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在社会和谐方面, 面临的新挑战有三表现★ | (回到Blog入口) | ★钓鱼岛藏70亿吨石油 日本担心中国武力收回主权★ »

★中欧合作的伽利略计划关键一步即将迈出★

(01)★揭秘美在中国核试验场空投仪器★
http://news.phoenixtv.com/phoenixtv/83888339152797696/20051219/712936.shtml

(02)★中美日三国局部战略走向剖析★
http://bbs.tiexue.net/8531172/ShowThread.html

(03)★美军称须保持突破解放军禁区能力★
http://bbs.tiexue.net/8501044/ShowThread.html

(04)★日本切斷台灣與中國大陸的策略(转自台湾论坛)★
http://bbs.tiexue.net/8502897/ShowThread.html

(05)★如何看待中国的科学技术精英★
http://www.zaobao.com/yl/yl051220_503.html

(06)★中俄辩论的结束★
http://www.zaobao.com/yl/yl051220_501.html

(07)★中欧合作的伽利略计划关键一步即将迈出★
http://mil.jschina.com.cn/zjw/2005/12-20/12323.htm

(08)★美军报告:中美如冲突 战火控制在中国国内燃烧★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040897&typeid=14

(09)★台当局秘密打造间谍卫星网★
http://tw.people.com.cn/GB/14812/14875/3958163.html

(01)★揭秘美国在中国核试验场空投仪器★

环球时报 2005年12月19日1969年5月18日凌晨,一架没有任何标志的神秘飞机闯入我西北某核试验基地上空。在空投下两个笨重的大箱子后,这架行踪诡秘的飞机也悄然离去。大箱子落地后,伴随着一阵噼噼啪啪的连环爆炸,系在箱子上的降落伞被炸得粉碎,一阵狂风刮来,碎片被吹得上下飞舞,瞬间便无影无踪。在萧瑟的戈壁滩上,只留下两个印着“中国科学院设立,请勿乱动”字样的木箱孤零零地躺在那里,任凭风沙肆虐……

12月11日,美国最新一期《世界周刊》刊登文章,揭开了36年前,美国利用台湾飞行员刺探中国核机密行动的内幕。

“奇龙计划”目标直指中国核基地

1962年1月13日,台湾空军第35中队飞行员陈怀,驾驶美制U-2侦察机侵入大陆,他在经过西北上空时,发现了大陆核武器试验设施。这一情报立刻引起美国中央情报局的高度重视。美国人曾经判断:在经历了“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时期之后,新中国已无力发展核武器。但是,不畏艰险的中国科技人员,硬是在一无资金、二无技术储备的条件下,造出了原子弹。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对那些自以为是的美国情报专家来说不啻于一记重重的耳光。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一项针对中国核基地的秘密侦察计划紧锣密鼓地出笼了。

美国急于想获得有关中国核计划的第一手资料,但中国核试验基地保卫严密,美国间谍屡次行动都无功而返。于是,美国人退而求其次,希望通过在试验场地空投地震仪和空气分子分析仪,试图通过测量核武器爆炸后产生的地震大小和空气中的放射性物质,测得中国核武器的各项重要参数,进而判断中国核武器的实战能力。要完成这一任务,除了需要驾驶技巧高超的飞行员,还需要一种适合低空突防、载重量大的作战飞机。在美军当时在役的各种战机中,只有C-130“大力神”运输机堪当此任。

但是,一旦间谍飞机在中国境内被击落,美国飞行员被生擒,那对于美国政府来说将是一件极不光彩的事。为此,美中央情报局决定在“不违背美国军援立场”的前提下,向台湾军方“借用”一批空勤人员,驾驶美军的C-130运输机,完成这一重要任务。这一行动的美方代号为“浓茶行动”,台方代号为“奇龙计划”。

26名台军官兵在美国秘密受训

美中情局利用台军飞行员对中国大陆进行秘密侦察的行动始于20世纪50年代。前面提到的台湾空军第35飞行中队和第34飞行中队就是台军方为此行动专门组建的部队。这一次,台军应美方的要求,专门从第34中队挑选了26名官兵,赴美进行专门训练。这26人被分为“红”、“黄”两组,每组由三名飞行军官、三名领航员、三名通讯和电子战军官、一名机械师和三名空投人员组成。其中,“红”组是正选人员,“黄”组是候补人员。

1968年9月27日,受训人员在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安排下,乘坐美国军方专门提供的飞机,秘密抵达加利福尼亚州的美军基地。随后,飞行员、机械师和空投人员被送往田纳西州的希尔特基地,接受驾驶C-130运输机的空投训练;通讯和电子战军官则被送往位于内华达州的内利斯基地,接受反电子侦察的专门训练。

在完成上述训练计划后,台军官兵们来到了内华达州马夫湖秘密基地。在这里的训练是他们美国之行最关键,也是最为核心的训练内容。

马夫湖基地是美中情局和美国空军的秘密武器试验基地,也有人称之为51区,在当时属于绝密地区。基地的四周荒无人烟,甚至连条道路都没有,基地上空被划为禁飞区,常人根本无法接近,内部人员进出只能乘坐飞机。在这里,台湾飞行员们使用美军刚研制成功的地形航行雷达和红外夜视仪,学习在夜间驾驶C-130。这些仪器在当时属于超级机密,被美国人视若珍宝。

进行飞行训练时,美国人还不时派出战斗机来假扮解放军战机进行拦截,训练台军官兵利用飞行技巧和电子战设备摆脱追击。此外,为防止在执行任务中出现意外,美国人特别在俄勒冈州选了一处与中国西北地区地形地貌十分相似的地方,进行野外求生训练。美国人给台军官兵每人只发了一个野战背包,把他们扔在山里足足两个星期,任其自生自灭。令台军官兵惊讶的是,野战背包里除了手枪、匕首、指南针等求生工具和口粮外,居然还有台湾制造的香烟!起初,飞行员们还称赞美国人办事就是贴心,后来才明白:这无非是美国人在他们一旦失事时摆脱干系的措施罢了。

冒死潜入大陆,投下两箱废物

1969年4月底,在美国苦苦训练半年多后,26名台军官兵终于得到了“浓茶行动”的训练合格证书。这也是他们美国之行的唯一纪念。随后,他们乘美军飞机飞抵冲绳的嘉手纳基地,准备从这里返回台湾。

就在返台的前一天晚上,台军机组人员突然接到紧急通知:他们将于次日由冲绳直接飞往美军设在泰国的塔克里空军基地待命,准备执行“奇龙计划”。末了,台方领队吕德琪上校建议大家各自给家人写一封信告知返台时间有变。就在大家铺开纸准备写信之时,他又补充了一句:“如果有什么需要交代的,也一并交代清楚吧。”大家这才明白,这是在让他们写遗书了。

在塔克里基地,台军机组人员第一次看到了将由他们空投的两个仪器箱。从外表上看,这两个大木箱与普通的箱子没什么区别,只不过上面用简体字赫然写着“中国科学院设立,请勿乱动”。看来美国人为了掩饰自己的阴谋费尽了心机。

美国人选定的行动日期是5月17日,这天月黑风高云厚,是进行间谍飞行的大好天气。当天下午5时许,由机长孙培震率领的13名机组成员,驾驶着一架没有任何标志的美军C-130运输机从塔克里基地起飞。登机前,机组乘员留下了所有身份证件,换上了一身没有任何标志的飞行服。如果这架飞机在大陆境内失事,美国人自然可以推得一干二净。

当晚8时24分,靠着老天爷帮忙,这架间谍飞机以150米的飞行高度由云南偷偷进入大陆领空。按计划,飞机每飞过一个预定的检查点时,机上的自动发报机都会将飞机位置自动发送出去。但由于机械故障,发报机只发了一次报就“罢工”了。信号的中断让策划这一行动的美国人紧张得几乎都要发狂了。

午夜时分,间谍飞机飞抵目标地域。按预定计划,飞机爬高到300米高度,投下两个大箱子。为了制造假象,消灭空投证据,美国人在降落伞上安置了小型炸药包,只待仪器箱落地,炸药包就会自动引爆,将降落伞炸成碎片。随后,戈壁滩上的狂风就会将其吹得无影无踪。

尽管空投完成了,但台军飞行员在返航时差点丧命,他们先是以为被大陆雷达发现引起机内一阵骚乱,接着在飞越喜马拉雅山上空时,又被静电搞坏了机上电子设备。更为麻烦的是,飞机的油量表也发生了故障,机组成员无法判断此时飞机上的油量还能不能飞回塔克里基地。在与美方人员商量后,只得紧急降落在美军设在泰国北部的另一个基地。

5月18日清晨,飞机降落在泰国清迈府的美军基地。从专程赶来欢迎的美军教官口中,机组成员才知道,美军在这之前曾多次尝试进行类似行动,但都未成功。至于由他们空投到我核试验基地的那两箱仪器,一开始工作就发现有信号衰弱的问题,使用不到一年就彻底瘫痪了。台军飞行员冒生命危险深入大陆腹地,美国人耗费大量财力、物力,并用向台湾军方提供大批战斗机、军舰和战车换来的,只是一些断断续续、毫无价值的信号而已。作者:旭迪

(02)★中美日三国局部战略走向剖析★    
铁血V社会科学院:佰骥

对中国来说,中美日的三国关系的构成及其走向,是中国对外关系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对日本来说,如何发展中美日的外交关系也是处于外交的中心位置。对于美国来说,中美日的三国关系是美国东亚政策的支柱,是一个重心。从六方会谈到武器控制,从反恐战争到领土纠纷,从能源问题到经济贸易,里面牵涉到的各种项目与复杂的国际关系,相互交融而又矛盾重重。由于三个国家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同时影响面又极其地深远,而且牵涉到的地区问题之多,令人犹生“剪不断理还乱”的心理感受。可以这样来理解,中美日三个国家的关系走向,不单单就是这三个国家的内部问题,直接就能影响到韩国、朝鲜、包括中国台湾省等敏感区域,而且辐射到包括东盟国家与南亚诸国甚至是中亚地区的经济贸易与地区安全,处理不好甚至于能够迫使某些国家产生必须站队到某一方的选择,所以这三个国家的关系也是国际关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最近,中日关系急剧恶化,而同时中美关系的发展却进展良好,这是三个国家关系的表面显示,也是最近媒体与三个国家的外交机构所能展现给世人的一种信息,而在这些信息的深层里。以我认为,中美日的三国关系就从来没有如表面所显示的如此简单过,背后无不波涛汹涌险象环生。就此,我将把这三个国家的关系作一次剖析,以使读者能够从深层里看到事情的本末。由于信息的片面,某些时候也会令人产生感触型的误会。比如,很多朋友就把中国台湾地区与中国大陆之间的关系缓和,理解为中国大陆国际影响力与国力飞速提升的结果,为之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当然,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国力的确在飞速提升,可惜还远没有积累到能够干涉到台湾内部政治的实力,那么中国台湾地区与中国大陆的这个迅速缓和的趋势是如何产生的呢?就在去年我们还不敢有此期望,然而自从今年四月之后,事情却有了出人意外般的转机,这个是有其深层的原因,关键就在于中美日的三国关系中,而非是中国大陆国力提升到足以参与到台湾的政治中。中国大陆的国力提升目前还导致不了那么快的转变,而只能是逐步加压式地给予对岸某种压力,最后才能水到渠成。而此出人意外式的转变,就在于中美日三个国家的大动作之下而产生,在三个国家巨大的战略旋力之下,台湾问题才可能产生迅速逆转,且完全地超出了预先构想。确切地说,台湾与中国大陆的关系缓和,是一个美日战略调整所派生出的副产品,而中国大陆恰好顺手牵羊地得到了这个结果,具体细节我将会在此文的后半部分专门提及。

今年11月19日访华的美国总统布什对媒体表示:中美关系非常重要,这是很复杂的关系。复杂的关系是2001年以来继建设性的战略伙伴、战略竞争对手、反恐战争中的合作伙伴之后,美国对中美关系的新定位。

在90年代前,也就是苏美冷战时期,中美日的三国关系具有这样一个状态。日本起着中美关系中的杠杆作用或者是平衡者的作用。在1971年3月,日本名古屋举行了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日本就作为一个中间场地,拉开了中美之间“乒乓外交”的序幕,里面的日本因素就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在三国关系中,日本一直来作为中美之间的媒介存在。从这样的定位上,引成了日本是中美两国优先争取对象的这样一个局面。所以我国以前一直来坚持中日友好的政策并非是单头的感情付出,而是具有现实意义上的政治联系。现在有不少国人难以理解为何中国不要日本的战争赔偿,而其实这里面就有争取日本这个中间者的因素。历史就是过去,当时情景不可能以现在国际政治环境来衡量,同样现在的环境也与过去不同,此一时彼一时。回想起日本在冷战过程中的定位,我们就知道日本是个两方或者是三方阵营都需要拉拢的角色。美苏冷战期间,美国把日本定位于对付共产主义阵营的桥头堡,同时也是与中国联系的媒介之一。而中国呢?也需要日本连接与美国的联系,同时也可用来平衡苏联,所以日本在哪个时期占尽了各方的优势。说句大白话,就是得到了不少便宜。

冷战结束后,苏联解体,日本的桥头堡作用锐减,同时美国开始寻找下一个对手。而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也使美国等西方国家无从拿中国下手,树立不起中国这个敌对角色。其实,象冷战这种模式,是需要双方的共同意愿,只要一方不情愿,就不容易搞起来。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苏联与美国都是核大国,几乎不存在美国或者苏联被对方直接军事入侵的威胁,也就是说双方不可能直接交战,只要一方不去理睬另一方,就什么事情也不会发生。一方与另一方军备竞赛,假设另一方不予理睬,而只保持一定数量的核弹头,那么对方也就无可奈何,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核畏惧。80年代末90年代初,曾经有一段时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四处散布中国威胁论,从89年开始实行了对中国的全面制裁,但中国没有就此反应,虽然美国的确想把中国推上冷战对手的位置,而由于中国无意参加对方的军备竞赛,也不想拉山头与对方阵营对立起来,所以美国也只能宣告这个意图破产。从中来看,冷战是个有漏洞的战略模式,只要一方没有意愿,就难以发动起来。

由于美国的制裁和挑衅没有引起中国的过度反应,所以美国制造对手的企图大约在90年代中期前就已经破产。之后,中美日的关系出现了一个大错位,这个错位就是导致目前中日关系恶化这个局面的原因之一。90年代中期,日本国内的科学技术与工业领域发展到了颠峰,之后就逐步走向了下坡路,而冷战结束,也导致了美国的战略重心架空,苏联既然已经不复存在,那么日本的战略作用也就大幅度地降低。同时随着中美关系的重新塑造,经济商贸关系的逐步加深,日本平衡杠杆作用也就每日而下。日本的战略作用降低,而中国随着与美国的经济联系与以后在反恐战争等领域的合作加深,中美两国却越来越紧密地走在了一起。9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国内经济疲软,民众不满情绪逐步积累,而右翼势力也趁机而起。日本内部的右翼势力崛起,其首当其冲地就是向周遍国家施加压力。于是日本同中国的关系同韩国的关系,也开始迅速地走向恶化。我们可以用这样一条线串联起来日本的走向:“冷战结束,日本战略地位降低,经济低迷,右翼崛起,邻里关系恶化。”而同时中美关系却在逐步加深。由此,一个戏剧性的大挪移产生了,美国具有了充当中日之间的平衡者的条件,而日本却正在走向与中国关系的另一端。我想强调一点,美国的中间人角色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形成,这个角色挪移正在进行当中,尚未完全成型。也就是说,日本有希望可以重新找回自己中间人的角色。但一旦日本行动起来,想找回自己中间人的位置,也有可能目前的战略格局将被重新洗牌,这个洗牌结局是未知的,可能还是多线性的,不排除导致美日关系恶化的结果。如此,那么这个中间人的角色就有很大的理由相信将被中国替代。

冷战结束前,日本的中间人位置,让日本得到了不少便宜。那么冷战结束后,美国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继续让这个局面保持下去,反之中国也一样,既然全扣不到日本的下巴下,也就没理由再让日本占尽便宜,这个正是导致角色挪移的原因。冷战结束后,日本的地位不但不是上升,反而是降低。从这个则面来解释,我能理解为何日本要时不时地弄出点声音来,目的当然是为了引人注目。

我认为,美国是有意识地取代日本的中间人位置,中间人位置具有左右奉承多头都能得到好处的特点。实际例子,就以中国大陆与台湾而言,美国做了几十年的中间人角色,从经济上,美国时不时地向台湾倾销一下军火,在政治上,台湾这张牌对中国大陆也具有无限的杀伤力,挥舞起来极其顺手。再看朝鲜半岛核问题,这里中国成为了中间人的角色,随着六方会谈进行,中国的国际声望也在不断地提升。可见中间人的角色是属于多赚少赔的角色,而且各方都非常地重视。中国以后也可以当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中间人,也可以当伊朗与美国之间的中间人,我是极力推荐中国成为一个国际中间人,一个多赚少赔的中间人。中间人,可以说是立于不败之地的外交之最高境界。这样的好处,在美国脱身出冷战之后自然要有意识地取得,在东亚取代日本的中间人位置,美国也就当仁不让。

小泉认为“傍”美国很重要

我们可以这样来分析美国有意识取代日本中间人位置的动作。最近日本正在修改和平宪法,而这部宪法其实是美国加于日本的头上的防护罩,防护的正是罩子底下的日本。这部宪法的产生,是由于日本在二战中被包括中国在内的同盟国击败,日本本土被美国军事占领,为了遏止日本的军国主义复活,所以在美国的主导下,产生了这部和平宪法。日本要修改这部宪法首当其冲的就是需要得到美国的首肯,而根据我的资料来看,美国对此保持了沉默,俗语就叫默认。再往前看,伊拉克战争之后,美国要求日本提供支援,从而促使日本完成了向海外派兵的步骤,事实挑唆日本打破了和平宪法的限制。随着美国的这些步骤而来,今年美国又替日本注射了一副强心剂,美日计划在所谓有争议的我国领土“钓鱼群岛”上建立军事基地。美国以上的这一系列的动作,导致日本的和平宪法被打破,最后将被修改,“钓鱼群岛”也将被武装起来,那么事实就是致使日本寻衅了所有的亚洲邻国,挑动了日本威胁中国领土安全。这些举动美国明确的实际利益,除了把日本捆绑成美国的战车外,就是将把美国挪移到中间人的位置上,完成与日本的角色转换,成为了东亚地区与日本之间的中间人。可以确定,日本的每一步离开和平宪法的脚步都有美国的影子在里面。美国的目的明确,但日本又为何要跟着美国的脚步一步步地走下去呢?

随着冷战结束,日本的战略地位遽然降低,到了90年代中期之后,日本的国内经济低迷,这些挫折导致了日本产生一定程度的外交政策混乱。有一种说法,认为日本的政治右倾,就是企图转借国内危机向邻国进行泻压。同时日本一直有个梦想,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正常国家。他们认为,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军事独立”,认为“军事独立”是一个正常国家的象征,同时也采取咄咄逼人的外交政策,这种独特的外交政策,当然不是成为正常国家的必要途径,反而是成为不正常国家的必要途径。于此,日本是选择了一个偏激的方法,一条错误的道路。

第一条错误,认为最大限度地武装是军事独立的出路。日本军费开支名列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军备质量独步亚太地区。而其实,世界上大多数正常国家的军力远远地比他落后,显然建立强大的武装力量并非是正常国家的必要途径。反之,由于日本的历史问题,使致日本的武装成为了亚洲国家忌讳,日本建立强大的武装力量对其只有坏处,并无好处。

第二条错误,认为紧跟在美国政策之后就能够成为正常的国家。这条错误尤为可笑,因为正常国家的表现正是最大限度地拥有自己的独立政策,而日本却反其道而行之,把自己越来越紧密地与美国捆绑在一起。那么,结果就是他永远也不可能拥有自己的独立政策。同时投入巨资打造的武装力量也就成了世界第一强国,美国的军事力量再延伸,就是说花大钱买工具再替别人义务打工。

第三条错误,认为对邻国采取咄咄逼人的外交政策,是成为正常国家的一条途径。可是举目当今世界,哪个正常国家不是与邻为善,尽量避免冲突。反之,一个三天两头与邻国起纠纷的国家,才是一个不正常的国家,而日本恰恰就是后者。世人所看到的,是日本正在努力做一个不正常国家,而不是正常国家。

第四条错误,没有耐心且急功近利,错误地认为,只要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就能成为正常的国家,为此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与巨额资金。一个没有自己独立政策的国家,一个与邻国纠纷不断的国家,如何能够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呢?基础不存在,如何能够成功?如果能够成功,也不过是美国在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里再增加一票而已,有何意义?再看联合国,不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正常国家占据了97%以上。可见,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也并非是成为正常国家的必要途径,况且日本还没有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基础。

其实日本所有的矛盾都交集在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上,就是过于依赖与信任美国,以为依靠在美国的肩膀上就能够重新找回高速发展的经济与丢失的战略地位,或者认为美国能够协助日本成为正常国家,而其实日本的这些单方面的想法与美国的现行政策严重冲突,但日本的这些想法恰好被美国有目的地利用与引导,从而使日本离开正常国家越来越远。我认为,冷战前的日本比现在更象一个正常国家,这个就是问题的所在。冷战前美国需要日本这个中间人与对付共产主义的堡垒,然而冷战毕竟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日本在美国眼中的地位不可能再如过去,在中国的眼里也是如此,不可能与过去同日而语。日本现今再依赖在美国身上,只能被美国利用来去谋取自己的最大利益,况且现今美国也没有什么真正的对手存在。就以反恐战争来言,日本的战略地位也远远地比不上一个伊拉克具有价值。那么,日本也只能更进一步地失去独立,才能换回美国的重视。以我观察,在外交与军事上美国控制日本的手比冷战前更紧而非更松,当然也更具有策略化。因为冷战期间,由于日本畏惧苏俄而自觉地靠在美国的肩膀上,所以美国不需要动用过多的手段,而日本也心甘情愿被美国所控制,所以冷战前日本外交的自由度很可能比现今为高,当然这个将是暗藏的,因为日本在当时很少有意愿违背美国的政策,所以现今也只能令日本印象不深。我们可以以实际例子来证明这些,60年代至70年代初,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美国深陷越南战争,中美在地域政治上激烈角逐,但日本仍旧可以单方面与中国保持着友好关系。而冷战结束后,日本没有一次能够单方面违背美国的意愿。就以伊朗来说,伊朗是日本的主要原油供应国,当伊朗表示将以中国取代日本地位时,日本采取了沉默,其原因无非是美国极力遏制伊朗的政策所致,日本在伊朗问题上不敢有些许违逆美国之意,哪怕面临着如此重大的利益考验。从中就可以看出日本现在景况之糟糕。

美国在冷战期间能够放开手脚,把日本提升到盟友的位置,同样将来也有可能继续放开日本,但这些只能是在美国认为合理的能控制的范围里。美国把日本提升到盟友位置后,日本并没有具有真正的盟友资格。就以军事同盟来说,美国对日本的军事支持是单方面的,美国具有保护日本的责任,而日本并不需要保护美国,这个就是美国的策略。很多日本人可能认为捡了个大便宜,而其实美国何需日本保护呢?因为日本自卫队就如同是美国的武装力量,或者说是美国武装力量的再延伸,真需要日本自卫队或者将来的自卫军保护美国的时候,估计美国也就差不多了,日本自然也当奄奄一息。因为就如同最近日本派兵伊拉克一样,美国将来很可能是拉着日本一起上,把日本捆绑在自己的战车上。从历史上来看,美国极其富有外交智慧,国策都是以自己的国家利益至上为主。日本如果没有表现出太大的价值,美国是不可能让其随便靠着自己的肩膀走下去,所以日本只能付出比冷战前更大的代价,才能换回美国的肩膀,如此日本只能进一步地成为美国的傀儡,而不是什么正常国家。

由于国际战略局势的变化或者是重新分配,日本战略地位下降,同时中国凭借着自己的经济发展迅速崛起。从表面上看,日本往下沉,而中国正在往上走,这样就产生了中国抢夺日本亚洲地位的错觉,中日关系日渐恶化此也是主要原因之一。而其实,归根到底是日本国内缺乏具有战略眼光与深谋远虑的智囊。既没有看透美国在东亚取代日本的战略位置的互换步骤,也没有分析出冷战后日本实际战略地位下降的原因,更没有制订出一套有效的真正的让日本走向正常国家的政策,而是采取了简单的几乎不动脑子地奔向美国陷阱的做法,这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与中国毫无关系。反之中国倒是极力培养日本的独立性,甚至于是以边骂边拉的形式希望日本醒悟。但遗憾,日本却固执地离开正常的国家越来越远。

美国需要日本的幼稚且固执的做法,这样的日本就与东亚邻国越走越远。换句话说,日本越疯狂地走向军事独立或者表现出强硬政策,美国越高兴,东亚国家就越讨厌日本,日本就与美国走得越近,离美国越近就被更加牢固地控制住,更加成为不了正常国家,成为不了正常国家就越发疯狂地争取军事独立,越加表现出强硬,越往靖国神社里奔,越加修改历史教科书,而东亚国家就越加讨厌日本,这样就完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回想冷战前,日本对周遍邻国的领土要求并没有很高涨,历史问题认识也算谦逊,为何惟独近二十年来一波高似一波地闹起来?冷战前的日本表现得更想一个正常国家,而现在的日本只能令东亚邻国越来越讨厌,那么美国这个中间人的角色也将越来越牢固,而对日本的控制也就会越来越深。这样的美国,成为了夹在中国或者韩国等国家与日本之间的美国。自此,美国的战略步骤就可以说取得了圆满的结局,受损失的当然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的东亚国家,而日本将会是最大的受害者。我们只要抓住一个重点就能一切明了,日本成为不了正常国家不是亚洲邻国所施与给他的,而恰恰正是美国所为。美国不可能容许日本成为正常国家,否则美国中间人的战略位置也就不可能得到,得到了也是毫无意义,而一个不能成为真正正常国家的日本,自然也就更容易被美国所控制。

今年二月,日美防务指针涵盖到中国台湾地区。如我所说,美国不可能让日本成为正常国家。虽然是以日本的名义进行防务范围扩大,但实际可以想到的,就是美国的背后主张。日美防务就其实质意义来说,就是美国所主导的军事联盟。更确切地说,就是美国的军事政策延伸,而并非日本的独立意图,当然也不能排除日本想趁机捞点好处的想法。面对美国的战略步骤,日本一改冷战前比较正常国家的行为,倒是挑起了对中国的野心,这个就越发地显得不正常,因为中国是个核大国,连美国都得忌惮三分,何况日本。这个做法对日本来说极其危险。被美国捆上战车之后的日本,如果真的在台湾问题上与中国较劲,那么中国如果想要泄泻怒火,首当其冲的只会是离自己更近一点的日本,绝无可能舍近求远地跳过日本,而去大洋彼岸的美国。

日美防务指针涵盖到中国台湾地区,虽然对中国大陆压力加重,但也对中国大陆产生了一个副产品。我在文章的开始不久,就曾提到过一件事,就是:“很多朋友把台湾与中国大陆的关系缓和,理解为中国国际影响力与国力提升的结果。”而我分析,中国的国力提升不假,但远还没有达到能够干涉到台湾内部政治的程度。这里面有一个推力,这个推力就是来自于美国。日美防务指针扩大到中国台湾地区以后,引成了美国对华政策的抵触。美国政策,既表示希望中国大陆与台湾和平统一,反对大陆使用武力。与此政策相反,美国却同时正在武装台湾,再而又把日美防务指针扩大到中国台湾地区,也就是美国准备用武力保卫中国台湾地区,而台湾那边的陈水扁总统却正在一步步地滑向台独,和平统一丝毫也没有进展的希望,那么美国想让中国大陆如何地处置呢?不给和平统一的希望,也不给武力统一的机会,除非中国大陆想放弃台湾,否则只能逼迫中国大陆与美国进行直接武力对抗。到今天,中美双方互为对方的第一第二大贸易伙伴,在许多国际热点问题上需要合作,彻底与中国大陆闹僵,现今已然不符合美国的自身利益,就此产生了严重的利益与军事政策的矛盾。据4月28日新华社报道称,在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大陆前夕,美国主管亚洲事务助理国务卿包格道曾经密会连战。可见,此次行动得到了美国的首肯。美国对华政策的抵触,及其以后的修补工作,就是导致了台湾与中国大陆关系缓和的主要因素。当然,也有中国大陆国力提升的原因,否则美国何尝会有所忌惮。

美国在台海问题上做中间人,同时也在东亚争当中间人。在台海问题上,以武力保障中国台湾地区的安全为由,控制着台湾内部的政治与政策走向。在东亚,美国则以控制日本的政策与政治走向为主。我们一直在担心日本国内的右翼势力崛起,而事实日本的所谓右翼是一群假冒的右翼,他们极其亲美。按照一般常识来讲,右翼作为一个国家里面的民族主义分子,具有极强的民族自尊心,也容不得伤害到国家利益的政策,而日本右翼恰好相反。论民族自尊心,这群右翼干脆倒在了美国的怀里,且毫无羞耻。论国家利益,干脆就跟着美国跑,就算石油这种关系到国家安全与经济命脉的利益受损,也毫不在乎,甚至如同火烧屁股一般地跳上美国的战车,完全大异于正常的右翼。在11月26日新华社的报道中,有一篇日本议员谴责小泉政府单边倒亲美政策的刊文,可见日本的右翼完全是美国手中的玩偶而已。美国让日本右翼又唱又跳,煽动日本的国民情绪,从而威胁到邻国安全,此为美国彻底得到中间人的位置奠定了基础,也为美国进一步控制日本大开了方便之门。日本的某些有识之士指出,日本现行外交政策不符合日本的利益,这个判断极其准确。

  中美日的关系,作为亚洲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无疑直接身系着东亚乃至于世界的和平安全与经济利益的关系。美国与日本的平衡角色互换,日本成为正常国家的政策失误与障碍,东亚战略格局的变化,以及美国从中所起到的作用等之类问题,都是能够牵动整个东亚格局乃至世界格局变换的战略问题,其中任何一点的动静都值得中国乃至世界的有识之士所注目。然而,人们有时也会如同置身于迷雾之中,看不清背后隐藏的玄机,从而放松了自己的思考。时间在点点滴滴中流逝而过,赫然之间当人们看到美国已悄然替代了日本中间人位置的时刻,我们将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地尴尬。

(03)★美军称须保持突破解放军禁区能力★

  从“一场半战争”到“两场战争”,美军针对的区域主要就是中东与东亚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记者陈尚君报道 美军《四年防务评估报告》(QDR)即将于下月出台,并于明年2月送交国会审议。据美国媒体披露,其中仍将要求五角大楼保持同时应对两场大型战争的能力。“9•11”事件曾促使美军将“打赢两场战争”的战略调整为“一场半”,如今,仅仅一个伊拉克已经使美军的兵力捉襟见肘,为何五角大楼的决策者仍然如此“执着”呢?

  据熟悉内情的军事观察人士指出,美国军方就此报告已足足讨论了四个月,一度考虑要改弦更张,把战略改成以打一场大型战争为主,其他资源则用来防卫美国本土及打击恐怖活动,后来认为把陆军的10个师转型成为70个机动旅之后,即使数量减少,仍足以担当同时进行两场大型战争的任务,因此决定维持目前的“1-4-2-1”战略。

  两场战争,各有所指

  在1997年的“防务报告”中,美军就曾明确提出“同时打赢两场大型战争”的要求,但之后“9•11事件”促使美军对战略进行了调整,要求美军能够在一场战争中彻底击败并占领敌国首都,而同时在另一场战争中击败敌人的入侵但不必占领其首都。这与1997年的“同时打赢两场大型战争”在涵义与要求上都呈现出了明显的弱化,故被称为“一场半战争”。

  而此次的防务报告重申“双战计划”的原因,可以通过1997年“防务报告”中的一段表述来解释。美军认为“假如美国放弃在同一时间击败发生在一个以上战区的侵略行径的能力,那么,我们作为全球强国、值得选择的安全伙伴和国际社会领袖的地位都将受到质疑”,“仅打赢一场地区战争的能力存在着削弱美国在世界关键地区的威慑力及安全承诺可信性的危险,随后又会促使盟国和友邦采取与我们更加相左的防务政策和立场,从而削弱我们赖以保护自身海外利益的联盟和联盟体系”。

  新“防务报告”认为,在2006至2010的未来四年中美军有足够的“现实”理由为两场战争做准备:其一,中东地区,伊朗核问题在未来几年内将呈现急剧上升的趋势,伊朗的铀浓缩与铀转化能力将在近期达到足以制造核武器的阶段,而宗教保守派领袖的当选则更增加了华盛顿方面的忧虑,坐视伊朗拥有核武器或是在中东发动第三次战争,很快就会有答案。其二,东亚的朝鲜半岛地区及台海地区。美方关注“三合一”选举落败后的“绿营”是否会孤注一掷、冲破底线?美军也认为台海局势在2008年变数颇多,美国同样要考虑军事介入的可能。

  关注“突破解放军禁区的能力”

  新《四年防务评估报告》也是美国下一步国防政策与军事动态的重要风向标。除了首先巩固前一阶段军事调整的成果之外,伊拉克的军事基地也将成为美国一系列前进基地的组成部分,与覆盖了巴尔干半岛、高加索地区、东亚、中亚、中东欧的基地连成一线,在美国认为的世界“不稳定之弧”上(从南半球安第斯山脉经北非中东到东南亚这条线)形成美国主导和控制下的安全锁链,并努力构建对俄罗斯、中国、朝鲜、伊朗等国的包围态势。

  据美国传统基金会网站披露,“防务报告”以较多篇幅关注中国军力。美国媒体指出:“对美国国防部而言,不考虑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其未来的军事实力就是考虑不周。对中国的关注一直是军事考量的重点,并出现在无数战略规划的过程和文件中。”“《四年防务评估报告》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将是,如何在解决全球打击残暴极端主义的斗争、无赖国家和其他作战任务这样一些近期挑战的同时,处理好中国增强的经济军事实力所构成的长期挑战。美国必须保持在大陆附近海域和空域的作战能力,或者能够突破解放军禁区的能力并且有选择地消除大陆任何‘圣地’的优势地位。与中国的冲突很有可能属于突发事件,美国因此必须拥有某些能力,这些能力应当在报告中得到考虑:远程精确打击能力,尤其是偷袭打击能力;高技术能力与先进的电子技术;战区和本土计算机防御能力;海军有能力进入并停留在冲突海域;地面部队能够将冲突留在中国。对上述能力的投资将确保美军在未来10到15年内都做好充分的准备。”

  报告指导美军整编

  “防务报告”提出的“1-4-2-1”战略的第一个数字代表保卫美国本土,第二个数字美国在全球四个关键地区吓阻敌对行动,第三个数字代表几乎同时在两场战争中击败两个敌国,最后一个数字代表军方保留的战备能力,必要时用来征服两大敌国中的一个,包括占领其首都并推翻其政府。

  根据这个战略,美国军方来决定现役军人、后备部队、战机和船舰该维持在哪些数量,以及该生产哪些武器系统。事实上,在2005年末美国的各个军种已经纷纷提出自己的扩编与发展方案:美国海军宣布将增加20%的海军造船资金,使水面舰艇数量增至313艘;美国海军陆战队将有2600名成员加入特种部队,美军特种部队规模将达到54600人;美空军宣布启动未来攻击飞机和武器研究计划;美陆军重型师将组建为更灵活、火力更强的机动作战旅;太空武器的研究与论证正在加紧进行。可以预见,即将出台的美军《四年防务评估报告》将为所有这一切提供更为明确的指导性依据。

(03)★日本切斷台灣與中國大陸的策略(转自台湾论坛)★

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所長 許介鱗

世界上最不希望台灣與中國大陸統一的是日本

  冷戰結束後,特別是911恐怖攻擊後,日本顯然比美國更不希望中國統一。因為日本視台灣海峽為其「海上生命線」,日本所需的能源從波斯灣經印度洋、麻六甲海峽、台灣海峽才運到日本,所以日本時時刻刻不忘台灣海峽對日本的戰略地位和價值。

  依1972年中日建交公約,日本不能反對一個中國,但最不希望中國統一。因為如果台灣與大陸實現統一,台灣海峽就成為中國的內海,於是在西太平洋的中國包圍網,從北方的阿留申群島、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到台灣澎湖群島、巴士海峽的防衛連鎖線將出現破綻,中國變成面向浩瀚的太平洋,反過來控制了台灣海峽和巴士海峽,也就控制了日本在東亞的海上通道。日本目前趁台灣與中國大陸的對立,佔據著爭執中的釣魚島以及附近海域,如果台灣與大陸實現統一,日本獨吞釣魚島海域「漁業資源」、「油藏資源」的企圖恐怕不易如願。

日本念念不忘殖民統治台灣50年

  台灣從1895年到1945年的50年期間是日本的殖民地,日本從戰略上與殖產上經營台灣,很是稱心得意。台灣的富饒物產,灌溉了日本工業化的發展,台灣「土人」的犧牲奉獻,真讓日本人念念不忘。在二戰末期,日本在台實施「陸軍特別志願兵」,第一次要1千名就有台灣人42萬名餘應徵,第二次也只要1千名,更有60萬名餘應徵;「海軍特別志願兵」要3千名志願兵,有31萬名餘應徵。台灣人如此爭先要捐軀奉獻給天皇陛下,在自願書上簽名,用小刀切破手指蓋血印稱為「血判」,還到天皇居住的宮城門前的二重橋,向皇居行三鞠躬禮,並高喊「天皇陛下萬歲」。這樣「忠君愛國」的台灣人,日本怎麼捨得拋棄呢?因而戰後也有種種謀略。

謀略一:日本秘密令「白團」阻止共軍侵台

  戰後,台灣、澎湖列島等日本殖民地,根據開羅宣言、波茨坦宣言、日本投降文書的國際協定,由中華民國接收而完成接收程序。但是國共內戰漸趨激烈,當1949年蔣軍兵敗如山倒,共軍要渡海統一台灣時,日本就暗中密派「白團」協助蔣軍。白團是以「報恩」與「反共」為藉口秘密協助蔣軍,但骨子裡暗藏著日本切斷台灣與大陸的策略。由舊日本軍人所秘密組成的白團,在台灣面臨共軍進攻的重大危機(1949~52年)時,以日本慣用的欺敵戰術,技巧性地防衛住台灣的外島,阻止共軍進攻台灣。此日本軍事顧問團,從1949年11月起在台15年之久,除了防禦共軍來襲之外,並將日據時期台灣的戰時體制,轉移為國府時代的「反共堡壘」體制,在切斷台灣與中國大陸扮演著軍事上「影武者」的角色。

怎麼說這是日本切斷台灣與中國大陸的謀略呢?戰後日本受盟軍(GHQ) 托管,白團援助蔣軍的軍事活動,在國際上屬於違法行為,如果沒有日本政府暗中掩護,舊日本軍人的國際違法性,怎麼能瞞天過海?

謀略二:吉田茂的「台灣歸屬未定」謀略

   1951年9月,排除中國參加的對日「多邊和約」在舊金山簽字,和約第二條規定:日本放棄對台灣和澎湖群島的一切權利、權限以及請求權」,但不說要歸還給中國。吉田首相的策略是,日本戰敗不得已「放棄」舊殖民地台灣,但不明言其歸屬,這樣可以留下將來染指的餘地。吉田茂的著作『世界與日本』對台灣的地位再次強調「日本政府只放棄領土權,至於其歸屬尚未決定」。吉田茂「台灣歸屬尚未決定」的設計,成為台灣籍的國際法學者主張「台灣地位未定論」的根據。

  1972年日本與中國建交,復交的三原則是:第一、日本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唯一合法政府,採取一個中國的原則;第二、台灣是中國的一省,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問題;第三、從前的「中日和約」是非法的,必須廢除。日本為保留面子,將第三點改為「中日和約」已失去意義而失效。因此,1952年的中日合約自1972年失效。台灣籍的國際法學者,依據1951年中日合約的國際條約,從國際法來論「台灣地位未定論」,就這樣被日本任意拋棄了。

謀略三:操縱李登輝的謀略

   1988年台灣籍的李登輝就任總統,1989年派財政部長郭婉容前往北京參加亞銀年會;1990 年成立「國家統一委員會」以及「海峽交流基金會」;1991年派密使鄭淑敏到中國與汪道涵面談;1992 年李再派密使蘇志誠赴中國與曾慶紅面談;1993年兩岸辜汪會談在新加坡舉行,李當初似乎傾向統一。

  日本看李登輝與中國大陸越走越近,就開始展開操縱李登輝的反中國謀略。

  1994年8月,亞運評議會放風聲10月在廣島舉行亞運會,給李登輝邀請函,因中國反對,日本不給簽證;1995 年11月在大阪召開亞太經合會,也以中國反對為理由,日本政府決定不讓李登輝出席;1997 年11月京都大學創立100周年紀念典禮,日本又以中國反對為理由不讓李登輝訪日。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地,日本一方面操縱媒體故意放風聲,透露李登輝要訪日的新聞,激起中國外交部發表堅決反對的立場,最後日本政府決定拒絕李登輝訪日。

  李登輝是一個戇直的人,經過媒體一再操作,把不能訪日的不滿全歸罪給中共,而激起仇視中國之心,認為一切都是中共打壓,而不察日本的反中國切斷台灣的謀略。實際上,日本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要不要讓李登輝到日本,完全由日本政府依「國家利益」和權謀決定。

  2000年陳水扁當選總統之後,日本各黨派政治人物、右派學者、新聞記者等,絡繹不絕的訪問總統府,不斷灌輸中共威脅、台灣安全的論調,努力繼續切斷台灣與大陸的關係。但是陳水扁可能沒有李登輝那樣戇直,他什麼時候改變風向,日本真是沒有把握。

(04)★如何看待中国的科学技术精英★

  200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以新院士当选而告结束。两院院士是中国官方设立的科学技术和工程领域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作为从中国科学家中遴选出的优秀代表,他们代表了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最高水平,与其他拥有类似称号的国际同行一样,堪称“科学技术精英”。

  有鉴于院士的学术成就和贡献以及他们所起的作用,加上人数极少,他们在中国备受尊重。但物极必反。近年来中国科学界对院士颇有微词,他们的声望似乎也在降低。

  其实,院士是否应该享有特权就值得商榷。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时,国家规定给当选的学部委员每月100元的补贴(1998年实行资深院士制度后,资深院士每年从求是基金会获得1万元津贴)。1993年10月,当学部委员改称院士时,国家规定每月发给院士津贴200元。虽然国家没有明确规定,但院士们事实上享受了相当于副部级的住房、医疗保健和乘车等待遇。  

院士官本位制 

  这本身就是官本位的体现,也多少使人感到院士被赎买了。而一些省市和高校、研究院所为了吸引院士,不惜开出更高的价码,包括科研启动费、安家费、高额年薪、住房等。

  相比之下,他们的国际同行不但不享有任何物质利益和特权,而且必须缴纳年费才能保持其院士的荣誉称号。英国皇家学会成立之初就规定,每个会员有责任缴纳入会费,并鼓励其会员捐资作为专门活动的费用。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如果连续三年拖欠年费,将会自动转为荣誉院士,从而失去选举院士等权利。即使是诺贝尔奖得主,在国外也不见得高人一等。比如在美国加州大学系统,诺贝尔得奖者仅有一个永久停车位。

  引起科学界不满的还在于院士往往会被选入各种专家委员会,主持国家级的研究项目,控制虽然不断增加但仍然紧缺的科研资源。由于院士事实上在科学界权高位重,拥有与其称号相联系的直接和间接的利益,社会上甚至出现了“院士热”。

  新闻报道把地方和单位为吸引院士而竞相抬高待遇的做法,当成对院士的尊重而加以赞扬。当选院士更一度被比喻成“中举”。受利益驱动,有些院士候选人更是自我吹嘘,与院士拉关系,还美其名曰“让院士了解自己”,从而在对他们来说是被动的推荐的过程中反客为主,充当主角,使院士评选成为院士“选战”。有些单位也为候选人“拉票”。

  所以,科学精英制度一方面强化了对成就的承认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科学家的学术自主权;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导致一些院士利用自己的社会地位寻找机会,从而影响到他们在科学共同体中应该扮演的角色。

  对于精英制度始料未及的这些现象,院士难辞其咎。比如,有些院士不是专心做学问,而是热衷于对他们并不具备专业知识的领域,随心所欲地发表见解;有些院士花时间与负责研究经费拨款的人员拉关系,利用院士地位和特权为自己、学生和所在的单位争利益;有些院士到处兼职,并对兼职单位的福利待遇处理不当。

  有些院士参加评审和社会活动过多过滥,乐于充当“花瓶”和“明星”;有些院士在院士评选时过分褒扬自己的学生和同事,贬低其他候选人;个别院士将院士选举的信息透露给候选人。  

院士开始检点自己的言行  

  有些科学家在当选院士前后判若两人,由谦虚卑微变得目中无人和趾高气扬。更有极少数院士参与与其身份不符的活动,比如充当伪科学的传声筒,涉嫌学术腐败。这些院士的不负责任的言行,已经给院士群体带来了负面的社会影响。甚至有人认为,院士制度阻碍了中国科学发展的障碍,到了非废除不可的地步。

  在社会这一“显微镜”下,院士们已开始注意检点自己的言行,清除玷污院士群体形象的个人和现象。其实,早在1982年,当时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就和其他科学家一起倡导建立“北京科学技术人员道德规范”。

  1993年,包括著名生命科学家邹承鲁在内的14位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呼吁在全国科学界建立类似的道德规范。笔者所访问的一些院士认为,当选院士其实如同在多一个学术委员会任职。

  在制度层面,1997年,科学院建立了科学道德委员会。同年,当院士陈敏恒的学生涉嫌剽窃一事被揭露后,中国科学院学部经过调查,确认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最后取消了他的院士称号。

  有个别“科学新星”虽为领导推崇,但其资格因科学道德问题而一次又一次受到院士的抵制。将候选人的名单在其所在单位张榜公布,接受实名举报,也是为了取得整个科学界的帮助来捍卫院士称号的纯洁性。同样,实行资深院士制度也降低了某些年迈院士所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2001年11月9日,中国科学院主席团通过了《院士科学道德自律准则》,要求院士在弘扬科学精神和加强科学道德建设方面,成为科技界乃至全社会的榜样。此次院士增选工作两院又特别强调过程的公正、公平和公开,反对不正之风,保证选举质量。

•作者:曹聪是在本地从事学术研究的中国学者,

著有《中国科学精英》(China's Scientific Elite) 一书)

(05)★中俄辩论的结束★

  十年前,把中国和俄罗斯的改革过程相互比较是知识界的一种潮流。哪种方式更可取呢?是否应该遵循中国的模式——从经济入手,尝试快速取得繁荣,但不动摇政治的根本;或者更应该遵循戈尔巴乔夫和耶尔辛倡导的俄式路线——从政治入手,社会重新获得自由后自然便能够取得繁荣?

  今天,一场新的对比辩论已经开始。但这次不是在俄罗斯和中国之间,因为俄罗斯早已没有资格同中国比较。取而代之的是亚洲两个新兴经济体、人口和政治大国——印度和中国之间的较量。中国的年经济增长率在过去的26年中始终保持在8至9%之间,印度在过去十年也取得类似的增长。

  借用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生动的比喻,在全球化的“扁平世界”中,俄罗斯似乎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地位。当然,俄罗斯仍然是世界第二大核强国,也是世界石油和天然气最主要的出口国之一。但是,俄罗斯的人口正逐渐减少。男性平均寿命只有57岁,这意味着国家每年失去接近80万的人口。事实上,俄罗斯更像是一个脆弱的产油国,而不是现代化的经济巨人。  

中俄不可同日而语

  坦白说,俄罗斯再也不能和中国同日而语了。中国衰落了几个世纪后,正在自豪地崛起,恢复它曾经拥有的国际地位。俄罗斯也跃跃欲试,企图恢复从前的帝国地位,但它所采取的方式使它的努力注定不会成功。

  很明显的,俄罗斯正朝着错误的方向大步迈进。与此同时,不管步伐有多小,中国却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今天,当你面对沉浸于对冷战时局的怀旧氛围中的“新俄罗斯干部”时,感觉是仿佛突然又回到20年前。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当中国的经济精英们西服革履地出现在你面前时,远远望去你可能会把他们当作日本人。俄罗斯所代表的是回归过去,人们在中国所看到的,则是迎向未来,虽然模糊不清。

  当然,这里面存在着一些偏见。身为欧洲人,我和像我一样的人本能地对俄罗斯有更大的期望。毕竟,即便在政治上有所差异,俄罗斯在文化上仍然是一个欧洲国家。中国的发展不能靠推行西方的民主来衡量,但我们期望最终能够以新加坡的法制来衡量。

  俄罗斯和中国选择的不同道路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从两国人民对自己的看法中得到解释。世界对中国活力的羡慕、对中国市场的贪欲和对中国竞争力的恐惧使中国人感到欢慰。相反的,俄罗斯人却似乎是被一种自我陶醉的阴暗模式所驱动。

  在人们的眼中,他们看不到任何能够引以为荣的东西。他们受到尊重纯粹是因为他们所掌握的力量——前苏联遗留下来的核武器和“基督教能量之源”(这是普京第一次对巴黎进行官方访问时所采用的奇怪说法),而不是来自他们的经济表现或者核心制度。

  中国和俄罗斯往往会以截然不同的态度来谈及他们的过去和未来——中国人信心满满,而俄罗斯人却缺乏自信。中国的精英非常肯定国家会日益强大,中国恢复从前世界大国的地位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中国甚至有一天会再次坐上头把交椅。  

中国仍未胜利  

  的确,他们平和的耐性和俄罗斯领导人焦虑的沉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俄罗斯领导人还没有战胜冷战结束时苏联解体带给他们的耻辱。俄罗斯可能正在经历着环球的“复兴”阶段,但在政治和经济、还有帝国版图等问题上,这种复兴都在沿着错误的方向前进。

  目前,普京对俄国的公民社会予以压制、对关键经济部门重新实行国有制,找不到解决车臣地区冲突的政治途径以及时时酝酿着对过去帝国的怀旧情绪,所有这些无一不在扼杀俄罗斯在未来国际世界占有一席之地的唯一机会。

  然而,中国也没有宣布胜利的理由。中国的经济和科技精英与大权在握的政治人物之间的差距,已经过于悬殊,而且还在继续扩大,因此,稳定并不是想当然耳的事情。我们能够感觉到中国公民社会诞生的分娩之痛,这使得法制的引入变得尤为迫切。没有政治改革,中国的内在信心会很快破灭,并最终沦为幻想。如果事情这样发展下去,中俄之间的辩论又将重演,而这次则会是两国颓废势头之间的较量。

•作者:莫伊兹Dominique Moisi是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Ifri)创始人之一,现任该机构高级顾问,和巴黎IEP学院教授。

文章原题:The End of The Russia-China Debate

版权所有:Project Syndicate,2005年。

(06)★中欧合作的伽利略计划关键一步即将迈出★

如无意外,由欧盟委员会和欧洲空间局大力推动的伽利略计划本月下旬将进入正式实施阶段。届时,第一颗伽利略卫星将搭载俄罗斯“联盟”号运载火箭,在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

  伽利略计划的目标是建立一套有别于美俄的全新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欧盟委员会负责交通事务的副主席雅克•巴罗表示,第一颗卫星的发射将是伽利略计划迈出的“一大步”,表明该计划轨道验证阶段的真正开始。而在轨道验证阶段结束之后,欧盟将在2008年发射首批4颗运行卫星。

  太空技术造福于民

  近年来,欧盟对航天事业发展非常重视,将太空技术发展作为促进欧盟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希望通过太空技术发展,扩大知识经济投资,全面提高各个领域的竞争力。同时,通过太空技术的运用,监测环境与大气、海洋、渔业与农业等所发生的变化,努力做到“趋利避害”。另外,太空技术发展也有利于欧洲提高防务与安全保障能力。

  据科学家统计,目前全球790多颗人造卫星中,美国独占413颗。而在应用广泛的全球卫星导航方面,由于国力大不如前,俄罗斯的GLONASS系统无论在实际应用上,还是精度可靠度方面,均远远落后于美国。由环地球运行的24颗卫星组成的美国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垄断了全球卫星导航市场。海湾战争中,美军首次以其精确制导“百步穿杨”,世人为之咋舌。多年来,从美国本土到世界各地,从南极的科考队员到伊拉克的美军士兵身上,处处可以发现GPS系统的影子。

  只不过,GPS系统虽为军民两用,并向全球免费开放,但美国却只为自己提供高精度定位信号,对其他用户则是低精度信号,并可以随时切断向他国提供的导航信号。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为确保能独立、不受干扰地使用这类系统,欧盟1999年提出并于2002年正式批准伽利略计划,打算耗资35亿欧元,向太空发射30颗卫星,在2008年形成覆盖全球的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并正式投入商业运营。由于欧洲更注重航天技术发展的民用功能,伽利略系统明显有别于基于军事目的建立的美俄GPS系统和GLONASS系统,它是世界上第一个着眼民用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其最终目标是造福于民。

  精度更高前景广阔

  伽利略系统的定位精度高,确定地面目标位置的误差仅为1米,而GPS系统提供的非军用信号的误差达10米。据悉,参与该项目的科学家对伽利略系统的“精确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将其最终定位精度“提高到厘米”。由于伽利略系统“出生”晚,在它的研发过程中采用了大量的最新科技成果,其精度高于美、俄现有的定位系统并不奇怪,它的诞生必将有助于打破GPS系统独霸天下的局面。

  从提出构想到启动实施以及沿用至今,GPS系统历经近半个世纪。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问题相继出现,其中最突出的就是GPS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差,地面接收到的卫星信号很微弱。这并不难理解,从太空中的卫星传送信号到地面至少也要走上两万公里。在这期间如果信号受到干扰,将会使地面的GPS接收机无法正常工作,从而使其定位、导航精度降低或产生误导。美军方也认识到以GPS系统为武器制导的潜在危险,并一直在从事其抗干扰技术的研究,但收效甚微。

  与GPS系统不同,伽利略系统拥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它是采用两种可转换的频段工作,好比上了“双保险”。不仅如此,伽利略系统可以提供多种信号,如免费使用信号、安全性和准确性更高的需要交费使用的加密信号、为满足更高安全要求(如飞机导航)的加密信号。这些信号可以很好地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换句话说,如果使用伽利略系统,飞机能在不熟悉的机场降落,轮船即使在大雾中也能安全航行,配备该系统导航仪器的登山者即使在高山峡谷中也不会迷路……

  伽利略联合执行体的一位负责人透露,伽利略计划建成后不仅可以与现有的卫星定位系统兼容,带来多种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共同竞争的格局,它还将提供5种服务:一是公开的定位服务;二是需要付费的商业服务;三是用于高精度项目研究的服务;四是特许经营服务;五是全球搜救。因而,伽利略系统将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多方参与合作双赢

  欧洲的航天事业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起步。经过40多年的发展,欧洲在航天方面虽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与美俄等太空强国相比,仍存在明显的差距。有一个数字很能说明问题。美国目前在太空方面的研发投入相当于欧洲的6倍,仅美国一家在太空技术(包括民用与军用)方面所花的钱就占了全球在该领域花费的80%。面对客观现实,欧洲人在太空技术发展方面走的是一条“联合之路”。一方面是欧盟各成员国和欧洲空间局之间的密切合作,另一方面吸纳非欧盟成员国参与,集不同国家之所长,努力形成一种“合力”。

  与由军方控制的美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不同,伽利略计划倡导开放式合作。中国是第一个参与伽利略计划的非欧盟国家,并承诺提供2亿欧元的研发经费。截至今年7月份,中方已投入7000万欧元用于技术开发,其余1.3亿欧元将用于空间和地面设备的部署。以色列、巴西、印度与欧盟签署协议后,加拿大、韩国、澳大利亚等国也表示了加入该计划的意愿。据欧盟预测,伽利略系统在2020年前将会带来数百亿欧元的收入和数万个就业机会。其中,中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的经济效益到2020年也将达到千亿元人民币。

  前不久,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问了欧洲四国。期间,温总理参观了欧洲两大卫星制造公司——阿斯特里奥姆卫星公司和阿尔卡特—阿雷尼亚空间公司。前者与中国共同参加了伽利略计划,并承担该计划前4颗卫星的设计和生产工作;后者与中国已有20多年的合作,今年4月中国的运载火箭成功地将该公司制造的“亚太六号”通信卫星送入太空。温总理大力倡导中欧加强科技合作的主张,不仅激发了欧洲企业家对中国的向往,也使人联想到中国航空航天工业的蓬勃发展、巨大潜力和广阔市场。欧洲宇航局对外关系司司长勒内•奥斯特林克说,神舟六号飞船发射成功说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已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欧中之间已就伽利略计划、遥感技术等开展了成功的合作,欧洲宇航局希望继续与中国在航天技术方面开展合作,寻求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的可能性。可以预见,中欧太空合作必将迎来互利双赢的光明前景。

  中国与伽利略计划

  2003年10月,第六次中欧领导人会晤举行,温家宝总理与欧盟领导人共同出席了“中欧伽利略计划技术合作协议”的签字仪式,这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对外科技合作项目。

  2004年10月,中欧签署伽利略计划技术合作协议,使中国成为第一个充分参与该共同体框架的非欧盟国家。

  2004年11月,在中法航空航天双边高层对话会上,中方表示,伽利略系统在交通运输和移动通信等方面应用前景广阔,中国参与这一系统基于民用目的。

  2005年3月,国家遥感中心与伽利略卫星导航有限公司签署关于执行伽利略计划的总承包协议,标志着中国国内就中方参加伽利略计划权利和义务的具体落实。

  2005年7月,欧洲伽利略计划的中国总承包商与伽利略联合执行体签署了三个应用项目合同,中国成为欧洲以外第一个签署应用项目合同的国家。

  2005年9月,第八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发表联合声明,双方强调将尽全力使伽利略计划在世界范围内取得商业和技术上的成功。

2005年9月,中欧举行关于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特许经营说明会,为伽利略系统在中国的运营准备条件。 韩 松

(07)★日本的军事威胁逐渐显露★

新华网消息 澳门日报12月19日社论指出,在与海洋相连的东亚地区,日本的军事威胁逐渐显露。这不得不使得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曾遭遇日本侵略的亚洲邻国严重关注。社论说,当前,中国的迅猛崛起和高速发展,使中国正在成为亚洲和世界的经济发动机。一些日本右翼势力认为,中国之乱才是日本之福,而打断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好办法就是搞乱中国,中国人口多,乱起来就难稳定,没有稳定就不会发展。在他们看来,打一场有限的战争能促使中国出现混乱局面,即使日本也会有所损失,也是値得的。

日本最大的在野党——民主党党首前原诚司,日前在北京外交学院演讲时抛出“中国军事威胁论”,说什么:“中国推进军事现代化,军费每年增长百分之十,而实际上中国军费增长是官方数字的二至三倍,有人担心,中国构成了军事威胁”。前原的讲话当场遭到吴建民院长的批驳。

事实上,在来华前,前原曾在美国华盛顿战略与国际硏究中心发表演讲表示:“中国军事力量的增强及其现代化是个现实威胁,日本必须采取毅然措施,抑制中国的膨胀”。前原一再强调“中国威胁”,显示其强烈的“鹰派”色彩。

作为日本政党史上罕见的年轻党首,前原诚司积极主张修改日本宪法,强调应删除宪法第九条第二款,要求日本拥有陆海空战争力量,日本应拥有集体自卫权,主张强化日美军事同盟关系。

其实,在军费方面,日本是在用比中国多一半以上的军费,“防卫”不到中国二十六分之一的国土。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日本加快其军备发展步伐,特别是国家的军费预算。到九十年代中期,就已上升至世界第二位,仅排在美国之后。

到上世纪末,日本军费开支已大大超过中、韩、朝三国的总和,其绝对值是中国的七倍,若按人均国防费用计算,日本是中国的七十倍以上。

日本政府战后曾作出承诺,其国防开支不会超过GDP的百分之一,然而自一九八九年后,这一承诺便成为一纸空文。据日本防卫厅公布的二○○六财政年度的国防预算案,计划申请的预算总额比上一财年增长百分之一点二,总金额达四点八八五七兆日圆,约合四百四十亿美元。其中将有一千五百亿日圆(约合十三点五亿美元)用于建设美国主导的全球导弹防御系统。

日本民主党自一九九八年成立以来,一直保持着独立的对华外交路线。两位前党首菅直人、鸠山由纪夫均曾两度访华,并与中国国家主席会谈。在当前中日关系处于冰冻期、首脑互访长期断绝情况下,民主党作为日本最大的在野党,理应通过反对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等与中国扩大共识,从而更有效地宣扬自己的外交成果。

然而,现任众议院“安全保障委员会”委员、“武力攻击事态对应特别委员会”首席理事、与自卫队及自民党国防部议员交往密切的前原诚司却在此时叫嚣:“日本必须采取毅然措施,抑制中国的膨胀”、“日本必须毅然应对中国在东海的油气田开发问题。如果中方的开发成为旣成事实,日本就必须在争论区域进行试开采”等言论,值得人们警惕和深思。

最近以来,日本加强在东海的兵力部署,并试图激化东海局势。同时还加强与美军的合流步伐,逐步突破和平宪法,并不惜与邻国的外交进入冰冻期,其目的在于有意打断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在其看来,打一场有限的战争能促使中国出现混乱局面,即使日本也会有所损失,也是値得的。

在近代历史上,每当中国出现内乱或国力较弱之时,日本就会发动对中国的侵略。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列强侵略,元气大伤,太平天国运动又几乎推翻清王朝,于是日本人便发动甲午战争,牟取了巨大的利益;民国时期,南北对峙,军阀混战,致使国力衰败,日本便乘虚而入,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

当前,中国的迅猛崛起和高速发展,使中国正在成为亚洲和世界的经济发动机。一些日本右翼势力认为,中国之乱才是日本之福,而打断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好办法就是搞乱中国,中国人口多,乱起来就难稳定,没有稳定就不会发展。

从日本防卫大纲中“以中国为敌”、到以争夺东海油气资源为名,将其海陆空军的作战前沿向中国海域纵深推进,抢夺东海制海权,再到不断出动飞机舰艇驱赶中国渔船,日本近来一系列动作表明,它正逐渐加大对中国的挑衅。

在与海洋相连的东亚地区,日本的军事威胁逐渐显露。这不得不使得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曾遭遇日本侵略的亚洲邻国严重关注。 (澳门日报)

(08)★美军报告:中美如冲突 战火控制在中国国内燃烧★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

第1页:从“一场半战争”到“两场战争”,美军针对的区域主要就是中东与东亚
第2页:关注“突破解放军禁区的能力”
第3页:报告指导美军整编
第4页:美军强调了突破解放军禁区的能力并且有选择地消除大陆任何“圣地”的优势地位
第5页:美军还强调中美一旦发生武装冲突,战火应控制在中国国内
第6页:美军预测台海局势在2008年“变化颇多”,美军必须考虑军事介入
第7页:对于美军的所谓报告,解放军应加以重视并不断增强自身能力
第8页:解放军应不断增强自身能力,因为决定国际大势毕竟靠的是“实力说话”
第9页:美军强调了突破解放军禁区的能力并且有选择地消除大陆任何“圣地”的优势地位
第10页:美军还强调中美一旦发生武装冲突,战火应控制在中国国内
第11页:美军预测台海局势在2008年“变化颇多”,美军必须考虑军事介入
第12页:解放军应不断增强自身能力,因为决定国际大势毕竟靠的是“实力说话”。

第13页:图为解放军近期演情况以及部分装备展示
第14页:图为解放军近期演情况以及部分装备展示
第15页:图为解放军近期演情况以及部分装备展示
第16页:图为解放军近期演情况以及部分装备展示
第17页:图为解放军近期演情况以及部分装备展示
第18页:图为解放军近期演情况以及部分装备展示
第19页:图为解放军近期演情况以及部分装备展示
第20页:图为解放军近期演情况以及部分装备展示
第21页:图为解放军近期演情况以及部分装备展示
第22页:图为解放军近期演情况以及部分装备展示
第23页:图为解放军近期演情况以及部分装备展示
第24页:图为解放军近期演情况以及部分装备展示
第25页:图为解放军近期演情况以及部分装备展示

在此次的报告中,美军强调了突破解放军禁区的能力并且有选择地消除大陆任何“圣地”的优势地位。不仅如此,美军还强调中美一旦发生武装冲突,战火应控制在中国国内。最后,美军预测台海局势在2008年“变化颇多”,美军必须考虑军事介入。对于美军的所谓报告,解放军应加以重视并不断增强自身能力,因为决定国际大势毕竟靠的是“实力说话”。资料图为解放军近期演情况以及部分装备展示

  从“一场半战争”到“两场战争”,美军针对的区域主要就是中东与东亚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记者陈尚君报道 美军《四年防务评估报告》(QDR)即将于下月出台,并于明年2月送交国会审议。据美国媒体披露,其中仍将要求五角大楼保持同时应对两场大型战争的能力。“9•11”事件曾促使美军将“打赢两场战争”的战略调整为“一场半”,如今,仅仅一个伊拉克已经使美军的兵力捉襟见肘,为何五角大楼的决策者仍然如此“执着”呢?

  据熟悉内情的军事观察人士指出,美国军方就此报告已足足讨论了四个月,一度考虑要改弦更张,把战略改成以打一场大型战争为主,其他资源则用来防卫美国本土及打击恐怖活动,后来认为把陆军的10个师转型成为70个机动旅之后,即使数量减少,仍足以担当同时进行两场大型战争的任务,因此决定维持目前的“1-4-2-1”战略。

  两场战争,各有所指

  在1997年的“防务报告”中,美军就曾明确提出“同时打赢两场大型战争”的要求,但之后“9•11事件”促使美军对战略进行了调整,要求美军能够在一场战争中彻底击败并占领敌国首都,而同时在另一场战争中击败敌人的入侵但不必占领其首都。这与1997年的“同时打赢两场大型战争”在涵义与要求上都呈现出了明显的弱化,故被称为“一场半战争”。

而此次的防务报告重申“双战计划”的原因,可以通过1997年“防务报告”中的一段表述来解释。美军认为“假如美国放弃在同一时间击败发生在一个以上战区的侵略行径的能力,那么,我们作为全球强国、值得选择的安全伙伴和国际社会领袖的地位都将受到质疑”,“仅打赢一场地区战争的能力存在着削弱美国在世界关键地区的威慑力及安全承诺可信性的危险,随后又会促使盟国和友邦采取与我们更加相左的防务政策和立场,从而削弱我们赖以保护自身海外利益的联盟和联盟体系”。

  新“防务报告”认为,在2006至2010的未来四年中美军有足够的“现实”理由为两场战争做准备:其一,中东地区,伊朗核问题在未来几年内将呈现急剧上升的趋势,伊朗的铀浓缩与铀转化能力将在近期达到足以制造核武器的阶段,而宗教保守派领袖的当选则更增加了华盛顿方面的忧虑,坐视伊朗拥有核武器或是在中东发动第三次战争,很快就会有答案。其二,东亚的朝鲜半岛地区及台海地区。美方关注“三合一”选举落败后的“绿营”是否会孤注一掷、冲破底线?美军也认为台海局势在2008年变数颇多,美国同样要考虑军事介入的可能。

  关注“突破解放军禁区的能力”

  新《四年防务评估报告》也是美国下一步国防政策与军事动态的重要风向标。除了首先巩固前一阶段军事调整的成果之外,伊拉克的军事基地也将成为美国一系列前进基地的组成部分,与覆盖了巴尔干半岛、高加索地区、东亚、中亚、中东欧的基地连成一线,在美国认为的世界“不稳定之弧”上(从南半球安第斯山脉经北非中东到东南亚这条线)形成美国主导和控制下的安全锁链,并努力构建对俄罗斯、中国、朝鲜、伊朗等国的包围态势。

  据美国传统基金会网站披露,“防务报告”以较多篇幅关注中国军力。美国媒体指出:“对美国国防部而言,不考虑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其未来的军事实力就是考虑不周。对中国的关注一直是军事考量的重点,并出现在无数战略规划的过程和文件中。”“《四年防务评估报告》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将是,如何在解决全球打击残暴极端主义的斗争、无赖国家和其他作战任务这样一些近期挑战的同时,处理好中国增强的经济军事实力所构成的长期挑战。美国必须保持在大陆附近海域和空域的作战能力,或者能够突破解放军禁区的能力并且有选择地消除大陆任何‘圣地’的优势地位。与中国的冲突很有可能属于突发事件,美国因此必须拥有某些能力,这些能力应当在报告中得到考虑:远程精确打击能力,尤其是偷袭打击能力;高技术能力与先进的电子技术;战区和本土计算机防御能力;海军有能力进入并停留在冲突海域;地面部队能够将冲突留在中国。对上述能力的投资将确保美军在未来10到15年内都做好充分的准备。”

报告指导美军整编

  “防务报告”提出的“1-4-2-1”战略的第一个数字代表保卫美国本土,第二个数字美国在全球四个关键地区吓阻敌对行动,第三个数字代表几乎同时在两场战争中击败两个敌国,最后一个数字代表军方保留的战备能力,必要时用来征服两大敌国中的一个,包括占领其首都并推翻其政府。

  根据这个战略,美国军方来决定现役军人、后备部队、战机和船舰该维持在哪些数量,以及该生产哪些武器系统。事实上,在2005年末美国的各个军种已经纷纷提出自己的扩编与发展方案:美国海军宣布将增加20%的海军造船资金,使水面舰艇数量增至313艘;美国海军陆战队将有2600名成员加入特种部队,美军特种部队规模将达到54600人;美空军宣布启动未来攻击飞机和武器研究计划;美陆军重型师将组建为更灵活、火力更强的机动作战旅;太空武器的研究与论证正在加紧进行。可以预见,即将出台的美军《四年防务评估报告》将为所有这一切提供更为明确的指导性依据。

(09)★台当局秘密打造间谍卫星网★

  据台湾媒体日前报道,台湾“太空中心”研发的“中华卫星”3号(台湾现更名为“福卫”3号)将在12月20日移出厂房运往美国,计划于2006年3月在美国加州范登堡发射场发射升空。此外,台湾目前正在讨论下一阶段的远程遥感卫星(RSS)计划。

  分析人士指出,台当局目前的“福卫”系列尽管号称民用,其实也完全可用于军事,而其下一阶段的遥感卫星计划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间谍卫星计划。台学者称,当局发展军用间谍卫星由来已久,一直只称其是一项民用计划不过是为了欺骗岛内民众。

  台当局有个秘而不宣的“太空计划”

  据台湾媒体报道,早在1995年,台湾就确定了其“太空科技发展长程计划”,计划在15年内(1991~2006年)耗资150亿元新台币,研制3颗卫星,即“中华卫星”1号、2号和3号。

  台当局对外宣称,“中华卫星”1号的任务是进行Ka频段通信、日地物理和海洋水色研究3项科学实验。“中华卫星”2号能在空中观测到地面直径两米大小的物体,同时轨道可以移动。预计将于2006年3月在美国发射升空的“中华卫星”3号系统则由6个每颗重62公斤的卫星组成,称得上是台湾版的GPS系统。“中华卫星”3号系统升空之后,不仅能提供全球2500个观测点实时的气象信息,还可以具备接收美国现有的24颗GPS卫星的L2及频段电波信号的能力,与美国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进行数据链接,达到为台湾的导弹预警体系进行军事导航的目的。

  据台湾媒体报道,“中华卫星”3号发射升空,将标志着台湾“太空计划室”第一期“太空科技发展15年计划”正式宣告完成。

  想借卫星技术谋求精确打击能力

  尽管台当局一再表示台湾的太空发展重在“民生与科学研究用途”。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分析人士指出,以台当局目前的“中华卫星”系列为例,台湾的“中华卫星”1号可为台军各军种提供通信服务,提升台军通信、指挥能力,特别是其拍摄海洋水色照片的功能可为海军舰艇部队提供海上训练、作战所必备的海洋资料。台湾“中华卫星”2号名曰遥测卫星,其实则是一颗不折不扣的间谍卫星。其分辨率从“中华卫星”1号时的800米发展至2米,其照相分辨率号称仅次于法国的遥测卫星。可以说“中华卫星”2号已经达到了军事侦察卫星的工作标准,台岛内媒体分析认为,此星完全可用于“军事用途”。而未来台“中华卫星”3号系统除观察、预报气象外,还将具备接收卫星定位信息的功能,台军方更想利用它来发展全球卫星定位技术,以提高台军远程与精确打击能力。

  2003年7月15日,台湾“国家试验研究院”下属的“太空计划室”向媒体公布了由其主导的“太空科技发展长程计划”的下一步发展情况,该计划二期工程包括在2008年发射2颗卫星,2011年开始陆续发射5颗微型卫星,最终建立起卫星侦察预警网,同时还将从2011年开始发射10~15枚探空火箭。

  离不开“洋”技术的台间谍卫星网

  尽管台当局投入巨资启动雄心勃勃的“太空计划”,但由于台湾的太空科技整体能力有限,其卫星研发无论人才、技术还是设施都严重仰赖西方国家,所以充其量不过是一种“寄生型”的发展模式。

  据台岛内媒体报道,台湾“中华卫星”1号是台湾空间计划局委托美国一家公司研制的,而星体是由法国的一家公司制造的,星载主成像设备则分别利用了美国和法国公司的一些部件。台湾太空科技的得意之作——“华卫2号”卫星是由法国一家公司为台湾制造和组装的。由于台湾本身并没有卫星发射能力,所以台湾利用西方国家的技术与设备组装出的卫星最后都还需经由国际商业渠道发射升空。

  分析人士指出,其实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不难看出,台海两岸的和平并不是依靠台湾打造什么间谍卫星网就能得到的,而是建立在大陆对台湾人民的尊重和善意上的,是建立在岛内民众渴望和平安定的民意上的,是建立在两岸人民对一个中国原则的认同上的。岛内“台独”分子故意渲染所谓“大陆威胁”,一味穷兵黩武,其实质无非是欺骗岛内民众,为“台独”壮胆,徒然浪费台湾纳税人的金钱而已。

来源:《中国国防报》 (责任编辑:雷阳)

发表一个评论

(如果你此前从未在此 Blog 上发表过评论,则你的评论必须在 Blog 主人验证后才能显示,请你耐心等候。)

关于

此页面包含了发表于December 22, 2005 07:24 AM的 Blog 上的单篇日记。

此 Blog 的前一篇日记是 ★中国在社会和谐方面, 面临的新挑战有三表现★

此 Blog 的后一篇日记是 ★钓鱼岛藏70亿吨石油 日本担心中国武力收回主权★

更多信息可在 主索引 页和 归档 页看到。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此 Blog 中的日记遵循以下授权 Creative Commons(创作共用)授权.
Powered by
Movable Type 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