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副国务卿内格罗蓬特提出美中互动六大目标 | (回到Blog入口) | 深度报道:日本人新疆非法测绘内幕 »

蒋经国迟疑不定 与邓小平的和解失之交臂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五)


人淡如菊,是清得秀丽脱俗,雅得韵致天然的一种遗世独立的从容与淡定。经过了世事的纷乱和潮起潮落的人生,生活把岁月刻在人的脸上,也刻在了人的心里,滚 滚的红尘已经将细腻柔软的心磨砺得浑圆。这种浑圆不再有绚丽的光泽,这种浑圆就是一种淡然、朴实,它不张扬、不喧嚣、不妖艳,不再作年少时的无病呻吟,不 再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再会手高眼低去投机。这种淡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平实,它丰富而不肤浅、它恬淡而不聒噪、它理性而不盲从。


今 日 看 点 : 2007-05-08 ▲◆★●■

外电:中国军队建设的真正隐患被忽视
http://www.milchina.com/Get/net/05040942627.htm


1996朝鲜半岛紧张 美军曾拟定从日本攻击计划
http://www.kaiyuan.de/article.php/2014470.html

中国电信满意指数“领先世界”让人大跌眼镜
http://www.ddhw.com/readarticle.aspx?topic_id=1000&msg_id=40753


胡耀邦为彭德怀元帅平反的艰难历程
http://www.ddhw.com/readarticle.aspx?topic_id=1000&msg_id=40810

马英九新中间主义、北京须应对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民意強烈:民財先報 官財豈可後報?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朱德的内心始终和彭德怀在一起
http://news.phoenixtv.com/history/1/200705/0505_335_113426.shtml

国际舞台以柔克刚打太极、漫谈中国外长易人
http://www.zaobao.com/yl/tx070505_501.html

蒋经国迟疑不定 与邓小平的和解失之交臂
http://www.milchina.com/Get/M/04270738339.htm

外交部“探针”失灵,美国决策层大惊!
http://www.milchina.com/Get/ping/050611256.htm



外电:中国军队建设的真正隐患被忽视
http://www.milchina.com/Get/net/05040942627.htm


    中军网 www.milchina.com 2007-5-4:中国的未来军队建设要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必须拥有高教育水平和优秀战术能力的人员才能指挥一支配备高科技武器的军队。但是,目前全国青少年体质的下降可能影响军事人才资源。而时事评论家认为,这并非中国军队建设的重大障碍,关键问题是中国军队的党国体制使之不能成为现代化军队。

  据法新社报道,中国军队采用了加强技术的革新训练规划,而招募高水平的人员是其中的关键。这一军训计划要确保未来的军官成为具更高才智的战术家,并有更高的教育水平以适应指挥配备高科技武器的部队。

  中国日报援引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干部部副部长石宝华在40多个国家使馆武官参加的新闻发布会上的话说:“军队将设立新的人员训练和教育制度,这一制度结合了基础和进修教育、学术和军事教育以及国内和国外培训。”

  石宝华这次讲话的中心就是如何实行“解放军人员发展方案”。这是在2020年前中国军队人才开发的总规划,目的在于获得能建设信息化部队的指挥官、掌握军事行动策划能力的参谋人员、研究武器装备关键技术的科技人员、彻底掌握高科技武器性能的技术专家以及擅长使用武器设备的士官。

  中国日报报道,国家为这项开发人力资源的长期规划每年特别拨款3亿5000万元,但是,兵源却面临一个新问题。

  据香港明报报道,去年公布的全国青少年健康调查报告显示,近20年来全国青少年的体质持续下降,学生肥胖率在过去五年内迅速增加,中学生和大学生一大半人有近视,而且肺活量、速度、力量等体能素质这20年来也持续下降。

  时事评论家张伟国却认为,目前中国青少年健康水平下降还不至于影响军队的人力资源。

  张伟国说:“这是一个趋势,就是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健康问题,但是这好像对中国军队人力资源的影响还不是太大。因为中国人口太多了, 在这样一个人口比例方面,以绝对数据选择的话现在还影响不到军人的素质。”

  张伟国说,政府对军队做巨额投资,中国是世界上军队装备现代化步伐最迅速的国家之一,而且军队又大力栽培兵员,所以军队对全国各地尤其是农村地区希望改变生活现状的青少年有很大吸引力,因此中国军队的装备和兵源根本不成问题。

  张伟国指出,重要问题在体制不适应现代化需要,根源是共产党对军队有绝对领导权这种指导思想。

  张伟国说:“把西方的技术很快吸收过来,包括现在的尖端武器和电子战争,它都很熟悉,几乎马上就可以跟上。但是它的决策系统、它在国家社会里扮演的角色、它在整个国家政治机器里所起的作用,在中国还是很大的包袱,甚至是严重的禁区。这整个跟现代国家已经不适应了。它是一个党国体制,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这样的话它就变为一党私器,而不是社会公器。在这种情况下它要担负现代军队的角色就相当困难。”

  张伟国说,这种体制使中国军队成为政治上争权夺利的工具,军队在社会变迁中所起的作用便会超出正常国家的军队行为,这是中国军队建设发展的最大隐忧。作者 韦娓   ▲


1996朝鲜半岛紧张 美军曾拟定从日本攻击计划
http://www.kaiyuan.de/article.php/2014470.html


    05.05.2007: 据美国文件显示,美国曾于1996年为防备朝鲜半岛发生变故制定了一份通过驻日美军普天间机场展开攻击的计划。

    共同社3日报道,计划中除当时已有的约70架常驻KC130型空中加油机和CH53E型运输用直升机外,还准备依次增派约230架飞机参与行动。这份报告描绘了美军计划指挥300架飞机展开作战的“蓝图”,可以看出普天间机场实际是美国在亚洲出击的最前沿基地”。

    普天间机场位于野湾市,是驻冲绳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基地,面积约占该市面积的25%,有100多架直升机。但随着美国全球战略的变化以及东北亚局势的发展,美军正在重新部署其在亚洲的军事力量。

    有分析认为,在美国人看来,随着苏联的解体与冷敲的结束,其欧洲盟国所面临的苏联庞大装甲集群的威胁一去不复返。然而,尽管欧洲的局势随着冷战的结束有所缓和,但是在亚洲还有一个地方,双方绵延50年的敌视与对立丝毫没有减弱,这就是朝鲜半岛,美国开始将其大部分注意力都转移到了这个半岛上。

    在美国的眼里,朝鲜是所拥有的强大军事力量,对韩国一直都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威胁,而这种威胁很有可能随时转化为战争。所以即使在海湾战争期间,美国也很少调用驻扎在韩国的美军部队,并且调高了驻韩美军的警戒级别,直到波斯湾战争结束。随着1996年朝鲜半岛紧张局势加剧,美国开始了一系列针对朝鲜的军事行动。包括将AH一64A直升机部署到韩国,以应付朝鲜强大装甲部队的进攻等。

    但随着东北亚安全形式的转变,在2007年5月1日下午,日美两国政府在美国务院召开了由两国外交和国防部长参加的日美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2+2会晤”),就一致同意签署《军事情报保护协定》(GSOMIA)发表了联合声明,这份协定将全面规定保护军事秘密的规则。为了加强在导弹防御(MD)问题上的合作,声明中还表示将制定一份共享系统运用情报的里程表,鲜明地反映出将加强日美同盟和扩大自卫队的作用。

    而针对以驻日美军普天间机场转移至史瓦布营沿岸地带为核心的驻日美军整编问题,双方确认将落实2006年5月达成的协议。双方明确表示,驻日8千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士兵转移至关岛、以及嘉手纳基地以南牧港补给地区和那霸港湾设施等的归还问题上,普天间机场的转移是关键,表示两国将进行合作谋求取得进展。▲


中国电信满意指数“领先世界”让人大跌眼镜
http://www.ddhw.com/readarticle.aspx?topic_id=1000&msg_id=40753


    文章提供 于 2007-5-4:中国信息产业部近日发布了《2006年度全国电信服务质量用户满意度指数测评调查分析报告》,报告显示,2006年度全国电话用户满意度指数为77.9 分,比2005年提高0.9分,与国际国内各个行业相比属较高水平。其中中国电信固话满意度和中国移动的移动电话满意度分列固话和移动电话的第一,分别达到了80.2分和76.7分。固定电话用户满意度指数比去年提高了1.6分,移动电话用户满意度指数则与2005年持平。

  国内电信行业的服务水平到底如何?相信地球人都知道,但信息产业部却豪迈地告诉我们“电信满意度领先世界”,真让人大跌眼镜!

  今年2月15日,国家发改委公布全国查处价格违法案件情况显示,2006年全国查处通信价格违法案件同比2005年上升65.59%,通信价格违法成为新增价格违法案件最多的领域。国家发改委接受媒体采访时也称“通信运营商提供套餐、短信、手机上网等服务存在一定价格欺诈行为”,消费对此怎么会满意?而成本接近为零的手机漫游费更是屡屡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在今年两会期间,人大代表陶仪声说,手机漫游的全过程,事实上只需要网络传送几个由计算机自动生成、比普通电子邮件还简单的信息,其成本几乎等于零。而美国多年来全国同网同价,不但没有漫游费,连国内长途费都没有——咱的满意度领先哪个世界?

    还有,中国消费者协会2月份公布的最新调查统计显示,2006年中国电信服务投诉数量为41583件,同比增长二成多,占服务类投诉的1/4,投诉越来越多,满意度怎么就越来越高呢?    ▲   来源: 中国青年报


胡耀邦为彭德怀元帅平反的艰难历程
http://www.ddhw.com/readarticle.aspx?topic_id=1000&msg_id=40810


     文章提供: 东北新闻网 于 2007-5-5:为彭德怀平反,也经历了千辛万苦,因为为彭德怀平反,也就是要否定1959年毛泽东在庐山会议上对彭德怀所谓“右倾机会主义”的批判;更重要的是,直接涉及了否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在陈云提出的一系列要求平反的历史事件中,最为艰难的是“天安门事件”和彭德怀问题。这是因为这两大事件的背后,涉及了更为重大的历史问题。

  为“天安门事件”平反经历了千辛万苦,因为“天安门事件”直接涉及到为邓小平彻底平反,涉及到为“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彻底平反。

  为彭德怀平反,也经历了千辛万苦,因为为彭德怀平反,也就是要否定1959年毛泽东在庐山会议上对彭德怀所谓“右倾机会主义”的批判;更重要的是,直接涉及了否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从发表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揭开序幕的。姚文元批海瑞,矛头直指彭德怀!

  毛泽东曾就《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说了一段“名言”:

  《海瑞罢官》的要害是“罢官”。嘉靖皇帝罢了海瑞的官,1959年我们罢了彭德怀的官,彭德怀也是“海瑞”。

  所以,一旦为彭德怀平反,也就意味着“文革”的“开场锣鼓”是完全错误的,也就意味着“文革”必须彻底否定。一旦为彭德怀平反,也就意味着“文革”的“开场锣鼓”是完全错误的。

  正因为这样,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在陈云呼吁为彭德怀平反之后,依然阻力重重。

  令人震惊的是,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期间,《红旗》杂志编辑部居然还约毛泽东著作编辑委员会办公室的一位成员写了一篇批判“彭德怀反党集团”的文章,题为《篡党夺权的一个大阴谋》。

  这篇文章不仅批判彭德怀,而且还特别“针对现实”,引用了毛泽东的话:

  要警惕出修正主义,特别要警惕中央出修正主义。

  在作者向《红旗》杂志交稿时,正是陈云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言后的第12天!这篇文章呼吁“特别要警惕中央出修正主义”,不言而喻,是冲着邓小平来的,是冲着陈云来的,是冲着胡耀邦来的。

  胡耀邦面对“两个凡是”派们,曾引用了毛泽东在1965年对彭德怀的三句话,加以反驳。

    ★ 毛泽东在1965年对彭德怀的三句话

  那是彭德怀在1965年即将去四川担任“三线”副总指挥时,毛泽东约见彭德怀时,曾对他说了这么三句话:

  “你要向前看。你的问题由历史做结论吧。也许真理是在你这一边。”

  胡耀邦说,这三句话是彭德怀夫人浦安修回忆的,是彭德怀生前对浦安修讲的。我相信毛泽东同志当时是这样讲的,他老人家在经过一个时期后总要回过头来想一些问题。

  胡耀邦借毛泽东此言,说道:“现在,是该由历史给彭德怀同志做结论了———历史已经证明,真理在彭德怀同志这一边!”

  后来,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不久———1978年12月28日,胡耀邦在中共中央党校谈及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时,这么说起为彭德怀平反的曲折经过:

  这次中央会议解决了一大批遗留问题,共有十几个。比如解决了彭老总问题,陶铸同志问题。

  我们不搞什么繁琐哲学。开会的时候,许多同志向我建议,说你那个组织部,彭老总要平反,开一个追悼会吧。我说,好,请你们写一个悼词。他们愿意写,七八天把悼词写出来了。写的当中不敢提高,改来改去评价都比较低。

  怎么办?后来说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才写上彭老总是红三军团的创立者。

  把稿子送到小平同志那里,小平同志说,思想还要解放。他说我来改,作了“国内和国际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这样公正的评价。

  彭德怀悼词的起草者,便是当时担任《解放军报》副社长的姚远方。姚远方说,他参加起草过许多军内领导人的悼词,改来改去改得最多的,便是彭德怀的悼词。

  正因为姚远方这“军内一枝笔”,起草了军内许多重要文件,所以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期间,在陈云提出要为彭德怀平反之后,起草彭德怀悼词的任务就落在他头上。

  姚远方说,彭德怀的悼词很难写,因为一开始就有人提出,应该把彭德怀的“缺点”写进悼词!因为这些人总觉得毛泽东当年批判彭德怀“右倾机会主义”是对的,批判《海瑞罢官》是对的,所以应该在悼词中写写彭德怀的“缺点”才行。

  这使姚远方感到很为难。姚远方说,他写过那么多悼词,从来没听说要在悼词中写“缺点”的!

  姚远方拒绝了在彭德怀的悼词中写“缺点”。

  接着,遇到的麻烦是关于彭德怀的评价。当时有人总以为不能给彭德怀以很高的评价。其实,这也反映出这些人不甘为彭德怀平反的心理。

  关于彭德怀的评价,改来改去,就如胡耀邦所说的那样。最后还是邓小平亲自出马,作了“国内和国际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这样公正的评价。来源: 1978:中国命运大转折▲


马英九新中间主义、北京须应对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5-04 中评社香港5月4日电/最新一期《南风窗》周刊载文指出,如果马英九主政台湾,大陆如何从理论上阐明马英九的“人民决定论”与台独的区别,如何从法理上批驳马英九两岸关系主张中内存的“台独可能选项”,对大陆的理论工作者和从事对台工作的实务人员来说,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对此,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徐博东表示,马英九接受“九二共识”,只要在这个基础上坐上谈判桌,所有问题未来都可以透过谈判处理。

  中国时报报道,这篇题为《如何应对马英九“新中间路线”》的文章指出,从接任国民党主席开始,马英九渐次系统地论述他的两岸关系主张。据指出,马英九一开始提出“终极统一论”,遭致批评后又提出“台独选项论”,但在“台独选项论”再度遭致批评后,马英九虽然提出解释,但“终极统一论”终究不再提起,改以“维持现状”取代。

  此后,马英九断断续续又对两岸关系提出一些新的主张和论述,所谓的“新中间主义”路线渐趋清晰。

  据指出,马英九的“新中间主义”包含几个要点。首先,其出发点在于认同“台湾意识”,坚持“台湾优先”。其次,其着力点在于稳定政局,全力以赴发展经济。第三,其要义是建构两岸和平新机制,台湾不做麻烦制造者,大陆能放弃敌对心态。

  但该文指出,马英九“新中间主义”的要害是隐藏着“人民决定论”的影子。据称,马英九主张的“台湾的未来应该由人民决定”,与民进党“台湾前途决议文”中的相关论述,已经所差无几。

  事实上,二日在出任国民党“总统”选举候选人之际,马英九强调,国民党的立场并不赞成台独,也不会选择台独选项,大多数台湾民众都认为要维持现状、拚经济。这里面,马英九不再提起“终极统一”,也规避了台湾民意走向独立之后的国民党可能立场问题,即“人民决定论”的问题。

  文章说,与台独主张相比,“新中间主义”毕竟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大陆将有一系列问题必须面对。例如两岸和平协议的签订问题大陆如何应对?如果答应的话,两岸各以什么身分与主体?承认对等地位是否意味着对台湾法理地位的认同?如果拒绝,又以什么理由说服台湾人民?

  此外,马英九一再强调大陆应该给予台湾一定的国际生存空间,但问题是怎么给予什么样的生存空间?再者,马英九反对“一国两制”,而他强调的欧盟模式又内在地隐含了对等实体的命题。凡此种种,都将使大陆对台工作的理论和实务上遭遇难题。

  文章呼吁,大陆应该创新对台工作的理论指引,因为大陆一直讲“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但台湾在“主体意识”强化之后,民意已经离北京的预期越来越远,而随着马英九“新中间主义”大行其道,主张维持现状的台湾民众可能会越来越多。

  对此,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徐博东表示,马英九如果主政台湾,和民进党的一个根本性差异是马英九接受“一个中国”、“九二共识”,两岸因此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坐上谈判桌。他强调说,两岸之间的任何问题都没有这个问题重要。

  但对于马英九两岸政策态度中隐藏的“人民决定论”,徐博东表示,如果马英九表达出这种立场,那就偏离了他主张的“一个中国”。徐博东表示,大陆主张由“两岸人民”来决定,而不是“台湾人民”,这种立场美国总统布什也是认同的,他说,马英九应该认清这个事实。 ▲


民意強烈:民財先報 官財豈可後報?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許耀桐,福建福州人。現任國家行政學院科研部主任(正司級),教授(一級崗),院學術委員會委員、高級職稱評委會委員,《國家行政學院學報》主編。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兼職教授、政治學理論與方法專業博士生導師。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學科評審組專家、國家科技部發展戰略諮詢專家。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任建明,清華大學公廉政與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市紀檢監察學會副會長。主要研究領域:政府職能轉型,政府機構改革,腐敗制度預防,公共組織領導。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5-06 中評社北京5月6日電/此間人民網今天推出專題文章,指出:中國自2007年起規定,凡年收入在12萬元以上的個人必須主動申報並交納所得稅。然而,民財先報,官財豈可後報?這是12萬元自行申報制度施行後,公眾反應最強烈、最直接之處。

  人民網報道說,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王全傑向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提交了他關於建立政府官員任前財產公示制度的建議,希望這有助於預防和遏制腐敗。 他說,世界上一些國家的經驗表明,申報和公佈個人財產對預防和遏制腐敗是一種有效的機制。

  ★ 財產申報公民打頭陣 官員申報怎能不了了之?

  民財先報,官財豈可後報?這是12萬元自行申報制度施行後,公眾反應最強烈、最直接之處。全國人大代表王全傑是山東民營科技促進會副會長,在今年人大政協兩會上成為明星。2005年王曾提出《建立官員個人資產申報制度》的議案。他說,今年是任期的最後一年,如能連任,我還會提這個議案。

  199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已將《財產收入申報法》列入立法項目,只是“當時由於技術手段無法滿足要求等等原因”而沒有進行下去;1995年5 月2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發佈了《關於黨政機關縣(處)級以上領導幹部收入申報的規定》;2001年6月15日,中紀委、中組部聯合發佈《關於省部級現職領導幹部報告家庭財產的規定》。 不幸,這些擬議的法和正式公佈的規都不了了之。其中一條解釋是“不適合中國國情”。有關方面曾明確表示,“官員申報財產,涉及面很廣,操作起來比較複雜,不是短期內就能辦到的”。

  萬幸的是,終於,操作的技術手段解決了,中國國情也適合了,財產自行申報制度開始實施了。但是,這次是請公民打頭陣的。

  法學家喬新生撰文道:“有些民眾不願意把自己的財產通過申報方式,公佈給有些財產來源不明的公務員,也不願意在教育、醫療、住房等公共產品供給不足的情況下,主動履行納稅義務。”

    ★ 財產申報、公示是很好的反腐武器

  人民網記者專訪了國家行政學院的許耀桐,許說:腐敗問題是現下老百姓最為關注的社會問題之一。如何防止腐敗案件的發生也是考驗一個政府執政能力的考題。中國政府在反腐工作上作了很多實質性的工作,同時也揪出了一批黨內的腐敗分子,取得了相當好的成績。目前中央在下大力氣抓腐敗案件的同時,也在細心研究如何及時預防腐敗的問題,並且要成立“國家預防腐敗局。”此舉也顯示出中央對反腐問題的決心。

  ★ 建立財產申報制度是有必要的

  溫家寶總理在談到反腐敗問題時說道要借鑒世界上好的經驗。國外一些發達國家有比較完善的政府官員財產申報制度。美、英、加等國家通過政府官員財產申報制度的實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尤其是在預防腐敗的問題上作用尤為突出。

  用馬列主義的觀點來看,共產黨員是人民的公僕,共產黨人的領導在人民面前,一切的行動都是光明磊落的,也是透明的,建立官員財產申報制度是反腐工作的有力武器。

  ★ 制度的建立要有個過程

  前些年,中央已經出臺了一些官員收入狀況申報的決定。但是僅是收入的申報是不夠的,它有一定的局限性。從現在一些已經發案的官員整個的財產狀況來看,個人是收入只是他財產來源的很小的一部分,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最近幾年,特別是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裏“黨員幹部的重大事項要先報告”的內容說明中國也正在朝官員財產申報制度這個方向發展。

  但是任何制度的建立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官員財產申報制度應該從地方試起,從一些縣、市級地區逐步開展。

  清華大學任建明則認爲:推行官員申報制可先在一個地方進行試點

  任建明表示,中央多次提出推行官員申報制,但後來因為各種原因一直未能執行。但我們國家還是有必要實行這樣的制度,但範圍不必要那麼廣,一下子也不需要全部鋪開,可一先在一個地方進行試點,看看相關的制度上需要做那些配套的,公開老百姓也要有一個承受的過程,公開就要如實,如果蜻蜓點水,挂一漏萬,整個就沒有意義了。

  另外,確實按照法律超過他合法收入的那部分怎麼處理?當然中國的國情比較複雜一些,財產到底包括那些家庭成員,獨立生活的子女市布是也要兼顧?,2000年中紀委提出的範圍還是比較全的。

  說實在,很多官員的財產決不是他工資的收入,特別是擔任領導職務的。他的收入根本沒法解釋,在地方推行申報無疑是一場革命。要對這些不能解釋的收入要有一個處理辦法,比如充公、特赦等,所以要講究策略,在一個地方一開始也不能是所有的官員,否則影響會很大,可以先從人大選舉的,行政司法方面的幹部開始,這種制度必須要推行。

  ★ 推行官員申報制阻力主要是來自官員

  推行官員申報制阻力主要是來自官員,你從那兒試點那兒就會有很大的反彈,但從制度和技術上看沒有太大的困難的。公開是監督的必要條件,這樣做肯定是有效的。

  就看哪個地方敢不敢進行試點,象深圳廣東等等工資都進行了改革,比以前有了很大的進步。腐敗厲害的地方一查,恐怕就得癱瘓。阻力太大風險就大所以不能一下子推開。要看相關制度能不能配套,申報是不是屬實,現在有些領導的房子根本不過戶,就在別人的名下,自己住或給情人住,不能如實申報,不僅沒有意義,反倒縱容了弄虛作假。還要公開有監督。還要看看相關的一些問題,範圍怎們劃,獨立生活的子女是不是就不包括等等。

  公職人員濫用權利越來越隱蔽,越來越難發現,很多國家都立法來管理這個問題。法國一名官員和自己的夫人一起做公車都成為醜聞,他的夫人沒有這個待遇。美國有道德法,財產申報,子女就業等都在法律的範圍內,都是可以值得借鑒的。

  當前腐敗問題還是很嚴重的,有沒有刮骨療毒,壯士斷腕,關鍵看有沒有這樣的政治勇氣。其實這種制度好,把官員解放出來,你貪污的錢也沒地方放,工資待遇等合法的也改得更合理,光明正大地做人。要不賬目上都是黑色收入,搞的秋後一算賬,自己身敗名裂。▲


朱德的内心始终和彭德怀在一起
http://news.phoenixtv.com/history/1/200705/0505_335_113426.shtml


2007年05月05日:  1959年的庐山会议早已云散雾开,今天再来回忆这场会议,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一种苍凉、悲壮与沉重。

    7月的庐山,万木葱茏,气候宜人,古迹胜景,神话传奇,给人平添许多雅兴。

    庐山会议开始定的基调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统一思想认识。但在分组讨论中不少与会者强调了大跃进以来的严重问题,要求深入纠左;还有不少与会者则认为纠左已经过头,泄了群众的气。彭德怀在会议上发言以后,感到言犹未尽,也对不少同志的左倾情绪深表忧虑,希望和毛泽东本人深入透彻地交换一下意见,以利于会议更好地总结经验教训。在这种情况下向毛泽东呈送了一封信。毛泽东给这封信加了《彭德怀同志的意见书》的标题,并批示印发参考。于是,围绕彭德怀的《意见书》,会议争论逐渐热烈,大致形成支持、反对和基本同意信的内容又不赞成信中某些提法等三种意见。张闻天在表示支持彭德怀观点的同时,还对大跃进以来发生的严重问题从理论上作了系统分析。

    7月23日,毛泽东发表了措辞尖锐的讲话,以示反击。此后会议发生了戏剧般的变化,成了“一边倒”地对彭德怀、张闻天的揭发批判会。连原先对彭信内容有同感或发表过类似观点的人,也纷纷收回自己的话,以示“划清界限”。“人们怀着保卫毛泽东威信便是保卫党的路线的信念,同时也是对自己立场的考验的心情,参加了这场斗争”。由于黄克诚、周小舟先是支持彭德怀,后来又没有顺风转向,便被划为彭张联盟成员,成了批判对象。在一边倒的批判声讨中,彭、黄、张、周被迫作了检讨,承认错误。毛泽东联系历史说彭德怀是“三分合作、七分不合作,”批判斗争进一步加码。会议最后通过的决议将彭、黄、张、周的问题定性为“具有反党、反人民、反社会主义性质的右倾路线的错误”、“反党集团”。彭德怀等人悲惨的晚年政治命运从此开始。

    在庐山会议及不久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中,林彪、康生、陈伯达、柯庆施等人翻出许多历史旧帐,固然有其阴险的政治目的,而其他包括周恩来在内绝大部分参加会议的党的高级领导人,或是违心被动地、或是自觉主动地、或是半被动半主动地,但都是不约而同一边倒地参与了这场是非颠倒的党内斗争,却不能不让人扼腕而叹!

    在庐山会议之前,应该说,周恩来和毛泽东在对前一段工作的基本评价及庐山会议要解决的问题上是基本一致的。会议开始后,周恩来也是本着这种精神全力以赴地解决各种问题。后来,毛泽东把彭德怀的那封信印发传阅,周恩来看了彭德怀的信后,认为“彭总的信没什么问题”,反映了一些实际情况,他在许多观点上与彭德怀是一致的。

    正在周恩来等人极力纠“左”的时候,毛泽东的想法却发生了逆转。反“反冒进”的阴影再次笼罩在周恩来的心头。既要反右,又要务实的矛盾心态,造成了他在庐山会议期间的双重人格。

    7月26日上午,周恩来召集国务院各部委负责人开座谈会,在政治上顾全大局的思想下,周恩来也说了一些“彭总的信是右的代表”之类的话。

    在庐山会议上,朱德虽然在表面上与中央保持了一致,但在内心深处他是始终和彭德怀站在一起的。在8月2 日的常委会上,第一个发言的是朱德。他虽然不再明显地袒护彭德怀,但批判也是泛泛而论。毛泽东对朱德在庐山会议的态度一直不满意,此次又见朱德的批评无关痛痒,认为朱德有避重就轻、掩护彭德怀过关的嫌疑,便抬起脚来,用手在鞋面上比画了几下,说了一句“隔靴搔痒”。

    朱德知道无法改变毛泽东的决定,但他可以不改变自己为人的原则。他在会议后期基本保持缄默,用无言表达他的满腹意见。在会议最紧张的时候,朱德还找毛泽东谈过一次话,他对毛泽东直言指出会议的不足之处:“我觉得这次会议发言民主风气不够。”毛泽东听了先是一愣,想了一会儿,说了一句:“你对一半儿,我对一半儿。”

    庐山会议后,彭德怀可谓门庭冷落,但朱德却常常去看望这位与他并肩战斗时间最长的战友。1974年,彭德怀去世时,临终想见朱德,一次一次地向看押的看守请求,可谁也不告诉朱德。直到彭德怀死后,朱德才知道彭德怀临终的心愿。他顿时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对着空荡荡的房间大声叫嚷:“你们为啥子不让我去看彭老总,要死的人,还能做啥子,还有啥子可怕的。”

    庐山会议不仅将个人崇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而且也把党内斗争的消极因素推向了一个高峰。而毫无疑问,这并不是毛泽东一人之过,是整个领导群体共同铸成的。庐山会议以后,随着林彪、康生、陈伯达等人地位的上升,主导“文化大革命”的党内格局逐步形成。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党和共和国历史上的一场大悲剧开始了。来源:人民网 摘自《巨星闪耀》▲  


国际舞台以柔克刚打太极、漫谈中国外长易人
http://www.zaobao.com/yl/tx070505_501.html


● 陈有为(华盛顿): 杨洁篪接替李肇星为外交部长,引起中外媒体的议论和揣测。有的以为杨上李下,含有某种外人所不了解的因素,其实不然。

  李卸任早定,因为正部级官员任期年限是65岁,1940年出生的他已超龄一年多。他本应安排在今年3月间的全国人大后卸任,可能出于要与其他部长人选共进退的原因而推迟了。李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其后继者“各方面的水平都比我高”。这种自谦之词,预示了人事异动的即将到来。

★ 李肇星性格直率作风朴实

  从1977年当上新闻司科长到2007年卸任外交部长,李肇星的仕途可说一帆风顺。虽然先后辅佐江泽民与胡锦涛,“一仆二主”,但皆受重用。

  李得到江的赏识,不仅是因为在对美外交上有作为,而且传闻在江访美时,李肇星向他推荐了恩格斯1888年所写的访美印象文章,其中提到美国“这个新世界是由现代人在处女地上重新建立起来的”,美国人“具有伟大民族的良好品质和素质”。这篇文章后来成为江确立“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参考。如果属实,李无疑立了一功。

  李肇星的外交生涯从非洲开始,继而转向新闻发言人,再转向联合国与美国。他当了三年副部长后出任驻美大使,当了三年大使后又当三年部长,积累了丰富的外交经验,为外交事业尽了努力。

    李肇星的最大特点是以一个平民外长姿态出现,到处讲“爱祖国、爱人民”。他是中国外长中讲爱国讲得最多的人,也是第一个使外交部实行对外开放的部长。他在自己的办公室内接待青年学生,跟公众进行零距离接触,由此而使人们减少了外交的神秘感。

  在历任外长中,陈毅与乔冠华是个性比较张扬的人。曾记否,陈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大声宣告,中国不怕美帝、苏修、日本、印度一起来进攻中国。乔冠华在联大会议上也屡次慷慨陈词,严斥莫斯科与华盛顿的强权政治。这种张扬,是不畏强权的表现,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豪迈气概。

    但在致力于“和平发展与合作”的后冷战时代,李肇星的张扬外交似乎引来不少非议,说他“性情粗暴”,惯用“钢嘴铁牙”来斥责外交对手,或严词训斥不识相的记者。

  其实,外交有时需要张扬,有时则需守拙。作为一个外交家,张扬与内敛是同样重要的。胸中自有雄兵百万,气定神闲而不怒形于色,令人捉摸不透,那就更显出顶天立地的英雄本色。在这方面,周恩来可以说是最完美的典范。无论面临什么样的危难局面,他都能胸有成竹,应付自如,准备最坏的,争取最好的。

    ★ 杨洁篪柔中有刚有儒者风范

  杨洁篪比李肇星差十岁,性格上内敛而不张扬。他曾在80年代初担任过驻美大使章文晋的助手。章出身于书香门第,追随周恩来多年,富有儒者风度。杨洁篪多年耳濡目染,具有章文晋才智与作风的传承,这是可以肯定的。

  杨与李性格不同,各有长短。这可从他们在驻美大使任上进行危机处理的不同方式来说明。

  1999年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被炸,中国举国上下怒不可遏,反美声浪传到华盛顿。美国CNN邀请李大使进行访谈,李一开始就以不断反诘的方式,严厉斥责美国政府,把一场对话变为单方面的训斥。结果,原定半小时节目在7分钟时中断。

  2001年4月初发生中美撞机事件,双方剑拔弩张。杨洁篪奔忙于国务院与白宫之间,按照北京指令竭力进行外交斡旋,力求使陷入危机的中美关系趋于缓和,美国公众从电视上看不到中国大使横眉怒目的形象。根据老江出访南美前留下的“道歉、放人”的指示,这场危机终于以美国驻华大使出面道歉而获得解决。

  杨洁篪在文革中当过工人,有知识分子家庭背景。这从他兄弟二人的姓名中就可以看得出来。杨属虎,他父亲嫌虎性太强,所以给他头上戴了一顶竹帽子,“虎” 成为“篪”。他弟弟杨洁勉(现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属兔性太软,所以旁边加了“力”,使之刚性一些。测字先生一定会认为杨洁篪具有刚柔并济的性格,而这正是当今中国外交首脑所最需要的作风与品质。

  中国崛起正在改变自己,也在改变世界。随着国力的增强,麻烦与阻力也会增长。大国外交不仅需要以实力为后盾,也需要刚柔并济的谋略与手腕。近年来的国际局势发展演变说明,在国际舞台上,以柔克刚的太极拳更有效,因此,刚柔并济的中国新外长将有更多发挥的空间,取得更多的外交成就。•作者● 陈有为(华盛顿)是华府中国论坛社社长  ▲


蒋经国迟疑不定 与邓小平的和解失之交臂
http://www.milchina.com/Get/M/04270738339.htm


    中军网 www.milchina.com 2007-4-27:蒋经国被称为台湾经济腾飞的见证者和推动者,并创造了属于他的时代辉煌。
 
    蒋氏家族中,蒋经国的人生故事最为坎坷,也最为丰富多彩。团结出版社出版了《蒋经国情爱档案》一书,揭示蒋经国早年,尤其是迁台初期一而再再而三“感情他移”的轮廓,也披露了蒋经国晚年生活的诸多细节。本版内容摘自该书。

    ★ 邓小平修葺奉化庐墓送相册,蒋经国兴致缺缺

    中共方面早在1978年之后,即邓小平领导中国建设时期,曾再三屡屡透过所谓的“密使”,秘密穿梭两岸传递讯息,希望和台湾和平谈判,解决两岸长期隔绝分裂局面。

     因为孝武和情治系统渊源深,20世纪80年代初期,某日,我见他拿了一大本照相册,到蒋经国房间探视。蒋经国问孝武今天来七海有何事?孝武说大陆来人送了一本故乡现况相簿,请阿爹过目。蒋经国当时眼睛还可以,他打开相册翻了几页,若有所思,却欲言又止;孝武在他父亲房内盘桓十几分钟,随即离去。蒋经国看过相簿,未作任何评论和交代。此事是孝武外派新加坡之前发生,后来他外派当驻新副代表,大陆密使之事也不再有什么进展。

    记得“文革”时期,曾有情报人员向蒋介石报告情资,称奉化老家被红卫兵破坏严重,甚至连王太夫人坟墓都险遭红卫兵捣毁,此事让老先生十分震怒悲愤,引为奇耻大辱,但是却又鞭长莫及,莫可奈何,曾告诫蒋家子弟,一定要报此奇耻大辱。

     据我了解,孝武送给蒋经国看的这本相簿,其实是中共方面修葺奉化蒋家庐墓的摄影画面报告,固然有所谓的统战意味,中国共产党方面修好及表达善意的意思很明显。蒋经国却淡漠视之,完全不当一回事。证明当时的蒋经国吃了秤砣铁了心,坚持三不——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坚持不理会大陆方面任何的和谈试探。

     以笔者之见,两岸和解共商民族统一大业是早就该做的事,蒋经国不能扩大自身格局,仍以一己之私,迟迟不肯回应北京方面的试探性接触,终致在他死后造成不可收拾之后果。其后的两任总统,以狭隘之地域偏见,反对一个中国之民族立场,坚持不和大陆和解,长此以往,两岸更加隔膜对立。假使蒋经国早早就与邓小平握手言欢,何至今日两岸分裂腾笑国际之后患?

    ★ 蒋经国顾虑重重,对大陆和谈攻势迟疑不决

    在蒋经国生命的最后几年,一些他必须参加的重要活动场合的休息室里,有关方面都为他准备好一张病床,供他在公开露面之前,能先躺在病床上休息一阵子。等养足了精神,勉强可以让他出场了,再拖着几近虚脱休克的病体,坐着轮椅,脸上勉强挤出一丝笑容,在公众面前露露脸,讲几句简短的话,昭告天下,蒋经国还“健在”如昔。

    有数之不尽的具体事例,足以说明晚年蒋经国为了国政,真是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地步。

    1987 年,国民党军方计划于该年10月12日,在台湾新竹陆军湖口基地实施大规模的实兵演习,是项演习被定名为“侨泰演习”。这项由当时的参谋总长郝柏村主导规划的大规模战力展示活动,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无论兵力和火器,均是历来最盛大的一次公开军事演习。国民党军方并邀请了出席当年“国庆”庆典的归国华侨及中外贵宾一万七千余人,到场参观,因以定名“侨泰演习”。

    无论是参演官兵,抑或是参观贵宾,此项在陆军湖口基地举行的 “侨泰演习”,各方面的规模,均是蒋经国任上,前所未见的。因此,蒋经国也对这次演习非常重视。为示慎重,郝总长早在这项演习实施前几个月,就向蒋经国报告演习计划的执行情况,以及计划进度等等各项细节,并早在预定了演习时间之后,就请“总统”侍卫长预先将这项演习排入蒋经国的既定行程里边。至于蒋经国健康条件是否允许他亲自前往主持校阅,郝柏村认为,等到演习前夕再向蒋经国请示,再斟酌他当时的身体状况,作为最后定夺出席与否的根据。

     众所周知,国民党之所以维持强大的军备力量,国防动机主要是要反制中共的武力解放台湾。然而,1987年10月,固然蒋经国已于稍早之前宣布开放民众前往大陆探视、奔丧,以及解除报禁、党禁等政策,大陆方面亦不断透过各种途径,不计其数地向蒋经国领导的国民党,表达愿意和台湾坐下来谈判以和平方式统一中国的诚意。

    但是,蒋经国即使到了1987年10月份,他依旧坚持“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并在某种程度上坚持其一贯的“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依旧坚持台湾保有坚强的国防武力,以对抗中共突如其来的武力攻击。

     但是,蒋经国考虑的问题似乎比邓小平更复杂,蒋经国似乎顾虑,假如台湾一旦卸除了对大陆的实质与精神的武装,以台湾腹地之小,操之急切与中共谈判或过于盲动于开放政策,造成的负面效应极可能一发不可收拾。蒋经国尚需考虑到,始终虎视眈眈,芒刺在背的美国,将会如何设想国民党和中共当局的谈判和解呢?假如国民党和中共当局的和谈进程发生问题,两岸最后仍然必须回到武力对峙的老路,美国是不是会继续支持台湾当局?这些都是蒋经国不得不慎重考虑的,也是他对大陆和谈攻势迟疑不决的原因。

    笔者认为,病重的蒋经国就是在这些错综复杂、千丝万缕的烦恼问题一时得不到解答的情况下,错失了和大陆的老朋友邓小平,坐下来“相逢一笑泯恩仇”,化干戈为玉帛的机会。这一错失,也让台湾、大陆之间,迟至公元2000年初叶仍陷于扰攘不安、剑拔弩张之境。如今思之,能不令我们掷笔三叹吗?

    故而,“侨泰”也者,就是要教中外人士和海外侨胞“安心”,等于是在告诉海内外各界和美国人,我蒋经国虽然对大陆开了一道门缝,然而我还是坚持反共、坚持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既定国策,没有任何动摇之意。至于当局下一着棋该怎么走,笔者相信,风中之烛的蒋经国恐怕已经没有精力深思及此。因此,对大陆开启的那道细细的门缝,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出于被动,出于走一步算一步的苟且心态。

    20 世纪80年代初期,蒋经国身体情况已常亮红灯,但他依旧事必躬亲。蒋孝武、蒋孝勇兄弟,必须在体制之外替父亲“分忧解劳”。情报工作,是孝武最感兴趣,也是他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20世纪80年代初期,着墨最深的一个环节。故而难免予人孝武想效法乃父,从情报组织着手接班,争夺大位的主观联想。因之,若干“党外”杂志也一窝蜂竞相报道孝武是蒋经国接班人的消息,沸沸扬扬,争相评述。

    江南命案被美国情报机构侦破,并被媒体披露后,蒋经国极为震怒。有人向我透露,蒋经国生气的原因,是根据内部机密情报研判,他怀疑那几个参与“制裁”刘宜良的情报局官员当中,至少有一个人已被美国人收买。蒋经国当时启疑的原因是,只要我方提出一些有关江南事件的说明时,不多时,美国方面就会提出新事证,来反击台湾方面的说明,硬是要逼台湾方面承认这个案子,就是由政府情报局派人执行的。

    美国放出的一些消息暗示孝武是幕后策动者,并且因而把蒋经国牵扯到整个案子当中,这点让蒋经国震怒异常。但是,蒋经国走出办公室后,单单从外表似乎一点都看不出他内心的愤怒。蒋经国即使遇到像江南事件这么重大的案件,也不会表现出任何不寻常的迹象。

    江南命案后,孝武被“流放”新加坡,不管他是受池鱼之殃,或是果真罪有应得,江南命案的爆发,终于使得孝武的接班梦碎。

    从外人眼中观察,孝武外放新加坡似是“流放”,但蒋经国何尝不是想借着外派,保护孝武,维护他的政权。

     江南事件解决之后,好不容易才让台湾与美国关系恢复正常。据了解,江南事件爆发后,美国方面曾经多次要求蒋经国引渡汪希苓,国民党政府方面坚持不退让,汪希苓才没有被引渡到美国。假使汪希苓被引渡到美国,他恐怕会吐露出更多惊人内幕,对蒋经国领导的“国民党政府”,更将造成沉重的打击。

     “国民党政府”为了平抚美国方面的强烈不满,被迫以“支持尼加拉瓜反共游击队”为名义,赠送了一笔为数达三百万美金的“捐款”。这笔钱直接交给了美国里根政府,再由美方辗转交给尼游。这三百万美金献金,算是江南案后台湾对美国的“割地赔款”。损失这笔钱不至于动摇台湾的根基,但是,台湾的损失并不是金钱能够衡量的。对台湾而言,损失的是台湾的尊严,江南案给台湾带来巨大的屈辱!对蒋经国来说,江南案的后遗症,是迫使蒋经国必须提早结束威权统治,彻底打消传子不传贤的意图。

    更直接地说,从1949年以迄1984年,蒋介石、蒋经国父子在台湾辛苦耕耘了35年,目的不外乎为了延续台湾的政权法统,为了和中共争夺统治中国的合法性地位。但是,因为江南命案,却让蒋氏父子三十多年的奋斗,几乎全部付之东流。

     依笔者的看法,狙杀爱国作家江南,是晚年蒋经国犯下的最大政治错误,是国民党政府走向民主开放过程中,极大的“失分”。晚年蒋经国更大的“失分”,是他错估形势,继续坚持他僵化的大陆政策,不能与时俱进地改善和大陆之间的关系,致使台湾可能永远失去与大陆和解及迈向统一的机会。当时,大陆的领导人是邓小平,邓氏和蒋经国同为留俄同学,同窗情谊深厚,邓小平对台湾频频示好,蒋经国却偏执地认定邓小平的示好,是潜藏了毁灭性的阴谋。蒋经国的恐共症、狭心症,让台湾错失了和大陆和平谈判国家统一的大好时机,徒然留给台独运动日后更大的游走活动空间,祸患无穷。历史不会回头,蒋经国再回头已是百年身!  来源:白先勇回忆父亲白崇禧:一代名将在台湾的晚景   ▲  


外交部“探针”失灵,美国决策层大惊!
http://www.milchina.com/Get/ping/050611256.htm


    中军网 www.milchina.com 2007-5-6:今年一月解放军猎杀卫星后,美国决策层很受伤,智囊机构更是花了半年多的时间,梳理北京的战略目的与决策体系。解放军猎杀卫星与六十年代核爆一样,大大拓展了北京的国际政治生态空间,与美国的战略较量亦增强了主动性。美日近期从阿扁的台独战车上跳下来,不能说与解放军成功猎杀卫星没有关系。

自一月开始,美国就中国猎杀卫星一事进行了对华政策大辩论,这场辩论席卷军方、政府、智囊团等组织。

    ★ 美国有三个想不到:

▲ 一是没想到解放军的反卫星技术进步如此之快,第三次试射就一举成功;

▲ 二是没想到事先对解放军军事动向居然一无所知,直到猎杀成功后才通过卫星监测到;

▲    三是没想到与中国外交部交涉,居然一问三不知。

美国对解放军的情报工作一败涂地,反而归罪於解放军“自行其是”以及外交与军方缺乏沟通机制,讥笑中国外交部“十天后仍被蒙在鼓中”。美国给中国开出的药方是建立美国式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以适应“文人领军”体系。

    这体现了美国对中国的战略误判及决策体系的无知。解放军猎杀卫星是极机密事件,在举行期间,绝无理由知会外交部,外交部人多嘴杂,一旦泄露,恐怕将半途夭折。而且在中共决策体制中,解放军与外交系统是两个不同体系,两者讯息只有在最高层时才会合,这与美国国防部与国务院的体制有巨大区别。其实,美国对中国外交部事先不知情感到吃惊,还不如说对自己伸向外交部的“探针”失灵感到吃惊。

    近年来,中国外交部管理之混乱有目共睹,上至部长助理贬职,下至驻外使领官员叛逃,而前任驻韩国大使李滨成为韩国间谍更开启了恶劣先例,外交部成为中国内幕消息的大漏斗,美国通过这个渠道亦获得中南海的独家料。

不过,今次外交部“探针”失灵,使美国人感到需要加强与解放军的“接触”,所以,近来美国军方特别热衷於与解放军高层、特别是二炮、海军等敏感部门的“交流”,要求增强“透明”。对此,北京需要提高警惕。▲

发表一个评论

(如果你此前从未在此 Blog 上发表过评论,则你的评论必须在 Blog 主人验证后才能显示,请你耐心等候。)

关于

此页面包含了发表于May 08, 2007 08:14 AM的 Blog 上的单篇日记。

此 Blog 的前一篇日记是 美副国务卿内格罗蓬特提出美中互动六大目标

此 Blog 的后一篇日记是 深度报道:日本人新疆非法测绘内幕

更多信息可在 主索引 页和 归档 页看到。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此 Blog 中的日记遵循以下授权 Creative Commons(创作共用)授权.
Powered by
Movable Type 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