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软硬兼施 美趋现实 两国关系微妙转型?
★美国大举搜捕中国产业间谍
★美国对中国间谍活动完全揭露
★马英九是不是台独?
★中国发起对越反击战内幕
★俄潜艇被困事件揭密:一妇女的电话救了艇员性命
★中国软硬兼施 美趋现实 两国关系微妙转型?
凤凰卫视8月11日消息 综合报道,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郑永年日前在香港《信报》撰文说,尽管中国近来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姿态有升高的趋势,但如何处理中美关系仍然是中国外交大局中的重中之重。中美关系上任何微妙的转型都具有影响全局的意义。
另外,首次中美战略对话不久前在北京结束。从双方官员事后反应来看,对话是富有成效和建设性的。这是继今年5月首次启动中日战略对话以来,中国外交在此领域的又一重要拓展。不过,耐人寻味的是,与中日双方一致认可“战略对话”的定性不同,中美在此问题上的表述却明显有异。“战略对话”其实只是中方的表述,美方的说法却是“高层外交对话”。
任何微秒转型都将影响全局
郑永年指出,美国不仅仍然是世界上唯一霸权,而且还是一个和中国未来休戚相关的霸权。台湾问题的解决、中国作为商贸大国的崛起、朝鲜半岛的无核化、联合国改革,乃至中国和邻居日本关系的未来走向,都脱离不了美国的影子。在这个意义上,中美关系上任何微妙的转型都具有影响全局的意义。
美国对保持其作为唯一大国地位的担忧经常转化成为对华关系的话语和具体政策,美国时而低估中国的崛起,时而又高估中国崛起所能产生的影响。各种不同的论调因时因人而不同。
“中国威胁论”一直在美国占有重要地位,围绕着“中国威胁论”的则是各种诸如围堵和遏止中国崛起等论调和政策的话语。“中国威胁论”也是最近美国军方《中国军力报告》的主题。这个报告毫不保留地把中国刻画成一个野心勃勃、热衷于军事准备的大国,报告一出笼自然引起中国不快。
美国逐渐转向现实?
郑永年认为,在这样一种空前的“中国威胁论”的话语中,也隐藏着美国对华政策的微妙转型,即从布什政府早期的新保守主义逐渐转向较为传统的现实主义。新保守主义具有原教旨主义的味道,把道德的东西塞到了美国的外交政策里。美国唯“我”独尊,因为“我”就是道德的化身,而现实主义则是国家利益至上,权力至上。现实主义的外交政策更有理性计算的基础。
在对华政策方面,隐含在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等鹰派政治人物的强硬声音背后的则是对中国崛起的无奈认可。美国认识到,尽管自己还是唯一的霸权,但毕竟不是全能的上帝。在维护世界秩序的很多方面还需要中国合作,包括全球反恐战争、朝鲜半岛无核化问题、全球经济的平稳发展等等。更为重要的是,美国也开始意识到,中国毕竟不是往日的苏联。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在中国开放发展的条件下,要像往日围堵苏联那样围堵中国的可能性已经没有了。美国所能做的就是对中国的崛起保持高度的警惕,在最大程度上来“消化”中国崛起对美国所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美国的这种微妙变化和中国所宣示的崛起方式有很大的关联。对美国一波又一波的“中国威胁论”,中国一直表示不快。但对美国对中国崛起的担忧,中国也表示了相当的理解。在世界历史上,一个大国的崛起必然要对既有的世界秩序产生深刻的影响。处理得好,就能有效维持世界和平;处理不好,说不定会导致大国间的冲突。中国的崛起也不例外。如何维持世界秩序不仅是现存大国美国的事情,而且也是在崛起的中国的事情。对中国来说,是一个以何种方式崛起的问题;对美国来说,则是如何应付中国崛起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同等重要,对任何一个问题的忽视都会产生不堪设想的后果。
美对两国关系的战略定性不明确
另据世界新闻报报道,美国某些政客则认为,中国对发展中美关系的期盼远高于美国,因而把发展中美关系看作是单纯对中国的施与和恩赐,仿佛双边关系太好是让中国占了便宜。一个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美国政府在对两国关系进行战略定性时,就是不肯赋予其明确的正面内涵。
首次中美战略对话不久前在北京结束。从双方官员事后反应来看,对话是富有成效和建设性的。这是继今年5月首次启动中日战略对话以来,中国外交在此领域的又一重要拓展。不过,耐人寻味的是,与中日双方一致认可“战略对话”的定性不同,中美在此问题上的表述却明显有异。“战略对话”其实只是中方的表述,美方的说法却是“高层外交对话”。
从语义学的角度来说,“高层外交对话”只是单纯的事实性描述,没有揭示对话的内涵、性质;而“战略对话”这样的命名方式,则着眼于对话的内涵、性质、价值和意义。仔细体会一下就会发现,前者对于对话的定义较为中性,不含价值色彩,有“试试看”的意思;而后者则对对话寄以了很高的期望,希望藉此改善和发展两国关系。因此,命名本身虽是小事,却可以见微知著,从中管窥到中美双方对待两国关系的不同心态。
作为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对改善和发展中美关系的积极性和热情是毋庸置疑的。相比之下,美方对于发展中美关系的态度却显得“错综复杂”。究其原因在于,相当一部分美国政府官员认为:良好的中美关系给中国带来的好处要远大于美国;中美关系紧张给美国带来的害处则远小于中国,因此,中国对发展中美关系的期盼要远高于美国。在这种片面、错误认识的引导下,美国政界有一些人把发展中美关系看作是单纯对中国的施与和恩赐。
中国外交软硬兼施
郑永年认为,正因为这样,中国方面已经提出了“和平崛起”的理论,并且努力把这个理念体现在中国的各种国际政策行为中。近年来中国积极推行的经济外交、多边主义和睦邻政策都是“和平崛起”理论的具体体现。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中国必须明确表明自己的意图,那就是“和平崛起”。
实际上,近年来中国的外交行为已经不是“韬光养晦”策略所能概括的了。中国在一系列有关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毫不动摇,坚持原则,但在另一些问题上又有所妥协。在联合国改革问题上,中国已经表明了鲜明立场;在朝鲜半岛无核化问题上,中国的作为已经开始超越帮助美国的角色;在人民币升值问题上,中国既不回避国际的压力,同时又灵活地调整汇率,既对中国社会本身负责,又对国际社会负责。
互谅互让才能消除误解
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正常的军事现代化成为必然。美国担心中国军事力量的崛起对其霸权地位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其在亚洲影响力的问题。美国所采取的一系列军事调整很显然是针对中国崛起的。
郑永年指出,即使在军事上,中国也要理解美国的担忧,因为即使是中国正常的军事现代化在客观上也会对区域政治产生不小的影响。中国不仅要反制美国的遏止和围堵,更重要的是要主动和美国进行接触。作为一个地区大国,中国并没有要把美国力量排挤出亚洲或者世界任何角落。中国反对的是美国把中国排挤出那些对中国国家利益至关重要的国际领域。
中国需要的是和美国分享国际空间,共同维护世界秩序,这就是中国刻意要和美国建立“战略伙伴”的主要动机。的确,只有和美国建立了这样的“战略伙伴”,中国才能真正崛起,美国也才能真正“消化”中国的崛起对其所能产生的冲击。(中军网 2005-8-11)
★美国大举搜捕中国产业间谍
凤凰卫视8月11日消息 据外电综合报道 近来,美国因为中国间谍的泛滥进入了紧急状况。据《华尔街日报》10日报道,美国法务部和联邦调查局(FBI)开始捉拿渗透到美国国内企业、研究所、大学的中国间谍,这已成为仅次于反恐作战的重要业务。但是中国间谍主要是学生、研究员、企业高级职员等,具有合法身份,再加上一些美国企业虽然聘用了疑为间谍的中国职员,但因为担忧中国方面的贸易报复,在告发问题上采取非常消极的态度。
中国“间谍企业”竟达3000多家
过去5年来,FBI起诉中国间谍的件数每年增加了15%。FBI目前控告了涉嫌做产业间谍的10多名中国人。这些人大部分是涉嫌把公司的软件和设计、高科技设备非法泄漏到中国。
最近,在半导体和软件制造企业Sun Microsystems和全美达工作的两名中国职员在试图窃取公司机密资料后逃走的过程中,在旧金山机场被抓获。另外,制造石油、天然气埋藏地区地形软件的3DGeo公司,发现了在本公司接受培训的中国伙伴企业——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Petro China)的一名职员突破保安系统试图窃取软件,向FBI告发了此事。
FBI与洛克希德马丁、General Dynamics等军需企业的相关人士定期会面,就技术开发情况和中国职员泄密的可能性等交换意见。另外,对背负反恐作战任务派遣到全国56个分部的数百名FBI要员,又给了一项新任务——查处中国间谍。
《华尔街日报》报道说,但是中国与前苏联不同,并不利用职业间谍,而是利用来到美国的数十万名中国游客和留学生、旅美华裔进行间谍活动。在美国,有15万名中国留学生,每年有70万人次的中国游客入境。而进入美国国内的3000多个中国“间谍企业”刻意接近他们,利用“爱国心”等煽动他们从事间谍活动。
亚裔人提出抗议 美企业面露难色
针对FBI大规模的搜查中国间谍工作,美国国内的亚洲籍团体提出抗议说:“这是对亚裔人的不正当的歧视行为。”他们举出台湾科学家李文和博士的事例主张,这是破坏中国和美国双方关系的行为。2000年,在美国洛斯阿拉莫斯(Los Alamos)国立研究所,李文和因涉嫌泄漏军事机密而被起诉,但后来洗清了大部分嫌疑。
美国企业对此也面露难色。3DGeo公司方面表示,自告发涉嫌做间谍活动的中国职员之后,中国的伙伴企业不按时付款,产品也卖不出去,对中国政府的报复表示忧虑。
FBI的防间谍最高负责人大卫-载迪(音译)表示:“目前在美国,中国是最大的间谍威胁国,但是拘捕间谍非常艰难。”甚至在过去2年间,还有两名中国籍FBI职员因涉嫌帮助中国政府而被起诉。
★美国对中国间谍活动完全揭露
华声在线2005.8.8
对中国进行渗透与在一个开放国家中收集情报的差别很大,后者的环境里显存在着许多漏洞,便于派出活生生的间谍前往工作。但凭借着全球电子窃听运作系统的助力,美国情报机关发现要收集中国的情报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实上,自1952年美国国家安全局(NationalSecurityAgency)成立之时起,对华谍报就一直是该局最优先的重点之一。
什么是英美协议
对美国的窃听工作著述颇丰的情报历史学家杰弗瑞.里切尔森说:“美国可用于窃听中国通讯的手段很多,范围包括从潜艇之类的海底平台到地面上的各种天线系统,直到运行于太空中2.4万英里(3.86万公里)高的卫星。大体上说,这是个耗资数以十亿计的大项目,而中国就是其主要目标。”
要了解美国对华谍报活动的能力,就必须知道50年前美国和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达成的一项“英美(UKUSA)协议”,其内容为合作、协调美英及另外三个英语国家的间谍活动。
中国是头号目标
这五国利用其谍报技术及各自在地理上的分布,建立起一张间谍站点网络,在冷战时期形成了一部令人生畏的间谍机器,直到今天还在继续运转。
事实上,美国及其间谍盟友已经建立起了一个完全用于谍报活动的全球“影子”电信网,近年来中国就是其多数成员国的头号目标。
被它们用来截取中国通讯的窃听器简单的只是一枝玻璃纤维制的假树---一种被称为“棍子”的麦克风;复杂者如价值五亿美元的间谍卫星。假树枝以前曾被用在收集中国驻华盛顿使馆的重要情报上。
美驻华使馆为间谍站
四年前,澳大利亚的一家报纸捅出了一条新闻:在堪培拉的中国驻澳新使馆在施工期间就被安装进窃听装置,整座使馆建筑本身就是一台大型而有效的窃听器。
因为驻各大国的使馆都会收到有关宿主国之外问题的电传或其它通讯讯息,在华盛顿或堪培拉总会有一名间谍头子想尽可能多地截取这些情报。美国驻外使馆、包括驻北京使馆在内大多是小型间谍站,安装有可以在别国首都监听短程通讯的天线系统。
分布更广也更有效的是UKUSA散布全球的地面站,它们日夜监听一系列通讯内容,包括通过国际长途电话线传送的或通过高频外交电波传送的讯息。
国际间的电话交谈有相当一部分要通过高悬于世界各大洋上空约3.6万公里高处的国际通信卫星(Intelsat),它每天要传送难以胜数的电话、传真、电子邮件及电脑的原始数据。
三大情报下载站
美国及其盟国在许多偏僻地点安放了许多具有战略性的下载点。每个点都有两组碟形卫星天线,一组用于截取通信,另一组则把这些情报通过五角大楼的通信系统发送给国家安全局在各地区的情报中心以进行分析研究。世界上至少有三个类似站点被用来窃取进出中国的国际通信卫星信息。它们分别位于:
一、澳大利亚西部的杰拉尔德顿(Geraldton)镇附近;
二、新西兰南岛的怀霍派(Waihopai)镇附近;
三、美国华盛顿州中部陆军雅基马(Yakima)射击场内,这些是拦截太平洋上空卫星通信的主要站点。
位于华盛顿州东部的雅基马是最可能截收到北京的中国外交部与在华盛顿市的中国使馆间的通讯。在82号州际公路北上车道旁的一个休息点就可以看到五个碟形天线,其中两个直径约为100英尺(30米左右),对着西南方向即东太平洋上空的国际通讯卫星。
另一个较小的朝向也相同,作用或是攫取其它卫星通讯,或是把情报转发给其它太平洋周围的站点以进行分析研判。另两个也比较小,对着相反方向,与国防部卫星通讯系统相连,作用是把资料回馈给国家安全局(NSA)位于巴尔的摩附近的总部。位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卫星间谍站的设计大体相同。
潜入中国安置窃听器
在太平洋区域内的日本、夏威夷和加拿大也设有中国高频无线电通讯的侦听站。由于光导纤维正逐渐取代无线电,新的问题出现了。不过,美国及其盟国还是设法对大部分光纤通讯进行了监听。
横跨太平洋的光缆大多会经过关岛或夏威夷美军基地附近的某个海底地点,而多数跨越太平洋通讯的收发方之一不是美国,就是加拿大或澳大利亚,一般都能截获。
即使光缆没有取道美国或英美谍报协议五个成员国控制下的地域,要截取其通讯还是有办法的。据报在冷战期间美国曾派出装备有特殊装置的潜艇潜入中国港口,在海底光缆上放置入国家安全局的窃听器。发送、接收端都在中国内地的通讯同样容易获得。如果它们是经由中国政府自己的卫星传送的话,美国也可以用另一个太平洋边缘站点、位于日本北部的见泽(Misawa)空军基地监听。
喜欢中国用美国卫星
“猎户座(Orion)”是美国一种最新的间谍卫星系列,用来截获世界许多本地及长途电话所采用的点到点无线信号??微波通讯。这些卫星运行于地球上方3.6万公里的轨道上,与通讯卫星相距不远。
它们的定位很重要,因为微波信号不会沿地球曲面折射,而是呈直线状直射太空。这些“猎户座”的定位使它们可以截留散射的微波信号,从而使美国得以获取中国内陆深处(用业内的行话叫“禁区”)的通讯。
“猎户座”原先设计用途是侦听苏联内部重要的指挥控制系统的通讯。另一种冷战后改版的卫星是“号角(Trumpet)”,它们的轨道呈椭圆形,最低点离南半球的地球表面只有320公里,最高处离北半球3.86万公里。它们可以截获位于莫斯科郊外的苏联反弹道导弹的雷达信号。
后来国家安全局得知无线电话也可发射出可被截收的信号。于是,凭借着远在北极以上高空的卫星,美国也能收听到中国和其它国家内的手机通话。
情报史学者里切尔森说:“只要把信号发到空中,总有办法能弄到它。即使信号不在空中,我们也能接到它上面。美国也许无法做到什么都搞得到,但我们确实可以弄到很多东西。”
美国宇航公司洛雷尔(Loral)和休斯电子两家公司为了使用中国的火箭发射卫星,曾帮助中国改进其导弹制导系统。消息传出后华盛顿有些人怒不可遏,其实这样做也有好的一面。
美国科学家协会的情报专家约翰.派克说:让洛雷尔或休斯借助中国火箭发射通讯卫星、然后中国又用这些卫星来通讯这个做法有很大的好处。
“你不会听到国家安全局抱怨中国政府或军方使用美国的通讯卫星,因为他们想让中国把通讯发射到太空或空气中,以便我们进行截收。而使用我们了如指掌的美国卫星更是再好不过了。”
★马英九是不是台独?
● 石之瑜
虽然一些国民党退休领导怀疑说,即将担任国民党主席的马英九会倒向台独,不过众所周知的是,马英九向来表示自己反台独。但是,这并不表示他与台独没有关系。事实上,台独势力的起伏与他未来的前途,显然是息息相关。所以,尽管剖析马英九的报道已经汗牛充栋,但到现在说不清马英九到底是什么位置,故仍值得继续再论。
首先必须认清,因为有台独,而且台独不断壮大,马英九才得以表达反台独的立场。有趣的是,正因为他表示反台独,所以过去马英九从来不必担心两岸会因他发生战争,于是他可以进一步表态自己反共,则他就理所当然反对与中共所统治的大陆统一。更因为他反共、反统一,让他可以在台湾内部争取到原属民进党的一些选票。简言之,台独是马英九自我定位的参照点,从对台独的立场出发,他技巧地设计了一套防身论述,让他可以左右逢源。
以反共理由来反对统一
马英九以反共作为理由来反对统一不是秘密,奇怪的是,同样不主张统一的连战,却比他更容易为北京接受,也不像他受到国民党退休领导阶层的怀疑。道理在于,连战没有与大陆对抗的需要,相反的,恰恰由于连战过去曾几度为了仕途,勉强依附李登辉而压抑自己情感,被迫表现出对大陆的敌对,如今强烈希望有所弥补,自然情有可原。所以他屡次开诚布公、真心诚意地对中国人的身份表达热切的认同。
同时,连战面临退休,不再在政坛上仰人鼻息,故而无须算计,不必表演,可完全随性而为,不在乎台独势力会怎么诋毁他。这样宽阔的天空,无尽的视野,乃是力争上游的马英九望尘莫及的。这是为什么连战能大方表态自己是中国人,马英九只愿意强调自己是新台湾人,不谈中国人,否则就会影响到他反共立场的信用度。已经从反共立场解放出来对抗台独的老国民党员,看到他对中国保持距离的矜持姿态,备受讽刺,并视为背叛。
马英九秉持的,可以说正是老国民党后期所走的路线,大家私下戏称之为“革新保台”,也就是又反台独,又反共,当时反映出的现实是,反攻大陆已经无望。与今天所不同的是,台独在蒋经国晚期仍受压制,最多还只能在海外活动,所以蒋经国的反共对台独而言没有好处。即使他最后在面临国民党必须台湾化的压力,而不得不解严时,还利用开放探亲来牵制台独。而当前马英九的处境却是身在台独主政之下,故马英九反不反台独对大局毫无影响。既然台独主政者对大陆的敌意强烈,以致马英九拼命反共的结果,反而与台北当局所推动的台独难以分辨。
为何他反台独没有用?
老国民党面临的最大限制,是对两岸关系缺乏一套积极进取的思想。所谓革新保台,就是不愿与大陆发生关系,不愿看到大陆上的变化,也就没有对北京政策环境的理解。其结果,乃是耳熟能详的所谓“不谈判,不接触,不妥协”的三不政策。这些视角上的局限,自己没有中心思想的马英九几乎都继承下来。相形之下,台独受国际局势影响,追求不到和平台独,目前暂时退而求其次,追求和平拒统。这和革新保台方向很接近,只不过,马英九称现状是“中华民国台湾地区”,台独称之为“中华民国是台湾”。
无论如何,马英九的反共已证实能扩大支持他与国民党的群众基础,其原因在于,大陆各界对他有意识有系统地表演反共立场,颇为批评,使得他的反共姿态在效果上与台独政策取向一致,所以民进党选民对他逐渐松懈警戒,在陈水扁明显缺乏执政能力的背景下,有的投票给民进党的选民便愿意接受他。过去反共的蒋氏父子是台独的死敌,今天反共的马英九却成台独盟友,这对国民党与台独都很讽刺,但对马英九的选举极有帮助,故目前意气风发的他,绝不会轻易改弦更张。
民进党的台独与马英九的反台独,就这样奇妙地接合。如果当初没有台独势力嘲弄并歧视他的身份,他也不会发展出这样的因应策略;而如果没有北京涉台各界对他的质疑,他的策略也不会因为看来形成与中共的强力对抗,则自然便不至于在台湾取得如此成功。今天台独势力与北京官方都对马英九疑惧,然而马英九这种既能代表独派又能代表统派的突变身份,正是他们共同催生的变种。中间选民开始支持他,可能正是因为喜欢他能在统独问题上迎合各方,实际又无能为力。
·作者石之瑜是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
★中国发起对越反击战内幕
李光耀:中国发起对越反击战内幕同中国副总理邓小平会面是一次难忘的经历。1978年11月,这位高龄74岁,矮小精悍、敏捷硬朗,不到五英尺高的长者,身穿米色毛装,从巴耶利巴机场的一架波音707客机上走下来。他脚步轻快,检阅了仪仗队之后,同我一起乘车到总统府的宾馆去。那是我们总统府里的迎宾别墅。当天下午,我们在内阁会议室进行正式会谈。
我看过人民大会堂里摆放着痰盂,所以也安排把一个蓝白色的瓷痰盂摆在邓小平的座位旁。我读过资料知道他有使用痰盂的习惯。虽然总统府里有个规定,冷气房里不准抽烟,我还是特地在显眼的地方为他摆了个烟灰缸。这都是为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人物而准备的。我也确保内阁会议室里的排气风扇都开着。
我在1976年到北京访问时,他没法跟我会面,当时他遭受排挤,得"靠边站"。他先是被四人帮所挫败,但最终反而是他们被打倒。他花了两个半小时谈苏联对世界构成的威胁。他说,所有反对战争的国家和人民必须组织联合阵线,同声反抗战争贩子。他引述毛泽东的话说,我们必须团结起来对付那个"王八蛋"(字面上是"乌龟蛋"的意思,他的通译员译成"S.O.B",也就是"畜生")。
他全盘分析了苏联在欧洲、中东、非洲、南亚和中南半岛的行动策略。苏联在越南大大占了上风。有些人不明白中国和越南的关系为什么这么糟,中国又为什么必须采取行动切断对越南的援助,非但不把越南争取过来,反而把它推向苏联。但是关键问题在于,越南怎么会在丝毫不符合自己利益的情况下,还要完全倾向苏联。这是因为越南"多年来有个成立中南半岛联邦的美梦"。就连胡志明也有过这种想法。中国向来都不苟同。越南把中国视为实现中南半岛联邦的最大障碍。中国的结论是,越南非但不会改变立场,而且会变本加厉地反中国,把大批越南华裔驱逐出境,就是最好的证明。中国是经过慎重考虑,才决定停止对越南的援助的。
邓小平说,中国总共为越南提供了100多亿美元,现值200亿美元的经济援助。一旦中国撤回对越南的经济援助,苏联就必须独自挑起这副担子,但是他们又无法满足越南的需求,只好让越南加入经济互助委员会(相当于欧洲经济共同体的东欧共产集团经济共同体),把担子推给东欧国家。他说,今后十年,中国会考虑再把越南从苏联手中拉过来。我暗想,邓小平是从长计议,跟美国领导人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
他说,真正紧迫的问题是,越南可能大举进攻柬埔寨。中国应该怎么做?他反问。接着又自问自答:中国要怎么做,就得看越南这一步走得多远。他一再重复这一点,不直接表明会对越南进行反击。他说,越南一旦成功控制整个中南半岛,许多亚洲国家将失去掩蔽。中南半岛联邦会逐渐扩大影响力,成为苏联南下进军印度洋的环球战略的一步棋。
他说完的时候,已经是日落西山。我问他可要我立时发表意见,或者先休会到第二天再继续,以便他有时间更衣用晚餐,也给我自己一个机会思考他的话。他表示别让饭菜凉了。晚宴上他很友善亲切,情绪却没有放松,脑子里老是想着越南入侵柬埔寨的事。我追问道,既然如今泰国首相克良萨将军已经表明会站在中国这一边,并在曼谷热情地接待了他,以实际的行动做出承诺,中国接下来会怎么做?他再度喃喃地说,这就要看越南的行动有多严重了。我的印象是,越南的行动要是止于湄公河,情况也许不至于那么危险。反之,攻势一过了湄公河,中国就不可能再按兵不动。
邓小平邀请我再到中国访问。我说,等中国从文化大革命中恢复过来我就去。他说,那需要很长的时间。我不同意。我认为他们真要追上来,甚至会比新加坡做得更好,根本不会有问题;怎么说我们都不过只是福建、广东等地目不识丁、没有田地的农民的后裔,他们有的却尽是留守中原的达官显宦、文人学士的后代。他听后沉默不语。 联手孤立"北极熊"
中国要东南亚国家同它联手孤立"北极熊";事实上,我们的邻国要的却是团结东南亚各国以孤立"中国龙"。东南亚没有所谓的"海外苏联人"在苏联政府支持下发动共产主义叛乱,有的却是受到中共和中国政府鼓励和支持的"海外华人",在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以及较低程度上在印尼,构成威胁。更何况中国公开宣称它同海外华人因为有血缘关系,甚至逾越"海外华人"归属国家的政府,直接号召他们,唤起他们对中国的爱国意识,怂恿他们返回中国实行"四个现代化"。
几个星期前,10月间越南总理范文同到新加坡访问时,就坐在邓小平现在所坐的位子上。我问范文同,越南怎么会面对海外华人的问题,他不客气地说,我身为华人,应该清楚知道华人在任何时刻都会心向中国,就像越南人无论身在何处总会支持越南一样。范文同怎么想我倒不很在乎,令人担心的却是他也对马来西亚领导人说出这一番话之后,可能引起的冲击。
我追述另一事件。越南驻联合国常任代表曾经对四个亚细安常任代表说过,越南平等对待越南的华裔,这些华裔却忘恩负义,16万人从河内越过边境逃到中国去,或者纷纷乘船大举逃出南越,这全都是华裔忘恩负义的结果。印尼的常任代表也不顾另外三名来自菲律宾、泰国和新加坡的常任代表都是华裔,口口声声说越南人对待国内的华裔过于仁慈善良,说越南应该向印尼看齐。我要让邓小平彻底明白,新加坡面对的是邻近国家最直接最本能的猜忌和疑心。
我补充说,范文同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的国家英雄纪念碑前献花圈,邓小平却拒绝这么做。范文同也答应不支持颠覆活动,邓小平没有做出承诺。马来西亚人一定对邓小平存有怀疑。马来西亚的马来回教徒同华人之间,以及印尼人同印尼华人之间,一直心怀猜忌和敌意。正因为中国不断向东南亚输出革命,致使我的亚细安邻国都希望新加坡能够跟他们站在同一阵线上,不为抵抗苏联,而是同中国对抗。
中国的电台广播直接向亚细安国家的华人发出号召,在亚细安各国政府看来,是一种非常危险的颠覆行为。邓小平静静地听着,也许他从来没有这么看:中国怎么仗着世界强国的姿态,逾越区域内的各国政府,颠覆它们的公民。我说,要亚细安国家对他的建议做出积极的回应,组成联合阵线合力对付苏联和越南,这个可能性微乎其微。我建议彼此就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交换意见,之后我稍微停顿一下。
邓小平的表情和身势语言都显出他的错愕。他知道我所说句句属实。他突然问道:"你要我怎么做?"我吃了一惊。我从未遇见过任何一位共产党领袖,在现实面前会愿意放弃一己之见,甚至还问我要他怎么做。我本来以为邓小平的态度多半跟1976年华国锋在北京同我会谈时没两样,不会理会我的看法。当时我追问华国锋,中国怎么如此自相矛盾,支持马共在新加坡而非马来西亚搞革命。华国锋气势汹汹地回答说:"详情我不清楚,但是共产党无论在什么地方进行斗争,都必胜无疑。"
邓小平却不是这样。他知道要孤立越南,就不能不正视这个问题。要告诉这位身经百战,久经风霜的革命老将他应该怎么做吗?我不免心存犹豫。不过他既然问了,我也就直说:"停止那些电台广播,停止发出号召。中国要是能不强调同亚细安华人的血缘关系,不诉诸种族情怀,对亚细安华人来说反而更好。其实无论中国是不是强调血缘关系,亚细安各国原住民对华人的猜忌都难以消除。只是中国越是这么毫无顾忌地诉诸中华民族的血缘情结,就益发加深了原住民的疑虑。中国必须停止马来亚共产党和印尼共产党在华南所进行的电台广播。" 邓小平只说他需要时间考虑我所说的话,不过补充说他自己绝不会仿效范文同。邓小平也曾受邀到吉隆坡国家英雄纪念碑献花圈,这座纪念碑是为纪念歼灭马共的英雄而立的。但是身为共产党人,他不可能这么做。他说,范文同之所以有这一举动,是因为范文同属于"另类共产党员",他"出卖了自己的灵魂"。
邓小平强调,中国心口如一。中国人从不隐瞒自己的看法,说一句是一句。韩战期间,中国发表声明说,一旦美国逼近鸭绿江,中国就不能坐视不理。美国人却不加理会。在外交政策上,中国人怎么想就怎么说。至于共产党那方面,通译员说,邓小平没什么要补充的。其实邓小平用华语说的是,他已经"没兴趣再重复了"。
他说,中国之所以重申它的华侨政策,原因有二:第一、越南的反华行动;第二、基于中国内部的考量,这关系到文化大革命期间四人帮的贻害。海外华侨留在内地的亲戚被折磨得很惨,遭迫害或监禁的例子不计其数。邓小平要重新确立中国对海外华裔的立场,声明中国赞同和鼓励他们接受居留国的公民权,并呼吁那些希望保留中国国籍的华侨遵守侨居国的法律,同时表明中国不承认双重国籍。
在柬埔寨问题上,他向我保证,中国处理方法不会因为苏越签订友好合作条约而受影响。即使越南要求苏联联手威胁中国,中国也不会被吓倒,更何况苏联也不敢明目张胆地招惹中国。他一脸严肃地说,越南如果侵犯柬埔寨,中国必会惩罚越南。中国势必要他们为此付出代价,苏联也终会发现,支持越南是个不胜负荷的沉重负担。
邓小平是我所见过的领导人当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位。尽管他只有五英尺高,却是人中之杰。虽已年届74岁,在面对不愉快的现实时,他随时准备改变自己的想法。两年后,中国同马来西亚和泰国两地的共产党分别做了其他安排,果然从此终止了电台的广播。 晚餐时,我请他尽管抽烟,他指着夫人说,医生要她让他把烟戒掉。他正在设法少抽。整个晚上他没抽烟,也不用痰盂。他看过报道,知道我对香烟敏感。他离开以前,我再到总统府别墅会见他,谈了整20分钟。他很高兴能在相隔58年之后旧地重游。新加坡的改变实在太大了,他向我祝贺。他说,他一直希望能在去会见马克思以前,到新加坡和美国走一趟。新加坡,因为在岛国仍是个殖民地时,他跟它有过一面之缘,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前往法国马赛念书和工作途中路经这里。美国,则因为中国和美国必须对话。我一直要到越南侵占柬埔寨之后,才明白他为什么这么渴望到美国去。
前往机场途中,我直截了当地问他,万一越南真的进攻柬埔寨,他打算怎么做。他可会任由泰国脆弱无助地自生自灭,冷眼看他们受尽威胁恫吓,然后向苏联靠拢?他撅起嘴唇,眯着眼睛喃喃地说:"那得看他们这一步走得多远。"我说,泰国首相如此公开而全心全意地在曼谷接待他,他得有所行动才行,克良萨将军还得靠中国来维持某种势力均衡。邓小平看来非常困扰,他再喃喃地说:"那得看他们做到什么地步了。"
几个星期后,有人把北京《人民日报》刊登的有关新加坡的文章拿给我看。报道的路线改变了,纷纷把新加坡形容为一个花园城市,说这里的绿化、公共住房和旅游业都值得考察研究。我们不再是"美国帝国主义的走狗"。他们对新加坡的观感到了第二年,也就是1979年10月,再进一步改变。当时,邓小平在一次演讲中说:"我到新加坡去考察他们怎么利用外资。新加坡从外国人所设的工厂中获益。首先、外国企业根据净利所交的35%税额归国家所有;第二、劳动收入都归工人;第三、外国投资带动了服务业。这些都是(国家的)收入。"他在1978年所看到的新加坡,为中国人要争取的最基本的成就提供了一个参考标准。
1979年1月底,邓小平访问美国,并在美国没有承诺摒弃台湾的情况下,同卡特总统恢复中美邦交。他要确保中国如果采取行动攻击和"惩罚"越南时,美国不会同苏联站在同一阵线。这正是他急着要访问美国的原因。
我当时正在香港粉岭总督府宾馆度假,打高尔夫球,在那儿遇上一位曾经任职于《泰晤士报》的中国问题专家大卫·博纳维亚。他认为邓小平的警告不过是空口唬人,因为苏联海军已驶入南中国海。我说我刚在三个月前跟邓小平见过面,他绝对是个说话谨慎的人。两天后,也就是1979年2月16日,中国军队攻入越南北部边境。
★俄潜艇被困事件揭密:一妇女的电话救了艇员性命
中新网8月10日电 据法新社报道,一名记者9日宣称,如果没有一名哭泣妇女向当地广播电台打来的一个匿名电话,世界可能就不会及时发现俄罗斯小型潜艇困在太平洋深海海底的消息,七名艇上工作人员或许也将葬身海底。
这名来自堪察加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的女记者自称接到了这个电话。她透露说,这名妇女的电话打破了官方的寂静,并促使当局随即展开了救援行动。
女记者透露,电话打到了她所在的一个广播电台,她是该电台的一名新闻编辑。电话打来时,这艘AS-28小型潜艇已陷入太平洋海底190米大约有24小时之久。
“一名妇女哭着打来了电话,”32岁的女记者对法新社回忆说,“这名妇女称一个载有7名工作人员的小型潜艇陷入了海底,并称她从军方‘某人’处得到了这条消息。”
“她救了这些人,应该给她竖个纪念碑,如果她不打电话,这肯定会成为一个秘密。”这名女记者说。
该女记者同时在为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等新闻单位工作。在接到电话后,她联系了自己在俄罗斯新闻社工作的一名同事,两人一同判断电话所说内容是否属实。
“我的同事设法联系上了一名俄罗斯海军上将,当他听到这则消息时,声音突变,说了声‘无可奉告’之后马上挂掉了电话,这种举动让我们确信事情极为严重。”女记者说。
打完这个电话5分钟后,该女记者在自己供职的广播电台播放了这则新闻,随后,这一消息开始通过俄罗斯新闻机构传遍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