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鲁吉亚宣布进入“战时状态” 美国指使? | (回到Blog入口) | 为什么主办一次奥运会对中国是如此重要? »

俄谋求恢复全球军事存在 计划重返古巴和越南

近年的绕口令、或称《三字经》的极品,是媒体公开发表的启功先生在66岁时为自己写的《墓志铭》:“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起臭。”

: 2008-08-11 ▲□◆●■☆

胡锦涛会见台湾蓝营三巨头

http://www.ddhw.com/readarticle.aspx?topic_id=1000&msg_id=65003

奥运会开幕日中午设宴款待众国宾

http://www.ddhw.com/readarticle.aspx?topic_id=1000&msg_id=65003

俄谋求恢复全球军事存在 计划重返古巴和越南

http://news.ifeng.com/mil/3/200808/0810_341_709769.shtml

“粗陋的共产主义”不是共产主义

http://www.topyl.com/bbs/thread-430120-1-1.html

误判美将撑腰 格鲁吉亚贸然出兵

http://www.ddhw.com/readarticle.aspx?topic_id=1000&msg_id=65030

《剧变社会中的中国腐败问题》(一)什么是腐败?

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3175



胡锦涛会见台湾蓝营三巨头
http://www.ddhw.com/readarticle.aspx?topic_id=1000&msg_id=65003

     2008-8-9 作者: 于泽远   奥运开幕前,中共总书记胡锦涛昨天在人民大会堂分别会见了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吴伯雄和宋楚瑜,对他们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观看奥运会比赛表示欢迎,并祝愿台湾运动员在北京奥运会上取得好成绩。

  在会见吴伯雄时,胡锦涛说,近两个多月来,两岸协商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得到恢复并取得积极成果。总的看,两岸关系发展在新形势下有了一个良好开局。两岸应该本着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精神,继续共同努力,保持这一良好势头。国共两党应该继续依循并切实落实《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不辜负两岸同胞的期待。

  吴伯雄说,国民党十分珍惜两岸关系改善的局面,将进一步加强国共两党对话,促进善意沟通,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他还说,台湾同胞都关心北京奥运,祝福北京奥运圆满成功。

  在会见宋楚瑜时,胡锦涛强调,两岸关系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这一局面来之不易,值得倍加珍惜。两岸的中国人有智慧、有能力妥善处理好存在的矛盾和分歧。

  宋楚瑜说,两岸同胞不仅同宗,还要同心、同步,共同开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奥运会开幕日中午设宴款待众国宾
http://www.ddhw.com/readarticle.aspx?topic_id=1000&msg_id=65003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昨天中午在人民大会堂大宴前来出席北京奥运会的各国元首、政府首脑、王储和国际奥委会官员。

  昨天的人民大会堂北大厅经过精心装饰,胡锦涛、刘永清夫妇站立在北大厅的中央,身后是一面超过200平方公尺的巨幅苏绣屏风,屏风描绘的是万里长城。

  胡锦涛、刘永清同包括美国总统布什夫妇、俄罗斯总理普京,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夫妇,法国总统萨科齐等80多名国家的领导人一一握手合影。电视直播画面显示,胡锦涛对几位大国领导人的态度明显不同。

  ★ 中美首脑热情互动

  在与布什夫妇相见时,胡锦涛夫妇显得热情自然。布什一只手与胡锦涛相握,另一只手搂住胡锦涛的肩膀拍打,胡锦涛则以开心的笑回应布什的肢体语言。身穿大红套装的布什夫人劳拉也与身着中式套装的刘永清低声寒暄,场面友好亲切。

  普京最后一个进场与胡锦涛夫妇会面。胡锦涛夫妇笑脸迎接这名俄罗斯前总统,同他握手的时间明显长于其他元首,一向严肃的普京也露出笑脸与胡锦涛夫妇合影。

  当没有携夫人的萨科齐笑容满面地走来,向胡锦涛夫妇展示老朋友相见的热情时,胡锦涛夫妇只是礼貌地和他握手合影,并没有以明显的热情回应。胡锦涛昨天也没有单独会见萨科齐,而是由总理温家宝出面会见这名准备向胡锦涛提交中国政治犯名单的法国总统。

  合影结束后,胡锦涛陪同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夫妇走向二楼宴会厅。中国外长杨洁篪亲自将落在后面的布什夫妇、普京领到前排,与胡锦涛一起走向宴会厅,萨科齐却不见了踪影。

  宴会厅内灯火辉煌,九张大圆桌气势非凡。每张桌子都以鲜花为名,分别为牡丹、茉莉、兰花、月季、杜鹃、荷花、茶花、桂花、芙蓉。每张桌的贵宾人数从25 名到27名不等。中共九名常委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分别在九桌以主人身份就座。

  在主桌“牡丹”桌旁,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夫妇分别落座于胡锦涛和刘永清的两侧。主桌的贵宾包括布什夫妇、普京、福田康夫夫妇、萨科齐、巴西总统卢拉、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夫妇、国际奥委会名誉主席萨马兰奇等人,韩国总统李明博夫妇则不在其间。

  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夫妇、荣誉主席连战夫妇、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夫妇在主管统战的贾庆林所在的“月季”桌就座,香港特首曾荫权夫妇、澳门特首何厚铧在坐在李长春所在的“杜鹃”桌。将吴伯雄等人与曾荫权、何厚铧分开,显然是为了避免台湾方面产生被“矮化”的印象。

  有关专家指出,昨天的午宴堪称是中共建国以来规格最高、贵宾最多的筵席。但宴会准备的菜肴并不丰富,其中热菜为三菜一汤。三菜为荷香牛排、鸟巢鲜蔬、酱汁鳕鱼,汤为瓜盅松茸汤,北京烤鸭则作为附加的小吃提供给各方贵宾。此外,菜谱中还有一份冷菜——宫灯拼盘,其外观设计取意于中国古典华美宫灯。

  胡锦涛在致辞中向各国政府对北京奥运的支持,以及对四川大地震的援助表示感谢。他强调,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以来,中国认真履行对国际社会的承诺,全力做好筹办工作。北京奥运会不仅是中国的机会,也是世界的机会。

  布什昨天上午在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馆的开馆仪式上,呼吁中国允许人们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过布什也同时赞扬了中国对国际社会的贡献,并称赞中美关系是“牢固、持久和坦诚的”。来源: 联合早报


俄谋求恢复全球军事存在 计划重返古巴和越南
http://news.ifeng.com/mil/3/200808/0810_341_709769.shtml


2008年08月10日 国际在线-世界新闻报/据俄媒体报道,俄罗斯安全会议秘书巴特鲁舍夫和副总理谢钦近日秘密访问了古巴。8月4日,俄总理普京在政府主席团会议上听取了谢钦访古汇报后指出:“俄罗斯需要恢复在古巴和其它国家的地位。”

俄罗斯专家认为,巴特鲁舍夫此行的真正目的是与古方讨论俄以何种形式恢复在古巴军事存在的问题。普京的表态同时也表明,俄拿扩大境外军事存在回应美国打压的猜测,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 密晤古巴军方领导

7月30日和31日,俄罗斯安全会议秘书巴特鲁舍夫访问古巴,并与古巴军方领导人进行秘密会谈。耐人寻味的是,俄官方对巴特鲁舍夫与古巴国防部长、内务部长等强力部门官员会谈的内容守口如瓶。当局的这一做法引起俄罗斯专家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揣测说,这与俄罗斯要恢复在古巴的军事存在有关。

俄地缘政治研究院院长伊瓦绍夫上将认为,巴特鲁舍夫此行的真正目的是与古方讨论俄以何种形式恢复在古巴军事存在的问题。他在接受俄新社采访时说:“古巴有适合俄军侦察船和作战舰艇进驻的港口,也有适合俄轰炸机起降的中转机场。而且,只要古巴领导人同意,并表明其政治意愿,俄罗斯还可以恢复卢尔德斯无线电监听中心的工作,为此,仅需要运来一些新电子设备。”伊瓦绍夫的说法得到了原黑海舰队司令巴尔京上将的证实:“古巴拥有俄罗斯舰艇驻扎的合适港口。从技术上讲,这完全是可行的。”

俄政治局势中心总干事米哈伊尔•维诺戈拉多夫在接受《视点报》采访时甚至还说:“巴特鲁舍夫与谢钦一同前往,很难不让人产生俄罗斯要在古巴部署导弹的联想。”  

    ★ 重返越南加强中东基地

实际上,俄军准备重返古巴只是对美军事政治压力做出实际回应的第一步。按伊瓦绍夫将军的说法:不排除俄罗斯将就海军战舰重返金兰湾与越南进行谈判的可能。

金兰湾海军基地曾是原苏联在国外最大、最现代化的军事基地。苏联解体后,金兰湾基地成为俄罗斯海军舰艇在印度洋和海湾地区存在的惟一保障。然而,由于双方在无偿使用期满后的租金问题上未能达成一致,俄罗斯被迫于2002年提前撤离金兰湾。

金兰湾距离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际航线仅有1小时航程,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近年来,深知金兰湾军事战略价值所在的美国,始终把坚持金兰湾基地的“使用权”作为发展与越关系的一个筹码。不过,军事观察家认为,作为制衡与大国关系发展的一张王牌,越南不会轻易出租金兰湾基地。如果其立场有所松动,那么与越南拥有长期军事合作关系的俄罗斯,要比美国更具优势。

另外俄军方证实,俄正在改造驻叙利亚的海军基地。叙利亚塔尔图斯港的海军舰艇物资技术保障站,是俄军目前除独联体国家以外惟一的境外军事基地。

据俄媒体报道,俄罗斯已经把叙利亚塔尔图斯港及拉塔基亚港作为部署黑海舰队舰艇的备选常设基地。早在 2006年,俄方就已经开始对这两个港口进行改造扩建。根据俄海军计划,这两个基地将用于保障俄黑海舰队及未来北方舰队的作战行动,其最终目的是把叙利亚打造成俄加强在中东影响力的一个平台。

    ★ 恢复海外驻军对抗美国

俄罗斯军事专家认为,在美国不断打压俄罗斯战略生存空间的形势下,恢复海外军事存在将成为俄罗斯对美国做出的一个有力反击。

伊瓦绍夫上将8月4日指出:“西方最近几年正在俄周围建立缓冲地带,并把东欧国家、波罗的海国家、乌克兰和高加索引入这一进程。俄对这一进程的回应将是扩大国外的军事存在,其中包括恢复在古巴的军事存在。”

不过,面对俄准备在境外恢复军事存在的说法,美国没有做出正式回应。8月4日,美国务院发言人应记者请求,对普京有关“恢复在古巴和其它地区的地位”做出评述:俄有权自己做出与谁保持关系而不与谁保持关系的决定,至于俄是不是发展与古巴的双边关系,这是它自己的事


误判美将撑腰 格鲁吉亚贸然出兵
http://www.ddhw.com/readarticle.aspx?topic_id=1000&msg_id=65030


    2008-8-10 为了格鲁吉亚境内的南奥塞提亚自治共和国闹独立,俄罗斯与格鲁吉亚爆发严重军事冲突,背后其实隐藏着这两个国家早就不惜一战的算计。俄罗斯渴望藉此展示它是本区的老大,有美国撑腰的格鲁吉亚则想证明它有能力对付这个北方的强大邻邦。

  趁着俄罗斯总理普丁到北京参加奥运开幕式之际,格鲁吉亚七日晚发动大军进攻南奥塞提亚,企图一举夺回这个分离省分的控制权。但这场冒险豪赌可能偷鸡不着蚀把米,因为美国不会支持格鲁吉亚贸然动武,而俄罗斯迅速派兵反制的果断行动,更让格鲁吉亚很难讨到便宜。

  俄果断反制 展区域老大之姿

  这场冲突的战略重要性在于,一方的格鲁吉亚不但是美国在反恐战争的忠实盟邦,近年来更积极要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另一方的俄罗斯近年来凭其庞大能源蕴藏重新崛起,正欲在国际舞台展现其意志,对于曾经是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的格鲁吉亚急于向西方靠拢早有不满。

  有分析师认为,格鲁吉亚七日晚突然出兵南奥塞提亚,可能和它企图加入北约的进展不顺有关。今年四月,北约承诺迟早会让格鲁吉亚加入,却不愿立即让格鲁吉亚加入北约的所谓“路线图”入盟计画。在欧洲议会任职的外交专家波贝斯古说,这会使格鲁吉亚觉得必须自立自强,只能靠自己夺回对南奥塞提亚的控制权。

  对于格鲁吉亚贸然入侵南奥塞提亚之举,美国方面已有分析家不表苟同。在智库组织“外交关系协会”任职的曼柯夫说,格鲁吉亚总统萨卡希维利此番出兵非常冒险,他认为西方国家不会出面挺他,更不会为了他而和俄罗斯开战。

  ★ 格鲁吉亚出尔反尔 惹恼西方国

  萨卡希维利八日原已宣布片面停火,据说南奥塞提亚反抗军也同意跟进。但才过几小时,格鲁吉亚便大动干戈,出尔反尔,可能对格鲁吉亚与西方国家的关系造成重大打击。美国与北约近年来提供相当援助,协助格鲁吉亚重建军队,但是对于萨卡希维利压制反对党集会的强硬作为,西方外交官也颇有怨言。

  至于格鲁吉亚为何选在北京奥运开幕的前夕出兵?波贝斯古认为,这可能和俄罗斯将在其黑海滨度假胜地索契主办二○一四年冬季奥运有关。索契距格鲁吉亚另一分离地区阿布哈兹自治共和国只有数公里,这次格鲁吉亚出兵南奥塞提亚,可能是在警告俄国要致力解决阿布哈兹问题,否则索契冬季奥运能否顺利进行恐怕有问题。来源: 中国时报


“粗陋的共产主义”不是共产主义
http://www.topyl.com/bbs/thread-430120-1-1.html

关于马恩的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重要思想  
  一  
  今年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周年。纪念它的最好方式,是重新学习《宣言》。
在学习中,我们应当省察一下以往对于《宣言》的理解,哪些是不准确、不到位的,哪些《宣言》的观点,是被我们忽视或很少谈及的。这
  
  对于我们正确运用《宣言》指导和总结改革开放的实践,进一步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恩曾批评过“粗陋的平均主义”,这一点很重要,但过去我们很少注意和提及,忽视了其重要性。《宣言》的第三部分,是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文献”的,在小标题《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之下,马恩论道:随着早期的无产阶级运动而出现的革命文献,因为“倡导普遍的禁欲主义和粗陋的平均主义”,所以,“就其内容来说必然是反动的”。(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58页)《宣言》对于“粗陋的平均主义”的这一批判,可以说是相当严厉的。
  
  此前,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还曾批判过与“粗陋的平均主义”相关的“粗陋的共产主义”。他说,粗陋的共产主义不过是“从想象的最低限度出发的平均化的顶点”。(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75页)
  
  “粗陋的平均主义”和“粗陋的共产主义”,实质上是一个东西,其出发点是追求社会平等,主导观念是“平均化”。但这种追求并不是建立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并不注重社会财富的增加,而只是主张平等地分配现有财产,使现有财产“平均化”。这种建立在物质匮乏基础上的“平均化”,只能是均贫,而绝非物质极大丰富基础上的平等即共同富裕。这两种“粗陋主义”的主张者的心理是:为了人人平等,宁愿粗衣粗食;宁愿普遍粗陋,也不愿有贫有富。这很像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不患贫而患不均”。质言之,所谓“粗陋的共产主义”,实际就是均贫的共产主义。
  
  马恩批判“粗陋的平均主义”和“粗陋的共产主义”的思想,在马恩思想库中,是非常重要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但我们在长时期内,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前,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参见2008年6月23日《学习时报》,李惠斌《马恩理论中一些长期被忽视的重要思想》)
  
  马恩这一思想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告诫共产党人,必须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它从反面,为共产党人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划了一道线,这就是,共产党人绝不应搞“粗陋的平均主义”,更不应搞“粗陋的共产主义”,共产党人所要实现的,是处在人类社会极高阶段的、极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其第一阶段,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共产党人所要追求的这个大目标,与“平均”和“粗陋”二词是完全不沾边的。  
  二  
  原苏联曾几次宣布要向共产主义过渡,如果按当时他们制定的时间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就已经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他们曾说自己的共产主义是“土豆烧牛肉的共产主义”,虽然这只是一句通俗的形容,但也可以看出,他们心目中的共产主义的水平是不大高的;虽然比早期无产阶级运动所追求的“粗陋的共产主义 ”要强许多,但决非是人类社会极高阶段的产物。所以,依然带着“粗陋”的色彩。苏联领导人终于没好意思宣布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最后,连国家也解体了。看来,斯大林模式是不可能消除掉“粗陋”二字的,苏联解体是有其必然性的。
  
  我国在1958年,搞过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刮过“共产风”,并准备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说是“已经到了共产主义的门槛”,但后来觉得实在不像样子,便放弃了过渡的计划。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的一些热昏行为,实质上搞的就是“粗陋的平均主义”和“粗陋的共产主义”一类东西。经过痛苦的历史教训和艰辛的探索,我国已经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党对于共产主义大目标的理解,已经科学得多了,已经彻底把具有“粗陋的平均主义”和“粗陋的共产主义”性质的各种观念和政策抛弃了。
  
  遥想当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种种热昏行为,特别是“共产风”及公共食堂,那确是一种具有浓厚的“粗陋的平均主义”和“粗陋的共产主义”色彩的东西。当时说马上就要进入共产主义了,但那又是一种怎样的社会状态呢?晚年张爱萍在谈起庐山会议时,说到他所看到的大跃进和农村要“进入共产主义”的情景:“大跃进,开始我是拥护的,能早日实现共产主义谁不高兴。58年炮击金门,从连城下飞机,到上杭、龙岩、漳州,树都砍光了,到处是大大小小的炼铁炉子,乱七八糟的。回到建瓯、建阳,杀鸡宰牛的,说是要进入共产主义了。回北京向彭老总汇报完,闲谈中说起一路的情况。我说,共产主义怎么能这么实现呢?”(张胜《从战争中走来》,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版,236页)如此这般地实现共产主义,能不是“粗陋的共产主义”吗?
  
  对于“杀鸡宰牛”、办公共食堂之类的准备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行动,当时是做了理论包装的,包装成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模样。毛泽东在庐山会议上,为驳斥“彭德怀意见书”,对人民公社的必要性做辩护说:“问题主要是公社运动。河南查岈山公社,每天3000人参观,3个月30万人。徐水、七里营公社也有这么多人参观,到那里去取经。他们的想法是:(那里的)人创造了真理,有‘免于贫困的自由’;就是太穷了,想早点搞共产主义。现在听说这些地方搞了共产主义,那还不去看看。对这种热情如何看法?总不能说全是小资产阶级狂热性吧。这种广泛的群众运动,不能泼冷水。”(引自《盖世英雄彭德怀》,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231页)当时,全国上下对于人民公社和公共食堂的普遍说法是:“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公共食堂是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事物”;毛泽东则干脆说:“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就是共产主义。”
  
  领袖的话和那些普遍流行的说法,实际上反映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模样和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急切心情:第一,共产主义是富裕的,实现了共产主义就可以免于贫困;第二,其富裕程度,大体就是杀鸡宰牛吃肉,吃饭不要钱(公共食堂),以及当时人们常说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水平,至多也就是苏联想达到的水平。第三,因为穷,所以想早点搞共产主义,穷人经过努力,是可以很快实现共产主义的。
  
  这些想法和说法,有正确合理的成分,但也有很大成分是违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上存在许多误区。这主要是:不知道准备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社会,即与共产主义临界的那个社会,绝对不能是穷社会,穷社会是不能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不知道共产主义社会所具有的富裕程度是极高的,一般的富裕,是不能叫做共产主义社会的;不知道与共产主义生产关系相适应的生产力必须是极发达的,在不发达或一般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是不能建立起共产主义的生产关系的;不知道穷则思变虽好,但由穷到富的转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特别是在生产力不发达的状态下,这个过程就更加漫长和艰辛。历史做出的结论是,贫穷的中国,只能先变成新民主主义阶段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不能直接变成共产主义。所以,那种“就是太穷了,想早点搞共产主义”的想法,是一种很幼稚的想法,是缺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修养的想法,是一种“左”派幼稚病。
  
  实现共产主义,是需要很多条件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是生产力极大发展,社会极为富裕。1958年那种生产力,农村当时那种生活水准,怎么能向共产主义过渡呢?如果硬要搞共产主义,那就只能是“粗陋的共产主义”。四人帮说,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当年万里同志担任安徽省委书记时到一户农家访问,见两个孩子冬天没有衣服穿,只好缩在熄灭的炉灶里取暖。这就是“长草的社会主义”。当年关于农村是否搞包产到户,万里曾与一位老同志有过一次争论,万里说:“包干到户,是群众要求,群众不过是为了吃饱肚子,为什么不可行?”老同志说:“它离开了社会主义方向,不是走共同富裕道路。”万里说:“社会主义和人民群众,你要什么?”老同志说:“我要社会主义!”万里说:“我要群众!”这番争论,争的实际上就是是否实行“粗陋的平均主义”和“粗陋的社会主义 ”的问题。吃不饱肚子的社会主义,不正是“粗陋的社会主义”吗?包产到户就是要打破这种“粗陋的社会主义”,就是要搞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长草的社会主义”、“吃不饱饭的社会主义”,从本质上说,也就是马恩所批判的“粗陋的平均主义”和“粗陋的共产主义”。但我想,马恩完全不可能想到,中国式的“粗陋的平均主义”和“粗陋的社会主义”,竟会粗陋到吃不饱饭和“长草”的地步!“粗陋的共产主义”在某些元素上,与原始共产主义是有相同之处的,这就是人人平等,但很穷,很粗陋,二者都是人人平等地受穷的主义。邓小平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马恩则说,粗陋不是共产主义。小平的论断,可以说是马恩批判“粗陋的共产主义”的重要思想的回响。邓小平理论是真正的属于共产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
  
  毛泽东、邓小平,都希望中国人民尽快脱贫,但所设计的途径不同。毛泽东说,中国太穷了,需要尽快改变生产关系,以实现免于贫困的自由。邓小平则说,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水平,需要赶紧发展生产力,先富带后富,最后达到共同富裕。毛用的是“改变生产关系脱贫法”,邓用的是“发展生产力脱贫法”。显然,邓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真髓。  
  三  
  马恩批判“粗陋的平均主义”和“粗陋的共产主义”的重要思想,何以在很长时期内被忽略了呢?我想了几点原因。

    ★ 一、以往我们的“原典意识”不够强,即“ 直接向马恩请教”的意识不够强,对马恩原典的研究不深入,有些研究存在片面性。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过去全党很少学,一般党员根本不知道。对于《共产党宣言》,长期以来只看重“阶级斗争”和“消灭私有制”那部分内容,对其他内容重视不够。这样,本来在马恩原典上写得清清楚楚的批判“粗陋的平均主义”和“粗陋的共产主义”的内容,便被我们忽视了。

    ★ 二、改革开放之前,一些被称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实际上在相当程度上却违反了马恩基本原理的理论主宰了我们的思想,主要是斯大林模式的一些理论和毛泽东的那些“左”的理论,这妨碍了我们学习和重视马恩原典中批判两种“粗陋的主义”的思想。这种消极影响,至今也不能说完全消失。

    ★ 三、由于我国的生产力和科学水平曾长期落后,人们的眼界受到很大局限,也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对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解相当肤浅,甚至幼稚,所以,对“粗陋的平均主义”和“粗陋的共产主义”很容易接受,而对于马恩对这两种“粗陋主义”的批判却不加重视。

    ★ 四、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解,我们曾有过很大偏差,即忽视甚至否定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忽视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础作用,而夸大生产关系的反作用。这曾成为一种思维定势。于是,忽视马恩对两种“粗陋主义”的批判,看不出“粗陋的共产主义”的荒谬性,就是很自然的了。当然,还有其它一些原因,还需要总结。
  
  我认为,马恩批判“粗陋的平均主义”和“粗陋的共产主义”的重要思想,对于那些生产力本不发达而又进行了革命,并且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国家,是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的。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很发达,怎样选择合适的生产关系,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各项社会经济制度,是必须要处理好的重大问题。抚今追昔,我认为,我们应当重新学习马恩关于批判“粗陋的平均主义”和“粗陋的共产主义”的重要思想,这对于更加理性地认识我们历史上走过的弯路,准确地汲取教训,更加理性地认识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当把马恩的这一重要思想,看作是对我们的理论提醒,认真汲取历史上吃亏的教训,积极、稳妥地把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前进。[稿源:学习时报 ][编辑:刘纯]


《剧变社会中的中国腐败问题》连载(一)什么是腐败?

邵道生、光明观察刊发时间: 2007-1-24 http://guancha.gmw.cn

编者按:从本期起,我们将连续刊登邵道生先生的新作:《剧变社会中的中国腐败问题》(暂定稿),这是是尚末公开出版的一部书稿。本书是邵道生先生20余年研究腐败问题的一个“小结”,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和实用参考价值。

第一部分 腐败是权力者在利益诱惑下的权力蜕变

第1章 社会变革最剧烈变化阶段是腐败最容易出现的时期

★(一) 什么是腐败?
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3175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腐化是指国家官员为了谋取个人私利而违反公认准则的行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腐败定义为:“腐败是滥用公共权力以谋取私人的利益。”一个更为广义的定义是:“腐败乃是通过关系而有意识地不遵从,以图从该行为中为个人或相关的个体谋取利益。”(Tanzi,1995)

国际透明组织对腐败含义的解释是:“公共部门中官员的行为,不论是从事政治事务的官员,还是行政管理的公务员,他们通过错误地使用公众委托给他们的权力,使他们自己或亲近于他们的人不正当地和非法地富裕起来。”(国际透明组织,1995)

迈克尔•约翰逊采用广义的腐败定义,认为腐败是指对公共角色或资源的滥用,或公私部门对政治影响力量的不合法的使用形式。(引自Elliott,1997)这一定义更接近于政治腐败的含义。

大多数社会科学学者遵循《牛津英语词典》的腐败定义,从本质上与公共职位的责任联系起来。戴维•H.白利认为,腐败一词意味着不正当地使用权威以得到个人利惠,这种利惠不一定是金钱。但很多学者倾向于坚持认为“公共利益”的概念对阐述腐败这样的概念不仅是有用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为个别利益侵犯共同利益的行为是腐败。(引自王沪宁编,1990)

我国的一些学者认为:腐败是“党和国家公务人员滥用权力谋取私利,从而违反当时社会公认的纪律、法律和道德规范,并形成一定社会危害的一种畸型的政治行为和政治现象。”[2]

而我则认为,腐败就是利用公权公职采用不合法、不道德的手段,为自己、自己的家族、自己所属的小集团谋取私利的现象,简言之“腐败就是用公权谋取私利。”

古今中外的无数事实说明,因腐败而导致“人亡政息”、导致政权的垮台、灭亡,肯定是一个规律。

为什么?

因为对一个政权来说,腐败是一种无形的、但是能量又是极大的内蚀力、破坏力。

因为当一个统治集团权力腐败泛滥、过于强大、无法抑制时,就会使整个统治机器衰落、腐败、变朽,其结果就是政权的灭亡。

因为腐败是祸国殃民的,人民是这种权力腐败的最大的、最终的受害者,所以,必然会激起广大的人民反抗、暴动、起义(武装起义)等多种反抗形式。

它说明可怕的不是单个官吏腐败时,而是“阶层性官吏腐败”或“群体性的官吏腐败”。一般来说,在一个政权中单个官吏的腐败并不可怕,不管他权高位重到何种程度,都会被统治集团内的“健康力量”清除、消灭掉,然而当一旦当一个政权形成“群发性官吏腐败”或“集群性官吏腐败”时,其腐败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就会产生危及政权安危的“腐败了的既得利益集团”和强大的腐败势力,这时的政权内部,就会缺乏制约腐败发展的“健康力量”,最后只能导致政权的垮台,前苏联和前东欧社会主义政权的垮台就是最好的例子。

总之,就像美国政治评论家所评论的那样:“一个政权,一种已经确立了的制度,极少是被革命运动所推翻的;它通常都是由于自身的虚弱和腐败而倒塌的,革命运动随之在这片废墟上兴起,接管了已经成为真实的权力。”

 

发表一个评论

(如果你此前从未在此 Blog 上发表过评论,则你的评论必须在 Blog 主人验证后才能显示,请你耐心等候。)

关于

此页面包含了发表于August 11, 2008 06:08 AM的 Blog 上的单篇日记。

此 Blog 的前一篇日记是 格鲁吉亚宣布进入“战时状态” 美国指使?

此 Blog 的后一篇日记是 为什么主办一次奥运会对中国是如此重要?

更多信息可在 主索引 页和 归档 页看到。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此 Blog 中的日记遵循以下授权 Creative Commons(创作共用)授权.
Powered by
Movable Type 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