表示,“对中美两国而言,没有比两国关係更为重要的双边关係”。
☆ 专家:议题未定访华行程太急
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一些中国专家纷纷在问:希拉里中国之行是不是有点太性急了?因为没人知道希拉里要来北京讨论什麽,或者她为何上任伊始就匆匆安排这一行程。
中国社科院高级研究员陶文昭说,这不应该是一次新人拜访性质的访问,因为相关人员早已相互熟悉。不过具体还不清楚她会来谈些什麽。
☆ 国务院新班子仍未组成
华盛顿圈内人士的看法也加深了这是一次冲动之旅的感觉。他们说,这次行程是最后一刻才匆忙敲定的,希拉里在一定程度上是希望向外界表明,是国务院而不是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导亚洲事务。
报道称,一家与新政府联繫密切的非政府组织的人士说,希拉里能去中国当然是好事,但国务院还有很多职位没有任命或任命尚未确认,所以显得有点溷乱。
当然,美、中两国有大量的话题可供两国领导人讨论,从改革全球金融体系到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等。讨论越来越多的是环境问题,双方都已同意一项为期10年的合作计划。相比布什政府,奥巴马政府显然更将此作为一项当务之急。
☆ 前第一夫人政治手腕高超
美国总统奥巴马挑选希拉里任国务卿,普遍受到好评,希拉里拥有丰富的两党政治经验,纯熟的政治手腕,均被视为国务卿一职的重要资产,在六方会谈等国际政治角力上,也可大派用场。
美国首席外交官之职近年由律师、学者、商界领袖甚至退休将领(鲍威尔)担任,上一次由民选官员任职,要追溯到1980年卡特政府后期,前参议员兼总统候选人马斯基。
☆ 希拉里首次外访行程、人脉广阔助打开各国大门
亨特学院教授谢里尔称:“政治家要成功,必须善于运用权力,懂得何时礼貌地坐下来聆听,何时拒绝谈判。立法过程需要大量讨价还价,大量建立信誉和信任的工作。”
希拉里被认为手腕强硬,但也具备耐性和能力去达成协议。民主党顾问舍恩称,“她有独特优势去理解这份工作的政治要求,政治家的特长对她对美国都有裨益。”
分析师指,希拉里的人脉关係和知名度,有助扭转布什政府较侧重国防部的做法,扩大国务院的职权,增加其对国家内政的议政权。她在全球知名度高,亦有助打开各国首都的“大门”。
不过希拉里也有潜在缺陷,有专家指,她对中国的某些固有印象和看法,基本上来自于90年代乃至更早以前。若这些看法已经定格,她对中国当代社会的思想脉搏,就不会有足够的敏感性,政策思维就会落伍。 来源: 香港文汇报
中共党报文章:对网络不利言论 官员打击属违法
http://www.zaobao.com/zg/zg090207_501.shtml
(2009-02-07)● 叶鹏飞 北京特派员
中共机关报持续刊登观点开明的文章,在2月3日呼吁当局正视互联网对反腐败的作用后,《人民日报》昨天又发表中央党校学者的文章,指出官员利用公权力打击网络的不利言论属于违法行为。
题为“学会从网络上听取民意”的文章作者是中共中央党校副教授刘素华。文章肯定了互联网的政治作用:“它已成为畅达民意,维护权益,鞭挞腐败便捷而有效的手段。”
☆ 从网络听取民意、成为官员基本素质
作者指出,学会从网络上听取民意,并积极回应民间的质疑,已成为新时期政府官员的一项基本素质。
文章批评说:“有许多官员依然对网络比较抵触,甚至将之视为洪水猛兽,认为是网络煽动了百姓情绪,一旦网上出现了不利于自己的言论,就迅速删帖甚至查封ID,并动用公权力对发帖者进行跟踪、报复。这种做法是很不明智的,而且是违法的。”
作者表示,虽然互联网也存在不实信息,或对政府及政策的诽谤及诋毁,然而关键还在于政府解决问题不够及时。缺乏官方权威的声音去澄清,网络传播自然产生让民间恐慌的负面效应。
官方主流媒体近日出现类似开明的观点除了《人民日报》,还包括中共北京市委属下的《北京日报》。该报在1月13日登载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沈敏特的文章《追求真理离不开言论自由》,开宗明义便指出“言论自由,是被写进我国宪法的”。
在今年充满敏感政治纪念日的关键年份,支持言论自由的观点接连出现在具备政治指标意义的《人民日报》上,格外引人关注。
中共宣传系统的这种微妙变化,或许背后有着更大的战略考量。官方中国网1月23日报道,中国政府计划投入450亿元(人民币,约99亿新元)以加大对外新闻的报道,创立一个类似于阿拉伯半岛电视台的24小时英语新闻频道。
报道说,该电视频道将由新华社主管,目的在于提升中国国际形象及对世界大事表达中国观点,最终与英国广播公司(BBC)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竞争。
☆ 与公关战略不无关系
中共党报发表反对一味打压互联网的言论,或许与中国启动国家公关战略不无关系。
新华社主办的《国际先驱导报》2月3日刊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传播研究所副所长胡百精的文章,一定程度反映了当局思维转变的原因。
题为“细解中国国家公关路线图”的文章表示,锻造国家公关的第一种武器就是媒体外交。
胡百精说:“强化我方媒体的传播能力,首先要让我方媒体成为焦点议题的‘一传手’而非‘二传手’,尤其不能一出现负面事件,就首先责令自己的媒体闭嘴。舆论场就像一个大容器,你公开注入的信息越充分,其他人的意见空间和回击余地就越狭促。”
就在国际媒体揶揄中国新闻完全不提总理温家宝2月2日于英国剑桥大学演讲时遭遇示威者抛鞋的事件之际,收视率最高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3日晚详细报道并播放现场画面。
新华网的一篇特稿强调,这条报道“打破了中国媒体不报道本国领导人被抗议的惯例”。特稿称,《新闻联播》的报道显示出中国的自信和继续改革开放的决心。
《国际先驱导报》2月3日的另一篇报道说,今年是拉萨“3·14”骚乱、汶川大地震一周年、达赖喇嘛流亡50周年、六四天安门事件20周年、中共建政60周年,加上经济危机导致失业率上升、群体性事件高发等诸多现实问题,都考验着中国是否有效掌握国家公关话语权。
俄称中国欲将北斗导航系统扩至全球令其紧张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2-07/1002541226.html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07日 人民网
人民网2月5日讯 俄罗斯"格罗纳斯论坛"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研制者和生产者协会执行经理弗拉基米尔·克利莫夫认为,中国计划要把自己本国范围内的北斗导航系统扩大至全球范围,这可能会给亚洲国家使用俄罗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前景造成不利。
据俄新社消息,俄罗斯媒体报道称:"将来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可能会与俄罗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在亚洲市场有一定的竞争力。"
克利莫夫说,为吸引消费者和导航仪器的生产者使用俄罗斯全球导航系统,必须保证包括中国北斗导航统在内的现有的颇具前景的导航系统能与俄罗斯全球导航卫星导航系统具有兼容性和互补性,并要为消费者提供无偿且无限制地使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信号。
克利莫夫指出,1999年至2001年俄罗斯和中国两国代表团就在俄罗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基础上建造共同的导航系统的问题进行了谈判。由于一些原因未能达成具体的协议,但是俄罗斯表示,在导航卫星技术领域可能与中国在某些方面进行合作。
克利莫夫指出,与中国合作需要记住一点,就是中国一贯奉行的一个主要原则是"依靠自身的力量",指的是最终部署在轨道上的本国导航卫星系统的卫星群在性能上不逊色于美国的GPS导航系统。
克利莫夫指出,很显然,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将对世界上的每个消费者开放。克利莫夫说:"只为国防和安全需要建造类似导航系统的时侯一去不复返了。
因为中国担心自己的北斗导航系统会依赖于美国的GPS导航系统,所以决定把它变成全球范围的卫星导航系统。克利莫夫说:"我指的是,目前除了我们的全球导航系统外美国的GPS导航系统在世界上也最为普及。为保护在卫星导航方面自己的垄断地位美国实际上采取了政治施压的手段来招揽消费者使用GPS 导航系统。"
克利莫夫指出,在这种情况下拥有自己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就降低了卫星导航依赖于美国的风险。俄罗斯、欧洲和中国的卫星导航系统分别是格罗纳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伽利略导航系统和北斗导航系统。
科技部提前启动六大科技专项
http://tech.sina.com.cn/it/2009-02-07/03372801524.shtml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07日 经济观察报
本报获悉,科技部“应对金融危机提供科技支撑”方案,将于最近上报国务院审批。该方案涉及提前启动6个重大科技专项。
方案内容包括科技应对金融危机基本策略、筛选科技成果促进应用,以及推进和落实重大科技专项进度等内容。据悉,提前启动的用于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研发的投入将达数千亿元。
消息人士透露,中央高层在12月底、1月初就对科技部做出了指示。科技部随即开展了调研工作,筹备出台一系列重大政策。
科技部内部已经成立了应对金融危机工作小组,并与其他部委成立联合工作组。预计一系列重大政策,不久就将出台。
上周,温家宝总理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中国将投入6000亿元推进科技创新。
事实上,在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出台后的几个月里,各地纷纷上报各项投资计划,但社会各界普遍忧虑大量投资项目可能面临重复建设,并缺乏新增长点。自1月份以来,国家高层多次强调在应对金融危机中,产业振兴规划和科技创新的作用,这显示出经济政策调整中,长短期目标结合,标本兼治的取向。
科技部专家透露,制定上述方案就是为了落实高层指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调整。据悉,《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及的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等16个重大专项中,可能有6个专项将提前进行。这些重大专项投资巨大,动辄投入数百亿元。
本报获悉,1月份,这6个重大专项已经在科技部内部进行了汇报。科技部提到,将会同发改委和财政部确保专项的进度和质量。
上述专家预测,方案获批后将有一系列政策出台,重点对高新技术产业、重大科技专项、培育“低碳经济”和生物经济四个方向做出倾斜。
2月1日,科技部召开应对金融危机科技支撑对策专家座谈会,了解情况,征求意见。这次会议规模庞大,科技部处长以上干部,各省科技厅长,各行业重点大型企业领导,共计258人参加会议。参会企业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22%。
与此同时,科技部对具体科技项目的筛选工作,也正在进行中。围绕国务院提出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和重大科技专项,开始组织各行业协会座谈,筛选和发掘适用科技成果,并研究支持应对金融危机科技成果的倾斜政策。
科技部调研室主任胥和平介绍他调研的感受时表示,一些大城市的高科技产业群在金融危机中表现良好,城市GDP增长计划是10%,高端企业增长计划是20%。
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司长梅永红也在《求是》杂志上撰文指出,技术创新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100多年来应对经济危机的共同举措。他认为:“危机过后的世界经济特别是产业格局将会重新‘洗牌’,而主导这场变革的力量仍将是技术创新……失去这种支撑的扩大内需,将有可能加剧我国经济已有的结构性矛盾,使得未来调整的难度更大、成本更高。”
中国16省市大旱 出动军队抗灾
http://www.zaobao.com/wencui/2009/02/lhwb090207f.shtml
联合晚报 (2009-02-07)(香港综合讯)中国官方喉舌中央电视台报道,中国北方大旱将造成比去年南方雪灾更严重的后果。由于旱情持续蔓延,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简称国家防总)首次启动一级抗旱应急响应,军方亦已全面参与抗灾。更值得关注的是,广东也受到旱情波及。
央视就当前旱情做专题报道,指大半个中国已处在史上少有的春旱威胁之中!和去年春天南方的雪灾相比,今年北方的灾情延续的时间可能更长,范围可能更广,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它有可能越演越烈。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昨日在抗旱气象服务电视电话会议上表示,去年10月下旬以来,中国冬麦主产区降水量异常偏少,降水量之少为30年一遇,特旱区达50年一遇,严重旱情仍在持续发展。根据预测,干旱天气短期内不会有根本的改变,很可能出现冬春连旱,夏粮生产正面临着多年少有的严峻挑战。由于旱灾发生在主要粮食产区,旱情如果不解除恐将影响全国的粮食安全。
目前全国有16省市出现旱情,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湖北、陕西、宁夏、甘肃、湖南、江西和青海等北方冬麦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减少50%到80%,当中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和安徽出现50年一遇的旱情。
而南方的广东也出现大面积旱情,有75个县市出现不同程度干旱,近两个月的降雨量较去年同期减少63%,省政府已准备600枚增雨火箭进行人工降雨。
☆ 西安逾五万人患呼吸道疾病
中国多个省市持续干旱,导致呼吸道疾病患者增多。近日,北京、陕西、和山西等地多家医院就诊的呼吸道疾病患者明显增多,同时出现皮肤干燥不适、嘴唇爆裂等病。由于长时间的干旱少雨,西安各大医院仅上个月就有5.3万人患呼吸道疾病。
医生提醒,年老体弱或儿童应注意起居饮食,多喝水、多吃水果,注意预防呼吸系统疾病。
☆ 家六口每天用一碗水洗脸
在重灾区之一的河南,登封市的受灾最严重,全市有11万城区居民和2.8万农村居民饮水困难,城区居民已实施限时限量供水,而村民则只能到邻村买水应急。
“我们一家六口,每天洗脸只用一碗水!”村民李秋现说,为节约用水家人都谨慎用水,“说是洗脸,实际上不过是用毛巾蘸湿了一点水,在脸上刷刷,然后马上递给下一个人。”洗脸后,水也不能浪费,“将毛巾里的水拧出来,遇到要刷桌子就可以利用了。”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存在诸多差距和问题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02/07/content_10776977.htm
2009年02月07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陈传书在六日召开的“全国老龄办主任会议”上指出,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和老龄工作还存在诸多差距和问题。
他指出,总体看,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相对滞后,仍有相当多的老年人未纳入社会保障制度覆盖范围;为老服务体系建设相对落后,面向老年人的社会服务供需矛盾
日益突出;基层和农村的老龄工作相对薄弱,许多地方老龄工作机构组织不健全,影响了老龄工作的有效开展。
调查显示,截至目前,中国六十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一点五九亿,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二。老龄化水平超过全国平均值的有上海、天津、江苏、北京、浙江、重庆、辽宁、山东、四川、湖南和安徽等十一个省市。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庞大老年群体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需求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陈传书说,二00九年的全国老龄工作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加快养老保障制度建设,重点抓好体系完善和制度衔接,高度重视解决无社会保障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年人的生活困难问题,着力扩大养老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大力发展为老服务和老龄事业,结合当前扩大内需,重点抓好面向老年人的公共服务、社会福利、文体活动设施和为老服务机构建设;加强农村老龄工作,重点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老龄事业的范围,切实保障农村独居老人、空巢老人、残疾老人和高龄老人的基本生活;加强基层老龄工作,重点抓好基层老龄工作机构建设和基层老年群众组织建设,着力做好保民生、保发展、保稳定、保落实的各项工作。
陈传书指出,老龄问题不仅仅涉及老年人自身,还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随着新中国同龄人进入老年,中国进入了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准确分析人口老龄化的现象、原因和本质,科学评估其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是关系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本定位和发展方向的重要问题。(记者 张希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