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到为止: 2006-05-23
(01):★ 美国招安卡达菲/中俄笑迎内贾德 ★
http://news.milchina.com/2006/5-20/11343.html
(02):★ 伊 朗 希 望 加 入 上 海 合 作 组 织 ★
http://qnck.cyol.com/content/2006-05/20/content_1390015.htm
(03):★ 俄罗斯欲登月采宝 满足地球千年电力之需 ★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05/20/content_4575525.htm
(04):★ 美国将披露中国的反卫星武器计划 ★
http://news.milchina.com/2006/5-20/113511.html
(05):★ 军事网的“稻草人”网络间谍事件 ★
http://news.milchina.com/2006/5-20/111744.html
(06):★ (美)约翰内斯.李:中国不是伊朗的后盾 ★
http://bbs.milchina.com/read.php?tid=25339
(07):★ 美邀中国军演用意:要让我军服务美国战略 ★
http://news.milchina.com/2006/5-20/113456.html
(08):★ 美国将披露中国的反卫星武器计划 ★
http://news.milchina.com/2006/5-20/113511.html
★ 美邀中国军演用意:要让我军服务美国战略 ★
http://news.milchina.com/2006/5-20/113456.html
WWW.MILCHINA.COM: 中美军事交流在2001年“撞机”事件之后,曾长期处于停顿状态。目前,两国进行军事交流的机制还比较有限,渠道相对较少。若进行联合演习,事先需要进行大量的筹备工作,这对两军的交流渠道和方式而言,是很大的挑战。此外,由于中美之间还没有建立成熟的军事互信,双方进行联合演习的基础比较薄弱。因此,外界普遍认为尽管美国已经邀请,但中美联合军演条件尚不具备
法伦上将又来华访问了。这是他2005年2月担任美军太平洋总部司令以来,第二次访问中国。据报道,法伦这次来华相当低调,直到快抵达北京时,美联社才披露了他即将访华的消息。而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在5月9日例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也说:“我目前不掌握有关情况,请你向国防部了解。”
尽管如此,国内外媒体对这位上任一年多两次访华的太平洋总部司令,还是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美联社记者甚至直言不讳地指出,这次法伦二访北京,极有可能是想促成中美之间搞联合军演。事实上也是如此,在与中国国防部长曹刚川举行会谈时,法伦邀请中国派军官观摩今年6月美军在太平洋地区举行的海空联合演习。
★ 太平洋司令说话滴水不漏
5月10日,也就是法伦来华的第二天下午,美国驻华大使雷德在大使官邸进行了一次午餐会,邀请了7位中方学者参加。受邀参加此次午餐会的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教授告诉本报记者,美方的意图是让法伦了解中国学者都在关注什么问题。
金教授说:“这是我头一次见到法伦,他人很高大,军人气质很强,走路感觉特别有劲。”金教授介绍说,法伦在会上做了一个13分钟左右的讲话。法伦说:“3亿美国人和13亿中国人都很能干,中美都是大国,对维护亚太地区和全世界和平都负有责任。”
金教授说:“从回答问题的方式看,我感觉法伦挺懂外交的,回答问题也很幽默。这个人政治意识很强,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心里非常清楚,讲话属于‘滴水不漏’的那种。我们提的问题,他回答都很巧妙,要么请雷德大使回答,要么说他不知道等等。”
法伦上将今年61岁,曾在萨拉托尔、尼米兹、艾森豪威尔和罗斯福号4艘航母上服役。2005年2月,法伦担任美军太平洋总部司令。
★ 美国为何邀请中国参加军演
关于美方邀请中国参加联合军事演习,金教授指出,法伦的这个想法,自他担任美军太平洋总部司令以来就一直在提。据分析,美方的意图主要有三:第一,美国想借此了解中国的军事进展情况,至于军演采取什么方式,目前并不清楚。第二,美国想借联合军演影响中国。为什么想影响中国呢?因为美国想展示自己的实力,并通过一对一的接触把美国的军事概念传授给中国。第三,美国想通过军事交流,把中国推向美国希望的方向,服务于美国的整体战略。
军事专家指出,虽然法伦也曾说过“中国威胁”的话,但他却主张通过与中国的接触和交流,来了解中国军力的发展状况。他说:“如果不了解对方,我们往往就会用怀疑和无知的目光审视对方。我们便开始依赖间接的观点和谣言,而不是我们直接的经历。”
分析人士指出,就目前中美两国军事交流的现状看,两国举行联合军演时机还不成熟,可能性不大。法伦在此次访华行程中也表示,他所做的工作就是进一步推动中美军事交流。言外之意是,可以为中美军事合作设定一个较高的目标,即使这一目标难以实现,但在推动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也会十分可观。
★ 美军太平洋总部 每年演习1500多次
随着美国军事战略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美太总部在积极调整辖区内兵力部署的同时,也加大了与亚太地区国家进行军事演习的频度。据不完全统计,美太总部每年举行的大大小小的联合演习和训练多达1500多次。通过联合演习,美国不仅可以强化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也可以展现美国的超强军力,发挥威慑的作用。同时,借助联合军演,美国还可以窥探其他国家的军力发展水平。从总体来看,美军在亚太地区举行的联合军演有三种模式:
第一,出于维持传统盟国的需要。目前,亚太地区存在着各种热点和焦点问题,像朝鲜半岛、台湾海峡、南亚地区依然处于不稳定状态。美国作为当今惟一的超级大国,需要通过军事演习来强化与亚太传统盟国的军事联系,如美国与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举行的演习都属于此类。这类演习往往具有浓厚的国家间对抗色彩。
第二,出于拉拢其他国家的需要。在美国全球战略的指导下,美亚太总部不断与其他国家发展军事交流,企图借军事合作来抬升两国关系的水平。近年来,美国与印度越走越近,双方举行联合演习的次数逐年增多,演练科目的级别越来越高。
第三,出于应对非传统安全的需要。亚太地区是美国进行反恐战争的重点地区,尤其是东南亚地区已经成为恐怖分子新的庇护场所,美国与东南亚国家举行的联合演习,如在泰国进行的“金色眼镜蛇”联合演习,具有比较明显的反恐意味。
★ 中美联合演习条件尚不具备
虽然美太总部司令提出了中美举行军演的建议,但外界普遍认为,在当前中美军事关系现状和美国内政治生态的制约下,两国举行军演并不现实。
一方面,中美军事交流在2001年“撞机”事件之后,曾长期处于停顿状态。目前,两国进行军事交流的机制还比较有限,渠道相对较少。若进行联合演习,事先需要进行大量的筹备工作,这对两军的交流渠道和方式而言,是很大的挑战。此外,由于中美之间还没有建立成熟的军事互信,双方进行联合演习的基础比较薄弱。
另一方面,美国内政治因素的限制作用很大。中美军事交流关系发展到举行联合演习这一最高层次,是美国内的“中国威胁论”鼓吹者不愿看到的。美国国会每财年通过的《国防授权法》中存在许多涉华条款,严格限制两国进行深层次的军事交流和合作,如果两军想进行联合演习,美国军方必须首先说服国会废除法案中的有关规定,就目前而言,这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中美军事交流在不断升温
虽然中美进行联合军事演习是一个比较遥远的目标,但两国军事交流的升温却已经实实在在地开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葛振峰上将在会见法伦时,针对两军关系总结性地指出,在中美两国元首的关心下,中美两军关系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两军在机制**往、院校交流、军舰互访、人道主义救援与减灾、应对非传统威胁等领域也将继续加强交流与合作。这些互访交流活动,促进了中美两军关系的发展。与此同时,有消息传出,两国关于建立军事热线的磋商有望在年内取得成果。
评论指出,军事关系一直是中美关系中最敏感的内容,被称为中美关系的“晴雨表”或“风向标”。更有人形象地将中美关系比成一只木桶,军事交流正是这只木桶上最短的一块木板,它决定了这个木桶最终能装多少水。近年来,中美军事关系的升温将推动两国整体关系的向前迈进,而这反过来又为两国进行军事交流与合作提供更多契机。▲
★(美)约翰内斯.李:中国不是伊朗的后盾 ★
http://bbs.milchina.com/read.php?tid=25339
美国内斯克拉斯研究-亚太局势专家约翰内斯.李近期发表,关于伊朗问题的分析报道。主要观点指出:中国不可能作为伊朗的后盾出现在这次问题当中。以下,为部分节选。
约翰内斯.李:“中国不是伊朗的后盾”。我个人认为,目前,伊朗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伊朗,也不在于中国。伊朗的幕后后台,只可能是俄国。至于说道中国,我认为,北京目前不能,也没有这样的实力,站出来面对华府。在早期的海湾战争中,北京体现出十分畏惧的面容,这是很说明问题的。虽然,现在从表面来看,目前北京似乎拥有所谓对抗美国的军事现代化。但是,北京作为一个成熟的理智的大国,他所作出的决定,势必与其战略目标的远期设定,分不开的。
1,北京目前内部目前处于军事转型阶段,即:
从战备持久防御向快速集中打击过渡。这对于北京来说,肯定需要相当长的一个时间阶段。从目前PLA所新近猎装的部分武器装备来看,北京虽然不断在加速这个进程的时间进度。但是,仍然有更多的问题不断出现。PLA的部队,目前分配成2个战斗序列,一是野战集团军,二是内卫防御部队。这十分类似前苏联的,一,二线部队。目前,其主力打击作用的一线12个集团军,都在从新编制部队建制,包括:将原有的师级机构取消,以旅作为主要前线作战单位。以便实现快速部署,快速打击。目前,虽然北京在3-4个集团军中初步实现这个设计,但是,其部队需要训练。指挥机构C4I系统也尚未完全实现“全军覆盖”。这肯定不利于北京目前对外采取任何较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2,美中台关系,这是也可以说是北京公开支持伊朗对抗华府的最大阻碍。
这里尤其是台湾的归属问题。布什政府前次,多次针对台湾比较过激的言论,进行了多次说服。其意图主要旨在不引起北京对此问题的过度不满。台湾是北京最大的目标,为了台湾北京可以说可能会去做任何,华府不可能预料的举动,包括其恐怖的核子武器。目前,北京的海军舰队,中近程打击部队,均部署在福建,厦门等地。几乎是严阵以待。此时,北京不可能在有机会和能力抽调更多的部队去,远程援助伊朗。这是毫无疑问的。
3,日,中关系。即东中国海问题。
北京把1/3的潜艇部队,部署在上述东海两国问题海域。并且,在山东,辽东半岛,部署了射程达到1200公里的DF21M机动导弹部队。在几周前,美国海军将航母舰队,撤离日本横须贺基地。返回关岛基地。布什政府此次举动说明,美国不愿意过多,武力直接介入中日问题。但是这也是中国不能完全出兵的又一个原因。
但是,对于伊朗这个极端邪恶的国家,作为美国必须给予其必要的惩戒。对于伊朗来说,俄国目前没有实力以及更多的财力,来做他的后盾,北京又不敢公开与美国直接碰撞,那么伊朗等于没有任何后备支援。在美军开始打击伊朗的开始前,华府应该前期满足北京关于台湾问题的部分要求,在对于5名“东突”人士的问题上,我希望白宫能够至少,在口头上敦促阿尔巴尼亚将他们遣送中国。虽然,华府将5人送交阿尔巴尼亚,很显然,华府并不是不知道,在目前这样的世界格局上,面对的对手又是一个仅次于美国的的中国,作为阿尔巴尼亚这样的国家,能真实的为这5人提供多少,多长保护时间?这无非是一个排球比赛中的“2传”而已。
近期,美国国防部再一次拒绝了,台湾的“巡洋舰”计划。同时,即将接受的F16CD型战斗机,其交付时间再一次推迟,达到难以理解的2009年。在这个时间段上,北京早已顺利完成,FJ14全部猎装以及训练工作。那么台湾得到的60架没有远程预警支持的,F16CD结果就很明显了。
因此,面对如此之多的有利于北京的加码,伊朗怎么还能在把自己的希望绑在中国的轮子上?▲
★ 美国招安卡达菲/中俄笑迎内贾德 ★
http://news.milchina.com/2006/5-20/11343.html
WWW.MILCHINA.COM 2006-5-20: 对美国和利比亚全面复交的举动,很多人难免会感到滑稽。利比亚曾经是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心腹之患,其领导人卡达菲臭名远扬几十年,相较于萨达姆有过之而无不及。如今,布什政府把里根总统眼中的“疯狗”变成了自己的朋友,真可谓化腐朽为神奇。在近年来的美国中东外交中,这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大手笔。
美国和利比亚何以复交?本月15日,赖斯国务卿在宣布这一决定时,着重强调了两大原因。一是卡达菲政权已经摒弃了恐怖主义,二是利比亚在三年前就放弃了核武计划。次日,主管中东事务的助理国务卿韦尔奇召开特别记者会,更加详细阐述了这两大原因,并且十分明确地指出,利比亚为伊朗和朝鲜树立了“一个重要的榜样”。
★ 外交孤立下的选择
美、利复交谈判已经持续数年,至少从伊拉克战争末期就已开始。其间,英国首相布莱尔曾亲自访问的黎波里,在美、利之间做了不少传话的工作。因此,此次两国宣布修好,消息本身并不令人感到意外,只是在时间点上颇为微妙。目前,伊朗核危机正在升级之中,面对华盛顿的威逼利诱,德黑兰软硬都不吃,这使得布什政府再次走到了骑虎难下的处境。
从赖斯和韦尔奇的言论看,美国此举对伊朗似乎有诱降之意,就是借助卡达菲的归顺,来对伊朗总统内贾德这个新狂人进行招安。
然而,利比亚此时向美国输诚,虽然在时机上恰到好处,但伊朗毕竟不是利比亚,内贾德也不是卡达菲。为了制服卡达菲,美国前后耗费了20多年时间,动用了联合国安理会等国际机构,并且空中轰炸、经济制裁和外交孤立无所不用。假若把利比亚当作伊朗的“榜样”,那么,美国就还要耐心等待几十年。
简言之,美国和利比亚复交,其初衷和出发点并不在伊朗。布什政府所公开宣称的外交目标,除了要防核反恐,更要在世界各国推翻独裁政权,建立民主政制。很显然,利比亚虽然放弃了核武计划,摒弃了恐怖主义,但其政权的“流氓”性质依然如故,民主、自由和人权状况更是美国所不能容忍的。既然如此,美国何以沦落到这种地步,竟然与“流氓”为伍,与自己所鄙视的敌人勾肩搭背起来?
一句话,那就是,由于美国在中东地区陷入外交孤立,它不得不作出这样的选择。
★ 不想继续丢失地盘
自从第一次海湾战争以来,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看上去声势浩大,但这种影响力含有威慑和恐惧成分,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是个外交泡沫。尤其是在反恐战争之后,布什政府利用推广民主之名,企图对伊斯兰国家逐个进行改朝换代,导致该地区人人自危,甚至惶惶不可终日。
可以说,除了以色列,也许还有土耳其,美国在中东地区并没有几个真正的朋友。即便有战略合作,那也是在流失之中。流往何处?一个是俄罗斯,一个是中国。过去,中东国家在政治安全和能源市场方面只能依赖美欧,没有其他更可靠的选择,但现在情况已经不同。
沙地阿拉伯对美国一直是至关重要的能源和战略伙伴,但是,由于布什政府推行的政治变天的步伐日益迫近,该国王室政权早就产生了强烈的不安全感。因此,今年以来,沙国开始转向北京,寻求政治和能源安全。两个多月前,沙地国王在登基后不久便访问北京,接着又邀请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进行回访。如此迫切地靠近中国,就是因为对美国的恐惧感越来越大。
不只是沙地阿拉伯,其他中东国家,还有中亚、非洲和拉美地区的一些国家,都因为受到美国的政治威逼和恐吓,而不得不背离美国,去寻找新的战略庇护和安全出口。这就是中国近年来在这些地区频频得手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指责中国对其利益构成了竞争和威胁,但却不愿承认这正是其外交思维和战略目标所酿成的后果。
笔者曾经指出,美国外交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它与大多数产油国相处都不顺利,甚至相互敌视。而与此相反,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关系大体上都很好,包括利比亚和伊朗在内。华盛顿一直谴责北京支持和包庇这些独裁和“流氓”政府,可是,强大、崇高如美国,最终却也不能免俗,现在竟然屈就于卡达菲之流。既然如此,中国与缅甸、委内瑞拉、哈萨克斯坦和津巴布韦等“独裁”国家发展关系,华盛顿还有什么理由继续指摘?
★ 内贾德将亮相上海峰会
利比亚有丰富的石油储藏,在北非和中东的地理位置也比较重要。面对中国发展战略与能源外交的四处扩展,美国再也不想弃之不用,否则不仅会一无所获,而且还将使中国可以毫无障碍地进行渗透。外交“利”字当头,本来无可厚非,只是华盛顿显得有些饥不择食而已。
就在同一天,上海合作组织六个成员国在上海举行外长会议,为即将在下月举行的五周年峰会进行准备。根据中国、俄罗斯和伊朗方面的官方消息,由于德黑兰是该组织的观察员,所以伊朗总统内贾德将应邀出现这次峰会。甚至还有消息称,上海合作组织将讨论是否接纳伊朗为正式成员的事宜。
在伊朗核争执陷入僵局之时,内贾德出席上海峰会,与中俄领导人站在一起,这将大大提振德黑兰当局的信心,增强其与美国讨价还价的地位。
从这个角度看,布什把卡达菲收编于自己麾下固然是成功之举,但中俄两国把内贾德纳入上海合作组织的圈内更具现实意义。假若莫斯科和北京能够借助该组织对伊朗核危机发挥出影响力,那么,未来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也许会出现崭新的格局。▲
《联合早报》评论员
★ 伊 朗 希 望 加 入 上 海 合 作 组 织 ★
http://qnck.cyol.com/content/2006-05/20/content_1390015.htm
就在伊朗核问题进入外交角力的紧要关口,伊朗再次表达了希望加入上海合作组织的意愿,这立刻引起了各方的密切关注。
★ 内贾德想参加上海峰会
伊朗总统内贾德计划参加6月15日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五周年首脑会议,并且希望伊朗成为该组织的正式成员。
据俄罗斯新闻社5月15日报道,伊朗外交部发言人艾勒哈姆说,伊朗寻求与上海合作组织所有成员国在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国际事务方面进行更广泛的合作,尤其是与中国和俄罗斯。作为上海合作组织观察员国的伊朗,“希望能够在该组织内扮演更为积极的角色”。
不过伊朗的意愿并没有得到其所希望的积极回应。上海合作组织6个成员国(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外长,5月15日当天在上海举行了会议。会议结束后,塔吉克斯坦外长纳扎罗夫表示,目前上海合作组织的章程上并没有吸纳新成员国的规定,因此该组织至今尚未对此问题进行讨论。
★ 上海合作组织一贯谨慎
伊朗于2005年成为上海合作组织观察员国,之后便积极寻求成为该组织的正式成员。伊朗副外长穆罕默迪曾表示,上合组织进行扩大以吸纳新成员,能够使世界变得“更公平”。鉴于伊朗与俄罗斯在世界能源市场上的重要地位,他建议伊朗与俄罗斯通过上海合作组织建立一个“油气轴心”,以维护双方的利益。
不过,对于吸纳新成员,上合组织一直采取谨慎的态度。今年1月17日,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张德广就表示,吸收新成员需要相关的法律程序,而上合组织在此方面无章可循。因此,西方没必要担心印度、伊朗或者其他国家会加入上海合作组织。
★ 拉住中俄对抗西方
印度(也是上海合作组织观察员国)资深外交官巴德拉库马认为,比起印度,伊朗更渴望成为上海合作组织的正式成员。
他认为,由观察员国升格为正式成员能够带来诸多好处,譬如通过参与该组织的各项合作可以获得技术和投资。但伊朗更看重的是加入上合组织的政治意义。上海合作组织不是一个军事集团,但毫无疑问是一个安全组织,在打击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离主义以及维护地区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一直称伊朗为“邪恶轴心”中的一员。成为上合组织成员国无疑将反击美国的宣传,改善伊朗的国际形象。
有分析认为,更为重要的是,如果能够成为上合组织成员国,伊朗就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将其与西方尖锐对立的核问题引入上海合作组织内部,使中、俄等国不得不从维护该组织声誉的角度考虑伊朗核问题,从而获得中、俄更大的支持,对抗来自西方国家的压力。
巴德拉库马还语带诙谐地说:“目前在阿富汗发挥主导作用的北约组织某一天也许会发现,它已经陷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的包围之中。” ▲
★ 俄罗斯欲登月采宝 满足地球千年电力之需 ★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05/20/content_4575525.htm
环球在线消息:在世界石油价格飞涨之际,俄罗斯计划在月球上大量开采氦-3。这种可以用作清洁、安全和高效的核聚变发电的燃料,在月球上储量丰富,足够满足地球数千年的电力需要。
据俄新社报道,俄罗斯“能源”火箭公司总裁尼古拉•谢瓦斯季亚诺夫在2006年国际航空航天展上说,在月球上开采氦—3并将其运回地面并不是空想,人类在不远的将来完全可以实现。
俄罗斯科学家们认为,氦-3最适合用作热核反应堆的燃料,每燃烧一公斤氦便可产生19兆瓦的能量,足够一个莫斯科市照明用6年多。美国太空研究人员认为,像航天飞机那么大的一艘飞船,一次可运回20吨液化氦-3,可供美国一年需要的电力,价值约为500亿美元。由此可见,氦-3堪称价值连城的宝贝。此外,氦-3还是一种清洁安全的燃料,在反应过程中不会产生任何放射性废料。
谢瓦斯季亚诺夫指出,正在研制中的“快船号”载人运货飞船开始定期飞行后,氦-3开采工作将开始进行。据初步估算,开采氦-3很快将成为高收益的行业。月球上“氦3”储量丰富,足够满足地球数千年的电力需要。因此,工业开发月球将有助于解决地球能源资源不足的问题。
此外,俄罗斯能源火箭公司还建议在月球计划框架内将有害的耗电量大的生产转移到月球上去。
俄罗斯“能源”火箭公司的月球计划分为三个阶段。2010-2015年为第一阶段,届时将使用联盟系列飞船、联盟-FG号和质子号运载火箭。之后,俄罗斯计划在第二阶段(2015-2020年)建立经常性的月球交通体系,在第三阶段(2020-2025年)则计划在月球上建立常设基地。(王辉)▲
★ 美国将披露中国的反卫星武器计划 ★
http://news.milchina.com/2006/5-20/113511.html
中评社香港5月19日电(记者 苏丽闲)美国《华盛顿时报》今天载文指出,美国国防部未来数周内公布的中国军力报告,将披露中国鲜为人知的秘密战略武器建设新资讯及反卫星武器计划。
文章说,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问题专家威尔德一直有意推动中美航天合作。早前他率先向媒体披露,上月美国总统布什与到访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白宫举行峰会时,已提出和中国就联合探索月球展开合作。
威尔德又透露,美国太空总署(NASA)局长格里芬很可能会于年底前前往中国,就联合探月、减少太空垃圾等问题与中方进行磋商,还会就太空侦测技术向中方“取经”。
不过,美国军方对此相当忧虑,五角大楼认为此举将有助中国发展太空武器,包括反卫星武器。
文章指出,预料美国国防部会在未来数周内公布的中国国军力年度报告中,披露中国鲜为人知的秘密战略武器建设新资讯及反卫星武器计划,藉以彰显军方对中美联合探月的忧虑。 ▲
★ 台海危机临战准备之军事准备 ★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527453&typeid=14
★ 情报侦察:
是个长期和连续的过程,但在临战准备阶段其重要性更加明显。
首先,敌军主力从平时驻地逐步向战区调动和部署,这个过程也可能在几年之内陆续展开,而且人员和装备有可能分离,如先建设前进基地,然后前置武器装备,战争爆发前才调动部队到战区。因此,平时积累的情报必须更新。
其次,在这一阶段,敌方会有意进行广泛的战略欺骗和误导。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前,美国有意识地把世界媒体的焦点吸引在其数字化部队第4师在土耳其北部的问题上,虽然土耳其不同意美国利用其领土进攻伊拉克,但第4师迟迟不掉头南下部署到科威特。结果第4师虽然没有参战,但却使伊拉克领导层误判了开战时间,拖延了其它临战准备工作。而且牵制了十几万伊拉克军队主力于北部地区。可见,临战准备阶段的情报侦察应特别注重避免敌方的战略欺骗和误导。
★ 武器和战术:
临战准备阶段应更有针对性的发展武器装备,同时改进军队的战术。
每一场战争都不可能按上一场战争的模式进行,但军队平时的装备和训练却很大程度受到上一场战争的影响。先进国家可以根据自己领先的技术,发展新武器同时革新战术,如:二战德国的“闪击战”,冷战后美国的“空地联合作战”等等,但落后国家在装备发展上往往有一个置后期,而新型武器系统从装备部队到形成战斗力,又需要一个周期,那么,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
在和平时期,落后国家应采取步步紧跟、迎头赶上,甚至跨越式发展的优势策略。如:二战结束后的苏联,没有跟随美国发展大量战略轰炸机,而是集中人力、物力发展了弹道导弹,最终达到了核均势。在临战阶段,既没有时间,也不能进行这样的冒险,这时,针对敌方优势采取抵消策略更加明智。例如朝鲜战争中,中国军队利用广泛的夜战和坑道战抵消了美军的空中优势和火力优势,而不是针锋相对去发展空中力量以求夺取战场制空权,很显然,在临战阶段谋求优势策略是不现实的。现代战争中,以美军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军队制胜的强项是空中精确打击,针对这一长技采取抵消策略仍然是落后国家临战准备的重点。
★ 武器采购:
人们常说花钱买不来现代化,这是指长期军队建设而言的。在临战阶段,采购关键武器系统,仍然是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有效手段。
例如,1982年马岛战争之前,阿根廷仅采购了数十枚“飞鱼”反舰导弹和少量“超军旗”攻击机,虽然数量有限,但这个有效的武器系统却重创了英国舰队。如果战前阿根廷能采购大量上述武器系统,并集中使用,无疑会创造更大的战果。特别是,阿根廷作为主动发动马岛战争的国家,没有做好充分临战准备,实在是个深刻的教训。
更多的落后国家,在战争中处于被动地位。但在临战准备阶段,采购关键武器系统,仍然能有效地提高战斗力。1999年,南联盟从俄罗斯采购新型防空导弹,但在穿越边境时被其临国扣押,没能用于实战,这个例子说明南联盟临战准备工作严重滞后,也是战败的原因之一。
采购关键武器系统,可以短期内改变力量对比,例如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中国从苏联引进先进的米格-15歼击机,虽然中国飞行员的战术技术水平不高,但由于主要打击美军性能较落后的战斗轰炸机,也创造了辉煌战果,同时建立了一支经过战火考验的空军。
★采购关键武器系统,同时也是一种威慑。
当国家面临分裂势力的挑衅时,军事准备的对象应主要针对分裂势力背后的大国,应把击败武装干涉作为军事准备的主要任务。收复国土,是歼灭武装干涉的结果,对武装干涉的打击越有力,收复国土时造成的附带损害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