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句話令你大智若愚,細味人生
http://www.ddhw.com/listo.aspx?topic_id=20&msg_id=4437&level_string=0&page=1
三十六、一個人如果不能從內心去原諒別人,那他就永遠不會心安理得。
三十七、心中裝滿著自己的看法與想法的人,永遠聽不見別人的心聲。
三十八、毀滅人只要一句話,培植一個人卻要千句話,請你多口下留情。
三十九、當你勸告別人時,若不顧及別人的自尊心,那麼再好的言語都沒有用的。
四十、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夾雜著傲慢。不要使你的謙虛心缺乏智慧。
今 日 看 点 : 2008-08-20 ▲◆★●■☆
穆沙拉夫辞职能挽回巴基斯坦的安定吗?
http://blog.stnn.cc/StBlogPageMain/Efp_BlogLogKan.aspx?cBlogLog=1002168334
穆沙拉夫之后的美国新角色
http://www.stnn.cc/pol_op/200808/t20080819_849797.html
Afer Musharraf, a new U.S. role
http://www.csmonitor.com/2008/0819/p08s01-comv.html
国务院大部制改革下一步
http://www.stnn.cc/life_op/200808/t20080819_849773.html
中国大西北强大军事部署剑指何方?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653313.html
刘翔退赛:个人损失1亿 赞助商至少损失30亿
http://2008.sina.com.cn/cn/at/2008-08-19/1058229686.shtml
扬州试水全面政府雇员制:主要解决专业问题
http://news.sina.com.cn/c/2008-08-18/144616135113.shtml
穆沙拉夫辞职能挽回巴基斯坦的安定吗?
http://blog.stnn.cc/StBlogPageMain/Efp_BlogLogKan.aspx?cBlogLog=1002168334
2008年8月18日13时15分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在伊斯兰堡总统府向全体国民发表电视讲话表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他辞去总统职务。
就在前不久,就传出巴基斯坦执政联盟与穆沙拉夫谈判,以穆沙拉夫体面辞职来免除弹劾.由于巴基斯坦执政联盟在议会占多数,按照宪法,只要在议会有三分之二的投票就可免除总统职务,所以,只要展开弹劾程序,穆沙拉夫极有可能会被弹劾.所以,穆沙拉夫的辞职是被逼无奈.辞职后,为了他及家人的人身安全, 他有可能会到美国、英国或某个西方国家避难.
自攻打红色清规寺,实行紧急状态后,穆沙拉夫就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重重压力,尤其是贝布托被炸身亡后,穆沙拉夫好象成了杀人凶手,这使他的民意支持率一落千丈,反对党联盟也获得执政权,亦为他今日的下台埋下伏笔.
自一九九九年上台后,由于穆沙拉夫是军事政变上台,多亏反恐,他才赢得政权的国际承认,也成了美国最可靠的盟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对他亦越来越失去了信任,尤其是他拒绝了美国军队进入巴基斯坦打击塔利班,更让美国耿耿于怀;近来,更有巴基斯坦没把美国的军援用于反恐的指责,这反映穆沙拉夫与美国的关系已出现裂痕.就在穆沙拉夫辞去军职不久,就有关于美国官员与巴基斯坦军方接触的报道,可能在那时,美国就做好了要穆沙拉夫下台的准备.
穆沙拉夫辞职能换回巴基斯坦的安定吗?笔者的答案是否定的.不但穆沙拉夫辞职不能挽回巴基斯坦的稳定,巴基斯坦反而会陷入更进一步的动荡之中.笔者以前写过,穆沙拉夫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人物;作为巴基斯坦是反恐的非常时期,就必须有穆沙拉夫这样的军事强人的领导。但美国及其反对派利用穆沙拉夫对权力的欲望诱使他放弃了军权,就好象老虎剪去了牙齿,他只能束手就擒了.如果穆沙拉夫下台,缺少了这么一位来自军方的强势领导人,国内的反恐能量必将更进一步的削弱,巴基斯坦西北部的无政府状态将进一步的扩大,亦将影响到阿富汗的稳定与安全.
穆沙拉夫下台后,巴基斯坦国内局势也不明朗.在执政联盟内部团结不团结也很难说.因为他们在对付穆沙拉夫时因为利益的需要成为朋友,但在填补穆沙拉夫位置的问题上又可以成为对手.如果权力不能分配到使对方满意的程度,亦将开始又一轮的权力争斗.▲
穆沙拉夫之后的美国新角色
http://www.stnn.cc/pol_op/200808/t20080819_849797.html
来源: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星岛环球网 www.stnn.cc
在911后的七年里,布什总统非常倚重伊斯兰国家的独裁者去控制基地组织。这是预防美国在他任内遭遇另一次袭击的迅速简便办法。但巴基斯坦领袖穆沙拉夫周一(18日)辞职,布什如今必须应对一个仍然窝藏基地组织的愤怒民主体。
前陆军参谋长穆沙拉夫在1999年推翻民选领袖并安排自己担任总统,此后他试图让自己不要太过独裁。但尽管他建设兴旺的经济而且从来没有被视为腐败之人,他被迫增加严厉的措施令自己的执政合法化。他的错误引起了反弹,导致2月的议会选举,然后面临被新的反穆沙拉夫政府弹劾的威胁,他最终被迫辞职。
这是这位美国盟友最好的前路。
在一段时间内,巴基斯坦的注意力将集中在穆沙拉夫的私人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以及谁将取代他当选总统等问题。与此同时,跛脚鸭布什政府必须决定把钱投放到哪里,信任巴基斯坦四分五裂的选举领袖阶层,信任一支仍然有人同情伊斯兰激进分子但接受美国军方的援助以镇压塔利班和基地组织的军队。
布什,以及不久后将顶上的马侃或奥巴马,可能试图支持巴基斯坦那些承诺迅速打压活跃在部族山区的圣战分子的人物。穆沙拉夫确实帮助美国逮捕一些关键的组织人物(这很可能预防了一些恐怖主义袭击),但他没能建立民主制度以及民望。本来这些会有助于阿富汗附近基本上无法无天的地区融入主流社会,或者帮助他们发现抵制武装分子是符合他们的利益的。
大多数的巴基斯坦人并不支持伊斯兰极端主义,但他们也讨厌美国督促穆沙拉夫瞄准武装分子和改革军事。只有当穆沙拉夫的执政弱化,布什才开始帮助往文官统治的过渡,例如支持布托回归(布托后来遇刺,刺杀她的很可能是伊斯兰武装分子)。
如今,当巴基斯坦穆斯林联盟的谢里夫和巴基斯坦人民党的扎尔达里(Asil Asif Zardari)这两名选举领袖争夺穆沙拉夫之后的最高权力,美国的角色就处于中间地带。
任何一位领袖或者二者的联盟都必须迅速行动起来恢复司法、政府服务以及挽救衰退中的经济。文官对军方的统治也必须得到加强。
美国必须辅助这个恢复进程,鼓励巴基斯坦的民主,以此作为对抗恐怖主义的最佳防波堤。不用美国的压力,选举产生的文官领袖也将发现不让伊斯兰激进分子危害巴基斯坦民主符合国家的利益。
美国在冷战期间以及如今在反恐战争期间的最好盟友就是那些以公平方式选举出来的领袖。美国大力控制巴基斯坦只会被武装分子的议程利用。▲
Afer Musharraf, a new U.S. role
http://www.csmonitor.com/2008/0819/p08s01-comv.html
Helping rebuild the fragile Pakistani democracy is the best antiterror plan for the US.
By | The Monitor's Editorial Board
from the August 19, 2008 edition
E-mail Print Letter to the Editor Republish del.icio.us digg
In the seven years since Sept. 11, President Bush has relied heavily on dictators in Muslim nations to keep a lid on Al Qaeda. It was a quick and easy way to prevent another attack on his watch. But with Monday's resignation of Pakistani leader Pervez Musharraf, Mr. Bush must now deal with an angry democracy in a land that still harbors Al Qaeda.
Mr. Musharraf, a former Army chief of staff, tried not to be too dictatorial after overthrowing an elected leader in 1999 and arranging for himself to be president. But even though he built a thriving economy and was never seen as corrupt, he was forced to legitimize his rule by increasingly harsh measures. His mistakes created a backlash leading to parliamentary elections in February, then a threat of impeachment from a new anti-Musharaff government, and finally his forced resignation.
It was the best way for this US ally to go.
He was forced out by civilians using a constitution, with a nod of approval from an army that seems to prefer staying out of politics for now, and with probable mediation by Saudi Arab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What happens to Musharraf in private life, and who will replace him as elected president, will absorb Pakistani politics for a while. In the meantime, a lame-duck Bush administration must decide where to put its money and trust in Pakistan's splintered elected leadership and in an army still riddled with sympathizers for Islamic radicals but receiving US military aid to suppress the Taliban and Al Qaeda.
Bush, and soon either John McCain or Barack Obama, might be tempted to again back figures in Pakistan that promise quick suppression of jihadi extremists that thrive in the tribal, mountainous areas. While Musharraf did help in the capture of key Al Qaeda figures – which probably prevented some terrorist attacks – he failed to build up democratic institutions and popular support. This would have brought the largely lawless areas near Afghanistan into mainstream society or helped them see it as in their interest to repel militants.
A vast majority of Pakistanis do not support militant Islam but they do resent the way the US pushed Musharraf to target militants and reform the military. Only as Musharraf's rule weakened did Bush begin to help the transition to civilian rule, such as aiding the return of Benazir Bhutto (who was later assassinated, most likely by Islamic militants).
Now the US role is left in limbo as two elected leaders, Nawaz Sharif of the Pakistan Muslim League and Asil Asif Zardari of Pakistan People's Party, compete for supremacy after Musharraf.
Either leader – or a coalition of the two – must move quickly to restore the judiciary, civil service, and an economy in decline. Civilian rule over the military also must be strengthened.
The US must offer to assist this healing process and bolster democracy in Pakistan as the best bulwark against terrorists. Elected civilian leaders, without American pressure, will see it as in their country's interest not to let Islamic militants jeopardize Pakistani democracy.
The best allies for the US, during the cold war and now in a war on terror, have been leaders elected in a fair manner. A heavy US hand in Pakistan only plays into the militants' agenda.▲
国务院大部制改革下一步
http://www.stnn.cc/life_op/200808/t20080819_849773.html
来源:南风窗 星岛环球网 www.stnn.cc
地方大部制改革的经验
2008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在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实现了大部门体制改革的良好开局。目前,国务院部委新的三定方案陆续开始公布。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的许多做法,吸取了地方机构改革探索中的许多经验。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地方政府基于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进行了一些带有“大部门体制”性质的机构改革,主要有“海南经验”、“深圳经验”、“浦东经验”、“成都经验”、“随州经验”等。
海南建立了“大文化”、“大人力资源”、“大交通”、“大国土环境资源”的管理体制。海南把文化、广电、出版、体育等职能组成一个文体厅;海南省人劳保障厅则把人力资源、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有机统一起来;海南省交通厅则负责地方航空、铁路的规划和协调工作,指导、协调城市交通行业管理;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则主管全省环境保护和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
深圳建立了“大交通”、“大文化”、“大农业”的管理体制。深圳在交通管理方面,海陆空全部是一体的,只有一个交通局;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版权等方面,只有一个文化局来管理;农业方面,只有一个农林局来管理。
上海浦东的党委部门只有“1办(办公室)、3部(组织部-编办-人事局,宣传部-文广局,统战部-对台办-港澳办-民族和宗教办-侨办)、5委(政法委、企工委-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社工委、机关工委、纪委-监察委);行政有17个机构。
成都市从2004年起,先后建立了“大农业”、“大水务”、“大交通”的管理体制。成都市将原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市农牧局、市农机局进行整合,组建了市农业委员会;将市交通局、市政公用局、市公安局、市经委承担的城市公共交通、出租汽车管理职能、交通道路技术规划和安全设施、综合运输和物流等职能整合,组建市交通委员会;将城乡防汛、城市供水、排水、节约用水、河道管理、水资源保护等职能整合,在市级和县级分别组建了全新的水务机构,解决了以前多个部门管水的现象,实现了水务管理一体化。
随州市按照精简效能、机构能合的尽量合,职能能并的尽量并的思路设置政府机构。比如,外事、侨务和旅游合并,设立“外事侨务旅游局”;文化局、文物局、体育局、新闻出版局合并,统称“文体局”;社科联、作协、文明办、网络办、外宣办都挂在宣传部;工业经济运行、中小企业成长、国有资产监管、信息产业、民爆行业管理等职能部门统统归入随州市经委,对应省里4个厅局和6个行业办公室。整合后,随州市政府组成部门和直属事业机构共25个,比一般地市州少10个以上。
● 鼓励地方创新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鼓励地方结合实际改革创新。
地方政府在进行大部制改革的探索与创新方面,有着更加迫切的压力与动力。地方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合并政府管制职能、审批职能或许可职能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目前,地方政府部门林立导致审批层次、审批部门、审批程序、审批环节、审批项目过多,公民与企业办事困难,严重影响了投资环境;执法部门太多,重复执法、多头执法、执法扰民现象突出;收费主体过多,行政收费过滥,增加了企业营商成本。政府部门行政审批过多,创造优良环境的职能就非常薄弱,难以适应企业发展和市场机制发育的要求,必然要求进一步精简与合并政府机构。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地方政府普遍开始了创建行政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的改革,但是,怎样协调处理“行政服务中心”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是一大难题。要真正方便企业和人民群众办事,真正的出路在于推进大部制。
在地方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要求更为迫切,地方政府必须尽快回应人民群众的公共服务需求,而同时,地方政府所受到的财政约束、成本约束更为明显,这就成为地方推动大部制改革的强大动力。尤其是一些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与老百姓直接打交道的事项、环节与部门,则面临着更为明显的压力。地方政府管理创新迫切需要找到新的突破口。
在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方面,地方政府可以在与国务院机构设置相衔接的基础上,采取积极的创新措施。
◆ 第一,地方政府应根据各层级政府的职责重点,合理调整机构设置。在中央确定的限额内,需要统一设置的机构应当上下对口,其他机构因地制宜设置。为确保中央的政令畅通,地方政府特别是省级政府机构改革可参照国务院机构改革,建立与国务院机构框架大体协调的组织结构,可整合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城乡建设和住房管理、交通和运输等机构与职能,强化环境保护、工业管理、食品药品监管等职能。
◆ 第二,进一步加大地方政府部门职能整合的力度。如可以像海南省一样,将国土资源、环保、气象相关职能进行整合,组建资源与环境保护部门;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及文物等职能进行整合,组建文化综合管理部门。也可将农业、水利、林业等相关职能进行整合,组建统一的农业部门;将分散在有关部门的食品监管职能进行整合,明确由一个部门负责,等等。根据一些省市“大部制”改革的经验,地方一个机构可以对应中央的相关几个机构,地方的这一机构可以同时履行几个中央机构分别履行的职能。市县政府探索建立大部门体制的步子可以迈得大一些,可借鉴成都、深圳等地经验,积极探索建立“大经济”、“大交通”、“大文化”、“大农业”的管理体制与机构设置模式。
◆ 第三,地方政府可配套进行政府决策机制、执行机制、服务机制的改革,从而优化政府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大地方政府部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分离又相互协调的改革力度;可将执行事务从部门中适度分离出来,设立专司执行的执行局,从而实现决策权与执行权的相互监督与制约。处于部门之下的各执行机构,主要负责执行政策,提供公共服务。同时,引进竞争机制,以多种方式让一些非营利组织通过合同、出租、承包、凭单等方式参与公共服务供给,满足公众日益增长、不断变化的公共服务需求。
◆ 第四,地方政府要适当减少人员规模,调整和优化公务员人员结构,将人员主要用于公共服务方面。
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是我国历次政府机构改革中机构精简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后,在国务院撤销9个工业部的同时,地方也陆续撤销了工业经济管理部门,结束了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由工业经济管理部门直接管理企业的历史。这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对政府机构进行的重大精简,这次精简的重要成果就是大幅度减少了政府不该行使的职能、政府直接干预市场运行的职能。
经过1998年改革后,我国政府职能从干预市场方面“退位”的任务已暂告一段落,而强化较为薄弱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任务更加突显出来,政府机构改革的动力机制也随之发生了根本变化。同时,政府机构改革越来越受到各种利益关系的牵制,如人员结构的调整问题、领导职数减少的问题、党委与政府机构统筹设置的问题等等,涉及深刻的体制与利益格局的变动。无疑,推进政府机构改革需要新的动力机制。
党的十七大关于大部制改革思路的提出,为政府机构改革打开了空间。大部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确立适应服务型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需要的现代政府大部门体制。大部门体制改革的动力,从根本上讲,来源于有效提供公共服务、降低政府成本、提高政府执行力的要求,来源于人民群众特别是基层群众、企业等市场主体对提供成本低、质量优、程序少、办事便捷的服务的新期待。这种动力更多的来源于人民、来源于市场主体、来源于基层、来源于一线。
大部制的概念尽管借用于现代西方公共管理改革,但是,中国大部制改革的动力却是来源于中国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的内在要求。就中国特殊的国情而言,大部制改革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中央与地方机构改革的联动机制是否能够确立,取决于长期以来存在着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职责同构”、“上下一般粗”的局面是否能在实质上突破。
因此,有必要建立防止中央部门干预地方大部制改革的“防火墙”。要严肃纪律,严禁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干预下级机构设置;国务院各部门应带头理解支持地方政府从实际出发设置机构的做法,多鼓励、多配合、少指责、少干预。防止中央政府部门干预地方机构改革的关键,是割断中央财政资金与政府机构之间的联系,建立财政资金与职能履行之间的关系;要改变财政资金按条条机构下拨的体制,改为按职能下拨的体制,地方政府由哪一个机构承担相关的职能,履行这些职能所需要的资金就下拨给哪一个机构。中央财政下拨地方的资金,没有必要完全都通过中央政府部门这个“漏斗”,有些资金完全可以直接一揽子拨给地方政府。
中央与地方机构改革的联动机制是否能够确立,关键是逐步明确划分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职责权限,探索中央与地方关系规范化、法治化的新路径。首先要明确各级政府的管理和服务重点。中央政府要加强经济社会事务的宏观管理,进一步减少和下放具体管理事项,把更多的精力转到制定战略规划、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上,维护国家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和市场统一。地方政府要确保中央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加强对本地区经济社会事务的统筹协调,强化执行和执法监管职责,做好面向基层和群众的服务与管理,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要根据各级政府的职责重点,相应设置政府机构,而不应片面强调“上下对口”。
目前大部制改革处于由部门博弈形成“三定”规定进行机构编制管理的局面。应鼓励大部制改革较为成功的地方建立机构设置法定化的机制,通过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的方式出台大部门设置法,也可由政府常务会议出台大部门组织简则。在总结地方大部门改革经验的基础上,适时出台地方各级政府大部门设置的“样本”建议,供地方推进大部门体制改革时参考。在地方大部制改革取得相对成熟经验的基础上,适时推动中央政府大部门体制改革,从而形成上下联动的改革局面。(文/李军鹏)▲
中国大西北强大军事部署剑指何方?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653313.html
2008-08-19: 去年以来中国一直在大西北地区进行军事调整和部署,先是有意无意的曝光了“东风31A”,然后又在央视曝光了二炮工程兵在西北“挖洞”,再又加强了大西北的公路建设,被外电评为利于导弹机动且不易被发现,军报还介绍了中国山地作战部队能力增强,高寒机场使用及飞机维护水平有突破。近来又曝在西北进行军事演,歼10及歼11又在新疆部署,电子战飞机及预警机不断在大西北出现。这一切都表明了中国在不断的加强在大西北的战略、战术军事部署,大西北成了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之地。
目前在中国的大西北是相对比较安定的,虽然恐怖分裂分子的活动不时出现,但要反恐还用不上这么强大的军事部署,这些军事部署是为了什么呢?
有人说中国在西北的动作是为了应对印度,因为印度有在中国边境加强军事部署的迹象,这可能有些道理。但是就印度目前的军力恐怕还没能力也没有胆量直接与中国对抗,在中印边境的举动恐怕也只是一种姿态而已,也许是怕中国在中印边境突然有所行动吧。所以说中国在西北总局不会是针对印度的。
也有人说是为了应对中东的局势恶化,是为了对抗美国的能源战略,也是为了给中国在中东的铁杆兄弟巴基斯坦撑腰,是对美警示不要轻易的在对伊朗动武。这也很有道理,因为如果美国要是轻易的占领了中东,就会完全控制住中东的能源,这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来说是一个重大挑战,中国必须坚决应对。但说老实话在伊核问题上美国是需要中国的合作,但如果美国真要对伊对手,中国还真的没有实力与美国在中东地区进行军事对抗,中国目前还没有那个能力,中国的经济发展也不允许这样做,美要对伊动武中国也只能在背后干扰而已。这样的话中国也就没有必要在大西北部署那么多的军力。
● 那中国在大西北布局是为了什么呢?
中亚地区是中国在西北的门户,在那里美国还没有强大的军力,美国对中国的围堵战略,在那里还没有合围,美国迟早要在那里布局的。另外中亚地区也拥有着大量的能源,并且还是一条重要的能源输入通道,这是中国能源战略的重要之地,中国必须要保护好这个能源之地和能源通道,这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太重要了。
目前中国在上合组织的地位不断提高,与中亚的关系发展良好,而美国在中亚地区的军事存在还很薄弱,俄罗斯目前还不能控制中亚国家,在美国忙于应对伊核问题、朝核问题、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以及美俄在东欧地区搏奕的时候,中国先在大西北布局以求对中亚形成强大的战略威慑力量,就是为了将来中、美、俄在中亚之争时占得先机。
美国为了完成其称霸全球的战略,未来肯定会在中东地区布局的。而俄罗斯目前虽然与中国交好,但在能源问题上就从来没有与中国达成太多的默契,甚至于给中国出难题,中亚向中国输入能源与建造能源通道俄罗斯历来就是反对的,所以未来中俄也会在中亚地区有所争端的。
目前俄罗斯因为美国的反导问题与美国在东欧搏奕,现在又出了个格鲁吉亚问题,俄罗斯恐怕也是无暇顾及中亚地区,趁此战略空档之际,中国在大西北布局,为控制中亚争得先机,这是一个非常英明之举。
中国利用在大西北便于机动、隐蔽的特点,把重要的核威慑力量部署在大西北,是可以对全球进行战略威慑的,另外也就警告外人不要离中国的核战略重地太近,美俄要在中亚地区进行军事部署的话,不得不考虑中国核战略力量在大西北的存在的。
由于中国目前的经济及军事实力有限,在国际纷争中一直是处于被动地位,从没有占得过先机。在大西北的布局,可以为将来的中亚之争占得先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部署,如果在中亚形成主导地位的话,不但能够保障能源供应,还能限制美对中国的包围圈的形成,同时也能扼制俄罗斯的势力,这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保证。中国在大西北的布局也说明了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改变,那就是由被动防御向主动防御转变。▲
刘翔退赛:个人损失1亿 赞助商至少损失30亿
http://2008.sina.com.cn/cn/at/2008-08-19/1058229686.shtml
http://2008.sina.com.cn 2008年08月19日 东南快报
● 这一退牵动5亿广告/赞助商表示看中刘翔体育精神不轻言退
刘翔因伤退赛震惊了鸟巢,也震惊了所有的观众,当然,也震惊了那些押宝刘翔的赞助商。刘翔在2007年代言了14个品牌:安利纽崔莱、 VISA、伊 利、耐克、交通银行、联想、中国邮政、元太、奥康、杉杉、双钱、升达、白沙、中国移动。2008年,又增加了平安保险、凯迪拉克等重量级的企业和品牌。较为保守的估计,这些代言活动涉及的广告投放将超过5亿元。据悉,刘翔代言的多个品牌巨头在之前已经制作了大量的广告,计划从8月18日刘翔首次参加比赛时开始投放,涉及电视、报纸、户外、互联网等媒体平台。但在刘翔退赛后,这些赞助商的营销计划将受到影响。业内人士估计,此番退赛,刘翔个人的损失将超过1亿,而赞助企业将减收超过30亿。
● 可口可乐:不会改变合作
作为最早与刘翔签约的可口可乐公司是收益刘翔品牌效应最大的一家公司。昨天下午,可口可乐公司公共事务及传讯部副总监赵彦红对记者表示:“我们不会因此改变跟刘翔的广告合作,我们知道他已经竭尽全力参加比赛了,我们觉得很惋惜,也将会继续支持他。此外我们签了很多中国梦之队成员,其中包括姚明、郭晶晶。”在本届奥运会上,可口可乐的两大王牌就是姚明和刘翔,同时其奥运营销也是主要围绕这两个人在制定的,现在刘翔退赛,可口可乐就只有一个王牌了。同时,凯迪拉克新闻发言人丁耿也表示了和可口可乐类似的观点:“体育竞技很残酷,运动员经常要面临各种身体上的病痛,因此我们对刘翔此次的退赛表示理解,并将在以后的日子里继续支持刘翔。”
● 耐克:面临巨大难题
影响最大的非奥运赞助商是耐克。面对阿迪达斯作为奥运赞助商的主场优势,耐克迫切需要体育明星来破局。昨天下午,耐克公司发表官方声明:“刘翔一直是中国最杰出的田径运动员。耐克为能与刘翔紧密合作而感到自豪。在此时,我们理解他的感受,并期待他伤愈复出。”不过,虽然耐克表示目前还没任何改变营销计划的想法,但刘翔的退赛还是会给耐克留下了巨大的难题。根据Interbrand的“2007年全球最有价值品牌榜”,耐克的品牌价值是120亿美元,而阿迪达斯只有48亿美元,可以想象,由于刘翔退赛的影响,耐克和阿迪达斯的品牌价值差距将在2008年进一步缩小。
● 联想:撤销笔记本广告
影响最大的奥运赞助商是VISA和伊 利。VISA的广告是“刷新梦想,12秒88”,在昨天之后,这样的词汇显然不合时宜。伊利方面则表示,广告计划会不会调整,现在还不清楚,“即便刘翔退出,我们的牛奶还照样卖。”而联想方面的回应则表明,公司准备做出调整。昨天下午记者联系到集团市场部的相关人士,他对记者表示,刘翔退赛对于联想的广告计划影响很小,“在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上的广告投放计划不受影响,只有电视广告略受影响。 ”而中国移 动则表示,刘翔与他们签约的广告都已过期,目前没有任何广告是用刘翔的。记者注意到,昨天晚上联想与刘翔合作的一款笔记本广告已经撤销。
● 赞助商:损失至少30亿
尽管赞助商都表示目前将继续支持刘翔并肯定其商业价值,但这些说法显然只是赞助商们一厢情愿的想法。“每个人都会生病,虽然在情感上人们能够理解,但由于刘翔退赛而造成个人声誉和影响力受损,从商业的角度看,肯定会对其所代言的品牌产生影响。”广东省广告公司副董事长丁邦清表示。
丁邦清进一步预测,“刘翔的退赛对企业的收益和下一步的商业运作肯定会有影响。选用刘翔作代言门槛应在千万以上,由于刘翔代言的品牌甚多,个人觉得刘翔个人损失会超过1亿,而企业减收至少会超过30个亿。我估计很多品牌眼下不敢直接撤销刘翔的广告,但在以后的时间里应该会逐渐减少、弱化其在品牌宣传中的作用,或者不再以他为中心,或者干脆寻找新的代言人。”
● 黄牛党:这回亏大了
谁都没有注意到,鸟巢外在黄牛党手中的周四晚110米栏决赛的门票已经不再高达传说中的5000美金/张。纵然罗伯斯、杜库雷等大牌一个都不少,“可终究是少了刘翔,现在这票就难卖了,至少亏大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票贩子悻悻地对记者说。而其他票贩子则显得并不惊讶,一名票贩子说21日的决赛,虽然刘翔退赛,但因现有流通的门票并不多,所以不可能掉下千元。而另有票贩神秘地说,“行内早知道他不会进入决赛,所以没压太多票”。值得一提的是,在昨天上午10点56分,一位曾跟记者联系过的黄牛给记者发来短信:“21号的刘翔决赛门票,要不要?8000元人民币一张,我只有一张。”而这张门票的票面价格仅为800元。当昨天刘翔作出退赛决定后,记者尝试着与该黄牛联系时,却再也没有收到对方的回复。可以肯定的是,由于刘翔的退赛,21日 110米栏的决赛门票价格已急剧下滑,目前已跌回相对正常的水平。奥运捷报联盟记者 谢礼恒 综合新华社 ▲
扬州试水全面政府雇员制:主要解决专业问题
http://news.sina.com.cn/c/2008-08-18/144616135113.shtml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18日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龙婧/扬州报道
公务员制度,是一个长期的激励措施,公务员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福利和补贴也在逐渐增长,而且退休之后也享有很好的福利。而他们这类政府雇员,则是一次性激励法,相当于用比较高的价格,把他们临时性“买断”
扬州市人事局调配处处长罗瑞勤最近很忙,办公桌上的电话频频响起,打电话来的各色人等,话题几乎都一样--- 扬州全面招聘政府雇员。
2008年7月17日,上海市聘任公务员落幕不久,扬州市又推出“政府雇员管理试行办法”(以下称《办法》) ,开始全面招收政府雇员。
“我们没有想到,政府雇员的政策出台后会这么轰动。”对于强烈的社会反响,罗瑞勤有些吃惊。
● 最高年薪14万
《办法》只有薄薄4页纸。据此,政府雇员被分为普通雇员和高级雇员。普通雇员须有本科以上学历和3年以上专业工作经历,或有中级职称;高级雇员须是特殊的高级专才,有硕士、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在本专业领域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影响力,业绩突出。
相应的,“政府雇员”实行年薪制,共6档,普通雇员是1~3档,年薪分别为5万、6.5万、8万;高级雇员为 4~6档,年薪分别为10万、12万、14万,并适时调整。对少数特别优秀、能作出巨大或特殊贡献的人才,经市政府批准可另行确定年薪标准。
罗瑞勤向本刊记者介绍,目前招聘工作尚未正式开始。招聘的程序,将先由需要政府雇员的部门提出计划,由市人事局审核后报市政府审定。接着,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其中,高级雇员须经市政府主管领导和有关部门领导面试后确定;人选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录用后与雇用单位签订《政府雇员合同书》。
政府雇员实行任期制。《办法》规定,一个任期为1至3年,试用期最长不超过两个月。受雇期间不得兼职,因特殊工作任务需要,经市政府同意,可对短期聘用的高级雇员采取兼职办法。期满后一旦解除雇用关系,这些雇员要自谋出路。同时,雇员不具备公务员编制,也不担任行政职务。
至于雇用的重点,罗瑞勤说,跟上海聘任制公务员相似,也主要是专业知识人才。
“这个《办法》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每个试行过政府雇员的省份都差不多。”作为起草人之一的罗瑞勤说,《办法》的产生借鉴了上海、浙江等兄弟省份的经验和文本,并参考了《公务员法》中关于聘任制公务员的章节,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制定而成。
● 工作不等人
对于为什么要招收政府雇员,在扬州市委宣传部长李镇风看来,原因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么复杂,“什么中央授意,城市发展方向要改变等,都是瞎猜”。
“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政府需要。”李镇风告诉本刊记者, “现在的扬州政府,缺少法律、信息、金融等部门的高级人才”。
对于李镇风的说法,罗瑞勤表示同意。他所在的流动调配处,负责扬州市政府1.7万多名公务人员的进出、流动。近年来,江苏省的公务员招录比例大约在20:1,其招录程序公开透明。
“但也正因为严格的招考程序,形成了一整套制度,反而使得行政机关对一些专业人才的需求很难满足。”罗瑞勤说,“公务员考试是统一试题,而专业知识并不在其中。”
如此一来,招考进来的公务员,很难按其特长进入各个部门,而用人部门也找不到所需人才。而且,招一个急缺的专业人才,打报告,申请编制,公开招录,一套程序下来,至少得八九个月。“那我们怎么能等得了?工作不等人!”
据介绍,扬州市一开始想走的是聘任制公务员道路。为此,扬州市领导还特意去了曾进行“聘任制公务员”试验的温州考察。
温州官员向扬州的取经者们透露,温州这一方式已被国家人事部叫停,因为上海和深圳已经被国家确定为试点地区,温州如果再进行聘任制公务员改革,有点“名不正言不顺”。
“这样一来,扬州肯定不能走聘任制公务员的路了。”李镇风说。
事实上,聘任制公务员和政府雇员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前者有编制。
让扬州选择政府雇员形式的,还有另外一个原因。2005年国家虽然修改了《公务员法》,对聘任制公务员做出了相应规定,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并没有出台具体的关于聘任制公务员的保障政策;同时,因为编制的问题,一位公务员的聘任,需要上报省级部门。而政府雇员的形式则避免了这两个麻烦。
几番权衡之下,扬州选择了政府雇员的形式。
● 先行者成效不明
一方面是公务员人数每年20%的增幅,另一方面,却是政府的专业人才“饥荒”,尤其在金融、信息这些专业性较强的部门。
在这种供需矛盾下,“政府雇员”制度在2002年被吉林省政府率先引入国内。此后,深圳、广州、无锡、武汉、芜湖等地相继跟上。
这些城市的做法各有特色。在吉林,是将政府雇员作为公务员制度的补充,不占用公务员编制,不享受公务员待遇;在珠海,实行雇员制的初衷是为了突破僵化的工资福利政策;而在无锡,政府雇员制的特色在于先出台柔性引才规定,再出台特聘岗位人员管理考核办法,将特聘岗位人员纳入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的范畴。
深圳在政府雇员制上走得最远。2004年,深圳首次派出招聘团,赴港招聘政府雇员,全市51家机关事业单位提供了184个职位。深圳的设想是通过雇员制,把机关事业单位建设成为低成本、高效运行的公共管理与服务体系。
因此,一开始深圳就在全市的机关事业单位推行,而不局限于行政机关;另外,雇员占用本单位编制名额;所有机关事业单位的辅助管理、工勤岗位,一律推行雇员制。如此大规模的动作,让深圳一度被寄予厚望,希望它变成一套与公务员体系并行的体系。
不过,几年之后,人们发现,这些城市的实践与最初的设想有着强烈的落差。截至2007年,吉林省3名政府雇员先后离开聘任机关,吉林省也决定不再招录政府雇员。吉林省人事厅对媒体的解释为:“我国新出台了《公务员法》,规定政府可以聘任公务员。”
被大家寄予厚望的深圳改革也没有出现期待中的“鲇鱼效应”,归于沉寂。
2004年,江苏人颜兵击败了28位竞争对手,受聘为无锡市对日招商首席代表,获得50万年薪,成为薪水最高的政府雇员,轰动一时。至2007年底,由于“没有完成每年5000万美元的招商任务”,并且也出于自愿,颜兵终结了与无锡市政府的合约。
如今,已经重新在北京经商的颜兵对《瞭望东方周刊》坦言,他离开,是因为始终融入不了公务员这个制度,而一些政府部门,对他这个“空降兵”,采取了软钉子的做法,让他的很多政策得不到施展,这才是他离开的真正原因。
各地不太成功的经历,使一些后继者态度审慎。在一些地方,甚至刻意回避使用“政府雇员”的说法,而是叫“政府聘任工作人员”。
● 不指望政府雇员成为“鲇鱼”
对于先行者的经验,罗瑞勤当然不会无所了解。但他说,政府聘用雇员,为的就是解决专业上的问题,并不指望产生 “鲇鱼效应”。“公务员本来就有专门的激励体制,不需要再额外激励了。”他直言,“政府雇员制度也起不到这个作用。”
事实上,扬州在5年前就已经试行过这种做法。许慧明就是在5年前受聘成为扬州市政府公职律师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为政府打工”。
许慧明说,作为政府雇员,由于没有升迁和编制的问题,这就决定了他们比较独立,不用顾及一些“规矩”,“我提出的意见,多数会被采纳”。
但也正因为是雇员,许慧明的福利无保障,和家人两地分居的问题长期解决不了,“后来在一把手直接过问下才得以解决”。
他说,公务员制度是一个长期的激励措施,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福利和补贴也在逐渐增长,退休之后也享有很好的福利。而政府雇员则是一次性激励法,相当于用比较高的价格,把他们临时性“买断”。
许慧明的感觉与公务员对他们的看法相吻合。扬州的一位公务员告诉本刊记者,政府雇员不会占用公务员编制,不会占用他们的升职空间。因此,他们并不担心政府雇员会对公务员体制产生冲击,“最多,他们的工作态度会对我们产生影响。但说到底,还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 是否“闲着媳妇请保姆”
对于政府雇员制度,另一种批评意见认为政府是“闲着媳妇请保姆”。
“我就不明白,明明我们的公务员制度已经很完善了,还出来这么一招。”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对本刊记者说,在编制内,政府并不缺乏各方面的人才,只要把他们放在专长的岗位上,他们就会变成专门人才。
“政府雇员制度,的确在西方存在多年,但西方的东西并不都适合中国,这样一窝蜂地抄西方的东西,最终的结果就是‘闲着媳妇请保姆’。”
对此,罗瑞勤有不同的看法,“我不好评论那些试验失败的省份,因为每个省都有自己的模式。但是这么多年来,有那么多地方还是在继续出台政府雇员的政策,这就说明政府是有这个需要的”。
“何况,如果我们的‘媳妇’不能干,或者没有时间干,为什么不能请‘保姆’呢?”罗瑞勤反问。
罗瑞勤的观点得到了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王伟的赞成。王伟说,政府雇员制以契约的形式,打破了传统的身份制度,而且,历史上很多经验也证明,这能够成为公务员制度的补充。
在王伟看来,政府雇员制度的最大内涵,是雇员和政府在地位上的逐渐平等。“这就意味着,中国数千年来的‘官本位’的格局也许会被打破,而打破官本位,是这些年来,中国公务员改革一直追求的目标。”- (特约撰稿张敏对此文亦有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