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30年最具影响力的30件大事之---25、2005年 农业税条例废止
2005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关于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的决定》,新中国实施了近50年的农业税条例被依法废止,一个在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税种宣告终结。自2004年开始,国务院就实行了减征或免征农业税的惠农政策。
2005年岁末,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依法废止农业税条例,使免除农业税的惠农政策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九亿中国农民彻底告别了缴纳农业税的历史。废止农业税条例,使解决“三农”问题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今 日 看 点 : 2008-05-02 ▲◆★●■
政府信息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
http://www.stnn.cc/life_op/200804/t20080430_772129.html
美国媒体称中国目前无意发展战略空军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8-04-30/0925497958.html
波音与空客正试图联手遏制中国大飞机计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da0e390100934a.html
全球粮荒:又是布什搞的鬼?
http://www.ddhw.com/readarticle.aspx?topic_id=1000&msg_id=59183
中情局最值钱的间谍 他让苏联损失惨重
http://www.milchina.com/news/2008/0422/article_3116.html
美国环太平洋军演没请中国 防止机密泄露
http://www.dajunshi.com/int/MilInfo/200804/22747.htm
美军召集太平洋多国举行大规模军演意在中国
http://www.dajunshi.com/int/MilComment/200804/22754.htm
中国开门建军显自信,突破西方独家披露的新闻阵地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425869.html
政府信息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
http://www.stnn.cc/life_op/200804/t20080430_772129.html
来源:人民日报 星岛环球网 www.stnn.cc 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将正式施行。这标志着我国各级政府将迈向一个信息公开的新时代。
保密多、公开少,曾是中国政治生活的一大特点。长期以来,我们只有保密法,而没有信息公开法,致使公民无法了解政府信息,因为“不公开是惯例,公开是例外”。在改革开放之前,即便是像唐山大地震这样的重大自然灾害,公开发布的信息也仅限于抗震救灾。
然而,一个国家的秘密越多,并不意味着就越安全。因为在信息化社会,公众的信息越闭塞,行动的风险就越大。让一部分国家秘密进入公共领域,反映了政府的开放与自信,体现了对人民的信任和尊重。一位名人说过:“让公众了解事实真相,国家必然安然无恙。”尽管任何国家的信息公开都有一定的范围和限制,但是,作为人民的政府,在保证国家安全的同时,也应该保障人民的知情权。
从本质上说,政务信息是一种公共资源和社会财富,而不是一种垄断资源。在一个封闭的社会,政府往往将政务公开作为行使权力的一种方式,公民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没有人敢要求政府公开什么;而在一个开放的社会,政务公开是政府的一种法定义务,也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除了政府主动公开的信息外,公民可以依法申请公开其他公共信息,政府无正当理由不履行义务要受到追究。因此,“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将从根本上改变政府部门的工作思路和方式。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扩大了公众了解政府信息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扩展了公民的知情权。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利,是以对政府信息的知情为前提的。只有政务公开,让公众获取充足的信息,才能激发公众的社会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过去,有的官员担心公众知情太多,会引起社会恐慌和混乱。例如,在非典灾难、松花江污染等突发公共事件中,有的官员错误地隐瞒事实真相,结果引起了更大的恐慌。事实证明,政府只有最大限度地公开信息,重大事情让人民知道,才能唤起民众的力量。
信息公开也是最好的政治“防腐剂”。政府秘密越多,信息越垄断,权力寻租的空间就越大。官商勾结、权钱交易、欺诈失信等腐败现象,大都是“暗箱操作”所导致的。过去,很多官员习惯于能不公开就不公开,原因就在于此。而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除了国家秘密、个人隐私、商业秘密以外的政府信息,原则上都应向社会公开。这就意味着,在政府决策的过程中,所有阴暗的角落都将被阳光照亮。这是政府转变职能的重要契机,在法治力量的推动下,我们的政府向透明政府、责任政府、服务型政府迈进的步伐将更大。
当然,信息公开只是迈向民主政治的第一步。如何在保障公民知情权的基础上,更好地实现公民的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才刚刚上路。(文/白剑峰)(原标题:政府信息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
美国媒体称中国目前无意发展战略空军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8-04-30/0925497958.html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30日 军事文摘
中国空军轰炸机部队目前有120多架轰六。其载弹量比美军B-52、B-1B、B-2A要小很多,航程也近一半。
声明:本文为《军事文摘》杂志供《新浪军事》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林亦立 编译
1999年1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建军50周年纪念会上,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宣布,中国将“努力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的、攻防兼备的人民空军”。这标志着中国战略的重大转变。自从建军以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飞机采购、人员培训以及作战条令等,都是围绕国土防空展开。为了落实江泽民提出的攻势作战,中国空军需要实现战机装备的现代化,修改战略、战役和战术准则,并重新调整训练科目。近年来,中国军队为了发展其空中作战能力,正迅速走向现代化。
本文审视中国空军的空战能力,力图揭示中国空军进攻型力量的实质。此外还推断,中国正在发展有限的进攻型空中力量能力,作为对周边邻国和美军在太平洋行动的威慑。中国无意贯彻战略空军的指导思想,而是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进攻型空中力量”,即运用传统的战术平台来开展对中国周边的战略行动。本文首先检视导致中国进攻型空中作战发展停滞的历史因素,然后分析中国空军进攻型力量的发展和可能意图。最后,本文论证中国空中力量对美国意味着什么,美国能够采用什么方式抗衡中国的发展以维持亚洲的区域稳定。
★ 中国进攻型空中力量发展的历史
中国空军历史上的某些事件致使其现代进攻型能力明显落后于其它世界强国。进攻型空中力量建设原本不符合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上世纪60年代中苏分裂又导致苏联撤除其军事援助,使中国无法获取新技术和发展攻势空战思路,从而妨碍了中国战略空中力量的发展。
在80和90年代,即在修改一系列作战准则之前,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了抗衡技术上更先进的敌人,希望能从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中得到指引。这种思想就是通过使用大量以低技术武器武装起来的军队,用数量而不是人员素质和武器质量来战胜敌人。在这种战争中,军队以及准军事力量将和人民一道进行传统战和游击战,使敌军疲于应接,然后正规军实施各个击破,伺机攻击和消灭孤立的敌军小股部队。
在本质上,发展进攻型空中力量跟人民战争格格不入。毛泽东的战争思想是基于本土防卫,中国空军的主要职责是保卫国家的领空。从韩战期间成军以来,中国空军的装备和人员培训目的就是执行空中优势任务,仅将有限的注意力放在战略能力的发展上。1951年11月,中国空军在第一次轰炸南韩情报设施过程中遭受重创之后,决定把用于轰炸南韩目标的轰炸机从常规行动中撤除。从那以后,中国将精力集中在发展空中优势上。
一个希望有效使用战略空中力量的国家需要技术先进的飞机,需要指挥、控制、情报、侦察和预警系统,并要进行大量的飞行员训练,但这些都和人民战争的低技术本质相悖。人民解放军克敌制胜用的是低技术武器,而不是诸如战略轰炸机这样的高技术系统。因此,毛泽东时代的空军获得的是韩战时期的“苏”式战术飞机,而没有发展用于远程攻势任务的现代武器系统。苏联向中国提供的飞机和训练等军事援助,在初期帮助刚刚组建的中国空军具备了战斗能力,但是中国对苏联的依赖限制了中国自行研制飞机和本国军事思想的发展。苏联对中国空军的援助始于韩战,直到60年代的中苏交恶。这种物质援助的中断和苏联顾问的撤离,留给中国的是落伍的空军和有限的现代化资源。中国空军用中国仿制的飞机补充并且取代苏联提供的飞机。整个70年代,中国空军装备的飞机机种包括中国仿制的米格一17“壁画”(J一5)和米格一19“农夫”(歼6)截击机,以及图一16“獾”(轰一6)中程轰炸机。直到现在仍有很多轰一6在服役。
中国空军直到70年代才在研制攻势作战飞机方面取得重大进步。70年代初期,中国试图用英国制造的劳斯莱斯“斯贝”涡扇发动机研发自己的战略轰炸机,却因技术原因和资金困难而放弃。此后中国推出了另外一个计划,用“斯贝”涡扇发动机来为轰一6换装,但也由于资金问题而下马。虽然中国对其在50年代制造的轰一6电子设备和电子对抗系统进行了升级换代,但是,中国空军在这段期间没有获得能够将空中力量投送到国土以外的远程战略轰炸机。与此同时,美国研制出了B一52“同温层堡垒”、B一1“枪骑兵”和F一1ll“土豚”三种飞机,并对这些飞机进行了战略部署。人民战争的低技术本质和中国对苏联军事援助的依赖,使中国注定要建立一支由落伍飞机组成的空军,而非一支能够执行攻势作战的现代化空军。
★ 中国对进攻型空中力量的追求获取新装备
在经过一段以发展国产飞机为主的有限项目时期后,中国空军加大了对国内和俄罗斯飞机的采购。中国空军现代化进程中最显著的部分,是获得先进的攻击机、空中加油机、机载预警和指挥系统飞机。具体地说,中国空军获得了先进的多功能战斗机,包括俄罗斯苏一27和苏一30战斗机、国产J_8和J一10歼击机、伊尔运输机,以及中国自己研制的机载预警和指挥系统平台。这些种类不同的飞机为中国提供了空空和空地战术作战能力,但是由于缺乏远程轰炸机,中国无法将其空中力量投送到太平洋以外。中国目前轰炸机部队的主力是120多架H一6中程轰炸机,此外还有Q一5强击机和JH一7歼轰机。轰一6是中国最大的轰炸机,载弹量2万磅,而美国B一 52的载弹量为6万磅。轰一6作战半径也比B一52轰炸机要小得多,从而限制了轰一6在太平洋的行动。强一5和歼轰一7的载弹量和作战半径更小,制约了这些飞机到达中国周边国家的能力。
中国空军装备现代化计划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是获得空中加油平台。中国空军认为,延伸其战斗机群的飞行半径,对于执行超出中国周边地区的行动至关重要。中国空军机群主要由歼一8和歼一7战斗机组成,航程能达到可能发生冲突的地区,例如西沙群岛和中沙群岛,但是如果没有空中加油,这些战机将无法游弋,也无法对敌机作战。由于海外前进基地太少,也限制了中国空军执行远程攻击的能力。美国能从遍布全球的战略空军基地发起行动,但是中国跟美国不一样,中国在大陆以外没有任何一个主要的空军基地。没有空中加油,中国就无法执行有效的攻击,更遑论充分保卫其所称的领空范围。
为了解决空中加油能力的需要,中国在90年代把几架轰一6改装成加油机,并在2005年从俄罗斯订购了8架伊尔一78空中加油机。虽然中国的空中加油能力得到改善,但是其空中加油能力在军事行动环境中的有效性仍然值得怀疑。和美国空军585架的空中加油机群相比,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现有的加油机数目仅为很小一部分。中国飞行员的空中加油经验也很有限。虽然中国早在大约20年前就获得了空中加油机,但是直到2005年才实现了海上空中加油。此外,由于中国战斗机大部分都不具备空中受油能力,中国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技术升级才能弥补这一不足。
★ 改善指挥和控制
要开展空中加油机、歼击机、战术战斗机以及各种空中平台协同作战,需要通过大量的协调,而这种协调只有通过整体和灵活的指挥和控制(C2)才能实现。目前中国的指挥和控制依靠的是过时的通讯系统,造成命令和指挥传达延误。发展中国自己的空中指挥和控制平台,诸如KJ一2000和KJ一200指挥、控制、情报、监视和侦察(CZlSR)空中预警机,使中国具备了执行空中C2及作战管理的能力,而空中预警机是中国空军改善指挥和控制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6月,中国空军某机坠毁,遇难者都是设计和测试空中预警机的技术骨干,中国的机载预警和控制系统计划遭受重大挫折。尽管如此,中国一直在继续开发用于实战的空中预警机技术。KJ一2000空中预警机最近可能已经交中国空军投入服役。
中国空军或可通过获取现代武器装备来实现技术提升,但要改变c2思想和做法则需要时间。从传统上看,中国军方没有授权给下级军官的做法,这种情形的结果是C2高度集中,总是由高级军官制定战术决策。因此,中国空军运用新的空中C2平台的意图还不明朗。典型的对比是,在大多数其它国家的C2ISR 平台上,下级和中级军官是空战的管理者,而中国空军是由高级军官在指挥塔中指挥。为在进攻作战中有效地部署空中C2ISR技术,中国空军必须首先改变其指挥方式,授权给下级军官,而这可能是中国军事领导人所不愿做的。
★ 加强训练
近年来,中国空军修改了训练计划,以此来改善人员素质,提高战斗力。中国空军制定了训练演习,让飞行员在各种复杂条件下执行实战飞行任务。此外,中国空军还针对台湾和美国的潜在冲突开展战术训练,让飞行员演练空空和空地战术,以此提高精确打击能力。在(最近刚增加的)进攻型训练中,中国以苏一 27和歼一8模拟台湾“幻影”2000和F一16战斗机的战术。
中国还增加了联合与协同训练,以提高和外国军队在海外联合行动的能力。中国2002年的协调联合行动计划中加大了中国空军的联合训练。未来的军事行动可能会包括更多的联合行动,也就是说,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其它组成部分主要是海军航空兵,将协助中国空军执行攻势作战。中俄2005年军事演习强调了中国空军的精准攻击能力,动用了空中加油机、轰炸机、战术飞机和空降部队。2006年中国和塔吉克斯坦军方举行的一次演习展示了中国的远程空运能力。这两次演习都显示了中国努力改善进攻能力的企图,同时也暴露了现有能力对中国影响周边国家的局限性。
★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进攻型空中力量
虽然进攻型空中力量既可以是战术的也可以是战略的,美国政府把中国追求进攻型空中力量看作是具有战略意图。美国国防部认为,中国空军的现代化将使中国空军具备战略能力。但是,中国现有的飞机采购和研发表明,实际并非如此。中国空军中大多数由俄罗斯和中国自己制造的新飞机,都是空中优势战斗机和战斗轰炸机,二者均具战术行动的特点。即使在C2飞机和加油机的支援下,中国空军短程战术飞机要想航行到中国周边以外的地方也将困难重重。2005年,俄罗斯提出有意向中国出售图一22和图一95远程轰炸机,亦即中国曾在90年代中期希望购买的两款飞机。中国至今没有购买。中国中意短程飞机而非战略轰炸机的决策显示,中国意图将现有空中力量的投送能力限制在太平洋范围。
中国采购多功能战斗机和预警飞机,以及缺乏远程战略轰炸机的事实,迫使外界猜测中国军方领导人如何界定进攻型空中力量。中国进攻型空中力量似乎是将战术平台与战术及战略指导思想结合而成,亦即形成本文所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进攻型空中力量。这一指导思想是用战术上的多功能战斗机来攻击传统的战略目标,包括C2系统、工业设施和首脑藏身之所。此外,它们还执行战术任务,包括近距空中支援和空中优势作战。
中国发展进攻型空中力量的性质表明,中国把其面临的潜在威胁局限于周边国家,目前并不谋求将其空中力量投送到该地区之外。虽然性质如此,中国将会继续空军的现代化,假以时日,势将发展成一支具有全球投送能力的空军。
★ 美国的反应
尽管中国在太平洋地区发动、战争的可能性很小,中国空军进攻型军力的发展仍然对区域的稳定构成威胁。中国将其军事力量投送到整个太平洋地区的能力,危及着美国在这个地区的影响。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一直在太平洋维持军事主导力量,但是最近中国军力的发展可能会改变太平洋地区的力量平衡。即使中国承诺和平崛起。采购歼一10和苏一27战斗机可能会使中国空军成为美国和其它亚太国家的一个区域性的、技术方面的对等竞争者。中国的军事化可能导致诸如日本和韩国等周边国家发展更具进攻型的军事姿态,日本和韩国最近表达了对中国军力提升缺乏透明性的关切。中国可能通过增加其军事能力来加以回应,从而出现螺旋式的军事竞赛,最终可能导致外交关系紧张或者军事对峙。中国空军还可能将战力投送到中亚国家,如哈萨克斯坦,中国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依赖这些国家的供应。中国空军对这些国家任何形式的介入,都可能绷紧对美国和俄罗斯的关系,这两个国家都希望在这个重要的战略地区加强影响。
★ 限制军事技术转让
中国十分依赖外国来实现中国空军的现代化,努力从俄罗斯、以色列、法国和德国寻求军事优势技术。中国空军这种依赖外国供应的发展途径,使美国可通过鼓励或者惩罚措施来影响许多向中国提供武器的供应商。从法律上讲,美国能禁止包含美国技术的武器系统的转移。但是近年来,美国甚至已经阻止了并不包含美国部件的先进军事硬件对中国的销售。为了制约中国进攻型能力的发展,美国必须持续向欧盟施压,维持欧盟对中国的武器禁运。此外,美国应该敦促欧盟国家把能够向中国出口的技术指导政策标准化。凡遵守这些指导政策的国家,凡停止向中国进行军事技术转让的国家,应当获得鼓励,如军事援助,以及参与美国领导的联合武器开发项目的资格,如联合攻击战斗机项目;那些选择继续向中国出售先进军事硬件的国家,则应面临类似2004年以色列受到的限制。
★ 开展有限接触
为了阻延中国空军发展进攻型军力,美国必须采取军事威慑和禁运及与中国军方有限合作同时并举的策略。一些美国人担心,与中国武装力量进行合作性的接触,会让中国人学到作战思想和策略,从而提高他们对美交战的能力。虽然这种忧虑有其合理之处,但交往能促进军事方面的更大透明性,改善美中之间的相互了解,有助于建立高层领导人之间的沟通渠道,从而减少美国和中国军队发生意外事件的可能性。
美军与中国的近期交往中尤以美中海军之间的接触为主。美国海军成功主导了最近中美接触的努力,其原因在于,从传统上说,美国太平洋司令部司令总由海军上将担任,而且美军在这一地区的军事行动有相当一部分由海军承担。发展美中海军之间的关系虽然重要,但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现代化过程中,海军和空军的现代化是中国并重优先的考虑。鉴于中国强调加强空军,在与中国军方的接触中,美国空军应发挥与海军同等的作用。美中空军之间的互动,应当避免暴露美军在军力投送、C3ISR运作等方面的能力,空军应当把重点放在专业交流和发展促进美中对区域人道及安全问题做出协同反应的能力方面。
★ 做好军事准备
中国公开谋求避免使用进攻型军事力量,但出奇制胜始终是中国作战思维中的一根支柱。因此,美国军方必须时刻准备对中国采取的任何进攻型行动做出反应。美国空军目前向中国东南方向1800英里以外的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部署了B—1、B-2和B一52轰炸机,这些轰炸机以及在日本、韩国和夏威夷的其它美军轰炸机是对中国进攻型行动的强有力威慑。▲ (选摘《空天力量杂志》)
波音与空客正试图联手遏制中国大飞机计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da0e390100934a.html
(2008-04-30): 也许,从中国宣布将建造大飞机那一刻起,波音、空客这对昔日竞争对手就开始走向了联盟。他们联盟的优势,正是基于曾经彼此惨烈厮杀的经验。
★ “中国确实是个挑战”
2008年3月16日晚,美国加州贝弗利山上,一所豪华别墅中正在举行着一场小型晚宴。晚宴的主人是国际金融租赁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史蒂文•乌德沃尔哈齐,与他共进晚餐的,都是美欧航空业的重量级人物,其中就包括空客的首席执行官路易斯•加卢瓦。
尽管加卢瓦在欧洲的业务正麻烦缠身,但他仍然赶来赴宴,这本身就说明了乌德沃尔哈齐在国际航空业独一无二的地位。
这次晚宴的话题与国际航空业的未来有关。就在一个多月前,在美国凤凰城举行的美国航空运输贸易协会年度讨论会上,乌德沃尔哈齐的讲话令所有在场的航空业CEO们都感到意外——他热切地谈论起了中国。
“他们想要坐到驾驶舱里,绝对不会只甘当配角,他们想要当奥斯卡的主角。”他说的是中国,“虽然我现在还不会预见到他们将取得巨大的商业成功,但是我认为他们已经种下了希望的种子。”
随后,乌德沃尔哈齐指出,中国的低成本将成为优势。“要是在西雅图,工人们需要健康保险,他们的孩子甚至需要牙医保健。假如中国人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制造出大飞机来,那么市场就会被低成本的解决方案所吸引,只要它质量在那儿。因此,中国对国际航空业确实是一个挑战。”
★ 空客与波音的攻防对策
讲话的结尾,对于空客和波音应该如何应对,乌德沃尔哈齐给出了两种对策。一种是防御性的,另一种则是进攻性的。防御性举措就是要确保空客和波音作为最终组装者、市场营销者的角色,尽量能拖多久就拖多久。至于进攻性举措,就是在技术上实现一个大的飞跃。波音和空客如果能够在新的替代机型技术上有一个大的飞跃,就没有人能够超越它们了。
对于这两种对策,乌德沃尔哈齐认为,任何一种措施都可能在波音替换737以及空客替换A320时,也就是2015年的时候采用。
对于防御性对策,波音与空客实际上已经早有准备。事实上,无论是当年印度尼西亚的努桑达拉公司还是加拿大的庞巴迪公司,在试图挤入大飞机市场时,都遭到了波音和空客的联手遏制而胎死腹中。
当年,美国为了垄断航空关键技术,还曾试图买断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的发动机,但最终没有成功。可以说,波音与空客在这方面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如今,分析家指出,为了应对外来者,二者还很可能共同构筑技术壁垒。
不过,既要争取中国未来的大飞机市场,又要“延缓中国通过翻版仿制关键技术”,这对于波音和空客而言不是那么容易。正如乌德沃尔哈齐自己所说的,“在全球化时代,你无法再像以前那样饿死你的竞争对手,因此你无法阻止。”
至于技术性飞跃的进攻性对策,波音公司也曾尝试过。上世纪80年代,拥有垄断优势的美国航空公司票价可以定得高一些,而且当时美国民用飞机市场主要在本国,供应商与用户一起工作,技术先进的用户推动着技术先进的供应商前进。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波音就认定保持技术领先地位是竞争的主要角斗场。
值得注意的是,据《美国航空航天》杂志透露,如今波音公司驻莫斯科的代表处也一直在十分关注俄罗斯优秀飞机设计师和工程师的资料,最终很可能将这些人才集结在波音旗下。而空客把320总装生产线设在天津,也有争夺航空技术人才的潜在含义。
★ 政府补贴的悖论
“中国制造大飞机面临重重阻碍”,这是美国最新一期《航空和空间技术周刊》一篇文章的题目。文章指出,中国要在未来的15年里制造大型商用飞机必然会面临政治、商业和技术上的大量挑战,其中政治挑战尤为瞩目。
文章认为,“如果没有政府补贴而仅靠拷贝生产线,那么距离生产性能可靠的大型商用机还差得很远,更别说要应对国际航空公司老板们挑剔的眼光了。可一旦中国政府给予补贴,那么美国就会发火,一定会依照世贸协定相关条款对付中国。”
《航空和空间技术周刊》的评论恰恰来自波音与空客以往的竞争经验。组建于上世纪70年代初的空客从诞生之日起就不是简单围绕商业竞争来运作的。在空客与波音近30多年的较量中,其背后的核心角色一直都是欧美政府。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两家公司就补贴问题争论不休,欧美领导人出访各国时也不忘就购买飞机展开游说,就是最好的例证。
海湾战争后,波音与空客进行的这场战争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当时美国总统克林顿动员了他的整个政府甚至利用美国外交政策为波音公司和麦道飞机公司赢得了沙特60亿美元的订单。眼看着生意要被人抢走,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巧妙地向沙特国王法赫德提出了其颇为关心的巴勒斯坦问题,而克林顿政府则同样以邻近地区政策做出了回应。
1994年3月底,波音与麦道获得订单已成定局,但他们都知道,如果没有白宫,这场战争是无法打赢的。因此,订单的签署不是在当时的波音总部西雅图或麦道的加州长滩,而是颇具象征意义地选在了白宫。
在订单的签署仪式上,克林顿意味深长地说道:“这次胜利应该归功于美国大兵而不是工厂的工人,这是美国实力与影响力的一大胜利。”作为签署订单的另一方代表,沙特国王法赫德的侄子班达尔•宾•苏尔坦则这样回应道:“上天注定你们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不过对于克林顿充当推销员的事,美国国内也引起了诸多争议。很多美国人认为,总统应该做一些比到处推销飞机更重要的事。当时《华盛顿邮报》的一位专栏作家甚至撰写了一篇评论批评这种“极端商业化”的行为。文章的结论是,这有损于总统的形象。
然而,就像法国前总统密特朗把自己描述为空中客车最大的推销员一样,克林顿也乐于为波音公司做同样的事。因为他知道,再没有别的地方更能像波音公司这样象征美国的经济实力了。
2002 年版的《美国航空航天产业未来委员会最终报告》中这样写道,“航空航天工业是美国经济领域内一支强大的力量,是全球市场最有竞争力的部门之一。航空航天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以上,并提供1500万个以上高质量的就业岗位。航空航天产品提供比其他任何生产部门都高的贸易盈余。▲
全球粮荒:又是布什搞的鬼?
http://www.ddhw.com/readarticle.aspx?topic_id=1000&msg_id=59183
2008-4-30: 近两年全球粮食价格猛涨,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世界粮食价格在过去一年里上涨了42%。联合国的世界粮食计划署(WFP)则形容,这就像一场 “沉默的海啸”。
如今,又有一种阴谋论流传,认为全球粮食涨价,跟美国总统布什大力推动生物能源政策,导致粮食供应减少四分之一有关。应该指出,粮食涨价,确可能跟布什作出决策时考虑不周有关,但他是否刻意要去捣乱全球粮食供应的秩序,实有值得商榷之处。
布什在2007年年初发表的国情谘文中,要求在10年内将美国的石油消耗减少20%。其中一个途径就是用生物燃料等可再生能源,替代汽车所耗15%的石油消费量。这一政策出台后,单是美国国内,就有大约四份之一的粮用农作物转变用途,成为生物能源。有分析指出,若然没有这一政策,即使把石油上涨,气候问题导致失收等因素计算在内,去年粮价上涨最多只会达至两成。
基于上述原因,有一种阴谋论已然出现。支持阴谋论的人认为,美国的新能源政策,具有多项战略意图:首是,一向依赖中东石油的美国,希望藉著生物能源的开发增加跟中东国家讨价还价的筹码;另外,美国为了近年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所耗不菲,因此急需通过非战争的手段增加其实力。再者,中印等国近年崛起,粮食的涨价,正好可以牵制新兴大国,维持美国的“霸主”地位。
表面上看,这套阴谋论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美国一直推行鼓励粮食出口的政策,通过各种补贴挤占其它产粮国的市场份额。因此,大量出口粮食的美国是这轮涨价中最大的受益国。2007年,美国农场纯利润达到870亿美元,比10年前上涨了50%;在今年的粮食涨价风潮里,许多国家已停止出口粮食,美国将蒙其利。
更何况,这些年来美元大幅贬值,而其它主要农产品出口国如欧盟、澳洲、巴西等地,其货币都非常坚挺,中国的人民币,更有升值的倾向,这无疑又增加了美国农产品的竞争能力。换句话说,全球粮荒好像对美国经济没有产生太大的负面影响,但对其它国家都很不利。
撇开有没有阴谋论这点不说,美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确有因为粮荒而增加。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4月13日提出了“全球粮食政策新建议”,即近期提供紧急粮食援助,在中长期则促进发展中国家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美国肯定是有关方案的最大赞助人;而拥有十三亿人民,在粮食涨价风潮中自顾不暇的中国,当然难望美国的项背。
但必须指出,有关阴谋论也有不少疑点。例如粮食涨价,不可能不波及美国的一些盟友,像世界银行就曾预警,包括美国后院的墨西哥的食物和能源成本上涨,恐怕会造成社会动荡。又像印度和日本,它们是美国刻意拉拢,用来平衡中国在区内影响的盟友,美国又怎会刻意利用粮荒拖著其发展?
再者,全球粮荒,也可以说是中国发展软实力的好机会。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全球有37个国家正面对粮食危机。最近数月,埃及、喀麦隆、科特迪瓦、毛里塔尼亚、埃塞俄比亚、马达加斯加、菲律宾、印尼等地,都因粮食价格飞涨而先后发生骚乱,巴基斯坦和泰国须派兵保卫农田和粮仓,海地总理更因此而下台。这些有问题的国家,可能更要中国帮忙。
有专家指出,由中国农业专家袁隆平发明的杂交稻,可能是解决粮食危机关键。目前中国发展出半数以上的稻田种植杂交品种,中国水稻单产位居世界第一,每公顷在6吨以上;大米是全世界穷人的粮食,因此许多国家可能都需要中国的帮助。
最少以目前的情况来说,这次粮荒对中国稳定的影响,仍算十分有限。据中国官方的说法,中国连续4年粮食丰收,去年超过一万亿斤,今年无论从播种面积还是从苗情看,只要不发生大的自然灾害,还能保持粮食生产的基本稳定。中国粮食储备充足,粮食安全系数达到30%以上,远远超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提出的17%— 18%的粮食安全线;而且,中国对外依存度低,粮食自给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月份国内粮食价格同比上涨5.7%,2月份上涨6%。国内粮价增幅明显较国际粮食价格温和。
而且,如果农产品价格上升,而部份利润能落入农民口袋,这也是中国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的一个契机。不过,中国尚未形成一个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农民在近期的涨价潮里,受到损失的较得益的要多。中国总理温家宝4月5日至6日在河北考察农业和春耕生产时指出,中国政府在今年中央财政安排“三农”支出达到 5625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加1307亿元人民币的基础上,再增加农业投入252.5亿元人民币,直接补贴给农民,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但要承认的是,国际粮荒,使得中国在进一步推行市场改革时,增加了难度。中国过去数次通胀,都是间接导致政府高层去职的导火索之一。这对美国是有利还是不利?来源: 亚洲时报 ▲
中情局最值钱的间谍 他让苏联损失惨重
http://www.milchina.com/news/2008/0422/article_3116.html
2008-04-22 互联网: 1980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制定了一项旨在瓦解苏联的绝密计划,代号为"解放原理"。收买苏联政治、经济、外交、科技等各领域的专家是该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应当说,中情局的"猎头"们还是相当成功的。苏联不少高级专家被他们招募,为美国效力……
● 送 上 门 来
1977年2月,一名以驻莫斯科外交官身份作掩护的中情局官员,在他的汽车风挡雨刷下面发现一张匿名纸条,写信者声称他可向美方提供绝密军事情报。写信者表示愿与中情局接触,并留下电话号码。几周后又出现一张纸条,上面描述了苏联军用雷达系统的一些技术细节。
但这些没有立即打动中情局。中情局局长斯坦斯菲尔德•特纳怀疑此举是克格勃的圈套。然而中情局在莫斯科的间谍头子哈撒韦却不这么看,坚决要冒险一试。在上司勉强同意后,哈撒韦给写信者联系,并送去了一封信和一些卢布,信上提出了一些关于苏联雷达的技术问题,并交代了回信地点。
一周后收到回复,中情局总部疑虑顿消,因为回信中的信息当属绝密,克格勃绝不会拿这些材料来作诱饵。于是中情局特工开始与此人接触。此人名叫阿道夫 •托尔卡切夫,是苏联军用飞机导航系统的主要设计人员之一。从此,托尔卡切夫开始为中情局工作,时间长达八年之久。他的代号为"天体",哈撒韦直接与他单线联络。
● 损 失 无 法 估 量
事实证明了托尔卡切夫的分量。他向美国人提供了苏联米格战机电子控制系统的详细技术资料以及苏联空军躲避美国飞机和雷达追踪的无线电对抗技术资料。
在" 天体"暴露身份前,中情局共往他在美国的银行账户上打入了200多万美元。而这个数字与他给美国纳税人省下来的研究经费相比可谓九牛一毛。克格勃安插在中情局里的超级间谍奥尔德里奇•艾姆斯后来在发给莫斯科的报告中说:"……中情局工作人员开玩笑说,托尔卡切夫把中情局的所有预算经费全给挣回来了。他让美国人轻而易举地得到了苏联战机无线电电子系统的所有技术。一旦爆发世界大战,北约在空战中将占据绝对优势。"
美国人把从托尔卡切夫那里获取的情报与中东盟友以色列分享。阿拉伯人很快就发现,他们的战机(99%都是苏式战机)在以色列国防军的防空系统面前变得不堪一击。
托尔卡切夫的背叛让美国大获其利。中情局有史以来从未招募过如此值钱的间谍。他给美国人带来的利润高达200亿美元。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这个数字相当于今天的1000亿美元。
● 将 计 就 计
收到艾姆斯的报告后,苏联情报人员开始悄悄地调查:托尔卡切夫到底参与了哪些科研计划和项目?他在苏联无线电工业研究所的秘密图书馆里都调阅过哪些资料?结果令人震惊。七年来,许多印有"绝密"字样的材料早已落到美国人的手中。许多独特的科研设想已经在大洋彼岸的秘密实验室里付诸实施。
不过,震惊马上被清醒的谋划所取代。上面传下命令:"立即制定计划,弥补损失,或将损失降至最低限度!"
于是,克格勃决定将计就计,同时展开多路反击。
首先,把托尔卡切夫变成传递假情报的渠道,迷惑美国人,使他们的研究误入歧途,同时消耗他们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克格勃分析,"天体"为美国服务多年,提供了许多极其珍贵的情报,已得到美国人的信任,因此他传递的假情报不会受到怀疑。
在研究无线电工业研究所秘密图书馆读者登记卡时,反间谍机构人员发现,从1981年起托尔卡切夫一直对苏联隐形轰炸机研究项目有着浓厚的兴趣。正是在这一时候,美国人也开始积极地研发自己的隐形战机。
在随后的10个月里,托尔卡切夫准确无误地把无线电工业研究所秘密实验室特意为美国人炮制的情报传递出去。美方埋头研究这些不期而至的大量信息,克格勃借此成功地阻止敌人如期完工,也使美军工企业蒙受难以估量的巨额损失。
具体经过是这样的。当时莫斯科不可能让美国放弃研制隐形战机的计划,于是便想办法让美国的隐形飞机在苏联防空系统面前"原形毕露"。于是,研究人员为托尔卡切夫专门设计出一套复杂的技术资料,存放在秘密图书馆里。而美国诺思罗普飞机公司(隐形战机的主要设计制造商)的工程师们为了抢进度,在许多环节上完全照搬了托尔卡切夫提供的技术。
为了修改技术上的诸多偏差,美国人总共花去了大约八年时间,第一架隐形轰炸机直到1991年才投入使用。
● 收 网
特工人员发现,托尔卡切夫每次去别墅都会喝醉,因此,周日晚上返回莫斯科时通常由其妻子开车。又是一个周日的晚上,两名"阿尔法"特种部队军人扮成交警,在别墅通往莫斯科的路上查车。一人装做正在训斥停在路边的一辆违规货车的司机,另一人负责拦车。"天体"的车刚一停住,货车里跳出的"阿尔法"特种兵就包围了汽车,托尔卡切夫很快被戴上手铐。
几小时后,"天体"已在列福尔托沃监狱对所犯罪行供认不讳。托尔卡切夫后来被苏联最高法院判处极刑…… ▲
美国环太平洋军演没请中国 防止机密泄露
http://www.dajunshi.com/int/MilInfo/200804/22747.htm
【大军事网2008-4-26讯】【星岛网讯】美国海军“环太平洋•2008”多国联合演习将于6月底开幕,美军迄今尚无邀请中国参加或者观摩这次演习的计划。中国虽然是环太平洋的一个大国,但美军似乎并不想让中国了解演习的秘密。
在太平洋地区,美军每年都要举行大量演习,包括单军种、多兵种、两国联合演习和多国联合演习等,涉及美国太平洋空军、海军、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区域包括西太平洋、北太平洋和中太平洋等海域。然而,太平洋美军绝大多数演习是不对外开放的,尤其是对俄罗斯和中国等西太平洋沿岸几个国家采取了极为保密措施,很少敞开观摩大门。
夏威夷《檀香山广告报》报道,美国海军将于6月29日在太平洋夏威夷附近海域举行“环太平洋•2008”多国海上联合演习,演习时间长达五周,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秘鲁、智利、韩国、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等将派遣战舰和战机参加。
按计划,演习期间,战舰和战机将要演习许多科目,包括侦察、扫雷、海上拦截、两栖战、防空、反舰和反潜攻击等,使用的武器包括鱼雷、舰炮和导弹等,以提高多国协同作战能力。美军将要退役的“小鹰”号常规动力航母将成为海上指挥舰。
但美国海军至今尚未邀请中国观摩这次演习。美国海军称,1999年美国会通过的“2000财年国防授权法”排除了与中国直接的军事接触,除非是搜索救援和人道援助行动。
在太平洋地区美军多年来的演习中,只有个别对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开放。其中, “2000财年国防授权法”通过前,美国海军曾邀请中国观摩了1998年的“环太平洋”演习。2006年,太平洋美军邀请中方观摩“勇敢盾牌”海上航母大演习。然而,美军只是象征性地同意中方观察员对个别的演习内容进行了观摩。
太平洋美军曾分别在2004年和2006年邀请俄罗斯观摩“环太平洋”演习,但俄罗斯只在2004年派出一名观察员观摩。今年,美军再次邀请俄罗斯观摩“环太平洋•2008”演习,俄罗斯最后是否派观察员参加,目前还没有确定。
● 小资料:美国“环太平洋”军演
“环太平洋”军演是太平洋地区最大规模的多国海上联合演习,从1971年开始,大约两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夏威夷周围海域进行,由美军太平洋司令部负责指挥。今年是第21次演习。在2006年“环太平洋”演习中,共出动战舰40多艘、战机160架,总兵力接近两万。▲
美军召集太平洋多国举行大规模军演意在中国
http://www.dajunshi.com/int/MilComment/200804/22754.htm
【大军事网2008-4-27讯】据美国媒体近日报道,美军即将要在太平洋地区举行今年以来规模最大的多国海上联合演习,代号为“环太平洋•2008”。
然而,美军迄今尚无邀请中国参加或者观摩这次联合演习的计划。中国虽然是环太平洋的一个大国,但美军似乎并不想让中国现场了解太平洋美军举办的多国海上演习的秘密。
● 尚未邀请中国观摩
据美国夏威夷最大报纸《檀香山广告报》近日报道,美国海军将于6月29日在太平洋夏威夷附近海域举行“环太平洋 •2008”多国海上联合演习,但美国海军至今尚未邀请中国观摩这次演习。美国海军称,1999年美国会通过的“2000财年国防授权法”排除了与中国直接的军事接触,除非是搜索救援和人道援助行动。《檀香山广告报》载文称,这可能是美国军方摸不清中国军力增强的意图而造成的。
据悉,“环太平洋•2008”演习时间长达5周,多国战舰和战机参加。参演国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秘鲁、智利、韩国、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等。按计划,演习期间,战舰和战机将要演习许多科目,包括侦察、扫雷、海上拦截、两栖战、防空、反舰和反潜攻击等,使用的武器包括鱼雷、舰炮和导弹等,以提高多国协同作战能力。美军将要退役的“小鹰”号常规动力航母将成为海上指挥舰,负责指挥整个海上战舰编队的行动。
“环太平洋”军演是太平洋地区最大规模的多国海上联合演习,从1971年开始,大约两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夏威夷周围海域进行,由美军太平洋司令部负责指挥。今年是第21次演习。在2006年“环太平洋”演习中,共出动战舰40多艘、战机160架,总兵力近2万。
● 个别演习向中俄开放
在太平洋地区,美军每年都要举行大量演习,包括单军种、多兵种、两国联合演习和多国联合演习等,涉及美国太平洋空军、海军、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区域包括西太平洋、北太平洋和中太平洋等海域。然而,太平洋美军绝大多数演习是不对外开放的,尤其是对俄罗斯和中国等西太平洋沿岸几个国家采取了极为“保密”措施,很少敞开观摩大门。
《檀香山广告报》报道说,多年来,在太平洋地区美军众多演习中,只有个别对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开放。其中, “2000财年国防授权法”通过前,美海军曾邀请中国观察员观摩了1998年举行的“环太平洋”演习。2006年,太平洋美军曾有过例外,邀请中方派观察员观摩了在西太平洋关岛附近海域举行的“勇敢盾牌”海上航母大演习。然而,美军只是象征性地同意中方观察员对个别的演习内容进行了观摩。
太平洋美军曾分别在2004年和2006年邀请俄罗斯观摩“环太平洋”演习,但俄罗斯只在2004年派出一名观察员观摩。今年,美军再次邀请俄罗斯观摩“环太平洋•2008”演习,俄罗斯最后是否派观察员参加,目前还没有确定。
★ 新闻分析 / ANALYSIS ★
● 美演习为何严防中俄
美军太平洋演习绝大多数不对中俄等国开放观摩的大门,是有多方面因素的。
◆ 首先,许多演习本身是有特殊的针对性。
其中,太平洋美军举行的一些海上或者空中演习,是专门针对中俄等有关国家的。如美太平洋空军最近在阿拉斯加举行的空战模拟演习,就是专门针对中俄战机的。在太平洋地区举行的一些反潜演习,是针对中俄等有关国家潜艇的。以前, “环太平洋”演习就有针对西太平洋一些国家内容,包括针对中国台海发生危机做出反应的科目。
◆ 其次,太平洋美军很担心核心技术和战术“泄密”,影响自己对中俄等有关国家的威慑能力。
近年来,美军在西太平洋和北太平洋等地区部署了最先进的海空武器,包括隐形战斗机、巡航导弹、“宙斯盾”导弹驱逐舰和新型核潜艇等,它们经常参加各种类型的演习。在今夏“环太平洋”演习中,加拿大等国海军官兵将登上“小鹰”号航母,观摩航母运作过程。美军一直把航母当作威慑中俄等国的海上堡垒,一般是不太愿意在演习期间向中俄敞开观摩大门的。▲
中国开门建军显自信,突破西方独家披露的新闻阵地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425869.html
01/05/2008《解放军报》刊文提出「开门建军」的崭新口号,是认真贯彻胡锦涛加强军事训练的精神;训练水平可以显示军事实力,但是传统的保密观点妨害了军队的威慑力。今后应以开放透明的方式组织军事演习,通过媒体广泛宣传,请专家学者点评诠释,邀外国军事观察员现场观摩,才能向对手明确传递讯息,达到震慑的战略效果。
该文认为,去年的「和平使命」及「勇士--2007」等大规模演习,面对几十个国家的军事专家到场,显示了解放军的能力、素质、士气和作风;希望通过塑造并运用自身良好形象的亲和力、辐射力、感召力,并辅之以必要的军事手段,可达成「不战而和」或「小战而和」的战略目标。
这开门建军的做法,正是我们民间军事评论员建议与企盼已久的事。倒不只是被拒之门外无法报道现场实况,而是眼看外国军人甚至解放军的对手及潜在对手都能直击现场,实时报道中国军事的敏感话题;身为中国公民竟要通过出口转内销的渠道,才知道人民子弟兵的惊鸿一瞥;有现场实时报道话语权的俄国人、美国人、日本人或欧洲人、印度人各有立场,国人既怕被潜在的对手洗脑,又不得不忍受出口转内销的「翻版新闻」。
官方的喉舌媒体一直有大量报道壮我军威的军事新闻,但是报喜不报忧的传统,造就了西方媒体的独家披露新闻。
香港媒体报喜也报忧的报道,其实大部分传媒人是希望中国国防现代化健康发展,报忧之时常怀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可惜,内地媒体在转载境外点评诠释时,往往隐恶扬善,不但没有闻过则喜,反而责备直言不讳者立场有偏颇,这就离胡锦涛要求的「务实求真」精神相去甚远了。
「军报」说得好,中外联合军演、开放国内军演,说明解放军愈来愈自信。既是对武器装备日新月异的自信,另外也是对挫折、失败的承受力的自信;不会因为演习中翻车死人而处罚有关人士,更不因有人报道演练失误而反应过度。
解放军政宣部门终于明白;打好宣传战才能屈人之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