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生回味的50句凡人语(26-30)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331296.html
26、要让事情改变,先改变我自己;要让事情变得更好,先让自己变得更好。
27、美好的生命应该充满期待、惊喜和感激。自己要先看得起自己,别人才会看得起你。
28、最快乐的人并不是一切东西都是最好的,但他们会充分享受自己已有的东西。
29、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30、假如一千个人从我身边踏过的,我也能听出你的脚步声,因为999个人的脚是踏在地上,只有你的脚步声是踏在我的心上。
今 日 看 点 : 2008-12-16 ▲◆★◇●■☆
中国正积极考虑向索马里派舰队
http://news.sina.com.cn/c/2008-12-16/072616855239.shtml
中日韩三国伙伴关系确立
http://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91945/c6
中国国防白皮书细节内容曾让美国智库吃惊
http://www.topyl.com/news-2808482.html
两岸截弯取直的是路更是人心
http://news.sina.com.cn/pl/2008-12-16/074516855567.shtml
一旦印巴重启战端,中国将如何处之?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923987.html
欧盟通过新的军售行为准则
http://bbs.news.sina.com.cn/tableforum/App/view.php?bbsid=3&subid=1&fid=63701&tbid=7425
中国正积极考虑向索马里派舰队
http://news.sina.com.cn/c/2008-12-16/072616855239.shtml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6日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记者从接近中国海洋运输部门的消息人士处获悉,中国正积极考虑派遣一支舰队远赴亚丁湾和印度洋西缘的索马里海域,参与在这一地区维护国际海运安全的行动。这支舰队有可能从南海启程,一旦成行,将是中国海军首次远赴这一海域执行任务。据了解,北京一些媒体的军事记者正在积极报名,要求参与这一行动的报道。
近期,围绕中国是否向索马里海域派遣舰队,引起了国际上的高度关注。中国国内很多学者都支持中国参与这个已有十多个国家都在实施的反海盗行动。
“非洲之角”索马里扼守着红海入印度洋的要害水道亚丁湾,长期以来,这里一直是世界上海运最繁忙的一条航路,但多年的海盗猖獗已经给国际海运和国际贸易带来了巨大的威胁。根据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的统计,今年已经有120多起海上抢劫案发生在索马里海域,海盗劫持了30多艘船,绑架了600多名船员。今年9月和11月,索马里海盗竟然劫持了乌克兰一艘载有几十辆重型坦克的货船和沙特的特大油轮“海狼星”号。中国商船同样不时遭到索马里海盗的袭掠,几十名中国船员被索马里海盗劫为人质,11月,索马里海盗还劫持了天津远洋渔业公司的“天裕8号”渔船。
今年6月以来,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三项决议,授权外国军队可以经过索政府同意进入索领海打击海盗及海上武装抢劫行为,并将授权有效期从6个月延长到12个月。迄今,已有16个国家的海军在索海域联合巡逻。北约为反海盗派出7艘护卫舰和驱逐舰。俄罗斯派遣了“无畏”号导弹护卫舰在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欧盟宣布从12月开始实施代号为“阿塔兰塔”的军事行动,为期12个月。印度派出一艘载有直升机和突击队员的大型战舰为本国商船护航。韩国政府也制订了派遣战舰的计划,只待国会批准。
中国海军的报纸《人民海军报》近日连续几期刊登文章,论述中国舰队赴印度洋打击索马里海盗的合法性。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郭晓兵说,中国海军到索马里开展反海盗行动是一个负责任大国在国际法框架内的正常军事行动,用武力打击索马里海盗是有国际共识的,保护的是国际贸易和国际运输的安全。
郭晓兵说,中国的国家利益早已溢出了国土范围,中国的国际贸易量居世界前列也有好几年了,全球海上通道的安全对中国来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而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建立对世界航运安全的信心愈显重要。北京的一位军事专家认为,中国海军舰队到索马里附近海域实施反海盗行动,表现出的是中国动用海上军事力量维护自己的海上利益、维护地区安全环境、维护海上航行及海洋通道安全的决心、意志和能力。
印度《加尔各答新闻报》12日称,最近,中国国防专家一直在和外交官员讨论这一可行性。中国一家报纸称,外交官建议政府谨慎,并只能在联合国框架内前往亚丁湾。美国合众国际新闻社也援引中国这家报纸的报道称,中国战略专家支持积极部署,但其他学者建议政府谨慎行事。▲
中日韩三国伙伴关系确立
http://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91945/c6
日期: 2008/12/14 摘要: 中国、日本、韩国领导人会议昨天在日本福冈举行。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日本首相麻生太郎和韩国总统李明博出席会议。会议由麻生太郎主持。三国领导人积极评价三国合作的进展,确定了今后合作方向,提出了新的合作倡议,并就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共同关心的地区和国际问题交换了意见,达成重要共识。
中国、日本、韩国领导人会议昨天在日本福冈举行。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日本首相麻生太郎和韩国总统李明博出席会议。会议由麻生太郎主持。三国领导人积极评价三国合作的进展,确定了今后合作方向,提出了新的合作倡议,并就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共同关心的地区和国际问题交换了意见,达成重要共识。
温家宝在发言中说,中日韩合作已走过9年历程,取得了积极进展。三国政治互信日益加深,各项合作机制更加健全,务实合作规模持续扩大,地区和国际多边合作显著加强。中日韩合作为三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也为本地区的稳定与发展作出了贡献。中方对三国合作的前景充满信心。温家宝表示,本次会议确立了三国伙伴关系,并将三国领导人单独举行会议机制化,标志着中日韩合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日韩应从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地区稳定、建立和谐亚洲的战略高度加强合作。为此,中方提出6大倡议(详见下文)。
温家宝阐述了中方关于国际金融危机问题的立场主张。他强调,中日韩应携起手来,在东亚抗击危机斗争中发挥核心作用。要利用三国经贸、财政部长、央行行长会议等机制,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对话与协调,探讨加强财政和金融合作,加强三国间货币合作,尽快就“清迈倡议”多边化主要要素达成一致。
会议结束后,三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了《三国伙伴关系联合声明》,并发表了《国际金融和经济问题的联合声明》、《三国灾害管理联合声明》和《中日韩合作行动计划》。中日韩领导人还共同会见了三国青少年代表。
在中日韩《国际金融和经济问题的联合声明》中,为反对保护主义,三国领导人宣布三国政府将继续努力,促使多哈发展议程尽早取得丰硕、平衡而全面的结果。三国领导人还认为,未来12个月内,三国政府应避免对投资和货物及服务贸易设置新障碍,避免采取新的出口限制措施,避免采取与WTO原则不符的措施刺激出口。
★ 中方6大倡议 ★
☆ 第一,加强政策沟通与协调。
明年在华举办第十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外长会议及外交高官磋商;搞好明年中日韩合作十周年庆祝活动,对三国合作未来作出长远战略规划。
☆ 第二,密切经贸联系。
继续就中日韩自贸区建设进行联合研究;尽早达成一个平衡、务实、共赢的投资协议,提高相互投资合作水平;推动建立三国间物流体系。开展海关合作,保障和便利贸易往来;探讨建立三国工业合作磋商机制。
☆ 第三,扩大财金合作。
探讨扩大三国间双边货币互换规模,加强三国在东盟与中日韩(10+3)金融领域的合作,加快“清迈倡议”多边化进程,尽快建立区域外汇储备库,推进亚洲债券市场建议。加强三国央行间合作。
☆ 第四,充实社会领域的合作。
加强议会、教育、文化、旅游、防灾减灾、人口老龄化和家庭保健、媒体、学术等领域交流,促进地方和民间往来,探讨建立三国青年文化交流机制。
☆ 第五,推进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合作。
推进在能源、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 第六,加强周边区域合作。
继续支持东盟一体化建设,积极参与10+3合作,推动东亚峰会发挥战略论坛作用,促进东亚区域合作。就朝鲜半岛核问题等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加强沟通协调。来源:新华网 ▲
中国国防白皮书细节内容曾让美国智库吃惊
http://www.topyl.com/news-2808482.html
http://www.topyl.com 受众传媒网 2008-12-15:
1998年,我和国防白皮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从那一年起,我国每两年推出一部国防白皮书,我自始至终参加了历部国防白皮书的撰写工作。
改革开放前,我国从没有发布过国防白皮书,因为那个时期国家仍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1978年后,特别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为跟上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国防白皮书应运而生。
增信释疑是国防白皮书的重要目的。在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适度增加军事透明度,有利于树立我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有利于增强我军软实力。其实,保密与透明都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拟制白皮书的重要问题,既要保密,又不能保守。实际上,每部国防白皮书在透明度上都有很大的进步。比如,1998年国防白皮书在谈到七大军区时连具体名称都没有写,到2000年国防白皮书就开始介绍我军的总部体制、军兵种体制和军区体制。2002年国防白皮书更是在透明度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不仅介绍了陆海空军和第二炮兵部队,而且谈到武警、民兵预备役队伍建设、人民防空等,甚至具体到“各类航空兵团编制飞机数量,通常在20架至40架之间不等;飞机和飞行员(机组)之比,通常是1∶1.2”。如此之细,前所未有。这一年国防白皮书提供的信息,甚至让美国各大智库都吃惊不小。
创新是当今最流行的词之一,同样也是国防白皮书的生命力所在。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每部国防白皮书在结构上要有所变化,以容纳更多的内容。 1998年国防白皮书只有5章,2004年和2006年国防白皮书把这个数字翻了一倍,达到10章。2004年国防白皮书首次把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作为一章,全面论述了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基本方针原则,其中裁减军队员额20万、推进信息化建设等受到了各界的高度关注。2006年国防白皮书创新力度更大,不仅新增加了国防领导管理体制、人民解放军、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边防海防四章,还将国防经费单列一章进行了详细介绍,有力地驳斥了某些国家的指责。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国防白皮书首次系统阐述了我国自卫防御的核战略。海外媒体和军事专家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信息,并迅速作出了回应,称中国拟定的核战略有利于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赞赏中国在核问题上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追昔抚今,我深深体会到,国防白皮书本身既是改革开放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也是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军必将更为自信、开放、透明,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作者:为军事科学院研究员 ▲
两岸截弯取直的是路更是人心
http://news.sina.com.cn/pl/2008-12-16/074516855567.shtml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6日新京报
新京报社论
历经近30年磋商与努力,两岸海运直航、空运直航、直接通邮三项协议12月15日正式实施。从昨天开始,两岸的航班、海运和邮件传输再也不用经过第三地中转。有台湾的朋友在《新京报》发表文章感慨地说:“今天起台湾的围巾能更快寄到北京了。”台湾有媒体也展望说,所谓的上午赴上海开会,晚上回台北吃饭的“两岸一日生活圈”将正式成为现实。
在寒冷的冬天,这是一个温暖的消息。它能让人感受到东海之南那座祖国宝岛上的温度,以及洋溢着温度的人心。三通是两岸民众多年来的心愿。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中,两岸的人员和物资交流必须中转第三地,这不但耽误了人的行动时间和商品的新鲜价值,而且让两岸民众真实地感受到历史扯开的深深距离。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首倡两岸“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十年后,两岸邮件总包互相直封并经香港转运,台湾方面通过第三地开通对大陆电报和电话业务。又是大约十年后,两岸定期集装箱班轮航线开通,经第三地换单不换船航行两岸港口。由此又过了第三个十年,两岸海运直航、空运直航、直接通邮正式启动,终于摆脱了第三地。其实萦绕三十年历史的“第三地”(香港也是中国的一部分),只是一种“观念产物”,更多的只是具有象征意义。
现在,两岸终于和落后的历史逻辑告别。从根本上说,三通是一种降低两岸交流成本的经济手段,截弯取直,意味着两岸民众正在逐渐拉直两岸关系中的弯道。同时,截弯取直也意味着两岸在利益管理和均衡发展上的弯道也在逐渐拉直。两岸民众正在形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关联体。
当前全球正陷入百年罕见的危机与萧条,未来的两三年东亚自由贸易区将逐渐形成,只有早早展开部署才能更好因应新局。除了投资和贸易更快增长以外,两岸利益关联也能够更好地面对金融危机。大陆的经济总量优于台湾,但是台湾同样能够给大陆提供丰富的产品,而两岸人员往来和经贸交流合作节约相当可观的金钱和时间成本,并以外向型经济发展推动台湾经济全面发展。
国台办主任王毅和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在讲话中都提到了“和”字,这个“和”字既是共识,也是两岸人心推动的分量。因为经济手段的变化,最终指向的是人心的变化。人们通过更加密切的往来,相互了解彼此的想法,分享彼此的市场,也分担共同的责任。
其实近年来,两岸之间将心比心的工作并不少见。从相互承认高等学历,到尊重台商的合法权益,再到开放大陆游客赴台湾旅行,两岸在发展民间关系上的态度正在趋于一致。尽管在政治上仍然存在分歧,但是民间往来的热络,可以逐渐减少遗留的各种问题。两岸显然已经从中获得启示,那就是人心先行,这就是两岸的新局。
两岸三通,开启了一个效率和温度并重的时代,对两岸民间的互动,将形成相当深远的效应。政治经济是一种可以量化的指标,而人心则是一种难以量化的情感。在两岸关系的历史岁月中,人们习惯于通过冰冷的数据来衡量,却忽略了那些有温度有情感的步伐。而中华民族的团聚,核心动力来自这种人心融合。两岸三通的实现,最终发酵的恰恰是这种温度和情感,它让一湾海峡,变得更浅更清澈更安宁。▲
旧三通终于实现,新三通任重道远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925105.html
发表于 2008-12-15 12:54:59 类别:台海两岸
12月15日肯定是个标志性的日子,因为两岸民众期待已久的直接三通,即通邮、通航、通商终于实现,这对两岸关系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在笔者看来,这只是一项迟到的成果,对于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特别是实现大陆与台湾的和平统一仍然是不够的,需要有一种新的三通的实现。
★ 所谓的新三通就是:文化相通、政治相通、心灵相通。
文化相通即两岸有共同的文化归属感与向心力。两岸虽同属中华文化圈,但在近些年来民进党政府大力推行去中国化的情况下,在一些台湾民众心里,“台湾”与“中国”已分属两种文化概念。至少,在台独分子那里,是极力要把大陆文化与台湾文化区分开来的,所有就有把大陆史视为外国史的怪现象。文化相通就是要弥合这种隔阂,塑造共同的文化认同。
政治相通即逐步建立可以相互信任、相互接受、相互融合的全国性政治架构。由于历史的原因,近六十年来两岸完全运行于不同的政治理念、政治制度之下,形成了完全不同的政治架构。而这种政治架构的不同,已成为阻碍两岸统一的重要障碍。即使是包括许多倾向于统一的蓝营人物,也有的由于政治方面的差异而对统一抱有疑虑者。在这种情况下,推进政治相通是十分必要的。而且,鉴于台湾不同于香港、澳门的特殊性,它与大陆的政治相通也很难采取把台湾作为特区嵌入大陆体制、两者又互不干涉、互不排斥的办法,因为这无法从根本上排除双方特别是台湾的疑虑。这里不探讨何种政治体制优劣的问题,但双方在此方面的相互妥协、相互调适确实必要,特别是大陆,作为强势的一方,应该从对历史负责的高度采取更大的力度,承担更大的责任。
心灵相通则是文化、政治相通的自然后果,即双方最终在一种文化、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架构下实现彼此之间的完全信任与接纳,最终实现双方都能接受的统一安排。
依笔者之见,旧的三通只是人员、货物的相通,是一种“形式”上的三通,是强调经济因素的三通,没有触及“心灵”层次。而心灵、认同上的隔阂是两岸隔绝的深层次的原因,是通过经济统合很难达到的。当然,经济统合可能是一个前提,是促进最终心灵相通的一个条件,其意义不能忽视。但是,我们更不能因此而忽视前面仍然存在的巨大困难,而要正视问题,及时提出新三通的任务,趁热打铁,把两岸和平统一进程推入不可逆转的轨道。(李开盛)▲
一旦印巴重启战端,中国将如何处之?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923987.html
发表于 2008-12-15 文/远东巡洋舰
据印度电视台报道,印度正在考虑暂停与巴基斯坦的停火协议,政府甚至在考虑终止与巴基斯坦的全面对话进程。此事如果属实,印度肯定是严重忽视了中国的存在!对于印度强烈的战争信号,巴基斯坦自然不敢大意!巴军方紧急把驻守在巴阿边境的10万部队调到印巴边境,以应付突发事件。另据巴基斯坦《每日时报》报道,巴基斯坦政府和巴空军发言人14日称,印度空军战斗机13日在巴控克什米尔和拉哈尔地区两度侵犯了巴基斯坦领空,巴空军战斗机将印度战斗机驱逐回印度境内。当前印巴局势十分微妙,似有一触即发之势!
★ 印巴争端史上中国两次救巴国
中国与巴基斯坦建交于1951年5月21日。不过两国的特殊友好关系,则始于1955年万隆会议。在那次会议上,周总理会晤了巴基斯坦总理阿里,随后于次年访问巴基斯坦,从此奠定了中巴实质上的同盟关系,中巴成为“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胡主席访问巴基斯坦后又加了一个“好兄弟”,两国成为“四好”关系),两国建立了全天候的战略伙伴关系,中巴之间的密切程度超乎别国想象。在第二、第三次印巴战争中,中国都坚定站在巴基斯坦一边。
1965年5月,巴基斯坦与印度在巴印边界库奇兰恩地段发生争端并导致武装冲突,接着巴军在克什米尔发动大规模进攻,直攻到克什米尔首府斯利拉加附近,战局对巴有利。但不久印度从侧翼进击,军队直捣巴基斯坦的拉合尔,截断了巴军后路。巴军从克什米尔败退,集中全力守御拉合尔。一时间战事甚为激烈。在这关键时刻,应巴方邀请,毛主席决定出兵援巴,周总理亲自修改对印度的“最后通牒”:
“限印度于三日内拆除它在中国锡金边界一侧和跨中锡边界线上的所有侵略工事,并立即停止在中印边界和中锡边界的一切入侵活动,保证今后不再越境骚扰,否则,由此而产生的一切严重后果,必须由印度政府承担全部责任。” 印度怕受两面夹攻,迅速按期拆除了它在中锡边界上的一切工事。这是我国政府危机处理能力最有效的一次。
考虑到中锡(锡金)边界以南为中印及东巴最近交接处,中国在此地区派出精锐部队给印度以沉重的打击!迫使印度接受和平谈判,于是印巴签署《塔什干宣言》,双方握手言和。
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战争情况较为复杂。东巴基斯坦(孟加拉邦)的居民多半是印度教徒。 1947年英国人让印、巴独立时,把孟加拉邦一分为二,东孟加拉归巴基斯坦,西孟加拉属印度。1970年印度从西孟加拉邦出兵,在苏联的支持下进攻东巴。同时印军在西线猛攻巴基斯坦重镇拉合尔,在印军即将突破巴军防御的情况下,于是求救于中国。为了挽救巴基斯坦,保卫我西部战略利益,中国国政府向印度发出最后通牒,并要求其立刻停火,否则中国将保留采取一切措施的权力。这道声明迫使印度政府放弃了以武力彻底解决印巴问题的想法。由于当时正中国正处于“文革 ”混乱时期,没有能力直接出兵,我们的盟邦巴基斯坦还是吃了大亏,不得不让东巴基斯坦独立建国成为孟加拉国。
★ 一旦印巴重启战端,中国将如何处之?
巴基斯坦对中国捍卫自己的国家利益,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在经济上,巴基斯坦因地理上的卓越位置而成为中国通向印度洋和海湾地区的天然通道。通过巴基斯坦的海港,中国商品可以源源不断地运往印度洋沿岸各国,而如果能在巴基斯坦境内铺设贯穿东西的输油管线,中国则可以避开暗潮汹涌的马六甲海峡。巴基斯坦的“走廊”作用,对中国参与全球竞争,保障能源安全意义十分重大。
在军事上,巴基斯坦是中国迂回进入伊朗和中亚的通道。这点常常被人们忽略,但是看看眼下的中亚和伊朗形势,意义就非常明显了。有了这个通道,中国不仅可以方便地打击以“东突”为首的分裂主义和恐怖主义势力,也可以在必要的时候支持中亚和伊朗,从而稳定中国的西部局势。而一旦中国失去了西边的一些“朋友”,美国的势力直接伸到新疆和西藏边境,对中国的威胁不言而喻。
在外交上,巴基斯坦史世界上唯一拥有核武器的穆斯林国家,与巴基斯坦建立紧密的关系,是华夏文明与伊斯兰文明交往与对话的重要桥梁,是中国与穆斯林世界外交布局重要的战略支撑。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世界大国应该积极参与到与穆斯林世界的对话中去,巴基斯坦愿意而且已经发挥了它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在地区安全上,虽然印度崛起对建立“多极世界”是有利的,中国应该乐于看到印度的发展,但是印度正在实施的“大国战略”却是以军事扩张为导向的,在我们和印度之间的边界问题仍然没有解决的情况下,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惕。巴基斯坦的存在,将印度牢牢地拴在南亚地区,使印度的扩张行为不得不有所收敛,并减轻对中国的军事压力。
即使到了21世纪,虽然世界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国和巴基斯坦唇齿相依的关系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因此,印巴之间一旦发生第四次战争,中国必须给巴基斯坦以坚定的支持。巴基斯坦一旦受到印度的攻击,并有被灭亡的危险,中国应该如第二次印巴战争那样,毫不犹豫地立即出兵援助巴基斯坦。正如第二次印巴战争中国对印度的最后通谍所说的那样,“只要印度有一天不放弃对巴基斯坦的侵略,中国就有一天对巴基斯坦的支持!”
远东巡洋舰撰写此文,只是请印度政府明白,在处理印巴关系时不能无视其它国家的利益,更不能无视中国的存在!
话说回来,不是说中国和印度不能友好合作,只是这种合作决不能建立在牺牲中巴关系的基础之上。只要印巴关系出现实质好转,中印关系才会真正走向健康发展之路!远东巡洋舰 2008年12月15日 ▲
一旦印巴局势失控,中国将如何处之?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923314.html
发表于 2008-12-14 中国二炮紧急战备
点睛:一旦印巴局势失控,中国敢不敢打仗?
据巴基斯坦的媒体报道,印度空军战斗机13日在巴控克什米尔和拉哈尔地区侵犯了巴基斯坦领空,巴空军战斗机将印度战斗机驱逐回印度境内。
不过,印度国防部发言人称,他尚未获悉有关印空军战斗机侵犯巴领空的情况。
不管消息真相如何,印巴双方在军事上的积极准备是肯定的。
考虑到中巴之间的安全互信、印度对藏南谷地的长期霸占等因素,参考中国在前两次印巴战争中的重要角色,对当前的印巴局势,中国有什么安排呢?
据早前俄罗斯的媒体报道,俄罗斯情报机构发现中国兰州军区和成都军区各派出一个精锐的快速反应师,千里调动到新疆南疆地区,战略目的不明。
什么是战略目的不明呢?本来就众所周知嘛!成都军区与兰州军区的战略方向之一是对付印度,新疆的南疆地区毗邻印巴有争议的喀什米尔地区,也和中国与印度有争议的土地接壤。
联系到目前印巴关系的紧张局势,中国两大军区在南疆地区的动作,不但能有效进行对印度的战略威胁,而且可以随时干预可能发生的印巴冲突,在军力上做出调动淮备。
放眼中国周边的地缘环境,最有可能引起战争的国家莫过于印度了。印度不但长期霸占藏南谷地不还,反而在领土上提出更多的无理要求!藏南谷地是一个面积相当于3个台湾面积大小,居住着超过700万人的好地方。如果说日本侵占钓鱼岛可恶的话,那么印度对藏南谷地的长期不还简直就是忍无可忍。
★ 一旦局势需要,中国敢不敢打呢?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长时间的没战可打并不是件好事!拿美国的国家战略说,不管是出于霸权主义还是反恐目的等因素,几乎每届美国总统都会选择一场战争!美国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先抛开战争的伦理道德不说,美国这样做就是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身边还有敌人或者对手的存在,天下并不太平。结果是,美国的经济反而有所提升了。
令人惊喜的是,中国军报日前发布的《应抛弃和平建军理念随时准备打仗》署名文章为国人解决了该不该打仗的问题!文章的作者是成都战区某集团军副军长张兆垠少将写的。参考中国军事的习惯,中国军方高层发表的文章都有严肃的审核的!一旦公开发表,则意味着时局的需要。在此提醒,成都战区专门是针对西南的防务的!此时发表这样的文章只能说明中印边境的严重性,收回藏南谷地,势不容缓。
如果说文章是一道闪电的话,那么彻底领悟文章的精神肯定就是一场早该下的雨了。
帮助朋友的同时顺便解决自己的问题,何乐而不为呢?敢于亮剑,更显国家本色。▲
欧盟通过新的军售行为准则
http://bbs.news.sina.com.cn/tableforum/App/view.php?bbsid=3&subid=1&fid=63701&tbid=7425
★ 欧盟军售行为准则
法国长期主张解除对中国的武器禁运,12月10日,周三简洁地,未经辩论地通过了一个准则。周一由欧盟各国外交部长达成了一个“共识,制定了统一的欧盟出口管制技术与军事装备行为守则。”内政部此表示“对欧盟迈出的重要一步表示特别欢迎”然而军售的标准仍然非常严格。
2005年3、4月份,围绕着通过这一“共同立场”的自由裁量权而来的急剧的外交风暴与各成员国的共同努力形成鲜明对比。通过一项共同行为准则,以防止敏感武器出口到一些不尊重人权的国家。
那时候,法国把这一表决当成手里的一张“王牌”,只有征得法国的同意才能取消对华致命性武器禁运的禁令。他们把这作为对中国的制裁。当时巴黎率先把这个不合时宜的,令人耻辱的枷锁套在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脖子上。
(关于是否解禁)这个问题曾激起轩然大波,美国威胁到,如果解除对华军售的禁令,欧美贸易将会受损。英国担心美国报复,法国在这件事情上显得很孤立。在这三年半时间里,这种现状一直持续:行为准则与解除对华武器的提案都处于休眠状态。
在这种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巴黎又回到了大多数欧洲国家的立场上。为了换取谨慎的“开放”。在安理会12月8日的会议总结的附录中“声明”
会议回顾了2003年12月,关于“执行和评估对一些国家的限制性措施”。
★ 对中国的制裁
刚刚通过的这项行为准则允许定期对这些针对中国的制裁措施进行重新评估。但是这项措施不足以平息中国对法国的愤怒。这次愤怒是由尼古拉• 萨尔科齐于12月6日在波兰格但斯克会见达赖喇嘛引起的。此前中国已经取消了中欧峰会以表抗议。
这项漫长的外交纠葛事实上是不必要的:欧盟27国刚刚达成的“共同立场”意味着欧盟通过了关于武器转让问题的一项有法律效应的文书,比1998年的行为准则要放宽许多。然而,有8个军事技术以及军事设备的转让附加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