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罗斯巧夺美军五辆悍马 内藏北约太空战绝密 | (回到Blog入口) | “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人” »

受邀中共中央外联部官员作为观察员考察美民主党大会

七十二句話令你大智若愚,細味人生(1-5

http://www.ddhw.com/listo.aspx?topic_id=20&msg_id=4437&level_string=0&page=1

一、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

二、與其說是別人讓你痛苦,不如說自己的修養不夠。 

三、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別人也永遠不可能給你煩惱。因為你自己的內心,你放不下。

四、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別人。 

五、不寬恕眾生,不原諒眾生,是苦了你自己。

: 2008-08-29 ▲◆●■☆

大公报:朝核问题又起波澜

http://news.ifeng.com/opinion/200808/0827_23_749102.shtml

普京为什么要给斯大林“翻案”?

http://news.ifeng.com/opinion/200808/0827_23_748841.shtml

澳矿业巨头称中国要建5万摩天楼 相当10个纽约

http://msn.ynet.com/view.jsp?oid=42596791

地方大部制改革提速:涉农部门“四合一”

http://www.topyl.com/bbs/thread-442953-1-1.html

“中国体制”让世界刮目相看

http://www.ddhw.com/readarticle.aspx?topic_id=1000&msg_id=66146

两岸有望共同开发钓鱼岛 10月或签协议

http://www.ddhw.com/readarticle.aspx?topic_id=1000&msg_id=66116

中共中央外联部官员作为观察员考察美民主党大会

http://news.sina.com.cn/c/2008-08-29/011816191561.shtml

 



大公报:朝核问题又起波澜
http://news.ifeng.com/opinion/200808/0827_23_749102.shtml


中新网2008年8月27日电 香港《大公报》8月27日发表文章说,继朝鲜在六月份向美提供核申报清单,并高调炸毁核冷却塔,以显示弃核决心后,朝核问题的解决似乎出现了一丝曙光。但这丝曙光旋即被更加激烈的争斗所淹没。美国在承诺的四十五天来临之际,宣布推迟为朝鲜摘掉“支恐”帽。而朝随即报复,宣布停止宁边地区核设施的去功能化作业,并考虑采取措施,按原状恢复宁边核设施。

文章摘录如下:

事态发展并未出人意料,美国在承诺为朝鲜摘帽时就已经设立了先决条件。首先是设定的四十五天的考察时间,然后是朝鲜的申报必须是“全面、准确并且能够核实的核申报”。这些条件已为美国出牌留下了较大的回旋余地,为美不履行承诺埋下了伏笔。

根据六方团长会议的共识,决定美国是否采取下一步行动的关键是对朝鲜申报的内容进行验证,为此朝美间应就验证方案达成一致。会议结束后,朝美双方进行了数次接触,但均未能就验证方案取得共识。主要分歧在于,美方强调,核查专家有权随时到宁边核设施现场进行调查,进行采样分析,约谈有关技术人员。但朝方同意接受专家对宁边核设施进行实地考察,但拒绝采集核物质样品。从美国角度,验证方案必须周密,以保证核查的准确性、有效性,但从朝鲜方面则是越模糊越好,朝不允许把自己的核家底都暴露给美国。

把朝鲜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中删除获益最大的是朝鲜。一旦美国为朝鲜摘帽,将使朝鲜摆脱了背负二十年的“支恐”恶名,在国际舞台上为自己正名,政治上处于主动。同时,摘帽还意味著美国对“支恐”国家适用的《敌国贸易法》、《武器出口控制法》、《出口管理法》、《对外援助法》等法律制裁将取消,朝鲜在对外经济贸易合作上可获得较大空间,朝鲜对外经济联系的出口将被打开,朝在境外被冻结的资产也有望解冻。这对经济陷入困境、急需外援的朝鲜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朝鲜用一个核冷却塔和在核问题上的不作为,换取这么多好处,何乐而不为。

美国已与朝鲜打了多年交道,屡屡中计,自然不会轻易将好处拱手送给朝鲜。美国的目的是推动朝鲜全面、彻底、不可逆转地弃核,一次核申报距此目标仍十分遥远。因此,美国当时的摘帽承诺含有多少认真的成分令人怀疑。

朝核问题空转一圈又回到了起点,且有倒退的危险。华盛顿表示,希望首先能找出让人信服的去功能化验证程序,然后再履行承诺。而平壤方面则指责,由于美国率先违背协议,朝根据“行动对行动”原则,不得不采取相应措施。中国建议,越是在出现困难的时候,就越需要各方能够考虑到半岛无核化以及东北亚和平稳定大局,牢记各自承诺,采取共同行动推动六方会谈不断向前发展。也许只有这样,才能打破僵局。▲


普京为什么要给斯大林“翻案”?
http://news.ifeng.com/opinion/200808/0827_23_748841.shtml


2008年08月27日 中国网: 于是一个新的俄罗斯“国父”的形象被建构起来,斯大林有铁腕作风,不拘泥于西方人道主义的条条框框,行事以实用主义为原则,这些都让普京的政治魅力展现的毕露无遗。

根据俄罗斯《新闻时报》的报道,日前,俄罗斯教育部向历史老师介绍了一本《俄罗斯历史(1900-1945)》的教科书。在这本教科书中,关于斯大林的评价已经发生一些根本上的改变。认为他的行为要从具体历史处境去判断,而他的行为“完全是合理的”,“他是确保国家迈入工业社会的体系的维护者,他是一个濒临战争的国家的领袖。”

而且更让人吃惊的是,在关于像“大清洗”这样敏感的历史事件上,这本教科书也试图用其他说法为其翻案。

比如会认为这场运动是为了促进工业化的发展,提高经济水平。

其实这种说法的出现,并非是平地而起。就在2007年,一本名为《俄罗斯历史1945年-2007年》的教科书也同样给了斯大林和勃列日涅夫以积极的评价,并且为镇压寻找到了正当性的理由。

为什么斯大林的形象会有如此转变?

    如果要追溯斯大林形象被颠覆的起源,我们首先要回到1956年2月25日,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上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从此拉开在苏联批判斯大林的序幕。不过就在这份措辞严厉的报告中,赫鲁晓夫虽然将“大清洗”的主要责任归结到斯大林身上,但是同时也承认了斯大林对于重工业发展以及卫国战争的重要性。因此尽管斯大林的形象受到严重挫折,但是他在政治生活中并未绝迹,而且随着普京政府的上台,斯大林的形象几乎是“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

如果再回到赫鲁晓夫的那份带有摧毁性力量的秘密报告,我们也可以发现,对于斯大林的清算其实一直相当的表层化和暧昧化。在前苏联的批判的思想脉络里,斯大林只是作为社会主义政权里“独裁者”形象来被清算,但是另一方面,“大清洗运动”的残酷性仍然会被国家富强的强烈愿望所掩盖,前苏联的快速工业化与卫国战争的胜利,都作为斯大林的政治功绩而被保留下来,由此也为今天斯大林形象的“平反复兴”埋下了伏笔。

因此当普京从叶利钦手中接过一个被共产主义与自由主义冲刷的摇摇欲坠的政权后,他首先致力于的是恢复国家政治与经济秩序。在他打击寡头的强力政策下,俄罗斯迅速地摆脱经济困局,而且还迎合了普通民众反感贫富分化的想法。

于是一个新的俄罗斯“国父”的形象被建构起来,他有铁腕作风,不拘泥于西方人道主义的条条框框,行事以实用主义为原则,这些都让普京的政治魅力展现的毕露无遗。

在普京的强烈推崇下,斯大林的形象得以在一个国家主义的谱系中凸显出来。因此,大清洗事件要么成为死亡数目的争辩,要么就给以附上了国家富强的美丽外壳。俄罗斯从彼得大帝承袭下来的国家现代化的传统,经由斯大林与普京,进行了一次精彩的对接。

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斯大林为何如此受到普京推崇,甚至要为其在“大清洗”中所犯下的罪过进行漂白。因为在普京的政治观念中,与西方的对峙是要在一个富强俄罗斯的前提下才能推进,而民主化的转型又使得普京的个人魅力得凭借民粹以维持其权威性。所以斯大林所犯下的人道罪过就如同彼得大帝的残暴一样,最终成为历史解释中微不足道的附属物,而他们则在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的叙事中维持其强劲的正当性与合理性。

不过或许也无法将斯大林与普京完全等同。饶有趣味的是,刚刚去世的“俄罗斯良心”索尔仁尼琴,虽然对斯大林政权有强烈的批判,但是却会赞同普京的执政理念,并且坦然接受了普京授予的“俄罗斯国家奖”。

在普京那里,现代化的民族国家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化的现代国家,它同样需要接续东正教与俄罗斯思想中的神秘主义传统与道德资源,以此来为今日俄罗斯的身份认同作一个铺垫,以此和西方所推行的自由民主观念相抗争。因为就以索尔仁尼琴而言,西方世界的道德堕落也是难以让人接受的,而普京不仅接续了斯大林传统中的现代化的层面,而且又融合了俄罗斯强烈的泛道德化的文化内容,因此不仅可以满足普通民众对俄罗斯"帝国"的想象,而且也可让知识分子感受到俄罗斯的文化认同感。

由此来看,斯大林就有如普京的一个“镜像”。出于对民族国家现代化的认同,普京需要将斯大林放入伟大领袖之列,而他把俄罗斯的独特文化作为营造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部分,使得知识分子对于斯大林那种粗暴割裂俄罗斯文化的仇恨,无法在普京身上得以延续。但这种带有强烈俄罗斯特色的民主道路,最终要走向何处,却是未定之数。▲


澳矿业巨头称中国要建5万摩天楼 相当10个纽约
http://msn.ynet.com/view.jsp?oid=42596791


    2008-08-27 环球时报: 据英国《卫报》8月27日报道,力拓集团在其报告中预测中国未来将有221个城市的人口超过100万,而今天欧洲人口过百万的城市只有35个。麦肯锡公司预测,除了大规模打造基础设施外,中国还将建造2万到5万座摩天大楼,其中许多将建在欠发达的内陆省份,而不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

  报道说,力拓今年上半年在中国的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已经翻倍,从24亿美元增加到了49亿美元。

  力拓首席执行官汤姆•阿尔巴内塞乐观地说:“毋庸置疑,矿物行业目前面临着巨大的需求,史无前例。” ▲


地方大部制改革提速:涉农部门“四合一”
http://www.topyl.com/bbs/thread-442953-1-1.html


  由4个涉农部门合而为一的重庆市农业委员会8月8日在重庆市北部新区揭牌。这个被称为农业“大部制”的正局级部门,是当地继大交通、大文化等系列改革之后的又一新举。

    《中国新闻周刊》特稿,为了顺利“成家”,重庆市农委进行了一系列尝试,首任农委主任夏祖相称,虽然编制减少了四分之一,但持续三个月的改革还算顺利。除重庆外,各地的大部制改革遥相呼应。在交通等重点领域之外,甚至农业、文化等国务院机构改革未曾尝试的领域,也展开了整合试验。理论界认为,在国务院“大部制”改革的示范作用下,新一轮地方大部制改革开始提速。

   ★ 涉农部门“四合一”

  根据重庆市最新的机构改革方案,新的农委为市政府组成部门,由原农业局、农机局、农办与农综办合并而成。“主要负责综合管理和统筹协调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

  继续保留中共重庆市委农村工作委员会,为市委派出机构,主要负责全市农村工作系统党的建设、统筹协调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市委农工委和市农委实行合署办公,即两块牌子一套班子。

  市农综办由市农办管理调整为市农委管理,而市农机事业管理局则由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调整更名为市农机管理办公室,设在市农委,机构由正局级事业机构调整为副局级行政机构。经过调整,市直属机构减少1个,直属局事业机构减少1个,而处级内设机构则减少了16个。

  “大部制最大的好处在于可以发挥统筹作用。”重庆市农委主任夏祖相称,机构精简的直接目的,降低行政成本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合并前,农业局、农办、农综办等几个机构都不同程度有管理农业产业化资金、农村经营管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职权,看起来是在加强领导,实际上是减轻了部门应承担的责任。合并不仅可以消除部门之间“扯皮”的现象,而且可以整合各种资源,把有限的力量和资金用到刀刃上。

  “一年超过20亿元的涉农资金,由原来4个部门管改为一个部门管,统筹使用,钱才能用在刀刃上。”夏祖相说。精简机构的同时,新组建的农委职能也在悄然演变。原市农业局承担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城务工农民的管理和服务的相关职能划归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原农办承担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市农机局承担的农村机电提灌管理的相关职能划归市水利局。

  “这是对中央新一轮机构改革的响应”,重庆市编办一位负责人透露,国务院各部委的“三定”工作基本结束,新一轮地方政制改革呼之欲出。

  山东省4月出台文件,由山东高速集团重组山东省地方铁路局为旗下全资子公司。此前,山东省地方铁路局与山东高速同为山东省国资委直属的国有独资企业。此后,广东省也通过了《广东省沿海港口布局规划》,提出要建设大型深水码头港,并且推进港口与公路、铁路运输和内河航运相连接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除了交通等重点领域外,成都、海南、深圳等地在农业、文化等国务院机构改革未曾尝试的领域也前后展开了整合试验。

    ★ 先上船后买票

  正式挂牌之前,四个部门整合的工作已悄悄进行了一年多。

  事实上,早在2007年的重庆两会期间,一份名为《关于把重庆创建成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的建议》的发言材料,曾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而当时重庆申请成为试验区尚未正式对外公布。当地一位知情者透露,这份建议称,重庆应大力减少职能交叉重叠的市级管理部门,有步骤、分阶段地组建大工业、大建设、大交通、大环保、大商贸等市级部门,推动“大局(委)制”。

  在此之后,多项传言出现,最为突出的是关于涉农部门的合并,因为重庆涉农部门多达10余个,最可能首先成为“大局(委)制”的改革对象。“重庆80%的地区是农村,提高农业行政效率,促进城乡统筹十分紧迫。”重庆市编办副主任向松柏称,早在去年6月份,重庆成为国家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机构改革便被提上议事日程。去年8月起,重庆市编办开始对机构设置相对分散的农业部门进行调研,制定整合方案,包括岗位设置、机构归并、职能安排等。

  今年2月,曾在农业系统工作20多年的重庆市政府副秘书长夏祖相被任命为农业局局长。夏祖相的任命被认为是“有目的安排”。“调动之前,有关部门已明确了他此行的任务,就是组织大部制改革。”夏祖相透露,半年多来,他最大的任务就是保证这项涉及四个部门、200多名机关干部的改革顺利进行。

  由于涉及多个部门及个人利益,农业大部制改革一直处于高度“保密”之中。夏祖相说,作为少数几个知情人之一,他通常都是一个人去市编办开会,在中央正式批复之前,只有市里主要分管领导知道具体方案。

  除严格保密外,重庆市还采用“先合并后挂牌”的过渡办法。从5月份开始,四个部门先合署办公,对各部门的业务处室进行同类项“合并”,来自不同部门的干部开始在一起办公,并按新的岗位对原有人员进行第一轮“洗牌”。在被称为磨合期的3个月内,一个处室同时有几个正处长的现象而不罕见,农委为每一个处室临时指定一名“处长召集人”,“召集人相当于临时处长,暂时负责整个大处室的工作。”

  “先上船后买票”的做法,让夏祖相也捏了一把汗。有的处室同时有七八个正处长,几十号人,如果失败了,这些人怎么办?事实上,今年3月,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在对国务院机构改革的说明时强调,地方政府可以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不设时间限制。这从某种意义上为各地的部门改革留下了更大空间。

   ★ “部门利益”成最大阻力

  “地方大部制改革最大的阻力首先来自部门利益”,改革具体负责人之一的夏祖相坦言,农口职能部门多,且每个部门都手握资金、审批等权力,谁也不愿意被归并。

  合并之前,除市农委、农办、农业局、农机局、农综办、扶贫办外,加上市粮食局和供销社,整个大农口部门多达11个部门,这些部门职责上不可避免产生多项交叉与重合。夏祖相说,“职能交叉分散,不仅工作合力不够,也导致了政府分配资源时出现了“撒胡椒面”的现象,无法使有限的财政资金效益最大化。”

  大部制打破原先部门的审批权、财权分配,很多部门负责人对合并有争议。夏祖相说,那段时间他做得最多的是找各个部门甚至处室负责人谈话,“平时吃饭都在机关食堂,为了大家多一些交流机会”。

  机构合并同样牵涉到人员的调整,根据重庆市编办要求,整合后的农委行政编制为189名,比整合前减少63名,其中厅局级领导职数减少7名,处级领导职数减少32名。

  “当务之急就是解决裁员问题。”夏祖相说,在合署办公的阶段,相当一部分官员已随职能划并调到其他部门,但由于处室、编制都大幅减少,仍有数十名处级官员“待岗”。这些官员将采取民主测评、推荐、决议等手段进行竞岗,淘汰的官员将转岗或高职低聘,但短期内其处级待遇仍将保留。
  相比而言,面临调整的7名厅局级干部日子会比较好过,据夏祖相介绍,这些被裁减的“厅官”,年龄大的保留待遇退居二线,其余的都将统一调整到其市里的其他部门任职。

  8月25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在北京召开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中央编委委员马凯在会上表示,国务院机构改革已完成阶段性任务,适时跟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十分必要和迫切。

  在国务院层面改革完成“阶段性任务”后,地方机构改革如何跟进?“地方没必要和中央部委一一对应,除了一些必要的如宏观经济管理、政法、财政等部门需要上下对口外,只要工作上有对口的衔接就可以。”重庆市编办副主任向松柏说。

  据向松柏介绍,直辖以来,重庆曾进行多次进行过大部制尝试,例如,2000年左右,便将道路运输管理局、港航管理局、公路局等划归交通委员会,将文化局与广电局合并为文广局等,其行政效率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大部制不能包治百病,作为这项改革的推动者之一,向松柏坦称,大部门制也有诸多弊端,例如,权力过于集中,不好监督。目前,除了现有纪检、司法等监督方式外,尚没有新的制约方式。“对于地方大部制改革来说,这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向松柏说,以前通过部门的职能设置还可以使不同的部门相互制约,但合并后却往往成了利益共同体,自制政策、自我监督,此外权力的高度集中,也会给监督带来压力。

  对此,重庆市计划将市纪委、市监察局派驻原市农业局、农办、农机局的纪检监察机构合并,组建新的农村纪律检查工作委员会和农委监察室。

  重庆市法制办综合处处长谢建军表示,除了外部制约外,更迫切的是通过科学的权责划分,将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有效分离,才能使高度集中的权力受到约束。显然,在这一层面上,地方需要更多探索。▲


“中国体制”让世界刮目相看
http://www.ddhw.com/readarticle.aspx?topic_id=1000&msg_id=66146


    2008-8-28 作者:顾蔚  中国和美国分别在奥运金牌榜和奖牌榜上排列第一,证明了一个奥运,两种体制各有所长。中美与其辩论究竟谁是世界第一体育强国,不如思考奥运加冕礼后,两国可以从对方的成功那里学习一些什么。

  有一句俏皮话说,西方人出了事怪上帝,中国人有事怪体制。中国在北京奥运赛场内外的取得的巨大成功,让全世界都对中国的“举国体制”刮目相看。集全国之力办大型活动的方法被证明是效率最高,最有效果的,北京奥运的巨大成功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如果没有中国的这种体制,就不可能斥资400亿美元,集全国之财力办奥运。没有政府动员,不可能发动10万名奥运会和残奥会志愿者,人数创出历届奥运会之最。没有政府一声令下,让工厂停工和交通实行单双号,奥运期间北京的天空也就不会这么蓝。没有从地方到中央层层选拔,然后国家买单的培训机制,中国体育健儿就没有可能夺得51枚奥运金牌。

  不过这一体制虽然保证了京奥16天的成功,未必就成为中国未来30年发展的良方。政府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更多的变革需要自下而上的推动。强势的政府固然重要,但少数人犯错的可能性毕竟比较大。从西方成功经验可以看出,民主制度的效率虽然没有集权制度高,但健全的法律制度,有效的监督机制,和独立思考的社会则更能够保证社会发展的大方向。行百里者半九十,千万不能因为京奥成功,而裹足不前,失去改革的动力。

  ★ 世界想要模仿中国

  在美国和前苏联垄断了金牌榜几十年之后,中国成为了奥运金牌榜的新霸主。中国的成功之道,在于它用的既不是单纯的前苏联的政府主导体制,更不是完全的美国的商业机制,而是两者的一种混合。中国体育界以计划为主,商业刺激为辅。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设有国家体育总局的一个国家,基层运动员的选拔基本上还是靠国家拨款,但商业因素介入越来越早,形成双重激励因素。

  北京奥运中国健儿夺金摘银势不可挡,很多国家羡慕不已。美国健儿也要求美国政府像中国政府一样,专门拨款培养运动员。美国办体育主要靠民间,比如大学和商业赞助。美国经济徘徊在衰退的边缘,房产价格跌跌不休,伊拉克驻军还在日日烧钱,已经陷于高财政赤字无法自拔的美国政府,哪里有钱来拨款给体育面子工程?但民间的力量不可小看,美国金牌总数远不如中国,但奖牌数量领先,可见它有强大的体育后备力量。

  苏联解体后后,俄罗斯也从奖牌榜前列掉了下来,体育馆和运动场被摧毁了,好的教练离开了系统,在叶利钦时代俄罗斯丧失了一代体育苗子,现在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情况。普京时代又开始重视体育,从寡头企业那里集资4千万美元的奥运会特别基金,未来有可能和中国一争高下。

  印度在赢得第一块奥运个人金牌之后,该国运动员也在呼吁学习中国体育制度。印度作为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长期以来在奥运会上无所建树,是因为它既没有以中国和前苏联为代表的政府主导的体育机制,也没有以美国为代表的商业机制。印度体育场馆匮乏,教练一般由国家指派而且缺乏竞争,本来就不足的国家经费还因为官僚和腐败被层层剥皮。不过印度不乏愿意自掏腰包练体育的富有阶层,这种功利心较弱的民间力量值得重视。

  运动场上各国的表现,可以说也是国家综合实力和政治体制的一个缩影。中国在京奥场内外的胜利,是强大国力的体现,也是体制优势的展现。困境能够刺激中国人改变,但顺境反而有可能让中国丧失改革的动力。海外对北京奥运的一片赞誉之声,希望不要让中国领导人和普通老百姓沉醉在喜悦之中,而失去改革的动力。

  ★ 后奥运再创辉煌

  奥运是全世界一个美丽的梦想,梦过去之后,中国老百姓不可避免的又要面对现实生活的烦恼:股票又跌了,孩子的学费涨了,灰蒙蒙的天空又回来了。后奥运时代,如何继续解放思想,全面推进改革,创出奥运后辉煌?

  ◆ 首先要坚持在经济层面上的开放。过去30年的经济改革以对外开放为主,未来政策更多地应该向对内开放,向民营资本开放倾斜,民营经济是中国经济中最活跃的一部分,民间资本也最有创新的动力。要发展民间经济,就必须打破一切对民间经济的歧视政策,把对国企和外资开放的领域同时也向民企开放,实行公平竞争。

  ◆ 其次是要进一步放开对媒体的管制,让媒体有自由报导,民众有自由表达的权力。奥运期间,中国对境外记者开放的程度前所未见,结果外国媒体的正面报导远大于负面的,唯一遗憾的是77个在指定区域示威抗议的申请无一被批准。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副编审邓聿文在《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络版指出,开放媒体是后奥运时期一项成本较小而收益较大的选择。

  北京奥运是中国从贫困孤立中突围,创出30年经济高速增长巨大成就的一个加冕礼。用前英国首相布莱尔的话说,中国踏上了旅程,正在快速地向前进。中国也知道,这个旅程尚未成功。奥运闭幕式不是一个时代的结束,而是一个时代的开始。来源: 星岛环球 ▲


两岸有望共同开发钓鱼岛 10月或签协议
http://www.ddhw.com/readarticle.aspx?topic_id=1000&msg_id=66116


    2008-8-28 海峡两岸将在十月再度举行“江陈会”,两岸共同开发油源已列入优先议题,两会将签署合作协议,共同进行海外、钓鱼岛和台湾海峡油源开采,“中油”可望在“江陈会”后登陆。去年大陆曾和日本达成共同开发钓鱼岛海域油原协议,但协议内容一直未公开。

  两岸将在十月再度举行“江、陈会”,会谈议题将优先讨论两岸共同开发油源。

  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将在十月和大陆海协会董事长陈云林二度会谈,据了解,两岸共同开发油源已列入优先议题,两会将签署合作协议,共同进行海外、钓鱼岛和台湾海峡油源开采,“中油”可望在“江陈会”后登陆。

  今年三月台湾大选后,“中油”董事长潘文炎就悄悄前往大陆,为两案合作开发油源探路,初步和大陆方面达成协议,“中油”将在北京设立办事处,同时中海油和中石化两家大陆最大的石油公司,也会在台北设立据点。

  去年大陆曾和日本达成共同开发钓鱼岛海域油原协议,但协议内容一直未公开。

  据了解,大陆方面有意建立两岸合作开发油源平台,并且“联台制日”,将台湾拉进合作开发钓鱼岛海域的架构,由台湾、大陆、日本三方均分钓鱼岛海域的油源,降低日方可享的油源开发利益比重。

  “中油”相关人士指出,其实“陆委会”早在六年前就同意“中油”在北京设办事处,后来因为两岸关系紧张,前“中油”董事长郭进财才决定撤销在北京设办事处的策略。

  “陆委会”最近刚核准“中油”和中海油在肯亚和南日岛海峡中线附近合作探油;但“中油”高层主管指出,目前台当局对两岸合作开发油源,都是个案处理,两岸的石油集团都是公营事业,在政治上如有稳定的政策支持,可以让两岸的石油集团有更大的合作弹性和空间。

  “中油”认为,大陆在国际政治的影响力大,透过和大陆的合作,可以帮助“中油”进行全球布局,争取更多油原。

  同时,“中油”也希望在大陆设立办事处后,开拓大陆油品巿场,未来能像台塑一样,把油品卖到大陆。“中油”主管表示,“中油”的产品比台塑更多元化,有更大的商机。▲


受邀中共中央外联部官员作为观察员考察美民主党大会
http://news.sina.com.cn/c/2008-08-29/011816191561.shtml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29日 21世纪经济报道

  8月27日,美国民主党党代会渐入高潮。东道主丹佛市迎来的两位中国客人连日忙碌,引起记者关注。

  来者是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美大局的马辉和姜琳。受NDI(National Democratic Institute 美国全国国际事务民主学会)的邀请,他们将在丹佛以观察员身份考察民主党党代会,并参加一个外交事务论坛。

  ◆ 受邀观察

  马辉是中联部美大局局长,该局负责与北美、大洋洲、北欧地区等国家的政党、政治组织联络交往,并对该地区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做研究工作。

  这是中共首次派党员观察美国党代会,此外,“主要目的还是了解美国未来的政策”,马辉向本报记者透露。

  8月27日上午9点,马辉和姜琳赶到丹佛表演艺术中心的Boettcher音乐厅,参加了丹佛市“落基山圆桌论坛”。

  这个论坛的嘉宾有前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总裁理查哈斯、前美国驻联合国代表理查霍尔布克、卡内基国际和平中心总裁杰西卡马赛以及前明尼苏达州议员维韦伯等众多政界名流。

  在论坛上,马向本报记者透露,在民主党党代会期间,他和同事姜琳还将以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身份,于每天下午4点至9点在百事体育中心观看党代会演讲活动。

  “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向美国民主党党代会派出观察员,这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增强与国际交流的愿望。中国应该在这样的国际舞台上有自己的声音”,马辉表示。

  马辉还透露,他们已感觉到中美政党交流的重要性。马一方面参加NDI组织的会议,另一方面于8月26日参加了奥巴马外事班子午餐会。奥巴马一方邀请了亚洲观察员和驻美使节去参会,交流外交政策和立场。中国崛起是21世纪的重大事件,美国希望加强和中国的合作。

  在当天的圆桌论坛中,平均每个观察员国家派出了近5名代表。中国的观察员团队有2人,在会场较为低调。

  ◆ 政党交流

  马辉还向本报记者介绍了8月26日午餐会的情况。当天,中共观察团与奥巴马的高级外交顾问苏珊莱斯共进午餐。双方就中美关系的现状与未来交换了意见。

  据马辉透露,对方坦承美国应该和中国合作,但是同时也强调中美之间存在竞争。奥巴马的贸易政策令人关注,他强调公平贸易,注重开拓海外市场以此为国内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马辉认为:“如果民主党采取贸易保护主义的话,可能会对我们有一些影响。还有一些政党过分强调民主和人权,这些东西对中美关系都会有影响”。中美双方代表均表示希望新总统当选后,中美关系能够平稳过渡。

  “小布什和克林顿刚上台的时候,中美关系遇到一些麻烦,但是后来两国关系走向正轨,我们对这种关系基本满意。下一步我们希望中美关系能够平稳过渡,我们也相信两国关系未来不会偏离大方向”,马辉表示。

  “从这次大选来看,美国选民最关心的不是中国问题。他们最关心的是经济、就业、医疗。在对外方面,美国关心的是美国对世界的作用。其中最棘手的是伊拉克问题,中国问题不是焦点问题”。

  “而中美合作,中美保持稳定的关系是符合两国利益的。对于解决地区和世界问题也是有利的,所以最后双方关系基本上走向正规了,这一步我们是比较满意的。但是他们也强调美国和中国是有竞争的,对方也希望我们在一些问题上表现积极一点,比如伊朗问题、朝核问题等等。他们也希望如果奥巴马上台的话,中美关系的过渡期能够短一点。苏珊莱斯在谈话中涉及中国问题不是很多,主要是讲世界问题”,马辉透露。

  马认为,美国两党不管谁当选,应该都不会搅乱中美关系,因为现在中美利益广泛。但是在竞选期间,为了迎合某些选民的看法,他可能会讲一些刺激中国的话。“有些话我们不愿意听,可能是因为我们宣传不够。”

  “加强党与党之间的交流,主动跟外国人介绍中国的现状,这些是我们要做的。”  特派记者 熊敏 实习记者 龚权▲

发表一个评论

(如果你此前从未在此 Blog 上发表过评论,则你的评论必须在 Blog 主人验证后才能显示,请你耐心等候。)

关于

此页面包含了发表于August 29, 2008 05:06 AM的 Blog 上的单篇日记。

此 Blog 的前一篇日记是 俄罗斯巧夺美军五辆悍马 内藏北约太空战绝密

此 Blog 的后一篇日记是 “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人”

更多信息可在 主索引 页和 归档 页看到。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此 Blog 中的日记遵循以下授权 Creative Commons(创作共用)授权.
Powered by
Movable Type 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