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恐专家首次透露奥运的最大“敌人” | (回到Blog入口) | 中国官方首披露地震时核试验堆遭遇 »

中美同意人道援助联合军演 建立两军互信

值得一生回味的50句凡人语(36-40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331296.html

 36、你是你的敌人,只有你才能打倒你;你是你的上帝,只有你才能拯救你。人的价值,在遭受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 37、要纠正别人之前,先反省自己有没有犯错。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 38、人若软弱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人若勇敢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有勇气并不表示恐惧不存在,而是敢面对恐惧、克服恐惧。 39、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40、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

: 2008-07-19 ▲□◆●■☆

国务院办公厅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

http://www.topyl.com/bbs/thread-417997-1-1.html

美军驰援台海:中国战机只能死守内地!

http://www.topyl.com/bbs/thread-417634-1-1.html

蒙古推迟在境内举行多国军演为北京奥运让道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news2/569/20080717/14974428.html

时代周刊 为何没人抵制北京奥运了

http://www.stnn.cc/ed_china/200807/t20080717_815112.html

Why Nobody's Boycotting Beijing

http://www.time.com/time/world/article/0,8599,1823561,00.html

北京为何重提“一中”、“统一”?

http://www.zaobao.com/yl/tx080717_501.shtml

特稿/北京奥运会的账不能这样算

http://www.stnn.cc/china/200807/t20080717_814954.html

鸟巢没屋顶 下雨怎么办?

http://www.stnn.cc/ed_china/200807/t20080717_814945.html

中美同意人道援助联合军演 建立两军互信

http://www.stnn.cc/glb_military/200807/t20080717_815055.html

李岚清忆申奥成功经过:以平常心完成最后陈述

http://news.sina.com.cn/c/2008-07-18/082715955546.shtml

 



美军驰援台海:中国战机只能死守内地!
http://www.topyl.com/bbs/thread-417634-1-1.html


  据7月16日出版的《环球时报》报道:美国《防务新闻》周刊7月14日文章

    ★ 原题:中国的空中力量针对台湾、美国

  中国努力实现空中力量现代化的主要目的,侧重于压制台湾空军和摧毁重要地面目标。不过,解放军也在为美军的介入做准备。

  解放军空军在演练四种类型的空中作战:空中进攻、空中防御、空中封锁和空降。所有这四种作战方式都着眼于美国可能介入的台海战事。

  兰德公司中国军事问题专家罗杰克里夫说:"当与敌方空军作战时,解放军特别倾向于在地面实施攻击,而不是在空中迎战,这可能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战斗机和飞行员与美国和台湾相比处于劣势。"

  中国人对付美军的战略主要是阻止,但他们相当清楚美国的实力。如果美国全力驰援台湾,解放军空军很可能转向战略防御,保护关键的飞机资产。

  一名前美国国防部官员说:"如果台海发生冲突,解放军会先用战机发起进攻。"不过,如果美国空中力量加入作战,"开始攻击中国沿海机场、地对空导弹和雷达基地,解放军空军将被迫迅速转向防御。它将不得不把军机转移到远离沿海的地方,这将影响其出战能力"。

  这名官员说:"关键还看训练。"他表示,解放军空军会继续扩大空战机群,包括更多歼-10和歼-11,但飞行员的训练针对什么任务?他说:"这些飞机的真正角色是什么?空对空或空对地打击吗?如果不为某个特定角色训练,不可能什么都精通。"中国想提高联合作战能力,但"看看解放军空军所谓的联合作战训练,几乎都是对抗训练",比如空军攻击海军或陆军,或者反过来。

  关于中国空军是否计划向台海之外的关岛或夏威夷投放兵力也存在辩论。中国试图采购更多伊尔-76加油机,但因为价格分歧而搁浅。

  《中国的大战略和海权》一书作者托马斯凯恩表示,中国公布了一张歼-10战斗机在空中加油的照片,"它一定是想让外界相信,中国在给空军提升投放能力"。

  那名前美国国防部官员说:"我总听人说解放军空军控制能力超越了台湾,但这都弄错了。"他说:"推论过程类似这样:解放军空军正扩大加油机机群,现在它能飞得更远。那又怎样?给我一个例子,解放军空军如何使用加油机,它的目标是什么,在大的外交环境下发生战争的可能性有多大,他们会在什么情况下攻击目标?"▲(作者温德尔明尼克,汪析译)


蒙古推迟在境内举行多国军演为北京奥运让道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news2/569/20080717/14974428.html


2008-07-17 国际在线-世界新闻报《世界新闻报》特约记者/卢琛
    
    每年8月,蒙古国都要与美国、韩国等多个国家联手举行代号为“可汗探索”的军事大演习。这一年一度的例行演习被国际军事观察家和政治分析家视为蒙古游走中、美、俄三大强国之间,寻求最大发展空间的微妙平衡手段。然而,引人注意的是,今年的“可汗探索”演习却因为北京奥运会而推迟一个月举行。这一调整意味着什么呢?
    
    ★ 奥运会禁飞不能借道
    
    7月11日,美国著名智库詹姆斯顿基金会的约翰•CK•戴利发表文章透露,蒙古国武装部队主持的“可汗探索2008”多国联合军演,由例行的每年8月推迟到9月5日举行,原因“涉及北京奥运会”。
    
     蒙军总参谋部的一名高级军官7月15日证实了这一情况:“今年的‘可汗探索’演习推迟一个月举行,原因就是我们的东方邻国8月举行奥运会。在奥运会期间,中国政府禁止任何其它国家的军用飞机飞越中国领空。按往年的惯例,前来内陆国家参加军演的多个国家参演官兵、武器装备都是经中国政府批准,从其领空运入我国。由于北京奥运会按国际惯例采取安保措施,禁止外国军用飞机,或外国武器装备飞越其领空,对此,我们表示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决定将演习推迟。这也是自2001年‘可汗探索’演习开始以来第一次推迟举行。我们的参演伙伴也对此表示充分的理解。”
    
    “可汗探索”是多国联合军演,去年8月1日至16日举行的演习,除蒙古本国600名官兵外,还有美国、韩国、孟加拉国、汤加、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柬埔寨等国派官兵参演。俄罗斯、中国和日本派观察员现场观摩。

    ★ 太平洋美军忙于保布什
    
 本年度演习延期也得到美国军方的大力支持。据《蒙古消息报》披露,“可汗探索”年度国际军事实战演习小组7月1日举行会议讨论演习的地点和时间。会议期间,美军太平洋总部的代表也提出演习应推迟,除了北京奥运会期间禁飞的因素,太平洋总部高层将领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也要分出相当的精力保证奥运会的安全。
    
 美国总统布什直飞北京参加奥运会开幕式,大批的美国运动员到北京参加奥运会,而太平洋美军是奥运会安保行动的“自然组成部分”。太平洋总部到时要派空中力量护卫布什专机直到中国空域,而部署在阿富汗及西太地区的美军也要确保恐怖分子不会在其管辖责任区内出现,所以太平洋美军不能腾出更多精力来保证“可汗探索”演习的举行。
    
    据悉,参加今年演习的国家数量大大少于往年。蒙古国向多国发出参加演习的邀请,但只有尼泊尔、印度、泰国和美国四个国家表示可以参演,其它国家都一直没有回应。中国和法国同意派观察员观摩演习。
    
     ★ 推迟军演有战略考虑
    
 蒙古国是上世纪90年代弃苏联阵营转向寻求“真正独立”,并投身西方国家尤其美国的。不过,由于它在地缘上居于俄罗斯与中国两个大国之间,加上又是内陆国家,所以蒙古国采取的是“游走强国之间”的政策。比如说它有上海合作组织观察员的资格,也派军官观摩上合组织的军演,但它却在悄悄地加强与美国及亚洲有影响国家的军事合作。
    
    “ 可汗探索”演习不仅让蒙古国与美国有直接的军事关系,还让它有了与亚洲多国进行军事接触的机会。为平衡与中国、俄罗斯之间的关系,蒙古最近4年间还与印度举行演习。蒙古总参谋部高级官员私下里谈论说:“十分期待新时期印度这个传统朋友也能帮蒙古克服夹在几个大国之间的困境。”
    
    而对美国来说,蒙古是美国揳入中俄之间的“肉中刺”。事实上,美国一直希望将蒙古纳入其亚太军事战略体系之中。美国以反恐为幌子,利用与蒙古举行联合军事演习的机会,在蒙古境内设立了雷达测控和电子监控站点,并在边境地区提供巡逻无线电通讯和工程支援。
    
    美国兰德公司曾经出炉一个报告,认为美国一旦与中国开战,美国从蒙古秘密基地出发的特种部队,将为美国空军精确寻找指示大庆油田等目标,切断可能的中俄石油管道,破坏京哈铁路,切断东北与内地交通进行心理战。如果在蒙古设置军事基地,只需部署部分机动部队和中程导弹,即可起到由北亚、东亚直至中亚地区的战略威慑作用。
    
    不过,蒙古国显然有自己的考虑,那就是决不向包括美国在内的任何一个超级大国提供永久性的军事基地。不像其邻国哈萨克斯坦,现在居然让俄罗斯与美国同时在本国设立军事基地。相反,蒙古国追求的最好结果是:像瑞士一样成为一个中立的国家。因此,蒙古此次“照顾北京奥运”,顺手推舟地推迟军演也是一种战略考量。▲
 

国务院办公厅内设机构及人员编制规定
http://www.topyl.com/bbs/thread-417997-1-1.html


    中新网7月17日电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办公厅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已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该规定。规定全文如下:

  国务院办公厅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

  根据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和《国务院关于机构设置的通知》(国发〔2008〕11号),设立国务院办公厅,为协助国务院领导同志处理国务院日常工作的机构。

  一、职责调整

  强化服务职责,加强应急、督查工作,进一步发挥参谋助手和运转枢纽作用。增加指导、监督全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职责。

  二、主要职责

  (一)负责国务院会议的准备工作,协助国务院领导同志组织实施会议决定事项。

  (二)协助国务院领导同志组织起草或审核以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名义发布的公文。

  (三)研究国务院各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请示国务院的事项,提出审核意见,报国务院领导同志审批。

  (四)督促检查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对国务院决定事项及国务院领导同志指示的贯彻落实情况,及时向国务院领导同志报告。

  (五)负责国务院值班工作,及时报告重要情况,传达和督促落实国务院领导同志指示。

  (六)协助国务院领导同志做好需由国务院组织处理的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七)指导、监督全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八)办理国务院和国务院领导同志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责,国务院办公厅设9个内设机构:

  (一)秘书一局。

  办理国务院全体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等会务及国务院领导同志内事活动、政府信息公开、文电收发运转和国徽印鉴管理、信息、档案、公文核稿、文印、机要通信和机要文件交换、办公厅保密、《国务院公报》和《国务院大事记》编辑等方面的工作。

  (二)秘书二局。

  办理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国土资源、环保、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铁道、水利、农业、商务、银行、审计、国资监管、海关、税务、工商管理、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统计、林业、旅游、气象、证券、保险、电力监管、扶贫、供销、贸促及港澳经济等方面的文电、会务和督查调研工作。

  (三)秘书三局。

  办理教育、科技、国防、外事、政法、民族、监察、机构编制、民政、文化、卫生、人口计生、广电、新闻出版、体育、知识产权、宗教、参事、机关事务管理、港澳台侨、法制、地震、自然科学基金、妇女儿童、残疾人工作等方面的文电、会务和督查调研工作。联系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军队、宣传、统战等方面的工作。承办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

  (四)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国务院总值班室)。

  负责国务院值班工作,及时报告重要情况,传达和督促落实国务院领导同志指示;组织开展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协助国务院领导同志做好有关应急处置工作;办理安全生产、信访以及国务院应急管理方面的专题文电、会务和督查调研工作。

  (五)督查室。

  组织开展重大专项督查,承办与有关中央机关联合开展的督查工作;组织拟订国务院办公厅督查工作制度和工作规划,指导和协调国务院办公厅有关司局的经常性督查工作。

  (六)电子政务办公室。

  负责国务院领导同志办公室和机关的政务信息化规划、建设、技术与安全保障,以及中南海北区有关会议、活动的多媒体技术服务;组织开展中央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运行管理和内容保障工作;负责国务院办公厅联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各部门计算机网络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七)人事司。

  负责机关的人事管理、机构编制、教育培训和外事工作。

  (八)行政司。

  负责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服务事务和机关的后勤管理工作。

  (九)财务室(副司局级)。

  负责机关财务、国有资产管理;制定机关政府采购工作相关制度,承办机关政府采购计划、合同审批工作,监督机关政府采购执行情况。

  机关党委 负责机关的党群工作。

  离退休干部局 负责机关的离退休干部工作。

  四、人员编制

  国务院办公厅机关行政编制为519名(含两委人员编制、援派机动编制、离退休干部工作人员编制)。其中:国务院秘书长1名、国务院副秘书长9名(含兼职),司局级领导职数43名(含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2名、离退休干部局领导职数3名)。

  五、其他事项

  (一)管理国家信访局。

  (二)所属事业单位的设置、职责和编制事项另行规定。

  六、附则

  本规定由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其调整由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按规定程序办理。工作,及时报告重要情况,传达和督促落实国务院领导同志指示。▲



时代周刊 为何没人抵制北京奥运了
http://www.stnn.cc/ed_china/200807/t20080717_815112.html


来源:美国《时代》杂志 星岛环球网 www.stnn.cc

  几个月来,媒体纷纷猜测,布什总统会不会缺席北京奥运炫耀的开幕式以表达他对中国人权状况的不满。到本月初,白宫宣布布什确实要出席中国8月8日的亮相派对。日本首相福田康夫迅速追随,大部分欧洲领导人也如此,当中包括欧盟轮值主席萨尔科奇——尽管几个月来活动家都在呼吁他不要出席,以抗议中国在西藏、苏丹及津巴布韦问题上的做法。

  那跟20世纪80年代初迥然不同。当时冷战处于高峰期,奥运抵制被视为破坏对方阵营的盛大派对的机会。这一次,大家似乎没有兴趣这么做了。参议员马侃和奥巴马双双宣称如果他们是总统他们就会抵制,但空洞的修理中国论长期以来就是两党在总统竞选中的主要话题。当权的领袖们则会更加留意中国在日益动荡的世界经济中的巨大影响力,知道和中国政府保持良好关系的重要性。因此G8中只有三位领袖(英国首相布朗、德国总理默克尔和加拿大总理夏巴)打算缺席奥运开幕式,他们都坚称他们的决定是基于行程安排,而不是基于政治。(例如布朗应该参加北京奥运的闭幕式,届时中国官员会把火炬传给2012年奥运的主办方。)

  推动抵制的活动组织发现自己相对孤立,而且大部分人从一开始就意识到缺席奥运可能性不大。如今在多数政府眼中,奥运是一种国际机制,让各国超越一切分歧聚在一起,让它们在友好的体育比赛当中表达它们共同的人性光辉;此刻给奥运加上政治条件将威胁到未来的奥运。因此,希望在人权问题上向中国施压的活动家被迫采取更为灵活的姿态。

  华盛顿整顿苏丹专责小组(Sudan Divestment Task Force)没有呼吁各国抵制奥运,该组织的主任斯特灵(Adam Sterling)表示,“运动正变得更加精明。我们计划融合胡萝卜与大棒,而不是单纯叫人们退出。”人权活动家的压力可能迫使斯皮尔伯格辞去奥运开闭幕式艺术顾问职务,但把奥运抵制当作政治武器的想法并没有因此复苏。▲(作者 Vivienne Walt)


译文为摘译,英文原文

Why Nobody's Boycotting Beijing
http://www.time.com/time/world/article/0,8599,1823561,00.html


Wednesday, Jul. 16, 2008 By VIVIENNE WALT / PARIS

After months of media speculation about whether President Bush would skip the splashy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Beijing Olympics to signal his dissatisfaction over China's human rights, the White House announced earlier this month that the President would indeed attend China's coming-out party on August 8. Japanese Prime Minister Yasuo Fukuda quickly followed suit, as did most European leaders — including Nicolas Sarkozy (current holder of the rotating European Union presidency) despite months of pleas from activists that he stay away to protest China's crackdown in Tibet, and its close ties with the regimes of Sudan and Zimbabwe.
 
That's certainly a far cry from the early 1980s, when the Cold War was at its peak and Olympics boycotts were — for a brief period — seen as an opportunity to spoil the other camp's blowout party. This time around, there seems to be little appetite for sticking it to the host country. Sure, Senators John McCain and Barack Obama have both claimed that they would have boycotted the ceremony if they were in the White House, but empty China-bashing has long been a bipartisan staple on the U.S. presidential campaign trail. Leaders in power are more mindful of China's colossal clout in an increaseingly shaky world economy, and therefore of the importance of keeping good relations with its government. That's why only three G-8 leaders — British Prime Minister Gordon Brown, German Chancellor Angela Merkel and Canadian Prime Minister Stephen Harper — will sit out the opening ceremony in Beijing's National Stadium, and all have insisted their decision was based on scheduling rather than politics. (Brown, for example, is obliged to attend the Beijing Games' closing ceremony just 16 days later, when Chinese officials pass the torch to the hosts of the 2012 Games, to be held in London.)

Activist groups pushing for a boycott have found themselves relatively isolated, and most recognized from the outset that a stay-away from the Games was unlikely. The Olympics are viewed today by most governments as an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 that brings countries together across all differences, allowing them to express their shared humanity in friendly athletic competition; making the Games conditional on the politics of the moment would threaten the future of the Olympics themselves. So, activists looking to press China on its human rights record were forced to be more flexible.

"Campaigns are becoming much more savvy," says Adam Sterling, director of the Sudan Divestment Task Force in Washington, which stopped short of calling for countries to boycott the Olympics. "We are blending carrots and sticks rather than just arguing for people to pull out." U.S. activists last year published full-page advertisements in newspapers branding the Beijing Games the "Genocide Olympics," because China's arms transfers to Khartoum had reinforced the Sudanese government's efforts in the five-year Darfur conflict that has claimed many thousands of lives. Pressure of that type may have shamed Steven Spielberg into resigning as an artistic adviser on the Games' opening and closing ceremonies, but it has not prompted any revival of the idea of Olympic boycotts as a political weapon.

The use of that tactic began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ago, when the Netherlands, Switzerland and Spain kept their athletes away from the 1956 Games in Melbourne to protest the Soviet Union's crushing of that year's Hungarian democracy uprising. A separate boycott saw Cambodia, Egypt, Iraq and Lebanon stay home in protest against that year's Suez Canal crisis. Neither conflict had anything to do with the host nation. And since few of the boycotters were likely medal contenders, the action had very little impact on the Games themselves.

Still, boycotts continued over the next three decades. In 1976, more than 20 African countries refused to send teams to the Montreal Games in protest against New Zealand sending its rugby team to play in apartheid South Africa, at the time subject to an international sports boycott. In 1980, following the Soviet invasion of Afghanistan, President Jimmy Carter tried to have the Olympics moved from Moscow to Athens, and then, when that failed, kept U.S. athletes home. The Soviets retaliated in 1984, when they and their Eastern European satellite states boycotted the Los Angeles Olympics. At the last Olympiad of the Cold War, only North Korea, Cuba, Nicaragua and Ethiopia stayed away from Seoul in 1988. The four subsequent Olympiads were boycott-free, which made calls for a stay-away from Beijing a long shot, at best.

Human-rights groups, in fact, say they long ago concluded that they were better off using the Olympics' massive media blitz to highlight China's repressive laws. Some also believed that Beijing's strong desire to present a modern, open image during the Olympics would force changes inside the country. "We definitely hoped that China would be motivated to make some substantive improvements," says Corinna-Barbara Francis, China researcher in London for Amnesty International, which refrained from supporting a boycott. But those hopes have been dashed as China has recently cracked down hard against human-rights activists, for fear that demonstrations could mar the Games, says Francis. Among those jailed is Yang Chunlin, who was sentenced to five years last February after organizing thousands of people to sign a petition entitled: "We want human rights, not the Olympics." For now, that call has gone unheeded.


北京为何重提“一中”、“统一”?
http://www.zaobao.com/yl/tx080717_501.shtml


    (2008-07-17)最近,中共领导阶层在几个不同场合先后抛出“一个中国”原则与“和平统一”的话题,难道不久前两岸才建立的“搁置争议,共创双赢”共识,又要出现新的转折吗?

  6月23日,中共国台办主任王毅在北京会见日本众议员代表团时,表示大陆将会推动和平统一,希望日本不要反对。而在7月9日杭州举行的“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研讨会中,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秘书长辛旗发表演说时也特别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以推动两岸和平统一。

    ★ 意在加大谈判筹码

无疑,北京有意藉他们之口,对台北传达一些信息。

    ◆ 首先,在两岸快速改善关系之际,北京表明仍将坚持“和平统一”的立场。显然,坚持和平统一是中国大陆内部各个势力妥协的结果。许多大陆人士认为,改善两岸关系如果只是为了帮助台湾经济脱困,对北京意义不大;但若改善两岸关系是为和平统一铺路,则较能为各方所接受。

  台北朝野政党最近对马政府是否恢复国统会吵得沸沸扬扬。事实上,绿营只是质疑蓝营有意恢复国统会,但不少国民党立委也认为是多此一举。这也让北京警觉,如果北京再不为“和平统一”重新定调,“和平统一”这个名词可能从此步入历史。

  ◆ 其次,王毅在杭州会议致词时,引述中共总书记胡锦涛谈话,指出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基础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以深化互利双赢的两岸交流合作。

  辛旗则在演说中首度提出“和平发展”的十六字政治意涵,即“和平发展、构建框架、遏制台独、逐步统一”。他表示,和平发展只是一个过渡阶段,此阶段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构建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什么问题都可以谈的基本框架,最后实现两岸逐步统一。

  2005年3月4日以来,胡锦涛曾多次重申“胡四点”,指出只要两岸承认“九二共识”,就可以构建一个两岸什么问题都可以谈的基本框架。然而,6月间陆委会与海基会领导阶层有关“九二共识”的谈话,却让北京觉得自己只是一厢情愿。先是陆委会主委赖幸媛在演讲中以讲稿过长为由漏念“九二共识”,接着海基会董事长江炳坤又说“九二共识”的文字不会列入两岸谈判文件。从谈判学的角度来看,既然台北有意贬抑“九二共识”,北京自然要加码到“一个中国”,才能在谈判桌上有议价空间。

  ◆ 第三,经过几个月的观察,北京认为,虽然民进党在总统大选惨败,但540万选票 (42%) 不容轻估,且台湾意识仍然高涨,显示台独势力基本盘势仍在,而担心台湾可能再次政党轮替。

 这也正是辛旗坚持要在“和平发展”十六字政治意涵中列入“遏制台独”的主要原因,因为北京认为两岸关系要和平发展,根本的战略问题就是共同反对台独,不让台独卷土重来。稍早,中共中央军委会传出对马英九的“不独”颇有意见,认为应该“反独”才是,从辛旗的演说来看,应是其来有自。

    ★ 两岸关系将有新变化?

  从王毅与辛旗的谈话来看,他们在有些方面倒也不是全无弹性。像是王毅提到如何把握两岸互动中政治、经济、社会与外部环境的复杂关系,以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会遇到哪些障碍与风险等,都是很实际的问题。而辛旗表示,基于对国民党力抗台独的“补偿原则”,北京理应协助台北解决国际空间的参与问题,并进行两岸外交休兵,也相当务实。不过,在大方向与大原则方面,他们却紧抓不放,跟着领导走。

  自2005年3月14日人大常委会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以来,北京的对台政策即是“防独”优于“促统”。而自今年3月26日胡锦涛与美国总统布什在电话会谈中同意“九二共识”是两岸复谈关键之后,北京也少提“一个中国”。今年4月博鳌会议期间,在当时准副总统萧万长抗议之下,中共商务部还被迫撤回含有“一个中国”文字的新闻稿。

  在台湾经济不景气,迫切需要大陆在两岸经贸政策配合之际,北京频频抛出“一个中国”与“和平统一”的议题,不无可能是要趁机重新掌握两岸谈判的主导权,并作为讨价还价的筹码。

  然而,在马英九“不统、不独、不武”竞选承诺与两岸“搁置争议,共创双赢”共识言犹在耳之际,如果“一个中国”与“和平统一”真是北京构建和平发展框架所坚持的要件,而未注意到大多数台湾人民的感受,实不啻是预告两岸目前和顺的关系可能又有新的变化。 ▲ 作者是淡江大学美国研究所教授


特稿/北京奥运会的账不能这样算
http://www.stnn.cc/china/200807/t20080717_814954.html

星岛环球网 www.stnn.cc 美国《华尔街日报》16日刊登专栏作家Geoffrey A. Fowler和Stacy Meichtry名为《为奥运算算帐》的文章,洋洋洒洒两千字,说的是中国为北京奥运会的投入总计420亿美元(约2864亿人民币),让人怀疑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为一场仅持续两周的体育秀如此大举开支是否合理。

  文章详细解读了北京奥林匹克研究中心所估算的奥运支出情况表(如左图),着重指出北京用于道路、地铁、机场等基础设施的费用为1800亿人民币,用于环保的费用为731亿。并引述一些发展问题专家的怀疑称,中国为奥运如此耗资巨大是否传递了错误的信息,毕竟中国经济在过去30年虽经历了迅猛增长,但仍有数亿人生活在贫困中,政府在医疗和其他社会福利方面的支出一直都低于其他方面的投入。

  言外之意即北京拿2500多亿巨款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环保建设,既不是奥运直接支出,又有违以民为本,实在是过于奢侈了。

  笔者却以为《华尔街日报》这种算法既不符合实际情况也不符合会计学原理。他将北京的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当作一次性支出,以此得出奥运耗资巨大、奢侈无度的结论。可是,基础设施建设并不是毕其功于一役,并不是奥运开完就不用了的。道路、地铁、机场等设施并非为奥运而生,奥运之后,他们还要为北京的城市发展继续发挥作用的。

  而用于环保方面的费用更是必不可少。北京在申奥时就已承诺要改善空气质量,打造绿色奥运,这项投资在奥运之后同样要发挥积极的作用。

  刨开2500多亿这笔占了总支出88%的巨额费用,北京用于奥运安保、运营、场馆建设的费用共是318亿人民币,《华尔街日报》特别提到了造价高昂的“鸟巢”不符合中国国情。

  这种说法是不顾历史也不管现状的。北京的工人体育馆已有47年历史,无论在设备还是外型上都远难迎合现代体育项目的要求,北京作为中国首都,建一座现代的国家体育馆并无不当,只是借了奥运会的东风把这件早该做的事情做了而已。况且“鸟巢”在奥运后还可用于其他体育赛事和大型活动,同样不是一次性的消费。

  不同的城市,为举办奥运会所要做的硬件准备差别并不大。打一个形象的比喻,奥运会相当于一个大家轮流坐庄的大餐,不论谁主办,大家都要集体去主办方家里吃饭,这个人数并不随着主办方的不同而有太多的变化。

  所以,就每个城市在举办奥运会之前在城市建设上的开支而言,越是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城市,原有的条件就好一些,需要开支的也就相对少一些;而越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中城市,这种折腾的量也就要相对大一些。

  比较典型的是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当时洛杉矶的城市格局已基本完成,聪明的尤伯罗斯所想出的一切办法,都是想尽量减少奥运硬件设施建设对洛杉矶城市发展的冲击,当年的奥运会最终盈利2.2亿美元,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

  而在北京,表面上的确为了2008年奥运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目前所做的事情都是北京在城市发展的这个阶段所必然要进行的,只不过现在把建设集中做了而已。

  从长远来看,奥运对中国未来经济增长还有明显的拉动作用,在旅游、商业、地产、建筑、交通、体育、科技信息、电信等八大产业领域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更为重要的是,举办奥运对中国国运的标志性意义十足,北京要通过奥运走向世界,要用奥运印证中国崛起,奥运,可不仅仅是一场声势浩大热闹非凡的SHOW。(文/星岛环球网 曾晶)▲


鸟巢没屋顶 下雨怎么办?
http://www.stnn.cc/ed_china/200807/t20080717_814945.html


    来 源:华尔街日报 星岛环球网 www.stnn.cc:北京奥组委为奥运会可谓是殚精竭虑,不过他们现在又多了一个担心问题:下雨。

  中国国家媒体报道,根据对国家体育场附近天气状况的历史分析,国家气象局预计奥运会开幕式当天的降雨概率为41%。而根据北京地区的历史气象资料分析,当天北京地区的降水概率更高,接近50%。即使一项较为乐观的预测也显示,奥运期间北京的天气可能会比较闷热。

  对奥运开幕式而言,降雨可能会很扫兴;而且北京的国家体育场是没有屋顶的。

  这座能容纳90000个座位的体育场最初打算安装一个精心设计的可开启屋顶。这个屋顶也是体育场呈现出钢筋混凝土的篮子形状、继而得名“鸟巢”的原因之一。但后来有关部门取消了屋顶设计,从而省下了10%的建设成本以及15,000吨用钢量。不过,即使取消了屋顶,这个体育场也还是耗费了45,000吨钢材。

  不过没关系,北京规划者有了新想法:如果没有屋顶,那就干脆阻止降雨好了。

  多年以来,中国气象学家一直在试验人工影响天 ,向云层发射化学炮弹进行人工降雨,或是明显阻止降雨。

  可不幸的是,观众可能会感到遗憾,因为官员们表示他们的技术有一定限制。媒体报道,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副司长陈振林表示,人工影响天气只能对一些小范围或是比较弱的降水云系产生影响;如果遭遇强降雨,就没有办法了。

  所以,如果你有幸得到开幕式门票,到时记得带上伞。

  但北京奥组委规定看台上禁止打伞。

  那么,雨衣怎么样?(作者 Shai Oster)▲


中美同意人道援助联合军演 建立两军互信
http://www.stnn.cc/glb_military/200807/t20080717_815055.html


    星岛环球网 www.stnn.cc【星岛网2008-07-17讯】美国太平洋军区司令基廷上将17日表示,已与中国广州军区司令员章沁生中将达成共识,计划于不久的将来举行美中人道援助联合军事演习。这将为建立两军间的互信铺路。

  美国之音报道,基廷说,中、美海军过去举行过联合军事演习,不过,这次是在陆地上进行救灾联合军事演习。如果这项计划实现,那将是美中两国军队首次在陆地上进行模拟天然灾害的联合演习。过去两国海军曾共同举行过海上搜寻和救援演习。

  基廷表示,他与章沁生达成初步协议,希望今年底以前开始进行联合演习计划的草拟工作,并于十五至十八个月后展开演习。

  基廷透露,他曾劝中国将领们不要扩张尖端军力,例如发展航空母舰。不过,如果他们还是执意要发展,那么双方就有必要举行联合演习,以期建立两军间的互信,并使相关军力的使用透明化。

  基廷说,只要两军间建立互信并日益成长,“我就不会太忧心他们在那些尖端军力方面的发展。”

  基廷还证实,布什政府决定冻结对台湾军售,但是他补充说,华盛顿依然致力于台湾的防卫。基廷还提到最近台海两岸关系的升温,中国、台湾的双边会谈以及两岸进一步开通包机直航以及增加旅游业务等。▲


李岚清忆申奥成功经过:以平常心完成最后陈述
http://news.sina.com.cn/c/2008-07-18/082715955546.shtml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8日 人民网-人民日报

  编者按 在北京奥运会大幕即将拉开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7年前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体会议上,做最后申奥陈述的8位陈述人——李岚清、刘淇、袁伟民、楼大鹏、王伟、邓亚萍、杨澜、何振梁。他们在异常激烈的申办竞争中,团结奋战,顽强拼搏,北京终于获得奥运会的主办权。7年前的陈述,7年后的现实。重温申奥成功的场景,讲述激动人心的故事,介绍当时的陈述如何变成了今天的现实,本报今起推出“昔日的陈述 今日的现实”栏目,刊登对8位陈述人的独家专访。

  火热的7月,举国上下迎奥运的热情,像盛夏的天气一样不断升温;英姿勃发的北京,正准备张开双臂,欢迎来自五洲四海的宾朋。

  火热的7月,更让我们想起7年前的7月那个申奥成功的日子;想起在莫斯科那场白热化的竞争中,北京申奥代表团的陈述人。为此,记者在京采访了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

  ★ 以平常心 完成申奥最后的陈述

  回忆在莫斯科申奥的日日夜夜,李岚清感慨地说:“时间过得真快,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转眼距奥运会开幕只有20多天了。”

  2001年7月10日,李岚清抵达莫斯科, 7月13日,他率北京申奥代表团,向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体会议做最后的申奥陈述,并见证了北京成功获得第二十九届奥运会的主办权。

  李岚清说,到了莫斯科,他感到承担陈述任务的同志有些紧张,怕申奥不成功无颜回去见“江东父老”。他就向代表团其他领导同志提出,要给大家“减压”,要大家以平常心对待。他说,申奥不仅是北京,也是全国人民的愿望。国际奥委会委员们投的票,既是投申办城市的票,也是投申办城市所在国家和人民的票,况且北京奥申委和中央有关部门的同志们已经按照国际奥委会的要求做了大量工作,委员们心中已有了投票意向,不会因为陈述水平的高低有太大的改变,因此,只要正常发挥,就不会影响投票结果。他认为,由于大家都比较放松,最后陈述时表现得很好。

  这样的国际性会议,对发言时间有严格限制,李岚清考虑,除了代表中国政府对北京申奥再次表示支持和承诺,还应当说些什么?“我想,要讲一讲别的国家在奥林匹克运动中没有做和做不到的事情,于是,我讲了三个方面:一是我们已经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建设了36座大中型体育场馆。当时还没有哪个国家包括发达国家这样做。大家听了觉得有说服力。二是如果此次奥运会产生盈余,我们将用它来建立一个奥林匹克友谊合作基金,用于帮助发展中国家的体育事业。如果发生赤字,中国政府将自己承担。这充分说明了中国政府申奥的诚意。三是中国政府一直重视全民健身运动,人民的健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新中国建立以来,平均预期寿命已从35岁增加到70岁。这点也让人信服。”

  这篇陈述报告,全文只有700多字,陈述只用了3分钟,既有力量,又有感情,而且明白晓畅。我问岚清同志,您当时是用英文陈述的,陈述报告是如何产生的?他说,为了力求口语化,是他自己直接用英文起草的。当然,起草好以后,也征求了有关同志的意见,请江泽民、朱镕基同志最后审定。
 
 ★ 激情放歌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2001年7月13日,北京时间22时10分, 当萨马兰奇宣布:“2008年夏季奥运会主办城市是——北京”时,举国欢腾,群情振奋,真是“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

  那个晚上,盛夏的莫斯科和北京一样炽热。“在莫斯科的同志们,以及支持我们申奥的外国朋友和华侨华人都非常高兴。当晚就在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举行了联欢会和答谢外国朋友的招待会。联欢会前,江泽民同志打电话给我,向北京申奥成功表示热烈祝贺,并请转达他对北京市申奥代表团和驻俄使领馆全体同志的亲切慰问,向支持北京申奥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致意,向国际奥委会、萨马兰奇主席和为北京申奥作出努力的朋友们表示感谢。联欢会上,大家载歌载舞,情绪激动,当时我讲了一段话,讲着讲着自己也激动起来,情不自禁地带领大家呼起口号‘祖国万岁!人民万岁!’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喊出这两句口号?事后我想,因为我脑海里深深铭刻着两个词——祖国和人民。没有繁荣强大的祖国,没有人民的支持,是争取不到奥运会主办权的,所以申奥成功应归功于祖国,归功于人民。后来我篆刻了三方印章,‘北京奥运’、‘祖国万岁’、‘人民万岁’,还刻了边款‘预祝二○○八年北京奥运会圆满成功’,以志纪念和表达我的心意。今年4月27日,在国家大剧院举办我的篆刻展和我作篆刻讲座时,我将这三方印章一并赠送给了北京奥组委。”

  讲到这里,岚清同志告诉我一个小插曲。在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体会议召开前两天,他宴请俄罗斯政要和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卢日科夫和他是朋友,又都是音乐爱好者,武韬大使便请来俄罗斯音乐家助兴。当乐队奏起《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旋律时,卢日科夫问他会不会唱,他说会唱。在卢的建议下,他们一起演唱了这首歌曲。令卢日科夫惊奇的是,这位来自中国的国家领导人竟能用俄文唱出全部四段歌词。卢风趣地说:即使在俄罗斯,能记住四段歌词的人也已经很少了,我俩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会唱四段歌词的人。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是为1957年世界青年和大学生联欢节创作的歌曲,当时李岚清正在苏联实习,被邀请参加联欢节。他说:“我是1956年学会的,可能也是中国人中最早会唱这首歌的人之一。”

  歌一唱完,现场气氛热烈起来。在友好的氛围下,李岚清提出,希望卢日科夫能支持中国代表团在莫斯科的申奥活动,卢很痛快地说:“没问题,包在我身上!”卢日科夫确实帮助中国在莫斯科申奥营造了良好的环境。“至今想起来,我仍对这位市长心怀感激!”

  “还有个小插曲值得一提,”李岚清说,“为举行这次外国朋友答谢会,使馆发出近2000份请柬。备下的近2000份饭菜,是武韬大使最担心的事,万一申奥不成功,这2000份饭菜怎么办?他向我表达了这份担心,我说我们努力争取申奥成功吧。当宣布北京申奥成功时,武韬如释重负地说了一句,这些饭菜终于有人吃了!”

  ★ 预祝和相信 北京奥运会圆满成功

  当我问及岚清同志,作为申奥的当事者,今天的见证人,7年前的陈述,如今是否变成了现实?他认为,北京奥运会的筹办情况,是有目共睹的。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和各地区、各部门的大力协同下,北京奥组委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奥运场馆建设、环境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北京市和全国各地还不断加强体育基本公共服务,人民群众热情支持奥运,参加体育活动的条件逐步改善。可以说,奥运会的多元功能,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谈到对奥运会有什么期待,李岚清说,北京奥运会期间,全世界参赛运动员都集中到这里,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这里,这是世界了解中国的大好机会,展示中国良好形象,每个人都有责任。

  李岚清曾分管体育工作,他常说,综合国力的增强离不开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而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为此,多年来,他身体力行,无论多忙都要挤出时间锻炼,网球和游泳是他最喜爱的体育活动。

  进入7月,媒体的奥运宣传报道也不断升温。如何评价当前的奥运报道?岚清同志爽朗一笑:“两个字,很好!”他最后说:“在这里,我想通过人民日报表达一个心愿:预祝北京奥运会圆满成功!”他又补充一句:“平安奥运”最重要。(记者 温红彦)▲

发表一个评论

(如果你此前从未在此 Blog 上发表过评论,则你的评论必须在 Blog 主人验证后才能显示,请你耐心等候。)

关于

此页面包含了发表于July 19, 2008 06:06 AM的 Blog 上的单篇日记。

此 Blog 的前一篇日记是 反恐专家首次透露奥运的最大“敌人”

此 Blog 的后一篇日记是 中国官方首披露地震时核试验堆遭遇

更多信息可在 主索引 页和 归档 页看到。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此 Blog 中的日记遵循以下授权 Creative Commons(创作共用)授权.
Powered by
Movable Type 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