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30件大事之一:15、1996年 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1996年12月1日,中国开始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提前达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的要求,标志着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今 日 看 点 : 2008-02-03 ▲◆★●■
西方关注印总理突访“中印争议地区”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news/568/20080202/14654555.html
传解放军指挥中心深藏地下 美国再论透明度
http://www.stnn.cc/glb_military/200802/t20080202_725454.html
中国驻南使馆被炸之谜
http://news.ifeng.com/history/1/midang/200802/0202_2664_388981.shtml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排名全球6大间谍机构
http://www.ddhw.com/readarticle.aspx?topic_id=1000&msg_id=54730
俄总参谋部:信息技术将成为战争胜利的保证
http://news.ifeng.com/mil/4/200802/0201_342_387570.shtml
美国为何拒绝签署《外太空非武器化条约》
http://news.ifeng.com/mil/4/200801/0131_342_385416.shtml
中国武器与新形势要求仍有差距
http://news.ifeng.com/mil/2/200802/0201_340_388097.shtml
传中国曝光C4ISR系统 初具发现即摧毁能力
http://www.stnn.cc/glb_military/200802/t20080202_726193.html
大陆扩张军备牵制台湾 美日盼台军提升战力
http://www.stnn.cc/glb_military/200802/t20080202_726258.html
大部制势在必行 与小政府不矛盾
http://www.stnn.cc/china/200802/t20080202_726268.html
瞭望吁改造传统政治体制 建立权力制衡体系
西方关注印总理突访“中印争议地区”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news/568/20080202/14654555.html
2008-02-02 环球网 雷志华: 环球时报环球网消息 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从1月31日起,开始了对中印存在“领土争议”的藏南地区(印度称阿鲁纳恰尔邦)为期两天的访问,并出席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落成和开工典礼。西方媒体对此事进行了广泛报道,并且一致将这次访问解读为“担心中国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印度时报》甚至以《总理向中国发出清楚信息》为题报道了此事。但中国的印度问题专家在接受环球时报?环球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辛格对这一这一举动是为了安抚国内在对华关系上的强硬派。
● 由于不愿触怒中国,这类访问很罕见
英国《金融时报》2月1日报道说,辛格是近十年来首个访问阿鲁纳恰尔邦的印度总理,“反映了新德里对这一中国声称拥有主权的偏远且人口稀少地区的担忧”。报道还说,在两天的访问中,辛格将参加两座水电站的落成典礼,并为该邦新的议会大厦奠基。辛格在邦首府伊塔那噶对公众的讲话中说:“我真诚地希望,阿鲁纳恰尔邦像从东方升起的太阳那样,成长为一颗新星,发展成我们国家最好的地区之一。”
《金融时报》援引分析人士的话说,“对这一地区的总理级的造访很少,主要是因为新德里尽力不要触怒中国领导层”。
● 辛格可能是要安抚对华强硬派
“辛格此举是对印度国内对华政策强硬派做出的安抚姿态。”中国社科院南亚问题专家孙士海说。这位专家分析说,在辛格访华前后,印度国内就一直存在“在边界问题上不要向中国低头”这样的言论。由于政治体制的原因,辛格不得不要考虑去平衡国内不同的声音。在中印举行了首次联合军演,而且印度总理也成功访华后,辛格需要出于国内政治的需要做出一定的姿态。《印度时报》1月31日就报道说,印度人民党对辛格的访问不包括达旺进行了批评,称辛格的决定“没有发出正确的信号”,因为在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中,有数名印度士兵在达旺被击毙。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问题专家傅小强也表示,关于中印“争议地区”问题,辛格面临着来自印度军方不小的压力。傅小强说,整个中印边界地区,印方一侧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比较落后,印度军方出于军事考虑一直表示担忧,辛格承诺促进中印边境的阿鲁纳恰尔邦经济发展也有出于这种考虑的原因。印度外长普拉纳布?慕克吉就此事接受CNN采访时表现出对中国经济影响力的焦虑。慕克吉说,中国西藏一侧的基础设施“比我们这边好得多,这是事实,所以我们应该修路并建设其他基础设施。”
● 专家:这类举动对中印边界问题谈判不利
但孙士海也表示,可观地说,发展印度包括阿鲁纳恰尔邦在内的经济,长期以来一直是印度国大党的既定战略,也是辛格政府这几年来的政策。该专家分析说,印度东北部一直有比较强的离心倾向,也是反政府势力的主要聚集地。印度政府也意识到了,必须要让这些地区跟上印度发展的主流。
“但不管怎样,印度在一个两国‘具有争议的地区’建电站,做出这样高的姿态,对中印边界问题谈判是不利的。”孙士海说。他认为,印度在还具有国际争议的地区成立邦,建立行政区划本来就是不妥的。目前中印边界问题谈判遇到了一些问题,那是因为随着谈判的深入,所涉及的问题越来越细,难度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中印双方都保持谨慎和克制。傅小强也认为,中印边界问题谈判之所以进展缓慢,印度立场不肯做出适当的调整是个很重要的原因。如果印度继续做出这样的举动,对整个中印关系发展的大局都是不利的。(环球网 雷志华)▲
传解放军指挥中心深藏地下 美国再论透明度
http://www.stnn.cc/glb_military/200802/t20080202_725454.html
星岛环球网 www.stnn.cc【星岛网2008-02-02讯】五角大楼最近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在北京西方最机密的地下紧急指挥部和军事中心,代号为“象鼻谷”。这里的军事复合区可强固抵抗军事攻击,并有两道的地下速道,可从十英里外北京中央领导所在的中南海直达。
美国近年来频繁向中国“军事透明”发起“进攻”,其中包括军费、太空、导弹、海军等,认为中国始终没有给予令人满意的答案。不过解放军少将罗援早前表示,军事透明与国别差距的关系,不可能设立统一的标准,穷国和富国不可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中美双方目前正在架设军事热线,分析人士指出,相信即将设立的军事热线,能够进一步消除双方的误解,也使美国方面更多地了解中国的军事战略。
美国《华盛顿时报》报道,Google的地球照片在西部丘陵地区仅显示北京植物园,为象鼻谷复合军区的最近地标。美国国防部官员表示,象鼻山身处一庞大的军事复合区,这里被认为是中国“真正的五角大楼”,但十多年的时间一直被中国军方领导人界定为来访的美国军事和国防官员禁区。
报道指出,美国历任国防部长与参谋首长联席会议主席自1990年末便试图访问该设施,但被以各种谎言告知无法参观,从声称该那里没有适合西方人的厕所,到这一设施已关闭而作业已转移至国防部。
报道表示,中国军方领导人拒绝允许进入该设施,是因为害怕可能有助美国战时攻击,或协助搜集中国军事情报。
美国国防部官员说,这份包括象鼻谷资料的报告作者是五角大楼顾问白邦瑞。报告是根据中国军事著作和访谈撰写,并指出中国的中央军事委员会在2004年根据军方参观五角大楼重新整编军队的作战部。
报道最后指出,中国军方访客已被允许参访一些美国最敏感的设施;而中国拒绝允许美国访问此设施一直是五角大楼抱怨中国缺乏军事“透明度”的关键因素。▲
中国驻南使馆被炸之谜
http://news.ifeng.com/history/1/midang/200802/0202_2664_388981.shtml
2008年02月02日《领导文萃》 米洛舍维奇真的躲在中国使馆?
美国和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后,各种流言蜚语不胫而走,有的媒体是为美国和北约的全球战略服务,也就为其炸馆行为辩护,事后为其行为寻找借口。
▲ 说法之一是,轰炸针对南斯拉夫总统米洛舍维奇。
美国人获取确凿情报证明中国使馆允许米洛舍维奇避难的消息后,断然采取行动,既从肉体上消灭米洛舍维奇,又给坚决反战的中国以难堪。
▲ 说法之二,称米洛舍维奇要于5月7日夜来中国大使馆参加招待会。
这实际上是说法之一的变种。据《中国青年报》载,原南联盟军事情报局上校情报员彼得科维奇在接受一家杂志采访时认为,1999年5月7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中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的初衷是想炸死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
▲ 说法之三,称美国人怀疑中国使馆曾被用作“无线电转播中心”。
美国人怀疑中国使馆里隐藏有先进的通讯和电子窃听系统,中国方面把自己搜集到的军事情报传送给塞尔维亚方面;作为交换,南军将击落的F-117A隐形战斗机的残片交给中国。美国人以为中国已经搞到隐形技术,所以大为恼火,于是冒险对中国主权领土进行了轰炸。
稍有常识的人都会知道,所有大使馆同其派出国都有无线电通讯联系,这一系统不可能移作他用。中国政府此后已多次发表郑重声明,中国大使馆不是南斯拉夫军队所谓“无线电转播中心”。
● 揭密北约的“双轨”系统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外国记者,一些有识之士披露的情况,提出的看法,为我们揭开了这厚重帷幕的一角,使人们在迷茫中能够看出事态的大体轮廓。
在伦敦,《观察家报》的记者采访了一位高级军官,披露北约在选择攻击目标时有个“双轨”系统:一个轨道是先由北约侦察机和士兵选定初级目标,然后由北约秘书长索拉纳和英、法、德三国的领袖认可;另一轨道的目标选择则“完全由美国单独控制”,包含一些“政治敏感”目标,须得到美国总统或美国国家安全局同意。如果“双轨说”成立,那么就可以认定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确是“有意或无意”地标错地图,要美国最高层相信那是南军指挥中心,绕开北约的核实机制予以摧毁。
1999年7月2日,美国《政企首要情报评论》周刊发表了一篇题为《轰炸中国驻南使馆并非意外事件》的文章。文章说,中国使馆作为轰炸目标,是可以由不低于英国外交大臣库克和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一级的指挥官来批准的。文章接着说,考虑到所有这些情况,有意轰炸中国使馆的动力也是来自英国政府和白宫政府。
5月中旬,美国国际行动中心华盛顿办事处负责人马尔科姆•坎依接受了我国驻美记者的专访,坎依认为,袭击中国驻南联盟使馆是美国干的,是有意所为,是美国战略的一部分。美国轰炸南联盟主要出于战略和经济利益,美国新闻媒体完全受控于利益集团,美国没有新闻自由,美国民众被虚伪的新闻舆论所愚弄,美国政府启动战争机器的同时,也启动了宣传机器。
坎依还说,美国和北约在解释这次事件的原因时前后不一致。他们先是称北约是在瞄准使馆附近的目标,导致偏离方向,因为中国使馆离北约要打的目标很近,北约这种误击已经有多次了。但是当事实证明,五枚导弹从不同角度袭击中国使馆时,国防部长科恩又改口称,北约用了1992年的地图,中国大使馆没有标进去。这不可能。任何贝尔格莱德的旅游图都清楚地标明了中国大使馆的位置,宣称美国情报部门使用旧地图是十分愚蠢又可笑的。同时,美国使馆的外交官在许多场合都去过中国使馆做客,中国使馆不是昨天才搬过去,而是已经建成三年了。同时美国及北约国家都会有一份各国使馆的清单和地址。美国称对每一个轰炸目标都经过了广泛讨论,包括美国政府官员,因此,他们应该能够识别中国使馆是一个错误目标,使用旧地图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坎依认为,袭击中国使馆是一个大阴谋,是美国的战略。这一战略不仅向中国政府,同时也向世界其他支持南联盟的国家和组织发出信号:不要反对我们轰炸南联盟,否则我们将轰炸你们的使馆、你们的领土和平民百姓。这也是对俄罗斯的警告。同时,美国发出的另一个信号是:亚洲可能成为美国的新战场,朝鲜和中国可能成为美国袭击的目标。亚洲国家也要听我的话,在台湾和西藏问题上,美国已经在干涉中国内部事务。
● 轰炸中国使馆是给谁出难题?
首先,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这是美国和北约在“科索沃”战争中无可奈何的表现。截至炸馆之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已对南联盟连续轰炸了45天。北约的决策者们知道,再大规模地轰炸民用设施和无辜平民会在世界范围内激起反战浪潮,进而会束缚北约手脚。而此时南斯拉夫当局尚无投降的迹象,而北约以打击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设施以激起民变,推翻米洛舍维奇总统的希望落空。那些美国和北约的主战派们事先宣称,只要三天,最多一个星期就让米洛舍维奇跪下求饶,这成了他们大言不惭的自我吹嘘。北约骑虎难下,无计可施,于是采取“左道旁门”的卑劣做法,轰炸中国大使馆,打掉米洛舍维奇的所谓“精神支柱”,打击南斯拉夫人民抗击北约的战斗士气,达到扭转战局,便捷取胜的目的。当然,这也是对同情南斯拉夫,反对北约战争行动的俄罗斯的一个警告。
再者,轰炸中国大使馆,是对中国的火力侦察和战略试探。美国和北约的一些敌视中国的强硬派把中国看作是潜在对手,不愿看到中国的迅速崛起和飞跃发展,千方百计地遏制中国,挖空心思地在中国前进的道路上设置障碍,制造困难。借南斯拉夫战争之机炸中国使馆,对中国人民的民意和士气,对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进行探察,也相应地考究中国领导人的决策能力。
最后,轰炸中国大使馆,是美国对华强硬派给克林顿总统出难题,着眼于下届美国大选。克林顿总统表示致力于同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表示严守中美关系的三个公报,在台湾问题上表示不支持台湾独立,不同台湾发展官方关系,不支持台湾加入由主权国家参加的国际组织。克林顿的对华政策引起了美国内对华强硬派的不满。他们以轰炸使馆这种非常手段,干扰克林顿的对华政策,破坏中美关系,打击克林顿的威望,挖民主党的墙脚,为下届共和党竞选总统做铺垫。▲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排名全球6大间谍机构
http://www.ddhw.com/readarticle.aspx?topic_id=1000&msg_id=54730
文章提供 于 2008-2-1: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近日刊登文章,评论全球最具实力的六大间谍机构。在公布的名单中,俄罗斯和中国的情报机关被美国媒体排在了第一和第二的位置。
美国近日将目光关注到全球顶级的间谍机构上。美国《外交政策》杂志近日刊登文章,评论全球最具实力的六大间谍机构。在公布的名单中,俄罗斯和中国的情报机关被美国媒体排在了第一和第二的位置,而事实上,美国的中央情报局才是全球数一数二的间谍机构。
《外交政策》称,尽管冷战已经结束很久,但美国中央情报局仍然面临艰巨的挑战。全球几大间谍机构正在一如既往地忙碌着。在该杂志公布的名单中,全球六大间谍机构的排名分别是俄罗斯对外情报局、中国国家安全部、印度调查分析局、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英国军情六处和以色列“摩萨德”间谍组织。
在名单的后半部分,该文章还详细介绍了上述间谍机构的主要职能以及近年来的活动情况。该杂志称,俄罗斯对外情报局的前身为“克格勃”间谍组织,自特工出身的普京担任总统以来,俄对外情报局的权限得到大幅提升,“他们根本没有停止海外间谍活动”。在任务分工上,俄对外情报局主要负责收集反恐情报、在海外保护俄罗斯的商业利益,同时还负责派遣以及管理分散各国的俄罗斯间谍。
该文章在谈到中国国家安全部时,称这一机构在组织架构上非常类似于前苏联的“克格勃”,既负责搜集国内安全情报,也负责对外招募和派遣间谍。至于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间谍机构,该文章认为,它们最主要的职能就是互相搜集对方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情报,同时也担负“颠覆对方”的重任。英国军情六处的经费此前曾被大幅删减,以至于他们搜集情报的能力下降,特别是在面对恐怖主义袭击浪潮时,他们显得“缺乏准备”。在介绍以色列“摩萨德”间谍组织时,该杂志用了大量溢美之词,但同时也指出“摩萨德”在2007年的以色列战机袭击叙利亚事件中情报搜集不力。
分析人士认为,美国媒体刊登分析别国间谍机构的文章,一方面是为中情局在全球开展非法间谍活动开脱。因为这些年来,中央情报局在海外设立秘密监狱等丑闻使得美国情报部门颜面无光,政府也为此背负很多压力。去年6月,美国中央情报局公布的一份长达693页的秘密历史档案里,更是说明中情局在上世纪很长时间内从事了很多非法活动。美国媒体希望通过报道别国间谍机构的情况,转移世界舆论对中情局的关注。另一方面,通过报道别国情报机构,可以向美国国内释放国际情报斗争复杂的信息,从而可以使美国情报机构在海外活动时,能够有更大的活动空间。来源: 环球网 ▲
俄总参谋部:信息技术将成为战争胜利的保证
http://news.ifeng.com/mil/4/200802/0201_342_387570.shtml
2008年02月01日: 中新网2月1日电 俄罗斯武装力量第一副总参谋长阿列克谢•布鲁金31日在“为保障俄罗斯安全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办法”论坛会上表示,在未来为了在战争和武装冲突中取得胜利,将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摧毁国家和武装力量管理机构来达到目的。
据俄新网报道,布鲁金说:“在可预见到的未来,为达到战争和武装冲突最终目的,不仅要歼灭敌方兵力,而且还要摧毁敌对国家机关和军事管理机构、导航和通讯系统,同时也干扰其它决定国家稳定的信息设施。”
他指出,为此发达国家积极研究制定信息领域斗争的方式方法,即信息武器。
布鲁金表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国家军事实力和政治力量概念的理解均在发生变化,军事斗争的手段也在改变。
他认为:“依靠信息优势为主的技术优势取得行动成果被列为首要计划。” ▲
美国为何拒绝签署《外太空非武器化条约》
http://news.ifeng.com/mil/4/200801/0131_342_385416.shtml
2008年01月31日 光明日报: 据报载,正在召开的日内瓦联合国裁军会议上,中俄两国再次向裁军大会提出条约草案,要求禁止任何国家在外太空部署任何武器。然而,中俄两国的这一正当要求遭到美国的断然拒绝,美国国务院官员1月24日公开表示“新的具有约束力的军控条约根本不是维护美国及其盟国的长远太空安全利益的有效工具。”
美国为何强烈拒绝签署《外太空非武器化条约》?
目前,有3100多个地球轨道太空飞行器围绕着地球飞行,其中有2/3已经失去作用。这些飞行器70%属于美国,每年美国发射的太空飞行器远远超过其他太空国家。
外层空间技术的开发,已使美国成为当今世界上对太空依赖程度最大的国家。美国武装力量90%的军事通信、将近90%的军事战略情报、几乎全部战略、战术武器制导定位、国民经济生活100%的导航定位、100%的气象信息、超过50%的民间信息传输均来自其部署在太空的航天器。美国的航天器无时不刻地对地球各国进行窃照、窃听、窃探和窃控。一旦这些航天器被损毁,美国的战争机器就将陷于瘫痪,美军就成为瞎子、聋子,美国的国民经济也将停转,国民生活将受到极大影响。可以这样说,美国在太空轨道上的数百具航天飞行器已经成为美国的“命门”和“七寸”。
美国政府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2006年10月,布什政府签署了新的美国《国家太空政策》,该政策公开承认,太空已成为美国经济、国家和国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将保护国家在太空行动的权力、能力和行动自由。美国拒绝就任何可能会限制其进入和使用太空的协议进行谈判,反对任何形式的军事控制协议。如有必要美国有权不让任何敌视美国利益的国家进入太空,太空自由与美国海上和空中力量同样重要。”多么霸道与强悍!同时透着容易受制于人的心虚。
为什么心虚?
因为目前在外层空间飞行的所有飞行器均是不设防的,那怕是空间轨道上的一块碎片和太空垃圾也极大可能撞毁一颗价值数十亿美元的间谍卫星,导致地面各种设施瘫痪。所以美国特别担心其他国家太空技术的发展,担心其会被用来干扰甚至破坏美国的军事和商业
太空飞行器。美国《国家太空政策》强烈警告“美国不想在某一日清晨醒来时发现已遭遇太空珍珠港。”于是,美国在2004年意志坚决地退出了《反导条约》,建立了美军航天司令部,发布了太空防务计划,专门由一位四星上将统帅美国的太空军,并计划在2025 年前建立太空战斗机部队,以保卫美国的航天器。
一年前的这个时候,美国突然爆出一条未经证实的新闻,声称中国军方首次用一枚陆基导弹击毁了太空轨道上一颗中国卫星,这颗卫星是中国早些时候发射的风云气象卫星,发生故障后被废弃。这条消息被公布后在美国及西方社会引起极强烈的反响,其对西方社会的震撼甚至“超过了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因为这是中国率先西方用导弹击毁太空卫星,这好比用导弹击中飞行中的子弹!其技术难度之高,连美国都没有突破。可以设想,太空中的航天器今后都将成为导弹的靶子。
尽管这是一条未经证实的新闻,却被美国当作一根打击别国继续独霸太空的大棒。美国随即全面停止了与中国的太空合作项目及活动,并且几次三番地向中国政府提出“关切”,并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恶人先告状”,对中俄等国过去及现在的太空活动充满了偏见,对中俄的太空和平化建议都予以拒绝。
从人类活动进入太空以来,在地球轨道上现有约7000个可追踪的太空垃圾,其中大多数是美国人造成的。美国政府为了进一步独霸太空,大肆指责中国“击毁废弃卫星的军事化行为”,声称卫星碎片化后,在太空造成了700多块碎片,对美国飞行器造成了威胁。如果说,想像中的数百块碎片就对美国造成了威胁,那此前美国造成的数千个碎片岂不是对全球的威胁。美国的理论实在太霸道。
美国的一位总统曾说过:“我们互不信任是因为我们手握武器,我们手握武器是因为我们互不信任。”在国际社会要求太空非武器化的呼吁下,美国政府应放弃冷战思维。▲
中国武器与新形势要求仍有差距
http://news.ifeng.com/mil/2/200802/0201_340_388097.shtml
2008年02月01日: 中新网2月1日电 国防科工委主任张庆伟在最新一期《求是》杂志上撰文指出,经过多年建设,中国军队武器装备已实现跨代跃升,但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
文章指出,中国军队武器装备的机械化、信息化水平与打赢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的要求不相适应,武器装备动员能力和水平与现代战争的要求不相适应。必须着眼于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大力提高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能力和动员能力,确保在任何时候都能有效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
文章说,武器装备追求战场制胜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决定了国防科技工业必须是一个不断追求创新超越的行业,决定了自主创新是军工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实践表明,最先进的技术往往最先产生或应用于国防科技领域。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密集、人才密集,是推进国家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力量,必须始终坚持自主创新战略基点不动摇,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全过程,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推进建设创新型国防科技工业,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
传中国曝光C4ISR系统 初具发现即摧毁能力
http://www.stnn.cc/glb_military/200802/t20080202_726193.html
星岛环球网 www.stnn.cc【星岛网2008-02-02讯】美国国防及亚太安全专家彼得.克拉克最近撰文指出,近日中国大陆军方通过官方电视节目,向外界首次展示了其代号为“千手观音”的指挥控制通讯系统(C4ISR)。
据台湾军事新闻网报道,克拉克在文中认为解放军的C4ISR系统相对美军来说还只是战术级应用,尚不如美军同类系统成熟,但已经对美军在东亚的存在构成威胁,因为这标志着大陆军方已经初步具备“发现即摧毁”的战役指挥控制能力。
克拉克文章称,“千手观音” C4ISR系统是大陆根据目前信息化条件下的联合作战趋势,结合未来台湾海峡战区的实际情况专门设计的作战训练系统。它具备一千多个终端与传感器,能够同时监控两千多个目标,可同时处理其中的八百多个。
克拉克认为,该系统能够为中等规模的联合战术群进行信息处理与整合,并将系统内的所有平台连成一个整体,可模拟大陆军方主要武器装备的操作过程与效果,根据不同情况提供战术训练方案。这一系统还能够将潜艇包容进网络系统,以提高其战斗力。▲
大陆扩张军备牵制台湾 美日盼台军提升战力
http://www.stnn.cc/glb_military/200802/t20080202_726258.html
星岛环球网 www.stnn.cc【星岛网2008-02-02讯】最新一期的汉和防务评论中指出,针对大陆以扩张军备作为牵制台湾的手段,使得美日等国感到惴惴不安。日美呼吁台湾正视国防的重要性,希望台湾能有足够的军事力量,吓阻解放军。
台湾军事新闻报道称,事实上,以去年解放军国防预算而论,已突破千亿元人民币大关,比2006年增加了17.8%。从解放军军费逐年增加的事实可以看出,大陆从不放弃以军事威胁手段,而解放军扩张军力也将增添台海安全的变量。
报道称,以往大家都会认为,解放军建军只重量不重质,以台军现有的战力绝对能以质胜量,能有效防范解放军来犯。但要知道,这样的想法与现实状况已有落差。目前,解放军着重高科技建军与提升质量效益,其军事现代化的速度已引起美日等国的忧虑;而解放军从事国防建军,不仅积极筹购或自力研发新式武器装备,也在战役战法、军事教育、作战纲要、国际交流等面向上,向西方取经,学习西方先进国家的经验。因此,今日的解放军不但武器数量持续增加,战力素质也较过去明显提升。
报道称,日本美国呼吁台湾正视国防的重要性,也正是希望台湾能有足够的军事力量,才能吓阻解放军,避免台海发生军事冲突。▲
大部制势在必行 与小政府不矛盾
http://www.stnn.cc/china/200802/t20080202_726268.html
星岛环球网 www.stnn.cc
中国政府机构改革正在酝酿的“大部制”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最新一期《学习时报》刊登署名为车海刚的文章指出,“大部制”与“小政府”在逻辑上并不矛盾。大部制的“大”,是指其承担的职责范围;小政府的“小”,是指其掌握的行政权力,两者不是一个概念。
文章说,有人表示担心,实行大部制后,原先分散于多个部门的行政资源集中到少数部门,将导致这些“超级”部门更加难以监督和控制,从而与“小政府,大社会”的终极目标相悖。这些担心有其现实依据:目前中国的行政权仍然过大,政府部门对微观经济和民众生活的干预仍然过强;近些年来,“行政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的趋势更是颇受诟病。
文章说,由此可看出,大部制改革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机构合并层面,而必须同政府职能的继续转型相结合。应以这次改革为契机,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尽快完成由管制型政府向管理型政府、服务型政府的转变。要言之,就是简化并明晰政府部门的事权,藉此限定行政权力的边界,凸显其应尽之责,防止公权对私权的不当干涉乃至侵犯。
文章说,大部制改革势在必行,亦寄托着人们的诸多期待。但必须意识到这项改革任务的艰巨和复杂,既需要小心求证、循序渐进的理性,也需要大胆探索、深度推动的勇气。处理得好,它将成为塑造一个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政府的突破口;处理不好,则很可能非但未能除旧布新,反而强化现有行政体制的一些弊病。从这个意义上说,大部制改革已不是一次单纯的机构改革,甚至也超出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范畴,应当将其视为更深层次、更广维度的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基础环节。▲
瞭望吁改造传统政治体制 建立权力制衡体系
http://www.stnn.cc/china/200802/t20080202_725999.html
星岛环球网 www.stnn.cc: 新一期《瞭望》新闻周刊刊登中央党校哲学部副主任、教授韩庆祥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章。文章指出,中国传统社会层级结构及建筑在此基础上的传统的“权力结构和权力运作机制”已有很大改变,但其消极影响依然根深蒂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确立体现这些核心价值的各种制度与体制。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循序渐进地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文章说,政治体制包括许多内容,但核心内容是权力结构和权力运作体制。传统的政治体制之根本特征是:在权力结构上,政治权力力量过大而经济力量、社会力量微弱,因而总体上属于“金字塔式”的权力层级结构,资源相对容易向上聚集,指令相对容易向下贯彻,自上而下传达上层指令相对通畅,自下而上反映基层意见会相对遇到某种阻力。在权力运作体制上,政治权力至上,权力自上而下运作、逐级管制而对其缺乏有效制衡,由此重权力,讲集权、讲身份、讲人治、讲等级、讲服从。
文章说,这种权力结构、权力运作体制及其特征,是由金字塔式的社会层级结构造成的。这里的社会层级结构,本意是指在传统政治国家领域中依据权力至上与权力大小而形成的权力级别阶梯和权力层级结构,后被延伸为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根据人和人之间之权力大小、地位高低、身份有别而建立的层级关系结构。这实际上是一种注重权力层级、地位层级、身份层级和关系层级的社会层级结构。
文章分析说,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是形成社会层级结构的现实基础。在传统社会,这种社会层级结构对稳定社会秩序具有一定积极作用,对今天社会的运转并非完全不必要。由于中国依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今天的许多理念和政策不同程度上仍然是通过这种社会层级结构来运作的。然而,在走向现代化的中国社会,必须循序渐进地改造这种传统的社会层级结构。因为改革开放以来,虽然这种传统的社会层级结构已有很大改变,但其消极影响依然根深蒂固。
文章进一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些观念,置于这种传统的“社会层级结构”或传统的“权力结构和权力运作机制”中,就难以变成切实有效的行动,甚至某些“做法”比较落后。既要利用它,又要改造它,这是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难题。具体来讲,传统的“社会层级结构”或“权力结构和权力运作体制”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现:
——影响马克思主义基本价值的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是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然而,在传统的社会层级结构中,个人权利服从权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排斥民众的合法权益;身份挤压能力,这在一定意义上会排斥人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地位高于平等,这在一定意义上会排斥人们之间的平等交往;服从高于自立,这在一定意义上会排斥个人的平等、独立人格。
——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价值的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是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以人为本。这些价值理念却与传统社会层级结构存在一定程度冲突。在传统的社会层级结构中,因过于注重对人的控制而会影响民众各尽其能和社会焕发活力,进而会影响国家富强;因权力过于集中便会影响民主;因权力缺乏有效监督并产生腐败便会影响政治文明和社会和谐;因权力至上会影响以人为本的实现。
——影响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发扬。爱国主义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一个国家尊重人民、关心人民且热爱人民,人民会更爱国家。然而,在这种传统的社会层级结构中,容易滋生权力排斥个人权利的现象,而这会影响爱国主义精神在一些个体身上的顺利实现。
——影响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的发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的确立是以个人的独立人格、自主个性和思想解放为前提的。然而,在这种传统的社会层级结构中,容易排斥个人的独立人格、自主个性,这最终会影响改革创新精神的充分发挥。
——影响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致思趋向是培育人的德性和善行。但在这种传统的社会层级结构中,因人治而容易使一些人不是凭能力和业绩获取权力,而缺乏制约和监督的权力又容易使一些人不择手段去攫取社会财富。而这,正背离于德性和善行。
文章指出,要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就必须从改造传统的社会层级结构入手。改造传统的“社会层级结构”,就是把自上而下的的社会层级结构转变为由市场经济、公共服务型政府和公民社会所构成的平衡社会结构;把注重上下纵向政治权力控制、但对权力缺乏制衡的“集权型”社会结构,转变成注重经济力量、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横向沟通,且相互制约的社会结构。
该文指出,中国共产党人近年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不是杜撰出来的僵硬意识形态,也不是仅仅挂在嘴上的空洞口号,而是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要求提出来的。其实质,就是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方向问题,用共同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人心,营造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定之后,实现这一价值体系的行动更为重要。
文章最后说,中国共产党改造传统社会层级结构并建立新型的社会结构,将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与执政地位。因为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着市场经济、公共服务型政府和公民社会的建设;另一方面,党的执政地位取决于人民群众的认同,而这种认同来自于中国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来自于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变,而新型的社会结构有利于形成这种良好的合作关系,也要求实现这种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