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度报道: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启动内情 | (回到Blog入口) | 中国军事专家指出、救灾检验解放军实战能力 »

中国目前最大隐忧:震灾导致水灾

1994718,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其中包括把住房实物福利分配的方式改变为以按劳分配为主的货币工资分配方式、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等。《决定》的出台,开启了城镇住房商品化的大门,标志着我国全面推进住房市场化改革的确立,其最大意义在于稳步推进公有住房的出售,通过向城镇职工出售原公有住房,逐步完成了我国住房私有化的进程。

 

199873,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正是由于此文件废除了住房实物分配的制度,为商品房的发展扫清了“竞争对手”,从而确立了商品房的市场主体地位。2003812,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200787,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将调控方向由调市场转向调保障,首次明确廉租房取代经济适用房,作为住房保障体系的中心。

: 2008-05-20 ▲◆●■

默哀时刻,世界感受中国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5/19/content_8208528.htm

中国目前最大隐忧:震灾导致水灾

http://www.ddhw.com/readarticle.aspx?topic_id=1000&msg_id=60179

国务院为普通百姓设全国哀悼日引关注

http://news.sina.com.cn/c/2008-05-18/233515566932.shtml

美国宣称正在监视中国四川震区核武基地

http://www.topyl.com/bbs/thread-391204-1-1.html

中国新闻周刊:中日关系U形大回转

http://www.ddhw.com/readarticle.aspx?topic_id=1000&msg_id=60140

美军指挥官惊叹:抗震救灾凸显解放军新战力

http://news.ifeng.com/mil/4/200805/0519_342_548416.shtml

从军事指挥角度上讲,这次救灾军方可得9

http://www.topyl.com/bbs/thread-391480-1-1.html

地震释疑:张衡地动仪能否记录地震

http://www.ddhw.com/readarticle.aspx?topic_id=1000&msg_id=60233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控制15颗卫星为灾区提供保障

http://topyl.com/view.php?fid=KJJZ&id=2740752

 



默哀时刻,世界感受中国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5/19/content_8208528.htm


    新华网北京5月19日电: (新华国际时评)默哀时刻,世界感受中国

    新华社记者 齐紫剑

    举国同悼,举世同悲。5月19日14时28分开始,13亿中国人民为汶川大地震遇难者默哀3分钟。此时此刻,世界感受着这不同寻常的静默,人道主义光芒熠熠生辉;此时此刻,世界感受着静默中蕴含的巨大温暖与力量,为神州大地送来真诚的祝福。

    这一刻,全球同此心、共此情,表现出人类风雨同舟、共赴时艰的伟大情怀。当中国驻外机构下半旗志哀,所在地人民驻足凝望时,中国人民分明听到了他们的默祷;当科特迪瓦驻华大使率先在吊唁簿上签名时,笔端落下的是外国政府对地震遇难者的追思;当秘鲁宣布19日为悼念汶川地震遇难者的“全国哀悼日”,当外国的赈灾物资源源不断送达,当外国救援人员紧紧抓住幸存者手臂时,中国人民感受到的是超越洲际、跨越国界的深切关怀。

    这一刻,“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再次升华,增加了更为深厚的精神内涵。今年是中国和世界的奥运之年,目前,奥运火炬已从世界传到中国。为表达深切哀悼,北京奥组委决定奥运圣火在内地的传递活动暂停3天。“祥云”虽然暂停下了脚步,但友谊、团结、进步的奥林匹克精神却依然在世界与中国、默哀者与灾区人民之间传递。日本《读卖新闻》说:地震发生后,奥运圣火被赋予了“通过支援受灾者来加强团结”、成为中华民族“复兴与希望”之火的新使命。友谊,就是在患难之中,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与受灾人民同在;进步,就是以实际行动,帮助中国人民实现战胜灾害、重建家园的共同理想。

    这一刻,世界见证了13亿中国人民在静默中凝聚着的爱国主义精神、敢于克服困难的坚定勇气、必定战胜困难的强大力量。

    抗震救灾,世界看到中国领导人深入灾区,看到中国普通民众参与到全民族的行动中。《洛杉矶时报》说:中国领导人关心民众疾苦,身体力行地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华盛顿邮报》载文指出:在这场举国上下的民族行动中,中国人民向世界证明了自信心。众志成城,世界看到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再铸民族之魂。俄新社说:中国经历的磨难太多,但从没在磨难中倒下,中国永远不会被打垮,希望必将与中国同在。

    默哀,抒发悲痛;默哀,表达关怀;默哀,更是汇聚力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挑战虽然严峻,但中国的发展历程告诉世界,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险阻虽在前方,但当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展现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当全世界人民与中国人民心相连、手牵手时,地震的废墟上就一定会矗立起新的美好家园,就一定会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中国目前最大隐忧:震灾导致水灾
http://www.ddhw.com/readarticle.aspx?topic_id=1000&msg_id=60179


    2008-5-18 作者: 贺静萍: 中国国土资源部于昨(5月18日)日发布,受地震影响四川地区已形成18个堰塞湖的消息。而根据了解,中国政府目前已增派100名顶尖水利专家,紧急赶赴四川重灾区。

  四川汶川发生强震后,中国总理温家宝表示,这是中共建政以来最大的灾难。而相较于毛泽东时代的唐山大地震,如今拥有国际外援的中国政府,在动员救难时,却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除了此次地震重灾区全是偏远、地形艰险的城市,使得对外交通不易之外,四川是长江上游河川地,原本拥有天然水资源的条件,如今在灾后,这已成为马上要面对的最大隐忧。

  以国土资源部提到的堰塞湖而言,这是指地震后引起的大规模山体滑坡,河水冲击泥土、山石而造成堆积,堵截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而地质灾害专家在灾区青川勘察时发现,在青川一个叫石板沟的地方现在出现一处最大的堰塞湖,已经形成约40到50公尺高的大坝,水位则达到15至18公尺左右,初步估计蓄水量在500万到700万方左右。

  而石板沟下方就是关庄镇,也是青川县唯一一片大的空地和集中安置点。在这个安置点,仅仅是驻扎在这里参与救援的武警官兵就有3,000多人,堰塞湖一旦泄流或坍塌将造成下方的整个村、镇被完全淹没。

  ● 堰塞湖坍塌危机四伏

  根据四川地震灾区航拍的遥感监测图显示,汶川、北川地震对下游地区构成洪灾隐忧。“新华社”稍早报导,“北川县茶坪余震不断,海子水位迅速上升,随时可发生重大洪灾。目前,灾民已弃家转移高处。”约120万居民正被疏散中。

  报导引述一名目击者在电话中表示,军方正在撤离北川的所有人,包括救援人员。士兵在无线电中说“全部撤退”,空中扬起滚滚灰尘,士兵正迅速离去。

  到目前为止,汶川地震造成187座水库出现裂缝、滑坡、沉陷、变形、渗漏等险情。而另外一份报告称,有135座水库告急,18座水库濒于坍塌。也就是,135座水库都出现了“坝体裂缝”和“放水设施损毁”的症状。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地质调查队总工程师范晓表示,除了地震本身造成的人员伤亡,灾后的山崩和山体滑坡可能会出现堵(岷)江事件,地震带来的水患极有可能酿成更大灾难。

  ● 水库决堤风险升高

  他表示,灾区有高山峡谷带,当中有岷江流经,岷江又分有很多支流。地震发生时,除会形成堰塞湖外,还会对水坝安全造成威胁,库堤本身开裂受损,附属设施也可能受到破坏,导致水库排水不畅。

  另外,出现的山崩和大量泥石流入处于低洼地区的水库中,会提高水库的水位,水位一旦上升到堤坝不能承受的高度时,就会决堤而出,形成洪水。同时,当倾泻而出的洪水遇到下游原本受损的水库时,将冲垮库堤,形成更大洪灾。

  根据2002年资料,四川省有小型水库6,557座。这些小型水库,都是土坝修筑,加上年久失修,隐患较大,专家表示,“有一些还是病险水库,结构和地基都有问题”。

  1998年,中国前总理朱镕基巡视受洪水侵袭的江西省九江市时,惊觉九江新筑的防洪大堤不堪一击,洪水一到即被冲垮,造成重大人命及经济损失,怒斥这是 “豆腐渣工程”。而这次四川突如其来的强震后,是否会再爆发大涝(洪水),导致更多伤亡?这无疑成为当前中国政府在救灾之余,最头痛的一个问题。来源: 工商时报  ▲


国务院为普通百姓设全国哀悼日引关注
http://news.sina.com.cn/c/2008-05-18/233515566932.shtml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18日 环球网

  环球时报•环球网消息: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18日发布公告,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经与国际奥委会协商,北京奥组委决定,在此期间,北京奥运火炬将暂停传递。

  为普通百姓设立全国哀悼日在中国极为罕见,外国媒体对此进行了广泛报道,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称,无论从内政外交上来说,这都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决定。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沈丁立建议,将每年的5月12日定为国家自然灾害日。

  国外各大媒体都刊发了哀悼日的报道。美联社的报道题为《中国宣布为地震遇难者哀悼三天》,路透社的报道题为《为3.25万地震死难者哀悼三天》,法新社的报道包括《地震死亡人数上升,中国宣布哀悼》和《奥运火炬为地震哀悼暂停三天》等。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回忆说,毛主席和周总理在1976年逝世时,曾经设定过全国哀悼日;另外1999年南联盟使馆被炸,三名驻外人员遇难后,使馆和政府单位也降过半旗,不过这次是为普通百姓设立全国哀悼日。

  金灿荣说,为了巨大生命损失而设立哀悼日,对外来说,这是符合国际惯例的做法,表明中国变得越来越正常,更容易被世界接受。对内而言,表明政府更关注民生,体现了“你痛就是我痛”,即老百姓的痛苦也是政府的痛苦,可以凝聚人心,建立了一种中国国民的认同。无论对内对外,为地震遇难者设立全国哀悼日,都是值得肯定的。火炬传递停三天,这也值得肯定。奥运虽然是大事,是人心所向,但在生命损失的惨剧前,奥运应该让路。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沈丁立认为,在现代政治中,设立全国哀悼日体现了政府的公共领导能力,显然,中国政府也开始用这种方法引领人民,有利于提高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可信度。沈丁立建议,应该将每年的5月12日定为国家自然灾害日,每年的这一天进行悼念,并进行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的演习,提高人们的忧患意识,并对在灾害中逝世的人表示悼念。沈丁立欢迎暂停奥运火炬传递的决定,因为“与奥运火炬相比,人们显然更重视生命”。(环球时报记者 李宏伟) ▲


美国宣称正在监视中国四川震区核武基地
http://www.topyl.com/bbs/thread-391204-1-1.html

 核心提示:法新社17日报道称,美国官员在周五表示,美国专家正在监视中国震区的核设施。法国核安全监督组织负责人希瑞•查理斯表示,四川震后他并没有接到发生核泄露的消息。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麦科马克周五也表示未听到类似消息。

◆ 美军间谍卫星正在监视中国震区核设施

◆ 美国锁眼系列侦查卫星

◆ 美国间谍卫星时刻盯着全球任何敏感地区


    环球时报•环球网5月17日报道: 据路透社17日报道,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麦科马克(Sean McCormack)周五说,他没有听到任何关于中国四川震区核设施可能发生核泄漏的消息。法新社17日报道称,美国官员在周五表示,美国专家正在监视中国震区的核设施。法国防辐射和核安全研究院称赞中国政府对四川大地震“应对良好”,震后立即关闭了位于震区的核设施并进行检查;中国核安全管理机构也已经表示,地震后没有发生核泄漏事故。

    法新社报道称,四川境内有一个核研究中心、两个核燃料生产基地和两个核武器基地。法新社文章称,法国核安全监督组织负责人希瑞•查理斯(Thierry Charles)表示,四川震后他并没有接到发生核泄露的消息。美国哈佛大学核武扩散管制专家本恩(Matthew Bunn)说,是否有核泄露的危险,主要取决于那些核设施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新美国基金会” 的核专家杰弗里•莱维斯(Jeffrey Lewis)去年夏天刚刚访问过绵阳,他表示,绵阳的核设施是有抗震设计的。(环球网 张加军编译)▲


中国新闻周刊:中日关系U形大回转
http://www.ddhw.com/readarticle.aspx?topic_id=1000&msg_id=60140

  文章提供 于 2008-5-17 文章作者: 杨中旭 陈君       

  中日关系36年来几多起伏,曾经攀上小高峰,亦曾跌落至谷底。纵观历史上的四份中日关系政治文件,恰好与两峰一谷吻合,构成中日关系的U形大回转

  世所瞩目的《中日联合声明》对“历史问题”仅仅有8个字的表述——正视历史,面向未来——然而,在这简单的8个字外,人们却能感受到暖春的气息。

  ● 第一个高峰

  “实际上,中日第二份政治文件是第一份文件留下的一个尾巴。”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蒋立峰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1972年9月29日签署的《中日联合声明》,是两国外交史上的第一个政治文件。文件第四款这样表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决定自一九七二年九月二十九日起建立外交关系。两国政府决定,按照国际法和国际惯例,在各自的首都为对方大使馆的建立和履行职务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并尽快互换大使。”

  按照外交惯例,缔结外交关系的双方,会同时缔结一个和平友好条约,以彰显两国之间不诉诸武力、和平交往之重要性。但在当时的中日两国政府之间,由于考虑到苏联因素,在“反霸条款”上存在分歧,造成了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的第八款只好留有余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为了巩固和发展两国间的和平友好关系,同意进行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为目的的谈判。”

  6年之后,“反霸条款”分歧获得解决,中日之间的第二份政治文件——《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得以签署。由于“条约”的特殊性,在两国外长签署、并经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和日本国会分别批准后,条约批准书交换仪式被安排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访问日本时进行。

  “事后看来,以这两份政治文件为基础,中日关系开始出现36年外交史上第一个小高峰。”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冯昭奎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在那个“小高峰”的时期,受到日方热烈欢迎的中方贵宾并不只是邓小平一个人。中国围棋国手陈祖德曾经跟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廖承志访日。陈祖德在他的自传《超越自我》中这样写道:“廖在日本受到的是最高级的国宾待遇,他所到之处,自市民至国会议员都发自内心地欢迎他”。

  “需要看到的是,(在那个时候)中日两国长达23年近乎隔绝的历史,让两国人民友好的感情累积得更加充分。”一位曾经两度出使日本的外交高级官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在“小高峰”的背后,是两国政治家的艰苦努力——1992年江泽民访问日本期间,曾专程前往看望为中日邦交作出贡献的前首相田中角荣。当时,田中角荣先生业已患有脑梗塞,右手已不能活动,只好用左手紧紧握住江泽民的手。听完江泽民的慰问和“饮水不忘掘井人”的谢意之后,田中角荣热泪盈眶,奈何语言障碍,由女儿田中真纪子代读了一篇书面讲话。其中,他谈到“决断与实行”是他的政治信条,20年前的中国之行在当时日本国内形势下,带有“赌命”的味道。但他确信,只要相互确立信赖关系,就可以超越政治制度的不同,完成邦交正常化。他还表示,正是由于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博大的胸怀,邦交正常化才得以实现。

  在周恩来与田中角荣亲自谈判并达成的恢复邦交的政治文件中,两国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在“唯一合法政府”“台湾问题”等方面,双方都达成了共识。并在前言中,明确对“历史问题”表态——“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这一切,对维持中日邦交正常化和日后的发展均起到了“地基”的作用。

  ● 波  谷

  但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日两国关系开始出现不谐调局面。

  从1993年开始,中日关系开始出现长达13年之久的波谷期。1998年第三份中日关系政治文件——《中日联合宣言》签署之时,恰好处在这一波谷的中段。

  这可以从第三份中日关系文件中两次出现的“冷战”一词看出端倪:“双方认为,冷战结束后,国际新秩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国际上的变局,深刻地影响了日本国内的政治”。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冯昭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在日本国内的直接影响就是左翼社会党的式微。但执政党自民党内部也同时发生分裂,自民党38年来首度失去政权,社会党反而成为众多小党派拉拢攀附的对象,进而出现了社会党元老村山富市一度出任日本首相的局面。

  然而左翼式微、右翼壮大的趋势终究无可逆转。1996年,保守派代言人桥本龙太郎出任首相,自民党夺回政权。此时,中国经济总量不断扩容,而日本经济仍处在泡沫经济破灭后的痛苦之中,东亚历史上首次两强并立的格局已现雏形。

  时至今日,两强格局带给日本的心理不适已为学界公认,而右翼当时的兴风作浪也让中日关系开始进入阴雨天。

  就在1998年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访日前夕,据蒋立峰回忆,“江主席出访前,日本国内的舆论对中国很是不利”。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双方在《中日联合宣言》中,首次在政治文件正文写入了“历史问题”。双方认为:“正视过去以及正确认识历史,是发展中日关系的重要基础”。日方表示,遵守1972年的《中日联合声明》和1995年8月15日内阁总理大臣的谈话,痛感由于过去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和损害的责任,对此表示深刻反省。中方希望日本汲取历史教训,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在此基础上,两国发展长期友好关系。

  在第三份中日关系政治文件中,双方还同意建立“面向21世纪,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同时,双方确认了两国领导人“每年交替互访”。只是,无论是“友好合作伙伴关系”,还是“每年交替互访”,都在随后小泉一波接一波的参拜之下流产。在2001年至2006年小泉执政的5年间,两国媒体更是将中日关系称之为“政治冰期”,两国关系也直坠谷底。

  ● U形回转

  当中日关系第四份政治文件——2008年《中日联合声明》签署之际,两国关系业已走出延绵多年的低谷,一个中日关系U形回转的路线图正在形成。

  小泉之前连年的参拜,导致两国关系持续紧张。日本右翼不断通过言论、行为挑战中国人民的情感底线,随后又再借中国的抗议,巩固自身的民意基础。

  2006年秋天,小泉终于卸任首相一职,继任者安倍晋三上任伊始就接续了中断5年之久的首脑互访。次年,福田康夫出任首相,中日两国之间的“福田机遇期”来临。

  2007年年末,福田在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之时,无论是在北京大学的演讲,还是去山东曲阜拜谒孔子的举动,都向世人展示出有别于以往的价值观。在安倍时代,强调与西方同一价值的“价值观外交”使中日之间仍不能完全解决形而上的隔阂;而福田更为强调两国历史上的渊源,从而为化解历史问题提供了良机。

  “历史问题的立场永远不能软化,但是,具体的策略可以商量”。消息人士说,“两国之间关于历史的分歧,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间解决,而只能通过扩大交流、加深交流来解决”。

  按照这位消息人士的表述:历史问题不是中日关系的入口(前提条件),而是中日关系的出口(目标)。而所谓的“出口”,是要将历史问题解决到两国人民的心坎上。而实际上,胡锦涛总书记此次在早稻田大学的演讲已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方向,“历史是最富哲理的教科书。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珍爱和平、维护和平,让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让各国人民永享太平”。

  这,或将成为两国关系U形回转过程中最本质的动力。

  ● 中日联合声明:现实主义的杰作

  签署新的联合声明,在两国关系发展的关键时期,提供了战略互信的保障,这是最大成果

  ● 互相承认是两国政府的 实际需要


  ★ 中国新闻周刊:如何评价“暖春之旅”?

  金熙德(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这是中国国家主席时隔10年的再次访日,是对2006年以来中日关系回暖过程的总结,为两国关系重新定位,为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双方签署了第四个联合声明,正确认识对方的国家诉求,把战略互惠确定为双方奋斗目标,这是访问的最大亮点。

  刘江永(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此次访日,标志中日已彻底摆脱小泉当政造成的紧张关系,回到小泉上台初期,关系甚至还有所提升。

  陈洁华(华东师范大学东亚问题研究所所长):对日本而言,目前中国是自鸦片战争以来最安定、繁荣、强大的时期,该如何认识这个“新邻居”,日本社会有不同看法,同样,我们对日本的评价也未必不存在偏差。所以,访问的最大成果,至少在联合声明层次上,两国形成了对对方的正确认识。但两国国民在心理上能够真正理性对待对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中国新闻周刊:如何评价《联合声明》?


  陈洁华:胡主席访日签署联合声明,确定了战略互惠的实际内容,这是最实在的作用。简单地讲,就是双方都给对方积极的评价,日方肯定“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发展”,中方也肯定日方“坚持走作为和平国家的道路,通过和平手段为世界和平与稳定做出贡献”,这是第一次以历史性文件的形式,在战略认识上达成一致,正式相互承认,很不容易。这也是双方避免猜忌的基础。

  刘江永:互相承认是两国政府的实际需要。在日本,“中国威胁论”时常兴风作浪;在中国民间,对日本可能复活军国主义的警惕也很敏感。在此背景下,联合声明确认、形成的共识有利于双方决策层在重大战略判断上消除误解。

  联合声明既在战略认知上有新的重要发展,又体现了历史继承性,声明第二条重申继续恪守中日“三个文件(1972年的《中日联合声明》、1978 年的《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和1998年的《中日联合宣言》)的各项原则”,是必要的,这是两国今日走过曲折、实现“暖春”的基础和保证。

  黄大慧(中国人民大学东亚问题研究所主任):联合声明是现实主义的杰作,是中日关系新的起点。中国正在从政治大国迈向经济大国,日本也以经济大国的身份谋求政治大国的资格。近10年来,这对有太多故事的邻居,力量结构发生变化,“两强”格局正在出现,战略性猜疑随之产生。

  签署新的联合声明,在两国关系发展的关键时期,提供了战略互信的保障,这是最大成果。

  ★ 中国新闻周刊:如何理解《联合声明》中有关“历史问题”的表述?

  金熙德:所谓“历史问题”,其实不是历史事实的问题,因为事实只有一个。两国在历史认识上存在分歧,这恐怕才是历史“出问题”的根源。“历史问题”不是固定不变的,因为决定因素在发生变化,中国政府、日本政府及两国舆论,要共同面对历史问题,历史问题的解决也是这“四角关系”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围绕历史问题,中日进入磨合期,感情碰撞相当激烈,消耗了大量精力,双方也都付出代价,现在,中日决策层达成默契,控制历史问题带来的影响,不让历史成为包袱。但最终找到好的解决出口,需要时间和方法。

  刘江永:如何让对方也能真正了解、理解你对那段战争历史的感受,应该说中日双方还没有找到很好的方法,但至少,在两国政府和学界中逐渐形成共识,就是历史问题应该是历史认知问题。说白了,就是你现在怎么看那段战争岁月的问题。

  ★ 中国新闻周刊:如何理解《联合声明》中关于“东海问题”的表述?

  黄大慧:在《联合声明》中涉及东海问题的只有一句话,“共同努力,使东海成为和平、合作、友好之海”。我认为它的解决不会拖很长时间,不会成为长期影响中日关系的大问题,中日共同开发东海油气田问题谈判取得重大进展,决心已经下了,大的框架已经确定,技术或者事务层面的细节可能还要继续磋商,共同开发的范围逐渐要取得共识,谈判结果的发布时机也要好好考虑……最乐观地看,今天7月在日本举行八国峰会的时候,这个问题可能就会有结果了。

  金熙德:不能把“东海问题”严重化。去年福田访华,和温总理会谈取得重大进展,这次双方首脑同时以更加明确的语言表示,解决东海共同开发问题只是时间问题。“东海问题”最难解决的是划界问题,涉及领海领土主权、国际法和民族感情等很多方面,通过理性谈判,确定共同开发的范围——这是问题关键,以此打开突破口,可解除两国政治上的矛盾。

  中方愿意看到日本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 中国新闻周刊:关于《联合声明》中日本的“入常”问题,有日本媒体认为“中国对‘入常’点头”。而中方分析人士却强调,中国对该问题的表态比较稳定,“点头说”只是日方“一厢情愿”的理解?

  金熙德:中方对日本“入常”的态度其实一直很稳定。在这些敏感问题上,中日有不同的关切点。比如,日本政府希望中国支持日本“入常”,而中国政府在做出政治判断的时候,考虑民间情感、国际主流舆论以及中日氛围等因素。联合国改革问题涉及很多国家,取决于某些时候的国际政治气候,不完全取决于中方态度。两三年前,日本就要冲击“入常”,但当时中日关系处于最低谷。



  陈洁华:日本不会停止“入常”努力,也会继续要求中国不要成为阻力,客观地讲,日本还有能力,也有机会,可以利用联合国大会的机制实现目标。

  其实,在《联合声明》中,多次强调“两国对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肩负着庄严责任”等意思,就是表明中方愿意看到日本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建设性作用,这是从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大局出发。

  此外,日本希望中国理解支持“入常”,但目前双方恐怕还没有找到与支持“入常”等价值的对日需求。

  ★ 中国新闻周刊:有日本媒体提出,不久前,拉萨发生暴力事件,奥运圣火在一些国家传递也遭遇了不公正待遇,因此,此次胡主席访日含有“外交突破”的意味?

  刘江永:去年12月福田访华的时候,就向胡主席发出邀请。福田政府特别希望中国国家主席能早些去日本访问,这也体现了他们的政治需要。当时,媒体不也都在关注“樱花之旅”吗?关于胡主席访日的计划和行程,两国外交等部门可能从今年年初就开始磋商和设计了,本来是要去看樱花的,最后到5月终于成行了。其实从小泉后期开始,日方要求与中方对话的心情就特别迫切,而不是中国要“突破”。

  陈洁华:媒体有些杂音也不奇怪,日本舆论接受中国崛起的现实需要时间,而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存在担忧,这些并不能靠领导人一两次访问就能完全化解。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美军指挥官惊叹:抗震救灾凸显解放军新战力
http://news.ifeng.com/mil/4/200805/0519_342_548416.shtml


2008年05月19日 中青在线-青年参考: 汶川地震发生后,解放军和武警立即出动进行抢险救灾,创下解放军军史和中国航空史上单日出动飞机最多、飞行架次最多、投送兵力最多的航空输送行动纪录。在境外军事观察家和美军指挥官的眼里,这次解放军的表现,其实是一次对处置突发事件战斗力的全面考验。他们认为:解放军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有了极大提高,中国军事现代化在国防与经济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同等重要。

★ 多军兵种远距离同步开进

在党中央、中央军委作出调遣解放军前往灾区展开救灾的决定,总参谋部下达行动命令之后,军队处置突发事件领导小组和各大单位的应急指挥机制,立即全力运转起来。

据新华社报道,从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地震发生后到13日6时30分,不到一天时间,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投入抗震救灾的兵力达16760人,其中解放军11760人,武警5000人。

13日,总参谋部下令济南军区、成都军区和空军向灾区紧急增援34000多人,采取空中、铁路和摩托化机动的方式,多路向灾区开进。其中,成都军区驻云南某集团军2824人于13日3时铁路起运,济南军区的一个师、两个旅组织铁路输送,第一梯队当天就装载完毕,于8时20分出发。总后勤部组织10支医疗队和防疫队也采取空中输送方式,紧急投送到灾区;由军队人员、武警总医院医护人员和地震救援专家,共同组成的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227人,携带12条搜救犬、两台指挥车及部分装备、药品等物资,于13日0时50分到达都江堰,在都江堰中医院和聚源中学两个最严重的受灾点展开救援。总参谋部还下达指示:各部队到达灾区后,接受成都军区统一指挥。

由于通往汶川的道路一直中断,依靠机械化和摩托化输送无法到达,部队连夜徒步开进。成都军区某集团军炮兵团副参谋长带领20人的侦察分队,徒步开至汶川,率先了解灾情。

截至13日晚22时,解放军共出动直升机18架,飞行28架次,向绵阳、绵竹、彭县地区空投食品等物资12.5吨。解放军在13日将11420名官兵空运到成都附近,创下解放军军史和中国航空史上单日出动飞机最多、飞行架次最多、投送兵力最多的航空输送行动纪录。

对于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如此大规模的跨区行动,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全球安全组织新闻发布,均引述美英军事观察家的话说:在极短时间内,远距离运送如此大规模的部队,显示中国军队的军力投射能力大增,而这是解放军近年来运输装备、指挥体系和官兵素质现代化建设的结果。“多军兵种,多种方式,远距离同步开进,是一个国家武装力量投射的最高表现形式!”一位美军指挥官说,“中国军队在这次救灾行动中就展现了这种能力。”

★ 体现大兵团空中机动战力

由于震中汶川灾区的交通完全被塌方巨石和大裂缝阻断,救灾部队地面机动进展缓慢,总参谋部于5月13日凌晨命驻湖北的空降某军:如果成都和绵阳等地气象条件不符合机降要求,则采取伞降方式,在汶川上空用降落伞直接投送救灾兵力。

接到总参谋部的命令后,该军派出一个伞兵连先搭乘运输机,在四川汶川、理县、茂县、北川等重灾地区选择合适伞降点。紧接着,该军所属6420人分乘20架“伊尔—76”型和“运八”型军用运输机,开足马力将部队空运至成都双流机场和绵阳机场。

与此同时,有“铁军”之称的济南军区某集团军某红军师所属“叶挺独立团”的180名官兵,于13日13时乘坐中国航空一大型客机升空,拉开了中国 “铁军”官兵空降四川汶川灾区的序幕。据空降兵某师政委陈辉向新华社记者介绍,空降兵部队共投入两个师、约9000名兵力参加抗震救灾,其中600名兵力作伞降准备,打算直接空降进入震中。14日13时03分,空军伊尔-76型运输机已经在汶川境内成功伞降15人。济南军区某红军师5000名官兵,14日上午也通过空投到达四川地震灾区,这是中国军队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空中救援行动。据在洛阳机场现场组织空投的济南军区后勤部长王根学介绍,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上级临时决定原计划由陆路运送的5000名官兵改为空中输送,共出动飞机27架次。14日在重灾区茂县成功伞降的15名空降兵着陆后,迅速与茂县县委、县政府取得联系,于15时许第一次传回了茂县灾情。”

对于解放军空降部队的行动,美国全球安全组织的军事专家分析认为,这是解放军精锐部队——空降军战斗力同样得到增强的表现,在“规模大、条件复杂、准备时间短”的情况下却能迅速行动,这恰恰是“应对未来突发战争的具备能力”。

★ 遥感飞机和“北斗一号”上阵

另据新华社报道,解放军海军某飞行团飞行员在14日7时许,驾驶某型遥感飞机从北京起飞,赴四川地震灾区执行空中遥感探测任务,为抢险救灾提供准确数据信息。

因天气影响,遥感卫星无法清楚探测到四川地震灾区的现状。13日下午,海军向这个飞行团下达命令,配合中科院赴灾区执行低空遥感探测任务。接到命令后,团领导即抽调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机组执行任务。执行这次探测任务的某型遥感飞机,是专业科学试验飞机,曾先后完成科学考察、抗洪救灾和北京2008 奥运会场馆空测等重大任务。

此外,新华社报道称,一支携带了“北斗一号”卫星终端机的部队,从13日中午12时开始,沿着马尔康、黑水、理县到汶川的317国道,以每小时6公里左右的速度一路急进,6个小时前进了近40公里。

美国总统布什曾表示,美国愿意提供卫星照片支援中国政府了解灾情。但中国海军的遥感飞机和“北斗一号”的准确定位说明,中国军队的高科技装备确实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

★ 试答部分“网友”疑惑

在解放军全面展开救灾行动之际,也有一些“网友”有些疑惑,不理解为什么解放军在地震发生3小时后才派直升机前往灾区。实际情况是,地震发生后,首先要进行灾情评估,如果灾情评估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启动动用军队的程序。一旦评估灾情确实严重,必须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政府请求军队支持,地方政府没有动用军队的权力。中央政府向军队下达指令之后,军队内部首先是应急指挥部要对灾区地形进行分析,下达直升机救援指令后,肯定也有一个准备过程,这些都是在正常反应时间内。可以对比一下美国新奥尔良遭受“卡特里娜”飓风灾难时,当时美国军队的反应时间。美军是在灾情发生后第二天才开始行动,开进灾区的。

至于有网友问为什么4个小时才徒步30公里,网友对灾情的关切心情可以理解,但救灾部队在不断发生余震、泥石流、塌方、暴雨的山路上,徒步负荷急行军,又是在“蜀道难”的四川山区,4个小时30公里已经是尽可能地快了。

再有就是空降部队初期不能直接空投到汶川的问题。当地当时已是黑夜,一片“黑灯瞎火”,再加上暴雨,这时候是不具备空投条件的。任何国家空降兵的作战,也都是在合适的天气条件下才可以施展。因此,这段时间空降部队尝试几次才成功空降,是不难理解的。▲


从军事指挥角度上讲,这次救灾军方可得9分
http://www.topyl.com/bbs/thread-391480-1-1.html


这次抗震救灾行动其实质上就是一次中等规模的战争,只不过没有硝烟。

战争从来就不会给人以预警,就像地震一样,让整个国家猝不及防。以汶川为中心,周围方圆几百公里,通讯全部中断,交通断绝,路毁桥塌,所有建筑被夷为平地 -- 这个场景似乎很熟悉... 没错,战场,这就是战场,没有硝烟的战场。

想像一下,万一将来有战争的话,这番场景就会发生在北京,上海... 只会更惨烈...

这个时候指挥系统的反应就非常令人赞叹。两点半的地震,一个半小时之内,中央即发布救灾指示暨动员令;四川省军区、武警及驻军则一声令下,马上出动一切可以出动的力量。相比之下,一场提前多少天就被预报了的龙卷风,居然令美国政府数天之内拿不出像样的举措来,这个应变能力,实在是天差地别。

解放军部队沿着已经没有了道路的山岭,冒着随时滑坡塌方的危险前进 -- 在打仗的时候,还能指望舒舒服服地沿着公路开进么?而且那时候落下来的可不是塌方的石头,很可能会是激光制导炸弹...

从锤炼部队的角度来说,这次行动效果要远远好于那些日常计划好的快反训练。事出突然,来不及做任何准备,就被拉上去。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时间就是生命,能赶得到就是胜利 -- 打起仗来也无过于此。

空军、陆航部队也被陆续动员起来,以号称“新中国建军以来单日出动架次最高”的出勤率,向灾区反复投递物资,运送伤员。很好,一旦有战争的话,可能需要的架次只会比这个要求更高。空军的雷达部队和空中管制系统应该好好总结一下经验,咱们的空军很难有这种锻炼机会,非常难得。

汶川空降,15勇士在山区地形4000米高跳低开,完全按照实战标准,居然全部安全着陆。在网上看到有“专家”估计,至少10%的死亡率。看来我们的空降兵比专家们要强悍多了,高兴。

唯一缺憾的是:解放军开进途中屡屡受阻于道路塌方而无计可施。考虑到川北的那种地形地貌,相信各部所属的工兵部队肯定已经尽最大努力 -- 只是,解放军工兵在这方面仍然需要加强。万一将来有战争,我们的公路交通,绝对不会比今天的汶川好到哪里去... 

从部队建设上来说,工兵部队应该是重中之重。没有了路,那些96坦克、突击炮、防空导弹只能挤在公路上死挨打... 而工兵部队应该着眼于未来,加强机械化建设,把“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这句话变成踏踏实实的现实。

国家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从这次救灾来看,解放军完全有能力打赢一场突如其来的中等战争。

俄罗斯把他们的坦克大炮摆到红场上,惹来的不过是美国人的嗤笑:“他们愿意展览那些老家伙,就让他们展览好了。” 而解放军的这种快速反应和大规模救援能力,却是实实在在的实力,任何人都不可以嘲笑的实力。▲


地震释疑:张衡地动仪能否记录地震
http://www.ddhw.com/readarticle.aspx?topic_id=1000&msg_id=60233


    2008-5-19: 5月12日四川地震,牵动了全国民众的心。震感瞬间传至全国各地。一些网友认为,既然汉代就有“地震仪”,为什么依然无法预测地震呢?也有网友指出,此前的“蟾蜍迁徙”已经预报了地震。动物真的能预报地震吗?

  ★ 问题一、 张衡地动仪能记录地震吗?

  地动仪无法记录发震时刻,更无法记录震级。因此,从现代地震学的角度来看,候风地动仪并不能记录地震,不是地震仪。

  一些科技史著作声称,张衡在公元132年制造的“候风地动仪”能够准确记录地震,比西方第一台地震仪(由意大利人路吉•帕米里制造于1856年)早了1700多年。也有些材料说,候风地动仪可以“预测地震”。

  不过,史书中有关候风地动仪的记载,仅见于《后汉书》。这一段记载只有区区196字,其中描述地动仪内部结构的内容更只有“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这12个意义隐晦、众说纷纭的字。以后,北齐的信都芳和隋朝的临孝恭,也都制造过地动仪,还留下了相关著作,可惜他们的著作都亡佚了。显然,仅根据《后汉书》中的简陋记载,要复原张衡的候风地动仪根本不可能。今天的复制品,其实是在史书那些“约束条件”之下所作的新创造。

英国学者米尔恩根据文献记录复原了“候风地动仪”

  尽管如此,《后汉书》的记载,还是向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用信息。

       首先,候风地动仪绝不是地震预测仪。它只有在地震发生之后才起作用,只不过能比从驿卒更早地通知京城的人士罢了。这就好比我们看到闪电,就知道接下来很可能会听到雷声,但在闪电发生时,雷声也已经同时发生,只不过还没有传到我们耳朵里罢了。

  其次,根据地震波的传播机理,候风地动仪是不太可能做到“验之以事,合契若神”的。地震发生时,从震源会发出两种波:一种叫P波,是纵波,它引起的物体震动方向和波的前进方向一致;一种叫S波,是横波,它引起的物体震动方向和波的前进方向垂直。P波的速度比S波快,因此最先到达地面,形成地震波中的初波。据初波的震动方向就可以知道震源方向。

  但初波非常微弱,因为它只能从震源直直地向着地震波接收处地面传播的P波,而这部分P波携带的能量只占地震波全部能量的一小部分。如果候风地动仪能敏感到对“第一哨”初波就做出响应,那么足以有许多别的和地震无关的震动,比如在它附近跺脚,能引起它的反应,从而让人误把许多不是地震的震动也当成是地震。但如果要让候风地动仪保持一定的“迟钝”性,它又有可能无法“感觉”到地震的初波,直到之后的各种波陆续传来时才被“惊醒”,可是这些迟来的波的震动方向已经完全不能代表震源的方向了。

  何况,记录一次地震必须有三个要素:发震时刻,震中位置和震级(地震强度)。候风地动仪只能记录震中方向。几台地动仪“联网”也可测出震中位置;但它却无法记录发震时刻,更无法记录震级。因此,从现代地震学的角度来看,候风地动仪并不能记录地震,不是地震仪,当然也就更不可能是“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了。

日本学者服部一三根据文献记录复原了“候风地动仪”

中国学者王振铎根据文献记录复原了“候风地动仪”


  ★ 问题二、动物真能预报地震吗?

  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曾进行动物异常反应与地震的研究,结果是“没有找到二者间可信的联系”。

  动物预报地震的最早的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73年,在地震把希腊的海利斯城(Helice)夷为平地之前,很多人看到动物纷纷迁出城外。的确,很多动物拥有比人类敏感得多的感觉系统。穴居动物对震动十分灵敏。

  很多震前动物异常行为都是因此而发生的。大地震来临之前,可能有多次规模很小的前震。前震可能惊扰了那些对震动敏感的动物。

  生物声学家穆根塔勒(Elizabeth VonMuggenthaler)研究过动物园中的动物对微小震动的反应。她发现,犀牛和老虎并没有特别的行为,只有穴居的裸滨鼠在震动时暂停活动。

  也有科学家认为,水生动物会对地震引发的微小的脉冲电场作出反应。日本科学家MotojiIkeya发现鲇鱼是其中最敏感的动物之一。他用摄像机24小时记录鲇鱼的活动,希望能为地震预报做一点贡献。

  更多的人把精力放在观测宠物上。美国地质学家博柯蓝的工作之一就是记录当天报纸上刊登的寻找走失宠物的广告。他认为宠物的异常走失可能意味着它们感觉到了地震的来临。博柯蓝甚至成功“预测”了一次地震,当然他错误“预测”了更多次。

  动物有没有可能发展出一套专门用来躲避地震的特别本领来呢?从演化生物学的角度来看,这或许毫无必要。大部分地震并不对动物的生命构成巨大的威胁。对于一个动物个体而言,地震灾害是一种极小概率的事件。特别是那些寿命很短的动物,比如老鼠,在它的生命周期内遭遇破坏性地震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为了一个概率几乎为零的事件特别准备一套复杂的预警机制是极端浪费的。

  这就好比现代人类偶尔会遭遇触电的意外,可是人们没必要天天穿着绝缘服。

  上世纪70年代,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曾进行动物异常反应与地震的研究,结果“没有找到二者间可信的联系”。虽然地震前震可能惊扰了那些对震动敏感的动物,但很多其他事件也可以引起动物相似的反应。养过宠物的读者恐怕见识过自己的宠物莫名其妙发脾气。

  动物预报地震这一说法还被“心理聚焦效应”强化。当人们遭遇诸如地震这样的重大事件后,往往能更清晰地回忆起事件发生前的事情———并强化其中的“异常”行为。传言也会加强这一效应。

  一个常见的说法是,印度洋大海啸过后,据说人们几乎没有发现动物的尸体。然而泰国普吉岛流浪狗基金会的志愿者帕克(Margot Park)

  说:“我在距离海边500米的院子里有9只狗,我没有注意到它们有任何异常行为。我丈夫在早上8点感觉到地震,但狗没有任何反应。”

  ★ 问题三、地震时人为什么会头晕?

  晃动时,人的前庭器官会受到刺激,控制躯干,维持平衡。刺激强度太大,过于兴奋的前庭系统会导致中枢神经异常,使人产生眩晕感。

  头晕主要是“晃”出来的。人的平衡感主要由位于内耳的前庭器官负责,当地震引起地面、建筑物晃动时,人的前庭器官会受到刺激,并通过前庭神经向中枢神经系统发送电信号。中枢神经系统随之反应,使人感知到身体的位置变化,同时控制躯干、四肢做出调整性动作,以维持平衡。

  当刺激的强度和时间在一定限度内时,人不会有不良反应,而一旦超出这个限度,过于兴奋的前庭系统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出现异常,结果就会使人产生眩晕感,并伴随以恶心、呕吐、冒冷汗等症状。

  这个限度被称为致晕阈值,致晕阈值的个体差异很大,受遗传因素制约。

  致晕阈值同时还受到视觉空间、身体状况、精神状态以及客观环境(如温度、通风状况、噪声、空气异味)等因素的影响,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的致晕阈值是不同的。

  由地面、建筑物的晃动“晃”出来的头晕与晕车、晕船、晕飞机是同一个晕法,原因相同。

  除了晃动,次声波也会导致头晕,那就是地震产生的。次声波是频率低于可听声频率范围的声波,范围大致为10-5至20赫兹。地震、火山爆发、风暴、海浪冲击、枪炮发射、热核爆炸等都可以产生次声波,地震中的次声波应该是来自于地层岩石在断裂、碰撞过程中所发生的震动。

  由于频率低,大气对次声波的吸收系数很小,因此它可以传播很远。比如1883年8月,南苏门答腊岛和爪哇岛之间的克拉卡托火山爆发,所产生的次声波绕地球转了3圈,历时108小时。同时次声波的穿透性很强,能很容易穿透建筑物、船只等障碍物。

  同样由于频率低,次声波很容易引起人体脏器发生共振。这是因为人体的内脏器官有其固有的振动频率,这种频率也小于20赫兹,其中头部为8—12 赫兹,腹部内脏为4—6赫兹,当次声波的频率与某种内脏器官的振动频率一致或接近时,就会引发该内脏器官的共振,而这样的共振会导致头晕、恶心、心悸等症状的出现。

  于是头晕的另一个原因很可能是这样:在这次地震发生时,除了地震波外,还产生了强功率的次声波,其以与声波相同的速度四散传播,很快到达千里之外的地区,并穿透各种建筑物,接着穿透在里面的人,在穿透人体时,引发了体内脏器的共振,人们因此产生了头晕、恶心、心慌等不适反应。

  不过这种不适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在次声波和晃动过去后,症状会自然消失。值得注意的是心理上所受的影响,身体虚弱或心理抗逆力较差者可能会由于心理因素而有长期的不良反应。及时调整心态,舒缓情绪,必要时向心理医生寻求帮助。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地震发生后,一些心理辅导、治疗机构已经开始组织、参与前线的抢险救助工作。他们和赶赴当地的救援人员、医疗、防疫人员一起,为那些被地震灾害伤害的人们提供帮助。来源: 新京报 ▲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控制15颗卫星为灾区提供保障
http://topyl.com/view.php?fid=KJJZ&id=2740752


http://www.topyl.com Top娱乐网 2008-05-19

    新华网西安5月17日电(宗兆盾、王朝社)绘制气象云图,实施卫星通信,进行地貌普查,提供导航服务......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启动风云、资源、北斗等9种型号15颗卫星,源源不断地将地震灾区的重要信息汇集到抗震救灾指挥部。

    地震发生10多分钟后,执行卫星管理任务的技术人员便冒着余震的危险,重新返回工作岗位。长管室主任刘兵立即召集测控专家和业务骨干,紧急研究卫星应急管理方案,密切监视卫星运行。

    22时许,国家减灾委、国家气象中心、北斗卫星定位中心等单位,纷纷急电要求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紧急提供卫星保障服务。他们马上着手调整当天的遥感卫星测控计划,对震中地区进行遥感成像。

    22时30分,新的指令遥测数据快速加工生成。然而,受到卫星可见弧段限制,只有等到卫星飞到我国国境上空,才能灌注遥控指令。

    23时15分,卫星终于飞临国境上空,工程师宋建龙敲下遥测指令发令键盘,一串串遥测数据即刻注入飞往震区的遥感卫星之中。

    与此同时,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迅速调集中心测控专家组成卫星技术支持应急分队,按卫星用户要求及时调整卫星测控计划,加大了跟踪监视圈次。

    每天50余圈次的卫星测控,需要9个卫星型号组、7个班次的测控人员参与,才能保证我国所有在轨卫星的正常运行。几天来,卫星长管中心连续向各型号卫星准确注入应用指令近万条,确保了卫星按灾区需求提供持续、快捷、精确的云图、卫通等信息及数据服务。

    目前,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正对所有卫星实施24小时精确跟踪与测控,每天都有近百名测控专家和技术人员昼夜奋战在测控机房,连续发送遥控指令,紧急调用气象、通信、导航卫星,加强对灾区的严密监控,有力保障了抗震救灾斗争的有效进行。(完)▲

发表一个评论

(如果你此前从未在此 Blog 上发表过评论,则你的评论必须在 Blog 主人验证后才能显示,请你耐心等候。)

关于

此页面包含了发表于May 20, 2008 10:23 AM的 Blog 上的单篇日记。

此 Blog 的前一篇日记是 深度报道: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启动内情

此 Blog 的后一篇日记是 中国军事专家指出、救灾检验解放军实战能力

更多信息可在 主索引 页和 归档 页看到。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此 Blog 中的日记遵循以下授权 Creative Commons(创作共用)授权.
Powered by
Movable Type 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