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30件大事之一:21、2003年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提出
2003年9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提出了振兴东北的指导思想、原则、任务和政策措施。2003 年9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指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是十六大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着眼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各地区、各部门都要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长远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企业技术改造,走出一条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的新路子。
今 日 看 点 : 2008-02-09 ▲◆★●■
中国还需不需要外部援助?
http://finance.ifeng.com/mtgc/200802/0208_2179_395438.shtml
我军两次边境作战中的撤军之谜
http://topyl.com/view.php?fid=PGLT&id=2699977
吴仪突然放了一炮,三百官员惹得铁娘子勃然大怒
http://topyl.com/view.php?fid=DBXW&id=2699901
大部制改革将破部门利益牢笼 带动政府转型
http://www.stnn.cc/china/200802/t20080208_728875.html
美国列俄中与“基地组织”为国家安全威胁
http://www.stnn.cc/america/200802/t20080208_728841.html
应把海平面上升纳入沿海地区规划
中国还需不需要外部援助?
http://finance.ifeng.com/mtgc/200802/0208_2179_395438.shtml
2008年02月08日 半月谈: 近年来,中国经济实力迅猛增长,综合国力持续增强,对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力度加大。对此,国际上出现了一种舆论,认为中国已经脱离发展中国家队伍,不应该再接受国际上给予的发展中国家援助资金。有德国官员提出,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取代德国,成为全球第三经济大国,“没有理由继续向中国提供发展援助基金”。在加拿大保守党政府中,有人声称要履行竞选承诺,取消每年向中国无偿提供的6000万美元发展援助资金。今年,日本将全面停止对华日元贷款,理由之一是中国已“从发展中国家毕业”。
与此同时,在中国国内,也有人为中国当前取得的成绩沾沾自喜,以为中国已经足够富强,不再需要接受外部援助。
中国还需不需要外部援助?发展中的中国有必要冷静分析自己的国情国力,做出符合实际的客观判断。
★ 首先,从国家发展现状看,现阶段中国依然是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当前,中国人均产值虽然已突破2000美元,但发达国家人均高达4万多美元,差距非常明显。中国经济虽然发展较快,但起点较低,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贫富差距拉大、失业人口增多、经营管理和科技水平较低、教育医疗及农村社保等许多问题,解决起来难度很大。中国需要解决的不少难题,诸如荒漠化、节能减排等,单靠自己的努力将耗费更长时间,付出更大代价,需要外部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上的帮助。
★ 第二,外部援助在历史上曾给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带来巨大益处,是推动中国前进诸因素的有机组成部分。今天,接受外援有助于我们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
1949年新中国诞生,百废待兴。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技术禁运。毛泽东主席1950年访问苏联争得了宝贵的援助,156个援助项目对我国基础工业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
30年前,中国拉开改革开放序幕。当时资金匮乏,技术紧缺,能源供应紧张,基础产业落后,邓小平同志打破了将既无外债又无内债视为理想财政状况的思想,积极寻求外部支援,“决心向国外借点钱搞建设”。
1979年,日本提出向中国提供援助。20多年来,日本一直是中国最大经济援助国,援助总额占24个对华援助国资金的60%以上。日元贷款对中国基础设施的改善、企业技术的升级、出口创汇的提高、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都起了积极作用,是两国友好的重要篇章。日元援助项目遍布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由日本援建的宝钢一、二期工程,技术水平一直站在世界前沿。
★ 第三,发达国家对中国提供援助可互利“双赢”,也有利于世界共同利益。舆论认为,现在对华援助已主要不是为了解决传统意义上的饥饿问题,而是为了双边和全球的共同利益。减少、终止和取消对华援助的想法,是“目光短浅”和缺乏政治远见的“错误”主张。
从双边利益看,日本通过对华贷款获得了不可低估的实惠:大量增加中国从日本进口,促进日本企业扩大在华市场份额,使许多濒于破产的日本企业起死回生等。从全球共同利益看,发达国家与中国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环境保护、提高能效和使用可再生资源等方面合作,符合全球利益,有助于推动创建和谐世界。
★ 第四,中国积极争取外援,但仍会立足于以我为主、艰苦创业,始终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1958年,当赫鲁晓夫向我国提出要在我国海岸建设“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时,毛泽东洞察到苏联意在“控制我们”。为了维护中国的主权和尊严,他严词拒绝了苏方的无理要求。1960年,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导致中国经济面临严重困难。当年中国在最困难的时候都能坚持原则,今天更不会无原则地争取外援。某些外部援助的取消或终止,不会影响我国经济建设的大局。
★ 最后,中国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是应该的,也是对中国多年来接受外部援助的回报。中国不是非洲主要债权国,对非洲贷款的数目有限。在消除贫困问题上,国际社会特别是发达国家应采取更多实质性措施。中国对非洲等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不应成为发达国家不向中国提供援助的理由和借口。▲
我军两次边境作战中的撤军之谜
http://topyl.com/view.php?fid=PGLT&id=2699977
http://www.topyl.com Top娱乐网 2008-02-08
● 1979年中越战争边境撤军
▲ 1、关于炮兵火力实际上,在1979年中越战争中,越军对中国军队的最深刻印象就是中国陆军占压倒优势的炮兵火力。越军战俘反映,与美军作战时从未遇见过这么猛烈的炮火打击。美军由于拥有空中优势,作战中主要依靠空中火力支援,而中国军队炮兵的配备密度和火力强度远远超过越战中的美军。通常在师进攻背景下,对尖刀连突破的火力强度为半小时内在1平方公里左右的设防工事区域及敌炮兵、指挥区域进行二至三次火力准备,投射7-8万发炮弹,其中近半为130- 154mm口径炮弹。1970年的一次连进攻实兵演习一个月后,演习场区内原郁郁葱葱的满山树木,竟全部枯黄,死光了。说中国空军力量不足有道理,但说中国陆军炮兵火力不足就外行了。实际上,中国由于沿袭苏联军事理论,高度重视炮兵,其炮兵火力与苏军不相上下,远强于北约各国部队。越军炮兵在79年战争全程中一直被中国炮火有效压制,直到几年后老山战役时得到苏联122mm“冰雹”火箭增程弹后,才得以对中国炮兵进行超射距袭击。79年友谊关突破时中国步兵的较大伤亡,主要是多年来初次作战无经验,战士冲击时队型过于密集所致。战争开始2-3天后,伤亡率即大幅下降即证明了这一点。
▲ 2、关于伤亡人数人们对中国军队伤亡人数的臆想,大概是出于中国军队人多加上看过去打仗电影得出来的印象所致。实际上,中国军事理论虽强调集中兵力,在突破地域需数倍于敌,但作战时队型相当分散,并非电影里看到的“人海战术”。步兵间隔多在10-20米左右,火炮间隔多为数百米。这样拍电影当然不行,摄影师忙活半天,镜头里只能收进三、五个人或一门炮。观众喜欢的是数十门炮排在一起,一打一大串的火爆场景。但打仗不是那么回事。看过 HistoryChannel最近放的美军特种部队训练的片子吗?没意思吧?就那么三、五个人,枪声稀稀拉拉。真实的情况是,1979年战争的中越伤亡总数近乎相等,中方约6万多人,越方不到8万人。但中方伤亡中,伤者占大多数,死亡仅6000余人,且多在战争最初几天,越方则死亡率很高,死亡人数约近5 万人。造成如此差别的原因是中方保持着占压倒优势的进攻主动权,作战区域一直向前推进。几乎所有局部战斗结束后,战场均为中方占领,中方伤员可以得到及时的救护和直升机迅速后送,因此伤员死亡率大为降低。这是中越战争中中方后勤的主要经验之一。而越方一直被迫撤退,大量伤员被遗弃在战场上,许多伤员未避免被俘,爬到潮湿且蚊蝇虫蚁孳生的丛林或洞穴中躲避,因得不到及时治疗而死亡.
▲ 3、战争局限于边境地区,是出于对北方苏联的顾虑,而非中方后勤和防空部队无力支持。地空导弹只能打50公里的例子实在有些荒唐。导弹不能随部队向前移动吗?当然,为了避免战争升级刺激苏联,中国在中越数年战争中,确实未使用过导弹,中国空军也从未越过边界作战。
中国对越作战的战略目标,是以围魏救赵之策,迫使越军减轻对柬埔寨梅莱山红色高棉基地的压力。以中国军事实力,若大举攻越,短期内拿下河内、海防等中心城市,并非难事。实际上,作战开始一周,越军边境地区防御即已全线崩溃,越314A师据守的谅山三面被围,而谅山以南为平原地带,适于中国装甲部队作战,越军再也无险可守,河内唾手可下。但中国不能不顾虑背后的苏联。由于苏联绝不会容忍中国夺占其在东南亚的势力范围,若中国攻占河内,更换越南政权,苏军在中国北方策应越南的可能性极大。中国对越作战从一开始就反复申明是边界反击战,就是向苏联表明绝无占领越南之意,防止苏联动手。在战役战术上,则采用“围点打援”策略,围住谅山而不攻陷,吸引越军主力从柬埔寨回援,歼灭越军主力部队后撤军,这样,救援柬埔寨的战略目标就达成了。实际上,越军开始确实中计,已将6个主力师,包括突破金边的203师从柬调回,企图增援谅山。当越军主力向谅山移动时,中国在谅山东南和西南方向的10多万部队随即向两侧运动,已张开了袋口。但中国由于顾虑苏联在北方行动而一再明示自己的意图终于起了作用,加上苏军卫星侦察到这一移动,并将情况通报了越军,使越南终于明白中国从一开始就说出的战略企图是真的,从而明白了中国军队对谅山围而不打的真实意图。于是,越军主力不再企图增援谅山,而回撤到河内以北布防。中国见战略企图已暴露,越军主力不会再上钩,只得对谅山合围发起攻击。攻击谅山只用一天半解决战斗,消灭了314A师的情况表明,对谅山包围20多天,显然不是中国军队打不下谅山,而是典型的“围点打援”战术,意在围歼增援的越军主力。
当然,由于苏联挚肘,中国被迫暴露战略企图,未能达成战略目标,不能不令人遗憾。中国军队在指挥、通信、后勤保障等方面也暴露出大量问题。美军估计,由于后勤方面的问题,中国军队越过边界300公里(不是区区50公里)后,作战能力将大幅下降。但在对越作战的各战役中,中国军队在火力和作战能力等各方面占压倒优势,追着越军打的情况,是事实。甚至在让侵越美军甚为头痛的小部队丛林游击战方面,中国陆军对越军也占压倒优势。这都是事实。
● 1962年中印战争中国该不该退兵
▲ 一、特别是当时战略环境十分险恶,居然也敢打。当时国内自然灾害刚结束,台湾在东南沿海叫嚣要反攻大陆。国际上,中苏开始交恶,苏联、美国两个超级大国都站在印度一边,英国自不别说是在印度一边;印度作为不结盟运动领导人,第三世界国家都站在印度那边。中国是经济、政治上都成问题。军事上,本来原不准备打印,只是印度太气人。所以,毛泽东说,印度搞我们那么多年了,我们也该搞他一下。我理解只不过是要教训一下而已。那时,毛泽东等人从来就未在乎过什么“中国威胁论”。
▲ 二、时机选择得当。隆冬将至,抢在大雪封山,后勤和军队便于交通之时。最重要的是在美苏两国热衷于古巴导弹危机之间。古巴导弹危机一结束,我便见好就收,充分适应现代局部战争有限性的特点。
▲ 三、打得好。法国人、以色列人等西方国家高声赞叹:“内行人的战争1、“潇洒至极的战争1。俘虏印军准将以下7000多人,而我无一人被俘;几乎吃掉了印军的主力,却主动撤军。毛泽东、刘伯承等人用兵如神。
▲ 四、收得好。迅速回撤,还将缴获兵器维修一新送回,战俘及时送回,令达维尔等人既汗颜又口服心服。收兵之时,美国的航母已开至孟加湾企图干预;苏联准备给印度新印武器;英国的新装备已经运抵印度。后人常叹曰:“不该打后又撤回麦线以北1其实是不了解当时的险恶环境。毛泽东战略运筹确实是高人一筹。倒是刘帅认为回撤是否可以少撤一点,但当时谁能把一切都做得十全十美呢。
1962年中印边境一战后,打出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
1962年发生的中印战争,是中国军队军力的一个顶峰,中国仅以边防部队3万余人就重创了印军主力,占领全部争议土地,逼得印度全国动员并乞求美国干预,在全世界丢尽了脸,而中国当然威名大振,还落下一个好名声,极大的改善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形象。
但这场战争对很多中国人来说留下了很大的遗憾,并因此产生数十年的争议。遗憾和争议的焦点是中国是否应放弃东段九万多平方公里的争议土地。很多砖家和愤青对此愤愤不平,对毛放弃丰饶的东段却保留了贫瘠的西段而气愤不已,愚蠢说,送礼说,甚至于卖国说纷纷出笼,认为毛下令退兵错了。
中国到底该不该退兵?我认为,该,十分该!理由是:
▲ (1) 经过一个多月的战斗,中国军队战力已达极限。
一些人(包括一些前线指战员)虽然乐观的回忆说战斗后来很轻松,但实际上大多数人已感到疲乏了??毕竟在所有作战物资均靠人员运送、翻越4、5千米高的大山,一路作战南下一个月了。而敌人虽然被击败了,可这些只是其军队中很少的一部分,在平坦的印度大平原,装备有坦克、重炮、飞机,人数在中国参战部队总人十倍以上的印军(不计印度动员部分),轻易就可将轻装的中国军队全歼。虽然中国有百万大军,可能集结到争议土地上的能有多少!依当时的条件,集结保障3、5万人作战已是中国的极限了,而且还不能长期化。
▲ (2) 后勤保障是中国退兵的决定因素。
其实看过与那场战争有关的书的人,多少可以看到后勤保障的艰辛:往前线送弹药补给全靠人力和畜力;为保障前线,连四岁的小孩都要背四筒八斤重的罐头支前!这种靠牦牛和老百姓的双肩维系的后勤支援,不可能长久,也只短时间的适用于最前线。战争主要的物资供应,是靠汽车从数千公里外的中国内地运上来的,运一车油到拉萨要烧掉半车,而当时中国还是“贫油”国,也没有足够的汽车来运输……相比之下,依托印度大平原的印度却能方便使用汽车、火车搞运输。
在另一方面,西藏的冬季是可怕的:道路随时可能被大雪封住,人畜皆不能通行,更别说车辆;中国军队在西藏边境进行战争,装备给养来自中国内地,从中国内地进藏的几条干线公路抛开艰险不说(唱唱“高高的二郎山”吧),随时都有被大雪封山可能。在《喜马拉雅山的雪》一书中,第五章就描述了我军后续部队遭遇雪崩的情景,有十五名优秀的开路战士因此尸骨无存……难啊,苦啊!这些绝不是坐在桌前打电脑的砖家和愤青所能想象到的。时至今日,通向西藏和通向军事分界线的道路仍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要差,墨脱仍是中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
在这种情况下,尽管中国准备了打三个月的物资,仅打了一个月就退兵了,因为大雪马上就要封闭西藏通向印度的崎岖山路,因为内地通向西藏的公路也将被雪封闭,因为前线补给能力已极度透支……在现代战争就是打后勤的现实下,中国唯一的正确选择就是退兵。八十年代印度成立“阿那尔恰努尔”邦时,就因后勤原因中国放弃了对印度开战。综上所述,中国军队退兵是必须的。▲
吴仪突然放了一炮,三百官员惹得铁娘子勃然大怒
http://topyl.com/view.php?fid=DBXW&id=2699901
http://www.topyl.com Top娱乐网 2008-02-08:从整个二○○八年来看,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依然是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当局强调,防止经济发展从偏快转向过热,防止物价从结构性上涨发展到通货膨胀,是今年最重要的任务。对此,当局在不同场合、以不同形式强调过无数次,并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各种手段进行铺天盖地的宣传。
当局之所以这样做,无非是想强调宏观调控的重要性,无非想让老百姓知道,已经抓住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采取了措施,老百姓大可放心。但正如本栏多次强调的,中央政策再好,还要各地各部门落实好,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而内地政坛最大问题恰恰在于政令不出中南海,民意不过长安街。一些官员为了部门利益、地方利益,为了集团利益、个人利益,根本不把中央要求放在眼,更谈不上坚决贯彻落实。他们的信仰就是文件归文件,实际归实际,文件是念给老百姓听的,实际怎么做还是由我说了算,由我的利益说了算。
这些官员根本就没打算按中央要求去做,所以落实中央政策,就变成逢场作戏,做做样子,基本上是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一路读下去,结果大会小会开了无数次,连文件内容都没搞清,最后竟然一问三不知,让人既感到有些搞笑,更感到一丝悲哀。
● 官员无知政策落空
据内地传媒报道,在二○○八年全国贸促工作会议上,“铁娘子”吴仪突然放了一炮,向参加会议的外贸官员发问“两防是甚么”?参加会议的三百多名官员,能够回答上来的竟然寥寥无几,结果惹得铁娘子勃然大怒,当场给这些呆头官员上了一课。
吴仪斥责这些一问三不知的官员说,“不行啊!你们光搞‘外’不搞‘内’哪行啊!简单讲,‘两防’就是防止经济发展从偏快转向过热,防止物价从结构性上涨发展到通货膨胀。今天记住了,只管‘抬头看世界’,不管‘低头看国家’。这可不行,外事和国事密切相关,一定要关注国内的事情!”铁娘子一席话,使得这些官员面面相觑,尴尬至极。
铁娘子其实是给这些官员留了面子。今次宏观调控,主要任务就是防止经济发展从偏快转向过热,防止物价从结构性上涨发展到通货膨胀,这与外贸出口有紧密联系。要达目标,必须有相应的外贸政策,并坚决执行之,否则必然影响宏调目标的实现。作为一个外贸官员,不了解中央千万次强调的宏调目标,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
按理说,参加会议的都是级别比较高的官员,连他们都对中央提出的目标一问三不知,更何况成千上万基层官员。可以说,当局的政策靠这样的官员来执行,老百姓实在难以放心。
实际上,当局推动宏调以来,最大问题就是政令不通,既有邱晓华、陈良宇之流公开向温家宝叫板,又有一些被利益集团绑架的部门,把当局出台的一项又一项宏调政策弄得面目全非,失去作用。看来,今年胡温要想达到目的,向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非出狠招不可。▲
大部制改革将破部门利益牢笼 带动政府转型
http://www.stnn.cc/china/200802/t20080208_728875.html
星岛环球网 www.stnn.cc: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探索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激起党政官员、专家学者、社会民众、新闻媒体等众多阶层的多重想象与期待。《瞭望》周刊日前万载文表示,大部门制的改革不会一步到位,会先选择部委试点。最终,大部门制将破除部门利益牢笼,带动政府转型。
新一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将以第六次政府机构改革为先导,依托大部门体制重构政府权力结构和组织体系。最后的方案虽然只有等到3月份的“两会” 才能公开,而各种信息已将可能要组建的“大部门”勾勒出了一个梗概。种种迹象表明,大部门制的改革,将按循序渐进原则,逐步解决当前行政体制运行中存在的一些根本性问题。
从目前来看,大部门体制不会一步到位,只会是选择试点部委,积累经验,逐步推进。经验可以积累,改革不容试错,否则引发政策回潮,容易导致大部门体制改革的步伐受阻或者使大部门机构改革方案半途夭折。因此,以大部门体制为核心的政府机构改革需要目标明确、通盘规划、稳步推进。
首先,大部门体制变革一定要自上而下进行,对于任何的自下而上方式进行的试验都要慎重。行政管理体制是纵横交织的职权分配,要求的是统一、协调,如果中央没有进行部门整合而地方先行,在现有的行政体制下势必造成政策执行上的上下不一致、政令中梗阻的状况发生。
其次,构筑大部门体制需要对政府机构设置进行通盘考虑,充分考虑管理要素、行政任务和实际需要。大部门的设置要把破除部门利益、裁撤冗余的议事协调机构、减少部门行政副职等问题作为统筹的要点,放在重塑政府权力结构的大目标下进行衡量。
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组成部门大多都维持在15个左右,基本上都是按照管理要素将密切相关的行政事务划分并设置为一个部门。但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所面临的行政任务是不同的,更何况执行这些任务的方式还受政治体制的影响。任何政府机构的规模与组织都必须与其面临的制度环境、社会需求和历史趋势相适应。部门职能整合、机构裁撤只是实现行政管理目标的手段,不是最终目的,部门的数量也不见得就是衡量机构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尺。部门的数目多少,取决于政府事务的范围和部门设置的组织方式、行政程序以及规模大小,这些都与职权划分的原则有关。部门设置要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不能惟“大部门”是瞻,而应效能型与协调性相统一,不能顾此失彼。
第三,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职能整合、权力集中可以带来高效的行政决策,但是必须与机构分权、组织分权、地方分权相结合。大部门体制改革也需要同事业单位改革同步推进,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分开的原则进行。同时大部门内部可以按照“决策、执行、监督”的行政分权原则进行职能机构的配置和设计,重构政府组织体系,适应新一轮的行政体制改革目标。
第四,处理好大部门改革的通盘规划与分步骤推进改革方案的关系。探索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是政府体制改革的战略选择,应当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做好整体方案,明确大部门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而不能采取没有明确的整体方案和目标的“先进行试点”的操作方法来推进,避免大部门体制改革在与部门利益博弈的过程中半途而废。同时也应当考虑到大部门体制推行的复杂性,克服部门利益膨胀的弊端,同步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等制度,制定出一个先易后难、先整合后精简的分步骤推进的改革计划。
第五,发挥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机制,促进公众参与。行政决策程序要公开、透明,摒弃过去若干次机构改革决策的神秘主义做法,充分吸收专家和相关人员参与,进行民主商议和科学论证。行政过程的透明化实际上更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避免利益集团的干扰,从而获得更多的理解和正当性。
此外,政府机构改革应当循着法制的轨道来开展,不仅应将“大部门模式”的机构改革成果法制化,更应当加快行政组织法制建设的步伐,适时修订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为建构法治政府奠定基础。 ▲
美国列俄中与“基地组织”为国家安全威胁
http://www.stnn.cc/america/200802/t20080208_728841.html
星岛环球网 www.stnn.cc【星岛网2008-02-08讯】俄罗斯和中国同基地组织、伊拉克和伊朗一同被正式列为对美国构成外部威胁的来源。这是2月6日在美国国家安全问题年度听证会上做出的结论。听证会以美国国家情报局局长迈克•麦康奈尔的年度威胁报告为依据。>>党同伐异的威胁论。
俄罗斯《生意人报》撰文称,俄罗斯和中国被指意图利用其正在提高的经济影响以求推动自身的政治目的,并实施计算机网络恐怖主义。
美国情报界的要人被邀参加了美国参议院情报特别委员会举行的国家安全问题年度听证会,美国国家情报局局长麦康奈尔在自己的报告中第一次将俄罗斯列入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重大威胁的国家。
麦康奈尔声称,俄罗斯、中国和欧佩克组织成员国的财力,它们可能会利用为施展金融影响进入国外市场之机达到自身的政治目的,这令美国情报局感到不安。不过,很显然,按照美国情报机关的说法,这远不是俄罗斯构成的唯一威胁。另一种威胁是计算机网络恐怖主义。
麦康奈尔说,“我们得出结论,像俄罗斯、中国这些国家,有技术能力渗入美国信息系统和情报收集系统。一位与美国情报界关系密切的消息人士向该报解释称,”这种估计是基于去年的网络攻击分析而得出的。去年俄方就爱沙尼亚拆除苏联红军铜像冲突的紧张时期对该国进行了网络攻击,此外俄罗斯情报机关还实施了其它行动",不过他没有指出具体事例。▲
应把海平面上升纳入沿海地区规划
http://news.sina.com.cn/c/2008-02-08/193414917405.shtml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08日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2月8日电 (记者 顾瑞珍) 近年来海平面的显著上升以及沿海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的双重因素导致沿海地区遭受海水入侵,给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国家海洋局近日表示,海平面上升影响应纳入沿海地区发展规划。
海平面上升对我国沿海地区造成了哪些影响?日前,在2007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和《中国海平面公报》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司副司长林山青表示,海平面变化对我国整个沿海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公众的生产生活必将产生重大影响。过去由于海平面上升是个比较缓慢的过程,容易被忽视,但如今长期居住在沿海地区的群众越来越感受到海平面上升给他们带来的影响。
这次公报的数据显示,天津和上海是海平面上升最快的城市,而这两个城市都是我国经济发展重心。如果它们在城市发展规划、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和工程建设规划期间,不能提前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几十年以后,海平面上升可能对这些城市的防洪排涝设施、港口、码头、滨海旅游等带来严重的影响。林山青特别强调,海平面上升是导致海水入侵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直接影响沿海地区地下水的水质,加重这些地方的水资源压力。这次发布的《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增加了海水入侵和盐渍化监测工作,其实也是对海平面上升的影响评估。
那么,海平面上升的趋势到底可不可以控制?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研究员陈满春明确提出,海平面上升包括绝对上升和相对上升,绝对上升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是不可逆的过程,但是相对上升的过程是可以控制的,是可以减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