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统战部长接见达赖代表:三种"独立"形式都不行 | (回到Blog入口) | 美军高官称将调60%潜艇遏制中国应对台海冲突 »

实事求是评判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值得一生回味的50句凡人语(36-40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331296.html

36、你是你的敌人,只有你才能打倒你;你是你的上帝,只有你才能拯救你。人的价值,在遭受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

37、要纠正别人之前,先反省自己有没有犯错。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

38、人若软弱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人若勇敢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有勇气并不表示恐惧不存在,而是敢面对恐惧、克服恐惧。

39、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40、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

: 2008-11-08 ▲◆●■☆

实事求是评判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http://www.ddhw.com/readarticle.aspx?topic_id=1000&msg_id=70304

10分钟让你全面了解当前世界金融危机

http://bbs.service.sina.com.cn/treeforum/App/view.php?bbsid=69&subid=0&tbid=5557&fid=44536&id=21635

美国农业真相: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人类

http://bbs.news.sina.com.cn/treeforum/App/view.php?bbsid=69&subid=0&tbid=4417&fid=44068&id=19808

奥巴马时代的中美关系没有悬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758f8c0100b479.html?tj=1

鲍威尔:奥巴马会向华伸友谊之手,毋须担心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中国的鲜明和奥巴马的暧昧

http://www.ddhw.com/readarticle.aspx?topic_id=1000&msg_id=70337

马陈见高智慧 陈云林不言意已明

http://www.ddhw.com/readarticle.aspx?topic_id=1000&msg_id=70293



实事求是评判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http://www.ddhw.com/readarticle.aspx?topic_id=1000&msg_id=70304


    2008-11-6 作者: 钟生著

  思想解放与改革开放是一个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渐进过程,我国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与当年的那场思想解放大讨论是分不开的。“催发真理之树枝繁叶茂的,只能是破除迷信的滚滚春潮!”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关键时刻,时代进步需要我们继续解放思想,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的步伐。

  彻底扭转“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路线,大致分了两个步骤。

    ◆ 第一个步骤是打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牢笼,把一切指示和决策都拿到实践中来检验。这就使根据历史实践的结果,来检查、承认和纠正过去指示和决策中的错误,成为可能。而打破这个牢笼所用的思想武器,正是毛泽东从《反对本本主义》,到《实践论》,到延安整风,到1961 年重提调查研究,所坚持的这样一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第二个步骤是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作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邓小平的领导和主持下制定的这个决议,不仅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和导致这个错误的由来,作出了历史的结论,而且对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作出了重新评价。同时,对建党以来和建国以来我们取得的伟大的历史成就,作出了充分的估价,维护了毛泽东在我们党和我们国家历史上的崇高地位,肯定了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对于指导我们事业的重大意义。

“文革”之所以能发动和推行,跟“神化”政治领袖关系密切,在一个领袖至上的国家和社会里,10亿中国人民被训导随时信从崇拜领袖,服从领袖的任何号令。这种特殊的政治文化可以演变成一种特殊的政治统治模式:领袖直接下达“最高指示”,全体人民遵照执行。随着对领袖的崇拜在“文革”时期达到顶点,中国也走上了这种政治运转模式的轨道,以至于当领袖宣布“造反有理”时,人民立即踊跃地参加向政府机关“夺权”的行动。民众的“造反”不但不是对领袖的挑战,相反却属于唯领袖之命是听、无限效忠领袖的表现。这种政治运转模式的动员效率远远高于原先的官僚机构运转模式。那时,广播电台天天在播送鼓动“领袖崇拜”的歌曲和口号。一直都反对个人崇拜的领袖,却掉进了个人崇拜的漩涡。

  如何实事求是评判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也是解放思想的一个重大问题。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地评判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其根源在思想路线,解决问题的着手处就在于重新确立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路线,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然后根据实践检验的结果,把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正确总结的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划分开来,区别开来。

  能不能、会不会作这样的划分和区别,至关紧要。

  如果不能、不会作这样的划分和区别,那就是以下两个方面二者必居其一:

  要么是不敢正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认为否定“文化大革命”就会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因而在强调必须坚持毛泽东思想、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的时候,却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也包括在内,以至其实际意义就是继续维护这种错误,没有魄力纠正这种错误。“两个凡是”的指导方针的一个重要由来就在这里。

  要么是在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的时候,认为“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就是毛泽东思想的错误,因而对于要不要继续坚持毛泽东思想,要不要继续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发生怀疑和动摇。事实上,改革开放初期就出现了全盘否定毛泽东、否定毛泽东思想的思潮。

  邓小平的巨大的政治勇气、卓越的政治智慧和高超的驾驭局势的能力,也表现在作出这种划分、把握这种划分,反对来自“左”右两个方面的错误思潮方面,从而做到了在区别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原理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的基础上,既实事求是地、态度鲜明地批评和纠正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又实事求是地、理直气壮地肯定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坚持和高举了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如果没有前一个方面的实事求是,我们就不能走出在“文化大革命”的阴影中徘徊的困境;如果没有后一个方面的实事求是,我们就会否定中国革命的历史,丧失自己的基本立足点。只有坚持包含这两个方面的实事求是,我们的事业才能前进,才会有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1980年10月,中央组织4000 名高级干部对《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草稿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大家畅所欲言,众说纷纭,其中有些意见是很好的,但也出现了一些不正确甚至完全错误的意见。针对讨论中的一些错误看法,邓小平于10月25日在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丢掉了这个旗帜,实际上就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对毛泽东的评价,对毛泽东思想的阐述,不是仅仅涉及毛泽东个人的问题,这同我们党、我们国家的整个历史是分不开的。要看到这个全局。决议稿中阐述毛泽东思想的这一部分不能不要。这不只是理论问题,尤其是个政治问题,是国际国内的很大的政治问题。如果不写或写不好这个部分,整个决议都不如不做。不写或不坚持毛泽东思想,我们要犯历史性大错误。

  邓小平实事求是评判毛泽东的历史地位,牢牢地把握住这样几个环节:

    ◆ 第一,摆正毛泽东的历史功绩和他晚年的错误这两者的位置。前者是首要的,基本的,第一位的;后者也是重要的,但毕竟是第二位的。

    ◆ 第二,毛泽东犯了错误,这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犯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犯错误。

    ◆ 第三,毛泽东晚年错误是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背离毛泽东思想所造成的,纠正这个错误,正是要靠毛泽东思想,正是要把握这个契机更好地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 第四,总结历史,指出历史上的错误,不应该着重个人的责任,而应该着重分析历史的复杂背景,分析错误的内容和原因,吸取错误的教训,明确纠正错误和避免重犯错误的方法。这也正是毛泽东在延安整风中为我们党确立的研究历史经验应取的态度。

    ◆ 第五,总结历史,主要不是为了评判个人功过,而是为了开辟未来。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

    ◆ 第六,至于错误的责任,邓小平一直强调,不能归之于毛泽东一个人。中央有责任,中央许多负责同志也有错误。“毛泽东同志犯的有些错误,我也有份。”这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实事求是精神和道德人格力量。 

  邓小平说——

  “毛泽东同志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立下的伟大功勋是永远不可磨灭的。”

  “毛主席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做了非常好的事情的,他多次从危机中把党和国家挽救过来。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毛主席最伟大的功绩是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指出了中国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

  “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这是最核心的一条。”

  “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丢掉了这个旗帜,实际上就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

  邓小平说得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的方针政策,“归根到底就是恢复和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根据这条思想路线来探索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986年有记者向邓小平说,现在领导人的主张同毛泽东的主张都不一样,邓小平反驳了这种看法,说:“有些不一样,但有些原则还是一样的。我们有一个《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解答了这些问题。”

  1991年8月,当苏联出现剧烈动荡的时候,邓小平重申了他在主持起草历史决议之初说过的“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的论点,说:“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还是要讲。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问题是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么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搞清楚。”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作出,标志着从批评“两个凡是”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基本完成。拨乱反正,按邓小平的概括就是:“拨林彪、‘四人帮’破坏之乱,批评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回到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轨道上来。”

  总之,随着国内局势的发展和国际局势变化,作出历史决议和坚持历史决议,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这个重大决策表现出来的我们党的政治勇气和远见,这个重大决策对于我们事业的稳定健康发展的意义,人们看得越来越清楚了。 ▲ 来源: 钟生著


10分钟让你全面了解当前世界金融危机
http://bbs.service.sina.com.cn/treeforum/App/view.php?bbsid=69&subid=0&tbid=5557&fid=44536&id=21635


  对金融危机最普遍的官方解释是次贷问题,然而次贷总共不过几千亿,而美国政府救市资金早已到了万亿以上,为什么危机还是看不到头?有文章指出危机的根源是金融机构采用“杠杆”交易;另一些专家指出金融危机的背后是62万亿的信用违约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 CDS)。那么,次贷,杠杆和CDS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通过什么样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今天的金融危机?在众多的金融危机分析文章中,始终没有看到对这些问题的简单明了的解释。本文试图通过自己的理解为这些问题提供一个答案,为通俗易懂起见,我们使用了几个假想的例子。有不恰当之处欢迎批评讨论。

  ◆ 一、杠杆。目前,许多投资银行为了赚取暴利,采用20-30倍杠杆操作,假设一个银行A自身资产为30亿,30倍杠杆就是900亿。也就是说,这个银行A以 30亿资产为抵押去借900亿的资金用于投资,假如投资盈利5%,那么A就获得45亿的盈利,相对于A自身资产而言,这是150%的暴利。反过来,假如投资亏损5%,那么银行A赔光了自己的全部资产还欠15亿。

  ◆ 二、CDS合同。由于杠杆操作高风险,所以按照正常的规定,银行不运行进行这样的冒险操作。所以就有人想出一个办法,把杠杆投资拿去做“保险”。这种保险就叫CDS。比如,银行A为了逃避杠杆风险就找到了机构B。机构B可能是另一家银行,也可能是保险公司,诸如此类。A对B说,你帮我的贷款做违约保险怎么样,我每年付你保险费5千万,连续10年,总共5亿,假如我的投资没有违约,那么这笔保险费你就白拿了,假如违约,你要为我赔偿。A想,如果不违约,我可以赚45亿,这里面拿出5亿用来做保险,我还能净赚40亿。如果有违约,反正有保险来赔。所以对A而言这是一笔只赚不赔的生意。B是一个精明的人,没有立即答应A的邀请,而是回去做了一个统计分析,发现违约的情况不到1%。如果做一百家的生意,总计可以拿到500亿的保险金,如果其中一家违约,赔偿额最多不过50亿,即使两家违约,还能赚400亿。A,B双方都认为这笔买卖对自己有利,因此立即拍板成交,皆大欢喜。

  ◆ 三、CDS市场。B做了这笔保险生意之后,C在旁边眼红了。C就跑到B那边说,你把这100个CDS卖给我怎么样,每个合同给你2亿,总共200亿。 B 想,我的400亿要10年才能拿到,现在一转手就有200亿,而且没有风险,何乐而不为,因此B和C马上就成交了。这样一来,CDS就像股票一样流到了金融市场之上,可以交易和买卖。实际上C拿到这批CDS之后,并不想等上10年再收取200亿,而是把它挂牌出售,标价220亿;D看到这个产品,算了一下,400亿减去220亿,还有180亿可赚,这是“原始股”,不算贵,立即买了下来。一转手,C赚了20 亿。从此以后,这些CDS就在市场上反复的抄,现在CDS的市场总值已经抄到了62万亿美元。

    ◆ 四、次贷。上面 A,B,C,D,E,F....都在赚大钱,那么这些钱到底从那里冒出来的呢?从根本上说,这些钱来自A以及同A相仿的投资人的盈利。而他们的盈利大半来自美国的次级贷款。人们说次贷危机是由于把钱借给了穷人。笔者对这个说法不以为然。笔者以为,次贷主要是给了普通的美国房产投资人。这些人的经济实力本来只够买自己的一套住房,但是看到房价快速上涨,动起了房产投机的主意。他们把自己的房子抵押出去,贷款买投资房。这类贷款利息要在8%-9%以上,凭他们自己的收入很难对付,不过他们可以继续把房子抵押给银行,借钱付利息,空手套白狼。此时A很高兴,他的投资在为他赚钱;B也很高兴,市场违约率很低,保险生意可以继续做;后面的C,D,E,F等等都跟着赚钱。

  ◆ 五、次贷危机。房价涨到一定的程度就涨不上去了,后面没人接盘。此时房产投机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房子卖不出去,高额利息要不停的付,终于到了走头无路的一天,把房子甩给了银行。此时违约就发生了。此时A感到一丝遗憾,大钱赚不着了,不过也亏不到那里,反正有B 做保险。B也不担心,反正保险已经卖给了C。那么现在这份CDS保险在那里呢,在G手里。G刚从F手里花了300亿买下了 100个CDS,还没来得及转手,突然接到消息,这批CDS被降级,其中有20个违约,大大超出原先估计的1%到2%的违约率。每个违约要支付50亿的保险金,总共支出达1000亿。加上300亿CDS收购费,G的亏损总计达1300亿。虽然G是全美排行前10名的大机构,也经不起如此巨大的亏损。因此G 濒临倒闭。

  ◆ 六、金融危机。如果G倒闭,那么A花费5亿美元买的保险就泡了汤,更糟糕的是,由于A采用了杠杆原理投资,根据前面的分析,A 赔光全部资产也不够还债。因此A立即面临破产的危险。除了A之外,还有A2,A3,...,A20,统统要准备倒闭。因此G,A,A2,...,A20一起来到美国财政部长面前,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游说,G万万不能倒闭,它一倒闭大家都完了。财政部长心一软,就把G给国有化了,此后A,...,A20的保险金总计1000亿美元全部由美国纳税人支付。

   ◆ 七、美元危机。上面讲到的100个CDS的市场价是300亿。而CDS市场总值是62万亿,假设其中有10%的违约,那么就有6万亿的违约CDS。这个数字是300亿的200倍。如果说美国政府收购价值300亿的CDS之后要赔出1000 亿。那么对于剩下的那些违约CDS,美国政府就要赔出20万亿。如果不赔,就要看着A20,A21,A22等等一个接一个倒闭。无论采取什么措施,美元大贬值已经不可避免。

  以上计算所用的假设和数字同实际情况会有出入,但美国金融危机的严重性无法低估。▲


美国农业真相: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人类
http://bbs.news.sina.com.cn/treeforum/App/view.php?bbsid=69&subid=0&tbid=4417&fid=44068&id=19808


  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国家;而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人类。——亨利•基辛格
 
  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曾经在上个世纪70年代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国家;而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人类。

基辛格讲这句话是有背景的。1974年12月10日,基辛格领导下的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完成了一份长达200页的研究报告——《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全球人口增长对于美国安全和海外利益的牵连》。报告认为,欠发达国家人口的增长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提出通过控制生育,隐含的还有通过控制粮食等办法来降低这些国家的人口增长速度。在基辛格看来,发展中国家人口膨胀,那么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会很快因之增强。这对美国来说自然是一个威胁。所以,可以通过控制粮食出口,逼迫那些国家实施控制生育的政策。▲


奥巴马时代的中美关系没有悬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758f8c0100b479.html?tj=1


 (2008-11-05) 媒体专稿,请勿转载:不出所料,奥巴马顺利当选美国第56届总统。国人关心的是,奥巴马时代的中美关系将何去何从?笔者认为,正如奥巴马当选总统的没有悬念一样,中美关系的未来也没有悬念。

    观察家们只看到了布什总统第二任期稳步推进中美关系的进程,而忽略了他在第一任期对中美关系造成的困扰。而回溯到克林顿时代,中美关系的定位是“建设性的合作伙伴关系”。从战略含义上讲,这是中美关系历史上的最高。作为民主党的总统,奥巴马前有本党的“合作伙伴关系”托底,后有布什时代利益攸关的实质关系固本,奥巴马时代的中美关系不会推到重来,即使出现波折也是微调性的。

    从技术层面而言,布什时代,中美间建立了包括战略、战略经济、军事、贸易、外交等数十个磋商机制,使中美之间攸关战略利益的结构性矛盾都能得到有效缓解。这些战略性机制,已经常态化,且得到美国两党政治的确认,奥巴马不会颟顸到政治冒险另起炉灶。有机制渠道,中美关系就有缓释的空间,就不会矛盾激化和擦枪走火。

从中美两国的大国实力博弈看,美强中弱的格局虽然未变,但是整体实力存在着此消彼长的趋势。美国受困于金融危机,整体实力下滑,中国内需市场广阔,抗风险能力强。不久前在华举行的欧亚峰会,欧洲希望和中国重建独立于美元之后的国际金融新体制,给予中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更大话语权。更有舆论认为,11月中旬的20国金融峰会,中国的声音会得到更多强国的倾耳聆听。美欧要求中国参与拯救全球经济的声音不绝于耳。而且,中国持有美国国债将近5500亿美元。作为危机时代的美国政府的股东,中国固然不可能落井下石,但也起到制衡美国的博弈功能。

投鼠忌器,中国这个股东不撤资,美元主导的世界金融体系就不会坍塌。故,从维护美元地位的现实策略而言,奥巴马也只会将中美金融联姻的密切关系从暧昧变得深情。可以想见,只要华尔街刮起的金融海啸不停歇,奥巴马就会身段柔软地向中国发出帮助美国救市的信号。

    从攸关中国核心国益的台海议题看,奥巴马本人认为两岸关系为“90年代以来的最好”。鼓励两岸靠近,减少台海两岸的紧张气氛,他的竞选顾问迈艾文甚至表示:“如果两岸的问题能和平解决,我们将大力支持,...”奥氏善意的两岸言论或需要行动来确认,但还是让人看到了乐观的愿景。

    从一地鸡毛的美国外交情势看,奥巴马也亟需调整全球战略布局,外交紧缩,尽快解决伊拉克撤兵和朝核、伊核两大困扰。起码在亚太区域,美国需要中国的奥援来化解朝核危机。随着美国领导人更多着眼于内政,美国在亚太区域留下的地缘真空和战略空间也需要中国去填充和发出建设性的作用。奥氏需要中国作为伙伴,通过利益的释放或置换换取中国的支持。

    布什时代“先发制人”的政策破产,金融危机时代的挑战,宣告了“里根主义”的终结。奥巴马面临着多极时代的新挑战,要维系美国的强国地位,首先要学会和中国的合作。正如美国商会主席詹姆斯•吉莫曼所言,美国需要一位能与中国建立伙伴关系,一位寻求中国帮助,以解决全球关注的能源、气候变化和其它重大问题的总统。为美国利益计,奥巴马无论喜不喜欢中国,他都要顺应时代潮流,和中国建立一种理性的伙伴关系。

    当然,基于竞选期间的惯性,基于民主党政策的传统性,奥巴马未来在中美关系上还会将美国蓝领失业、经济不景气等内政问题转嫁到中国。还会在意识形态上向中国发难,在两岸关系上掀起波澜。失去政权的共和党,对于中国的上升势态也会充满忧虑,呛出中国威胁的杂音。但可预见,这些应该不是中美关系的主旋。

    美国人艰难地突破了黑与白的政治文化困扰,开创了黑人总统的新纪元。对于同样困扰的中美关系,相信奥巴马也会做出聪明的抉择。▲


鲍威尔:奥巴马会向华伸友谊之手,毋须担心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中评社香港2008年11月6日电/前美国国务卿鲍威尔(Colin Powell)访港,在谈及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时表现激动,表示这是一个历史性时刻、一个燃亮整个美国的时刻。

  本身是非洲族裔的鲍威尔,对奥巴马创造历史,成为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表现颇为激动,他昨晚接受香港传媒访问时,一度哽咽,忆述五十年前从军入伍,种族隔离政策刚废除不久,他在军营内仍受到白眼;他的父亲一直希望黑人能在白人社会出人头地,今日,奥巴马终于在高民望中入主白宫,举国感到骄傲。

  鲍威尔称:“奥巴马完全符合作为一国元首的资格,碰巧他是一位黑人,不论年龄及种族,奥巴马能团结所有美国人。”

  中美关系将保持良好

  美国人最关注经济问题,奥巴马上任后三大挑战,就是企业资本重组(recapital)、稳定信贷市场系统及令美国人回复信心。

  作为共和党人的鲍威尔,上月19日公开表示支持奥巴马,但鲍威尔表明没兴趣、且没有预期自己会重返政府任职,亦无人邀请他重返官场。 鲍威尔认为,奥巴马为这一代带来转变,并称随时乐意为年轻人(奥巴马)提供意见。

  中美关系方面,鲍威尔指出过去八年美国总统布什一直和中国建立很好的关系,即便面对各种争议,仍然透过谈判顺利解决。他相信奥巴马会延续这个良好关系,一定会抓住和中国合作的机会。鲍威尔认为两国贸易关系会依循原有路线。鲍威尔相信,“奥巴马会向中国伸出友谊之手,中国毋须担心”。

  鲍威尔期望中国透过刺激内需,维持经济增长,而美国也会维持一个开放市场的政策,不断加强中美贸易。

  鲍威尔指出,美中关系和美加关系有相似的时候,98%的时间关系正面,即使在贸易、食品及知识产权等问题上有争议,最后都能解决问题。

  另外,特首曾荫权昨日致函祝贺奥巴马获胜,并邀请他访问香港。

  彭定康:应加强与华对话

  奥巴马缔造历史,成为美国首位黑人总统,前英国保守党主席及前港督彭定康昨日指出,相对于其肤色,更重要的是奥巴马当选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转换,他指新总统并没有背负历史包袱,在与各国进行商讨时处于更加有利的位置。

  冀勿执行保护主义

  他亦指出,毫无疑问未来中国及美国将在世界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认为奥巴马应加强与中国的交流,达至互惠的目标。

  彭定康昨日出席花旗银行午宴时指出,相信奥巴马上任后,首要是着手处理经济问题,重振美国内部经济;在金融风暴之后,全球经济将会出现一个新的模式,新总统亦要着手与各国建立新经济及监管蓝图。

  作为自由贸易主张者,他希望奥巴马不会执行经济保护主义政策,并能与中国增加对话及合作,这样对全球的发展亦有好处。他指出,奥巴马没有背负如冷战、越战以及海湾战争等沉重的历史,令其更接近真实的情况。不过,他亦不讳言在有关议题上,奥巴马将面对国内庞大的压力,这亦是其面对的挑战之一。▲


中国的鲜明和奥巴马的暧昧
http://www.ddhw.com/readarticle.aspx?topic_id=1000&msg_id=70337


  全球金融峰会召开在即 各方明争暗战表明姿态

   2008-11-7:11月15日将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20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根据东道主安排,有三个重点:评估国际社会在应对当前金融危机方面取得的进展; 讨论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探讨国际金融领域监管规范和体制改革问题。这是个学术会议外表的峰会,但在性质上,是对国际经济格局进行调整的预备会议。

  谁都意识到了这次峰会可能是一次涉及权力分配的会议。因此,在中国,关于峰会的官方声音骤然加强。在美国,关于中国是金融危机肇事者的喧嚣也突然加大。6日,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召开吹风会,详细介绍了中国对全球金融峰会的基本立场。

  而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在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透露,中美正就胡锦涛与奥巴马在峰会举行期间会晤进行磋商。主要官方媒体《人民日报》也发表署名“国纪平”的社论,强烈抨击西方学界把金融危机归咎于中国等国的“过度储蓄”所助长的超低利率的言论,指出这种本末倒置的论调表面上看是在为那些金融投机商、失职的监管者开脱罪责,“实质上是在维护西方在现有国际金融体系中的既得利益”。“国纪平”,显然是国际评论的简称,带有非个人意见的色彩。

  峰会还未召开,暗战已经通过舆论的钳制和反钳制展开。这一点也不奇怪。在某种程度上,这次会议可能是布雷顿森林会议后最重要的一次全球金融会议。前提是美国确实希望全球联手救市。如果这种希望是真诚的,那么势必涉及金融体系话语权的再分配。就目前的形势看,美国的同盟军并不多。

  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经意识到,美元债务国掌管秩序,美元债权国没有发言权可能导致更大问题,因此对扩充G8、扩大中国等国的话语权持开放态度。欧盟也对美元体系心怀不满。法国总统萨科齐说得更明确:世界将不能再继续用20世纪经济的工具来运营21世纪的经济。

  由于美国总统大选本周刚好结束,因此,设置议程之外将有两个焦点。场内,中国是主角;场外,奥巴马是主角。新兴经济体被普遍视作金融危机的最后一道防线,而中国这道防线是最需要借重的力量;奥巴马作为当选总统,将在两个多月后成为拯救美国经济的真正领导者。

  就在中国公布胡锦涛主席出访行程的同时,布什在举行内阁闭门会议后宣布,他邀请奥巴马夫妇10日到白宫会面,以确保政权顺利交接。布什强调:“这将是40多年来美国首次在战争状态下进行总统交接。”

  这增加了外界关于奥巴马在非正式场合出席这场峰会的猜测。即使奥巴马不出席峰会,美国也已经发出了明确信号:以全球金融峰会为起点的这场涉及国际经济格局变化的战事,很快将由奥巴马接手。因此,华盛顿全球金融峰会既是中国与奥巴马官方接触的开始,也是中美在金融危机形势下重新设置博弈和合作议程的开始。

  对于应扮演的国际角色和对美关系,中国在近日态度趋于明确,并在不同场合相当技巧地表达了出来:中国愿意积极参与峰会有关活动,推动国际社会有效应对金融危机。

但是,中国为此开出了两个条件。

    ◆ 第一,国际金融体系必须改革。具体路径是从对全球金融和经济运行具有重要作用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等机构开始,增大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很明显,中国将要求在目前的国际金融权力体系中获得更多的份额。

    ◆ 第二,中国愿意在人民币汇率和增加进口等方面采取措施,但美国应该解除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的限制,尽快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这可以看做是对奥巴马的第一份问卷。

  相较之下,迄今为止奥巴马的态度要暧昧得多。他在多次谈及中国时呈现出来的都是局部对华政策立场而没有全局性。奥巴马把改变中国的汇率政策作为优先任务。他的提法是:“将利用一切可行的外交途径寻求中国外汇制度的改变。”同时,他发出了“保护美国工作岗位”的呼吁,对“白领运往印度,蓝领运往中国”提出批评。显然,这是浓厚的贸易保护口吻。

  对于目前全球金融体系致命的不对称性,奥巴马一直在避免表态。这与他打造的多边主义形象不相符合。但是,多边主义毕竟从属于维护美国领导地位。有迹象表明,奥巴马今后可能将采用一种较为委婉的方式对冲来自中国和多数主要经济体对美国主导的金融体系的挑战:即同意建立一种国际监管的机制分散金融权力,避免中国等个别国家获得太大发言权。

  不管奥巴马在全球金融峰会扮演什么角色,能否提前进入状态,他都将面临其前任没有遇到的一种情况:美国将第一次受到对其主导秩序的严厉挑战,而且处于少数派地位。▲   来源: 华夏时报


马陈见高智慧 陈云林不言意已明
http://www.ddhw.com/readarticle.aspx?topic_id=1000&msg_id=70293


    2008-11-6  作者: 锺维平       

  马英九与陈云林的相见在民进党的戮力围堵中顺利进行,两岸的高度智慧值得赞赏。从马陈会不会,如何会,到最后以“见”代会的过程中,我们看得到,中共与大陆对马英九与国民党是全力支持的。

  从一开始商议的马陈会的议题来看,所谓的会,当然包括会见、会晤在内。而所谓“见”则需要会面,但不一定要会晤。

  中评社报道说,马英九昨天上午11时提前见海峡交流基金会、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参与协商的人员,马英九致词慰勉两会人员协商辛劳。马英九与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互赠礼物,两人针对礼物内容进行简单的意见交换。随后,马英九先和海协会代表握手致意,接着和海基会人员握手致意,握毕后走出接见会场,整场接见采公开方式举行,短短不到10分钟即完成。陈云林未发言。

  马陈“见”之不简单,在于这一“见”实在是排解了两岸关系中最难于处理的障碍,原因是:

  ▲ 一,涉及两岸政体如何正面接触、如何同台共处的大难题。陈云林虽然是民间身份,但却是受中共中央之命而来,当然是大陆政府的特使,无可避免具有官方的高层身份,具有相当的象征意义。因此,马陈如果“会”,就不可避免触及60年来最敏感的政治问题。

  ▲ 二,涉及“中华民国”的政治地位如何对待的大难题。为什么马陈“见”之前台湾各界一直在争议陈云林是否应该称呼马英九为“总统”的问题,焦点就在于此。在两岸没有达成政治共识之前,没有制定好游戏规则之前,大陆不可能会在称呼上有什么突破的。不称呼,又如何“会”呢?

  ▲ 三,涉及两岸人民感情纠葛的大难题。“会”与不会,如何会,不仅仅是台湾民众关心的,也是大陆人民关心的。马陈之间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两岸人民的高度关注,实在无法不公开、不透明的。在基本的政治立场原则没有共识之前,两岸双方高层在台北不可能有完美的“会”。

  ▲ 四,涉及马英九个人在台湾政治影响力的是否受损的大难题。马英九陈云林“会”的名义、方式、讲话,无不牵动台湾民众的心思。如果马英九表现得体,尚好,表现不得体,那就会捅出大麻烦来。但是,马英九的表现得体,主要靠大陆的配合,大陆不配合,不可能得体。而这样的得体,又是大陆不可能配合的。

  说实话,按照一般的思维,马陈之间不会比“会”要好。不会,不影响两岸两会的商谈及签署协议,不影响两岸关系的进程。

  但是,显然是马英九坚持要“会”陈云林。马英九的考虑大概如下:

    ▲ 一,必须坚持对等的原则。海基会负责人到访大陆,大陆的最高领导人予以会见,极为尊重,陈云林毕竟是大陆的特使,不会他是不礼貌的。

    ▲ 二,必须通过“会”陈云林来向全台湾民众表明自己推动两岸关系的坚定立场,表明自己为台湾争取利益的态度,表明自己维护台湾“主权”的原则。

    ▲ 三,面对民进党的抵制和施压,绝对不可以示弱。

  对此,民进党选择了严重的对峙策略,不惜鼓动群众大规模上街头,甚至刺激群众采用暴力,制造混乱,大有瘫痪台北之势。为避免民意激化,马英九及政府采用了回避的对策,于是,马陈“会”的程序被重新安排:

    一,突然改变时间;

    二,缩短预定的时间;

    三,马英九讲话,但陈云林不讲话。

  据知,陈云林5日晚应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之邀,出席晶华酒店欢迎宴时,场外状况频频。几天来民众抗议的强度在该晚达到临界点,大批绿民包围晶华酒店,并造成数波警民冲突,导致陈云林受困达7小时之久,至次日凌晨2时许才得以返回圆山饭店。马英九5日晚和核心幕僚密切联系,关注晶华酒店现场状况。6日凌晨 1时,马英九决定将接见陈云林行程提前到上午11时,并在接见前一刻召开记者会,此方案透过海基会取得了海协会同意。原先规划的马英九“会”陈云林全程约在一个小时,最后缩短为不到10分钟。

  也就是,马陈“会”变成了马陈“见”,这个安排不是早就准备好的,不是两会早就磋商安排的程序、内容,更不是陈云林的意思。消息管道证实,这样的方式是两会5日傍晚才定案的。

  说实话,如果在其他地方、其他场合,陈云林或其他大陆的代表,根本不可能接受这样的安排,大可拒绝不见了。但是,陈云林仍然选择去见,愿意接受这样的安排,愿意不发表讲话。其行为可圈可点。大有可以解读的意涵。

  一,充分体谅马英九、马政府的执政之难。陈云林欣然前往,客随主便,由“会”改为“见”,实在是表现了宽容与大度。陈云林在台湾的日日夜夜,看到了和听到了民进党及支持者的激进言行,应该更加充分体会到了马英九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不容易。

  二,对马英九坚定不移推动两岸关系发展表示最大的敬意。陈云林见马英九,当然不是代表自己,他代表的是大陆,是大陆领导人。去见马英九,是礼貌,更是致以最高敬意的必要。

  三,展示大陆对马英九、对国民党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最大支持,最大合作,最大理解。全力支持马英九、国民党执政,已经是中共的既定政策。大陆绝对不会有任何犹豫,纵使前面困难重重,需要委曲求全,也一定会全力以赴。

  也因此,陈云林在与马英九“见”的时候,不需要多说什么了。陈云林不发言,自然也没有称谓的问题,一举解决了最大的难题,令人击节叫好,为此充满智慧的安排叫绝。大陆尊重马英九、尊重台湾的心情,在无声之中透发出来。真正叫做此时无声胜有声! ▲ 来源: 中评社

发表一个评论

(如果你此前从未在此 Blog 上发表过评论,则你的评论必须在 Blog 主人验证后才能显示,请你耐心等候。)

关于

此页面包含了发表于November 08, 2008 04:26 AM的 Blog 上的单篇日记。

此 Blog 的前一篇日记是 中共统战部长接见达赖代表:三种"独立"形式都不行

此 Blog 的后一篇日记是 美军高官称将调60%潜艇遏制中国应对台海冲突

更多信息可在 主索引 页和 归档 页看到。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此 Blog 中的日记遵循以下授权 Creative Commons(创作共用)授权.
Powered by
Movable Type 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