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军情媒体推测中国巡航导弹发展
★解放军将领与军控专家谈新时期中国核政策
★美国向日本投原子弹全盘决策 威慑苏联和他国
★东海危机:中国完全可以全歼日本舰队
★谁击落了张积慧?
★海外军情媒体推测中国巡航导弹发展
◎ 编者按:巡航导弹射程远,精度高,可在防区外发射,一般武器都无法攻击到发射平台,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战争初期受敌密集火力打击的可能损失,具有全方位的作战能力。自从美军在多次局部战争中运用巡航导弹取得非凡战果,各国军方也纷纷加大对巡航导弹的研制力度。中国人民解放军近年来开展轰轰烈烈的“新三打三防”运动就把“打巡航导弹”放在关键位置,足见其受我军重视程度。不过被动的防御绝不是我军的墨守之道,巡航导弹同样也是我们应该掌握的“撒手锏”。本文根据海外军情媒体近期对我国发展巡航导弹报道的综述,仅供读者参考。
【转自环球纵横http://www.globbs.com/bbs/plus_adv_get.asp?get=328】
☆ 美国的启发
美国《军事评论》2004年10月发表一篇署名杰弗里•T•鲁姆的文章,提到自1991年海湾战争以来中国就一直在大力发展对地攻击巡航导弹(LACM)用于战区作战及战略进攻。这些导弹项目看起来被赋予了相对更高的发展优先权,以确保中国部队具备更加强大的常规火力。解放军认为LACM还可以增强中国军事威慑的可靠性。中国同时还大力发展潜艇或水面作战舰用的海基型号对地攻击巡航导弹,而最大的刺激因素就来自美国。
本文作者认为,人民解放军对地攻击巡航导弹发展历史可追溯到70年代末,当时美国战斧式巡航导弹已研制成功并开始逐步装备美军,战斧式巡航导弹的独特作战性能引起了中国军方高层领导的重视,认为该武器系统在未来战争中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自此中国的巡航导弹研发开始起步。中国早期的巡航导弹项目是海鹰机电技术研究院负责的,原型是海鹰-1和海鹰-2等所谓的“蚕式导弹家族”型号基础上开发的,后来又在海鹰-3和海鹰-4型导弹基础上继续开发。1982年成立了8359研究所,这个机构可能脱胎自海鹰反舰导弹的设计单位,后又专门组建了低空掠面导弹工程组,就是现在俗称的巡航导弹研究所,专职开发巡航导弹。
本文作者认为,对于中国来说,研究发展LACM导弹的瓶颈有二个:地形匹配技术和高性能的涡轮风扇发动机技术。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巡航导弹就大体研制成功了。中国自从1977年就开始研究巡航导弹的地形匹配技术,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一研究设计院负责此项工作,但一直进展不大。直到1986年,中国的地形匹配技术才取得比较大的突破性进展,到了90年代,中国的遥感侦察卫星技术有了巨大的进步,不仅可以测绘中国附近地区,中国感兴趣的世界其他地区也都可以测绘为巡航导弹使用的地形匹配数据了,1991年第一研究设计院发展出原型系统,经多年改进初步在1995年达到实用阶段。在涡轮风扇发动机方面,1985年和1991年前后中国研制的体积小、效率高的涡扇发动机先后成功,基本上解决了巡航导弹的两大技术难关。
美国从1991年以来在对六个国家的战争中发射的战斧巡航导弹为中国提供了一次研究和学习的机会。自1991年以来的数次战斗中,美国在对六个国家的战斗中发射了超过600枚的战斧巡航导弹。这些战斗包括,在1991-1998年美国对伊拉克的战斗,1995年在波斯尼亚的战斗,1998年在阿富汗和苏丹的战斗,1999年对南斯拉夫的战斗。报告显示,至少有六次,战斧导弹的战斗部没有爆炸。其中有些导弹被修复并被运到中国,与其有关的一系列先进技术也为中国获得。其中包括惯性/GPS导航、计算机软硬件、电子设备、电源、飞行器机身和机翼、燃料系统和小型涡轮风扇发动机。
☆ 中国的“战术战斧”:鹰击-63和东海-10号
据总部设在伦敦的《简氏导弹和火箭》杂志10月1日援引匿名的美国防卫官员报道,中国于2004年9月份成功地试射了一枚新型对地攻击巡航导弹,代号DH-10或东海-10号。据美国的这个消息来源称这枚DH-10为第二代远程战术巡航导弹,射程超过1500公里,可能装备有惯性导航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另外再辅以地形等高线绘图系统和数字化情景匹配终端制导系统,使其圆概率误差值达到10米以内。中国计划在随后几年内装备这种中程巡航导弹。
美国的防务来源称,中国第一种战术巡航导弹应该是射程400-500公里、能够携带一枚500公斤高爆弹头、速度0.68马赫的鹰击-83(YJ-83)导弹,它是中国自制并服役的第一种以海军现役C-802反舰导弹为基础加以改进而来的对地攻击巡航导弹,即C-802防区外发射导弹版本(SLAM),发展过程同美国改装鱼叉为攻地导弹类似。鹰击-83据信装备了惯性制导(初段)、GPS制导(中段)再加上某种形式的光电制导(未端)系统。光电制导系统的使用提高了第一代导弹的精度性,其圆概率误为10-15米,但这种制导系统是天气因素影响较大。如果是电视制导系统而不是自动化图象匹配传感器,那么就要求必须在导弹和发射飞机或其它平台之间实现信号的视距传输。导弹尺寸比原型略长,采用了新型火箭助推剂,不过该型导弹的射程和杀伤力都略显不足,因此部署的数目应该不会很多。
☆ 俄罗斯和西方的技术支持
制导系统是远程对地攻击巡航导弹研制项目中最具挑战性的一个环节。据美国科学家联合会(FAS)专文介绍称,中国将需要精确的地形信息数据库从而开展地形匹配制导技术的研发。但是,地形匹配技术很可能不太适应诸如南中国海这样的地区,这样的地区只有少量的导航参照点。发表的报告建议可能在初始制导时使用GPS全球定位系统,随后再配之以地形匹配制导系统。
中国军方认为,未来使用美国的GPS系统提供的非加密民用信号(CA编码)很容易使作战区受到美国GPS卫星的干扰,或者目标区遭受美国的局部干扰和哄骗。中国的巡航导弹还仍然需要使用惯性导航系统(INS)技术才能寻找到目标,但是如果没有GPS不断更新的数据,对地攻击巡航导弹的精确性将会大打折扣。
中国的巡航导弹研发项目得到国外巡航导弹技术特别是俄罗斯和以色列技术的支持。据报道中国于1993年从俄罗斯将数套巡航导弹生产设备运到了上海附近的一处地点,1995年又从俄罗斯招募了一些巡航导弹工程师专家,由此掌握了俄制雷达技术以及降低红外信号特征的方法。这促进中国在隐身技术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制的雷达吸波材料将巡航导弹的雷达反射信号特征降低了1-1/2个数量级。另外还有报道称中国已经获得了一套俄方巡航导弹制导系统的技术数据。自90年代以来,约有1500名俄罗斯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一直在为中国国防建设提供帮助。据信中国的红鸟系列对地攻击巡航导弹就是在俄罗斯Kh-65SE/SD巡航导弹基础上研发的。Kh-65SE/SD射程600公里,它是俄Kh-55远程战略巡航导弹的系列缩小型号,采用惯性导航和地形匹配制导技术。Kh-65SE使中国能够接触到具有西方质量水平的导航和制导系统;隐身设计;结构紧凑的高效能喷气式发动机等先进技术。在加注更多燃料的情况下,Kh-65SE的射程可达到3000公里。
中国还借助了以色列的技术发展出空射型号的类似战斧的红鸟对地攻击巡航导弹。1995年,《国际飞行》杂志报道称中国向以色列提供了资金在以色列达利拉巡航导弹基础上发展空射型巡航导弹。该报道指中国将是这种新型巡航导弹的用户。基础型达利拉导弹射程400公里,在弹体设计方面采用美国技术,而且装备的是美制威廉姆斯J400-WR-401型发动机。该型导弹命中精度大约76米。中以共同研制的导弹据报道已经于2001年装备部队。据称基本型的达利拉(Delilah)射程为370公里,最大误差在90米左右;而改良后的巡航导弹弹体放大,装有450公斤的高爆战斗部,射程略增到385公里,可能保持了反辐射的功能,新型达利拉导弹将使人民解放军拥有一种更加强大和精确的巡航导弹,同时还使中国获得了生产类似美国战斧式对地攻击巡航导弹的相关技术,如先进的巡航导弹设计、发动机、燃料以及制导技术。
☆ 中国红鸟家族
美国《军事评论》2004年10月报道,中国从1977年开始开发代号X-600项目。1985年对一个小型涡轮风扇发动机进行了测试。第一种射程在600公里的巡航导弹于1992年服役,这种导弹被命名为红鸟1号(HN-1),它和俄Kh-55导弹的外观相似。目前,红鸟系列已经发展到红鸟3号,射程增加到由最初的600公里增加到3000公里。目前中国可能还正在研制红鸟2000,射程估计已经达到4000公里。性能可与美国的战斧一较高下。
红鸟1号 HN1即红鸟1装备型,分为陆射型(HN-1A,射程600公里)与空射型(HN-1B,射程650公里)。1988年进行第一次低空掠面导弹试验,1992年装备部队。红鸟1外形与俄国的Kh-55相近,具有两个平直可后折的机翼,可折立尾,水平尾翼在弹体尾部。可携带1枚300至400公斤的传统弹头或九千吨当量威力的核弹头,其导引方式采用中段惯性导引(IN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子地图(1994型),并运用电视照相装置标定与进行目标修正(1994夜间型),在能见度极差状况下,命中圆概率误差为5米,但这种说法可能过于乐观。无线电高度表可以控制导弹在20米高度飞行。发动机装在尾部,弹体下方进气。该导弹长6.4米,翼展3米, 直径0.520米,重1400公斤,弹头重300到400公斤。速度0.75马赫,巡航高度为20至6000米。中国轰-6D飞机可配两枚该型导弹巡航。
红鸟2号 分为陆射型(HN-2A/B,射程1800)与潜射型(HN-2C,射程1400公里),其导引方式与红鸟1号相同,其潜射型配备于039型潜舰,并可以装置于该潜舰的533毫米鱼雷管上,以垂直方式发射。该型导弹于制导方式与红鸟1号基本相同,理想精度可达3米,速度0.9马赫,巡航高度为15至7000米。全重1400公斤。1996年装备军队。
红鸟3号 分为陆射型(HN-3A)、舰射(潜射)型(HN-3B)和空射型(HN-3C),其射程介于2000至3000公里。速度0.9马赫,巡航高度10至8000米。全重1400公斤。制导与红鸟2号相同,精度有所提高,圆概率误差在2米+/-30%。1998年部队验证并少量装备。据信解放军可能将潜射型装备于093核动力攻击潜舰上,空射型以歼轰-7、歼-8IIM及歼-11型(苏-27)为发射平台。
红鸟2000 最新的一种HN2000型尾段超音速隐身巡航导弹正在研制中。该型导弹可能会采用地球高清晰全数字地图、多种接口API模块以及中国去年联网的北斗导航卫星系统,估计射程增加到4000公里,可满足全球攻击能力。
☆ 海鹰的改装
据英国《防御系统日报》9月报道,由于可供利用的商业性LACM技术以及总数约75000枚的反舰巡航导弹都已遍布全球,因此一些不发达国家急于把反舰巡航导弹转换为LACM。反舰巡航导弹和LACM采用的技术相似。本文作者认为,中国以前已制造了大量蚕式反舰巡航导弹(海鹰-1、海鹰-2、海鹰-3和海鹰-4),该型导弹与现代化的反舰巡航导弹(如法国研制的飞鱼)相比性能较为简单,因此中国很容易将其改装为LACM,并且可能正在这么做。
如果改装目标在于增加导弹射程,那么将中国研制的海鹰-4型(采用涡轮喷气式发动机)反舰巡航导弹改装为LACM是一种最简便的方式。海鹰-4的射程为150公里,弹头重量为500公斤,巡航速度为0.8马赫,目前在许多国家服役。在中国提供的技术援助下,某个具备坚定意志的国家将能较为容易地将海鹰-4改装为LACM。太平洋-塞莱拉研究所提供的一份分析报告指出,在用合成式INS/GPS制导舱替换海鹰-4笨重的自动导航系统后,将能使海鹰-4的精确度提高至100米以内,并能节省更多弹体内部空间用于添加更多燃料从而使其射程更远。在为海鹰-4加装两个短式燃料筒后,将能使该弹射程增至700公里。
☆ 台湾的反应
美国的消息来源进一步指出,中国在2001年从以色列引进的达利拉空射反辐射巡航导弹现在已经投入使用。这种先进的反辐射导弹再加上的对地攻击导弹、反舰巡航导弹将对台湾提出新的巨大挑战,而后者一直还在喋喋不休地谈论中国大陆弹道导弹的威胁。援引这名美国消息来源的话称,“中国大陆先进的巡航导弹能够摧毁台湾导弹防御系统的拦截导弹发射场和早期预警雷达,使台湾在毫无防御能力的情况下直接面对中国大陆毁灭性的空中和导弹打击。”
台湾国际问题战略研究中心教授吴敏雄称:“对地攻击巡航导弹将会对台湾构成除弹道导弹之外的另一重大威胁。” 吴告诉法新社这些导弹价格低廉但非常精确,能够对固定的政府设施、军事指挥中心和空军基地发动突然进攻。但他同时指出中国要将东海-10号导弹投入现役还需要一段时日,因为中国目前并没有足够数量的卫星来对该种导弹进行制导。
台湾“国防部”称目前中国大陆瞄准台岛的弹道导弹数量已经增加到600枚,到2006年底时将剧增至800枚。为了对抗这种威胁,台湾已经部署了三套爱国者PAC-2型反导系统,并且计划再增加6套改进型爱国者PAC-3系统。台湾“行政院”已经通过了总额高达6100亿新台币的大规模武器采购计划,从2005年起的15年内购买包括8艘美制潜艇、爱国者PAC-3反导系统和P-3C反潜机等一系列先进的武器装备。该项交易还需在年底前得到台湾“立法院”的批准。
在台湾“行政院长”威胁如果台岛遭到大陆攻击台湾将采取报复措施后,最近台湾军方表示准备在年底前试射可以打到大陆东部上海的巡航导弹。军方控制的“中山科学研究院”计划在自主研发的雄风反舰导弹基础上试射巡航导弹。如果试验成功的话,大规模生产预计在于2006年展开。这种巡航导弹估计射程达900公里,能够打击中国上海和南京两大城市。如果预算通过,台湾军方将以单价294万平均每年6枚的速度生产这种巡航导弹。台湾“国防部”拒绝就这篇报道进行证实。“中山科学研究院”去年曾进行过两次不成功的试射。“该研究院的研究小组发现问题出现在扇涡轮发动机上”,目前看来已经解决了这一难题。□ 赵国栋 编 译
★解放军将领与军控专家谈新时期中国核政策
www.XINHUANET.com 瞭望东方周刊 2005年08月08日
中国的核政策今后将坚持五个基本不变
瞭望东方周刊 2005年08月08日: 1945年7月16日,人类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沙漠中爆炸成功。随后,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造成20多万人死亡。
60年悄然逝去,在这期间,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在这期间,“核”对于世界的意义及世界的核环境也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瞭望东方周刊》就世界核环境的变化和中国核政策的未来,专访了中国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彭光谦少将、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军备控制项目负责人李彬教授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朱锋教授。
从“一家有”到“多家有”,核问题复杂化了
《瞭望东方周刊》:今年距离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已经60周年。能否概括一下,60年间世界的核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彭光谦:世界核环境的变化可以分为冷战和冷战后两个阶段来考察。
冷战期间,世界核环境的特点是美苏核竞赛占据主导地位,虽然也有核军控和核裁军,但其目的往往是控制与削弱别人发展核力量而确保自己的核力量。
冷战后,苏联分裂为十几个国家,世界核力量对比进一步失衡,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核大国。俄罗斯虽然继承了苏联的核力量,规模仍然很大,足以毁灭任何对手,但总体实力下降。
目前的世界核环境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越来越多。准核国家、潜在的核国家、核门槛国家越来越多。
第二,核失控的威胁增加。核技术、核材料、核人才、核武器不断流散,核扩散比以前加快。
第三,由于核主体增加,核扩散加快,发生核意外的概率增加了。
第四,恐怖势力运用核武器的可能性上升。
第五,由于某些国家研制小型核武器,使核门槛降低了,核战争的诱因越来越多,不可测性、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
李彬:最明显的变化是由当初美国一家拥有核武器到多家拥有核武器,这是物质性的变化。另外一个层面的变化是,那时人们对核武器的使用后果不了解,现在有了清楚的了解。在道德层面使用核武器的顾忌增加了,国际社会逐渐在形成一种使用核武器的“禁忌”,形成一种道德规范。
朱锋:60年来核武器对世界来说造成的最大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大国的防务能力中战略武器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而核武器现在成为战略武器的最主要组成部分,成为大国防务中的最重要威慑力量。
第二,核安全的环境发生巨大了变化。一方面核武器像“达摩克利斯之剑”,仍然高悬在人类的头上。但另一方面,核武器也改变了战争规律,大国发生全面性战争的可能性变小了。人类先天的和平依然很脆弱,但不得不令人类感到尴尬的是,在核威慑力面前,安全确实在增强。
“大环境变了,中国很难独善其身”
《瞭望东方周刊》:60年间的变化对于中国的影响是利多还是弊多?
彭光谦:世界核环境的变化对中国来说总体上是不利的。由于核环境复杂化,中国维护国家安全的难度增加了,要对付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大环境变化了,中国很难独善其身。另外中国周边的核主体增加了,这使得中国面临的核环境更加复杂化。
当然,不止是中国,核安全问题事实上已经成为中国和周边国家以及美、俄、英、法等国家的共同课题。全世界都面临共同的核威胁,面临防止核扩散的共同关注和共同责任。
李彬:世界核环境的变化对中国有利也有弊。从物质性的变化来看,越来越多的国家拥有核武器,中国就得应对来自各个方面的核武器的潜在威胁,需要关注的面多了。但是有利的一面是中国也拥有了核武器,可以抵消对中国的核讹诈。
此外,现在虽然核局势更为复杂一些,但不等于现在中国受到的核威胁就比冷战时期大。我小时候就曾在家里会把作业本裁成小长条,呈米字形贴到玻璃上。为什么要贴?当时说一旦敌对国家使用核武器,冲击波会把玻璃击碎,如果贴了纸条,玻璃会整块掉下来,杀伤力较少,而如果不贴,玻璃碎片会飞起来,杀伤力就大。如果你从那个时代过来,就会觉得那时候的核威胁还是要大于现在。
另外“核禁忌”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国是有利的。中国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因此这种“核禁忌”越强大对中国越有利。
“中国的核政策是严肃的、认真的、一以贯之的”
《瞭望东方周刊》:1946年,毛泽东在会见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时说“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纸老虎”。到了邓小平时代,中国提出有效的自卫防御战略及有限的核威慑战略。中国目前实行怎样的核政策?
彭光谦:中国的核政策大体包括这样六个方面:
第一,强调核力量服从于防御性的总体国防政策,立足于预防、制止和反击外部力量对中国的核打击,维护国家核安全。
第二,坚持核力量的有限性和有效性。有限性指规模有限,维持最低限度的核威慑力量。有效性指生存能力、突防能力、毁伤能力、精确打击能力和机动能力的可靠性。
第三,坚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这是中国在有核国家中首先也是惟一一家提出而且长期信守的诺言。
第四,不对无核国家和无核地区使用核武器,而且支持建立无核区。如中国积极斡旋六方会谈,坚持朝鲜半岛无核化。
第五,中国发展核武器的目的是寻求最终全面彻底的销毁核武器,主张全世界所有国家共同努力销毁核武器,实现一个真正的无核世界。
第六,中国核力量实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核安全有可靠保证。
中国的核政策是严肃的、认真的、一以贯之的,40年来没有发生变化。
“中国的核政策将坚持五个基本不变”
《瞭望东方周刊》:那么面对世界核环境的恶化和复杂化趋向,中国今后的核政策将会往怎样的方向发展?是否需要做一些相应的调整?
彭光谦:中国的核政策今后将坚持五个基本不变。
第一,性质不变。中国核力量的防御性质不会变,永远只会用于维护国家安全,不会对外侵略扩张,更不会用核武器对外侵略扩张。
第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不会变。中国说话是算数的,讲信用的。
第三,核力量规模的有限性不变,中国核力量再怎么发展也是有限的,适度的,只用于最低限度的核威慑。中国没有必要无限扩展核武器规模。
第四,中国致力于国际核军控合作,防止核扩散的努力不会变。
第五,中国寻求最终全面彻底销毁核武器的目标不会变。
李彬:在核政策上,国内有些舆论认为其他国家都跟我们不一样,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进行一些调整。但我个人看不出中国核政策有变化的必要。如果从表面来看,他们可以首先使用,而我们不能,好像是吃亏了。但事实上,他们虽然宣称可以首先使用,但最终仍然不敢用。当初朝鲜战争时,美国不止一次威胁要使用核武器,但最终还是不敢用。
毛泽东说核武器是“纸老虎”是有道理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核武器多搞一些也就是把“纸老虎”做得大一点,“先发制人”只是把“纸老虎”摆得靠前一点,它改变的只是纸老虎的样子和位置,但实际上没有改变“纸老虎”的本质。从实际操作层面来讲,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战略起不到作用。
“需要充实加强”
朱锋:中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没有发生过变化。但是在核战略上有一些调整。在毛泽东时代,由于受到技术能力和财力的限制,中国实行的是最低限度的核威慑战略,核武器的数量很少。这一战略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90年代中期,随着技术能力、财力和国防需要的发展,提出了有限核威慑战略,这个战略的内涵,一是不谋求任何的核军备竞赛,第二不谋求任何核优势,第三不谋求核扩张,仅仅是为了战略威慑,而不是通过核优势来谋求政治恐吓效应。
中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没有必要调整。因为,第一,有了这个原则在核威慑的政治效果和战略效果上是一样的,但可以增加你道义的高度;第二,首先不使用核武器对于非核武器国家来说是一种保障。这可以给无核国家一种信心。
当然,面对世界军事技术革命的发展,在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前提下,中国需要继续充实和加强有限的核威慑能力。
世界主要有核国家的核政策
文/彭光谦
冷战后,由于苏联解体,美国从维持核均势转向确保绝对核优势,由过去的核军备发展和军备控制并行转向军备发展重于军备控制。更加强调单边主义的军事政策,轻视军备控制合作。同时由于以“先发制人”的军事思想为指导,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增加了。
冷战后,俄罗斯虽然继承了苏联的核力量,但国家总体实力下降。为了弥补实力下降的不利局面,俄罗斯进一步强调了核力量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支柱地位。
英国和法国的核规模相对有限,处于中小规模。它们两国尤其是法国实行相对独立的核政策。在核武器使用上重在威慑性使用,着眼于防范外部力量对其本土的核打击。
★美国向日本投原子弹全盘决策 威慑苏联和他国
环球时报2005-08-08: 1945年8月6日,第一颗原子弹在日本广岛爆炸。时至今日,日本右翼组织对于日本在二战期间的所作所为及美国对其使用原子弹一事,仍然没有正确的认识,总想否认对外侵略的罪行。本文就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的前后做一介绍,以便让人们更加清楚地了解那段不容忘却的历史。
“大男孩”试爆成功
1938年8月3日,诺贝尔奖获得者斯齐拉德和爱因斯坦共同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写了一封长信,建议美国应该刻不容缓地研制原子弹。 10月19日,罗斯福总统果断拍板,对爱因斯坦等人的信作了肯定的回答。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迅速实施了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这是一项高度机密的工程,直属美国总统,任何人不得干预,甚至连副总统都不知道它的全盘秘密。“曼哈顿工程”总部设在华盛顿,总负责人是格罗夫斯将军,具体研制工作由罗伯特·奥本海默组织实施,参加“曼哈顿工程”的人有费米、泰勒等世界第一流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最初,美国政府为“曼哈顿工程”确定了两个原则:一是造出的原子弹供给军队使用;二是要在德国人之前造出原子弹。1945年4月25日,美陆军部长史汀生又建议杜鲁门总统任命一个特别委员会,以研究这种武器爆炸后在政治、军事和科学方面将会产生什么影响。
1945年6月1日,特别委员会向杜鲁门总统建议,一旦具备条件,就立即使用原子弹对付敌人。在奥本海默的领导下,科学家们通力合作,终于在1945年7月初制成了三颗原子弹,它们的代号分别是“大男孩”、“小男孩”和“胖子”。与此同时,美国战略空军也开始了对B-29重型轰炸机的改装,同时又集中509大队千余官兵从事投掷原子弹的各项准备工作。当杜鲁门总统穿越大西洋去参加波茨坦会议时,在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空军基地附近,原子弹爆炸的准备工作也在秘密进行着。7月16日5时30分,一个比1000个太阳还亮的大火球在寒冷的沙漠上空升起。强光闪过之后,有的人笑了,有的人却哭了,但大多数人都惊呆了。奥本海默在心中想道:“我成了死神,世界的毁灭者。”当晚,格罗夫斯立即给身在波茨坦的杜鲁门发去一封电报:“今天上午动了手术。诊断书尚未写出。结果近似令人满意,业已超出预料……”史汀生随后也收到了来自特别委员会的电报:“医生刚刚回来,兴高采烈,相信弟弟定会像哥哥一样健壮结实……”从16日到21日,杜鲁门连续不断地收到原子弹“大男孩”试验成功的报告。
美投掷原子弹的全盘决策
美国不惜血本制成了原子弹,当然要派上用场。但怎么用,用到哪里?军方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后找到了必须迅速向日本投掷原子弹的3个理由:一是减少伤亡。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通过比较此前美军在瓜达尔卡纳尔岛和冲绳岛与日军作战的损失情况,得出的结论是:对日军本土作战,将损失20万人左右,陆军参谋长马歇尔认为甚至可能多达100万人。战争已接近后期,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美军的伤亡,是美国最关注的问题。所以,包括杜鲁门在内的美国高官更愿意使用原子弹。
二是对日本施以强大的心理压力。1945年7月28日,针对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日本首相铃木表示:“本国政府……除了完全不予理睬并坚决把战争进行到胜利结束以外,别无他途。”美国通过截获的密码电报得知日本打算拖延时间,以争取有条件的投降。为此,美军方高层一致同意:应对尽可能多的平民和日本最高决策当局造成极其深刻的心理影响,必须选择一个有军事、政治双重价值的大城市,并且防止日本用盟军战俘作盾牌。1960年,曾任驻日盟军最高司令的麦克阿瑟承认,“1945年使用原子弹从军事上讲没有任何必要性”。可见,向广岛和长崎这样人口密集的城市进行核打击,美国希望达到的主要目的是心理震慑,让日本彻底放弃抵抗的念头。
三是威慑苏联和其他国家。杜鲁门急于想赶在苏联参战之前使用原子弹,是为了成为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者,以便日后在解决东亚问题时掌握发言权。杜鲁门认为,使用原子弹就可以完全独立地结束远东战争,不需要依靠苏联。7月24日,波茨坦会议中,当杜鲁门以非正式方式向斯大林提到:“美国已拥有一种具有空前毁灭性能的新式武器”时,斯大林冷淡地对杜鲁门说:“希望能好好利用它来打击日本”。鉴于斯大林的这种冷淡态度,美国决定迅速使用原子弹,希望轰炸能够“使苏联变得更好说话”。
7月30日,杜鲁门总统发布命令:鉴于日本政府拒绝接受无条件投降,美军可在8月3日以后,在天气许可的条件下,立即在日本的广岛、小仓、新潟和长崎四城市中选择一个目标,投掷特种炸弹。
原子弹并不是使日本投降的决定性因素
1945年8月6日,代号为“小男孩”的原子弹投到了广岛;随后杜鲁门发表声明,要求日本赶快接受《波茨坦公告》,以免再遭原子弹打击。但广岛的悲剧并没有使日本政府立即同意接受“无条件投降”。当时日本国内的通信系统几乎处于瘫痪状态,加之主战派继续准备在本土决战,日本当局向人民隐瞒了美国人使用核武器的消息,甚至没有在日本的最高决策会议上讨论广岛遭到原子弹轰炸的问题。8月9日上午,日本最高战争指导会议正激烈讨论是否接受《波茨坦公告》以结束战争,10时58分,代号为“胖子”的原子弹投到了长崎,两次原子弹爆炸共造成数十万日本人伤亡。美军在日本投下大量传单,称如日本再不投降,将会遭到成千上万颗原子弹的轰炸,直至彻底毁灭!随后苏联正式对日宣战。8月14日,日本裕仁天皇终于颁诏,宣布投降。不可否认,原子弹确实加速了日本的投降,但正如英国首相丘吉尔所说,“原子弹决定了日本命运的观点是错误的”。日本的无条件投降是反法西斯盟国共同浴血奋战的结果,中国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战后,人们对使用原子弹问题产生了激烈争论。大部分人认为是正义之举。如驾机亲自轰炸广岛的美轰炸机飞行员保罗·蒂贝茨,在接受《芝加哥论坛报》采访时表示毫不后悔。所有支持者都认为,为了人类少流血,原子弹投向日本无可厚非。持反对意见的也大有人在。尽管至今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仍不统一,但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如果日本不发动侵略战争,原子弹就不会落在广岛和长崎的上空。世界各国的人们,尤其是日本的右翼分子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从而避免悲剧再次发生。希望亲手在长崎投下原子弹的投弹手克米特·比汉上尉的临终愿望能够实现:“但愿我是世界上最后一个投下原子弹的人!”
★东海危机:中国完全可以全歼日本舰队
中军网 2005-8-9 中日东海之争将继续恶化已是十分明朗的了,而中国在这场争斗中是没有退步的余地的。一旦退步,将在国际和台海问题上形成多米骨牌效应,会被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纸老虎;一旦退步,国内的反日情绪很可能如火山一般爆发。而日本的冒险政治也决定了日本不会在关键时刻退步。这样,军事冲突也就变得可能了。
从19世纪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的表现来看,日本从来就不缺乏军事冒险的冲动,尤其是其海军,如中日甲午海战、偷袭珍珠港、中途岛海战等就证明了这一点。
客观来说,日本当前的海军力量是强于我国的,而且还将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继续强于我国。但就东海的地理位置而言,有利于我国展开军事行动,尤其是海军航空兵可以从容参战。如果海、空配合有效的话,是完全可以歼灭日本的几支舰队的。如果要打,就一定要基本消灭日本的海军,尤其是歼灭其海军人员。因为相对已经成熟的技术来说,人员的培养远难于军舰的建造。
一、 现阶段的军事准备
1、 现在已经安装了远程的军舰只有170兰州号、171海口号,如果170还没有到南海舰队服役,那就将170留在东海,否则就迅速把171安装反舰导弹放在东海;
2、 把海南的海航之JH-7A和上海的JH-7换防,加装C-803;
3、 加强北海舰队的109、110、112、113与东海的136、137以及南海的170/171的联合训练;
4、 立即把83年以后服役的133、134按照110的模式改装。
二、 现阶段的军事打击
当军事冲突升级到舰队对抗后,以171、136、137、109、110、112、113及改装后的133、134组成联合舰队开往冲突海域。此时,日本为寻求优势,可能会出动2-3支甚至全部的“八八舰队”。一旦即将达到2支及以上的日本舰队后,我联合舰队即驶出日舰的视距攻击范围,以136、137上的雷达锁定日舰的金刚级,并迅速出动JH-7A,以136、137上的日炙不需要中继制导的优势用全部导弹攻击两艘金刚级,分别以4架JH-7A的全部16枚C-803攻击“八八舰队”中的另一种防空舰旗风或太刀风级(以6-8架JH-7A攻击第3艘以上的金刚级,如果有的话),以171上的HHQ-9攻击日本的制导直升机;在日舰队失去防空舰和制导直升机后,其余日舰在我C-803的饱和攻击下也就只有葬身大海的命了。而我方可能没有任何损失。
三、115(116)、138、139服役后的准备
如果138、139服役,加之115、116的服役,另以JH-7A的配合,我海军将有能力将日本的四支“八八舰队”或“十九舰队”全部歼灭,而自己将几乎没有损失。当然,全部海战时间不用30分钟,顶多10分钟而已。
四、军事冲突胜利后
立即在钓鱼岛登陆并修建机场和海军码头,这样,将来的台海如果上升到军事手段解决时,多了一个抗击可能介入的美军的前沿阵地,当然也收复了国土,沉重打击日本右翼。
★谁击落了张积慧?(转自台湾绿网)
张积慧和韩德彩是中国空军在朝鲜战争中最大肆宣扬的两名空战英雄,据称张积慧在1952年2月10日空战中一举击落两架F86佩刀机,其中包括了在朝鲜战争中击落14架敌机的乔治.戴维斯;而韩德彩则在1953年4月7日击落在朝鲜战争中有10架纪录的哈洛德.费席尔。这两场空战一直存在许多疑点,到今日还无法澄清。后者有四种说法,有两名苏联飞行员及中国的韩德彩宣称击落费席尔,费席尔则认为是自己引擎吸入前方米格机破片所致;前者则有更大的争议,因为中美两方纪录相差可说南辕北辙,除了近年有苏联资料宣称是苏联飞行员宣称击落戴维斯外,中方纪录中对击落戴维斯的张积慧小队如何在同一场空战中被击落也一直语焉不详。本文尝试从已知的各方资料分析可能的情况,仅供参考。
首先要说明的是,在一场空战中,由于步调快速,飞行员肾上腺素大量增加,进而引起身心、思绪、注意力的变化,再加上个人SA(Situational Awareness)的差异,对于空战过程的记忆及对周遭发生事件的了解可能人人不同;在这种生死搏斗的场合里,人类的感官知觉有时候真的会玩一些诡异的把戏。
以过去中方资料来看,张积慧和其僚机单志玉在1952年2月10日与美机数架缠斗,张积慧经过一阵上升下降运动后,击落一架佩刀机,然后转而攻击另一架佩刀机,在400公尺处击中该机,该机爆炸解体。后来张积慧和单志玉被其他美机击落,单志玉阵亡,张积慧跳伞,战果二比二。但是此时中方还不知道击落了谁。
美方在戴维斯被击落后十分震惊,经过仔细调查,在1952年2月12日公布戴维斯被击落的消息,美方记录是:当天戴维斯带领18架佩刀机在米格走廊担任巡逻工作,保护攻击北朝鲜目标的F84战斗轰炸机群。但是戴维斯没有留在巡逻区域,只带着僚机立特菲尔德中尉(Lt. Littlefield)就向北寻求接战机会。戴维斯飞到鸭绿江边,看到江北有几架米格机。戴维斯和僚机没有越界,转头南飞。飞了一阵子后,戴维斯发现12架米格机在较低高度,他转而向西然后向南,接着从米格机后方俯冲下来攻击,立特菲尔德紧跟在后。
戴维斯第一次开火就击中一架米格机,毫无防备的米格机马上被击落;其余米格机发现被攻击,四散逃逸。此时戴维斯本该迅速爬升,取得高度后再俯冲;但是戴维斯没有爬升,反而右转攻击第二架米格机,将其击落,立特菲尔德没有看到有人跳伞。戴维斯再接再厉,准备攻击第三架米格机时,突然窜出一架米格机,立特菲尔德警告不及,戴维斯的座舱就被击中,戴维斯飞机坠落,撞入山间。立特菲尔德与米格机纠缠一阵后脱离,回到基地,报称戴维斯击落两架米格机后自己被击落。
中方原来不知道击落的是谁,后来听到是戴维斯消息后,在2月15日派小组进入朝鲜调查,经过发动地面人员搜索后,在距离张积慧落地500公尺处发现戴维斯飞机残骸和尸体。中方根据此事及张的报告,认定张击落戴维斯。张成为中国空军英雄,被大大宣扬一番;毕竟,能击落在二战中有七架战果、朝鲜战争中有十四架战果的戴维斯不是简单的事。
但是,这件事也决不是表面看来这么简单的事,因为中方的说法和美方的纪录并不吻合,基本上双方各说各话。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谁击落了单志玉与张积慧?美军记录里除了立特菲尔德报称戴维斯击落两架米格机外,当天没有其他任何飞行员报告击落米格机;除了戴维斯一架外,也没有其他损失。那么,张积慧击落的第二架是谁?又是谁击落了张积慧两人?戴维斯又击落了谁?这件事扑烁迷离,然后戴维斯身后追赠国会荣誉勋章,张积慧成为国家英雄,各得其所,这件事也一直没能解决。
不过,1990年前苏联解体,潘朵拉的盒子一开,种种问题就来了。前苏联的秘密档案现身,苏联空军参加朝鲜战争的秘密曝光,还健在的苏联飞行员也出来说话,许多让人不解的陈年旧案也逐渐获得澄清。研究人员根据这些,重新检视双方档案资料,对尚建在的飞行员进行访谈,揭露了不少谜题。
在戴维斯这方面,不同的研究人员仔细研究美第四战斗机联队的原始档案,对立特菲尔德和其他老飞行员访谈,差不多可以确定1952年2月10日当天跟中方机群那次战斗中真的只有戴维斯和立特菲尔德两架佩刀机。特别是,当年立特菲尔德在戴维斯被击落后,受到非常大的责难,许多人认为是他没有善尽僚机职责保护戴维斯的后方,由于他的失误才让米格机偷袭成功。如果当时真有其他佩刀机在场,他可能就不用负这么大的责任,也就不会承受这么大的压力。但经过50年的漫长光阴,他都已经是白发苍苍,行将就木,但是他还是重述着当年相同的经过,没有爆料来对过去五十年的这个负担来翻案。
同队飞行员道格拉斯.伊凡斯(Douglas Evans)在1984年出版的回忆录 Sabre Jets Over Korea: A Firsthand Account,也提供了对当年各次空战相当可靠的个人回忆。戴维斯被击落那天,伊凡斯不在现场,而是在东南稍远处的空域巡逻,但是他从无线电中听到整个过程。他回忆从无线电中听到戴维斯似乎是巡逻时自行脱队与米格机交战,他清楚地记得从无线电里听到戴维斯熟悉的声音说:“Look here, Baker Two。”这种呼叫是当时飞行员间的惯用呼叫,通常是长机即将攻击敌机,或者已击中敌机,提醒僚机注意看一下来确认战果的用语,Backer Two 就是立特菲尔德的呼号。第一次呼叫后不久,他又听见戴维斯呼叫一次,过后不久就听到立特菲尔德的声音:“Look out Backer Lead! Oh! No!”伊凡斯的叙述和立特菲尔德的报告相当吻合。
现在问题就来了,如果美方只有两架佩刀机参加那次战斗,一架被击坠,一架安全返回基地,如果张积慧击落两架佩刀机后,才与单志玉被击落的话,那他跟单志玉又是谁击落的呢?立特菲尔德的报告中说他自己在戴维斯被击落后曾跟在场米格机缠斗一下,开过一次火,但是检视其照相枪相片,没有击中目标的迹象。
后来,苏联资料的出现,总算提供了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根据苏联资料,在2月10日当天,第97战斗机师的 Mikhail Averin 上尉“击落两架正在攻击友军米格机的F86中的一架,该机中弹后反转坠入山间”--这里的友军通常指中朝方。根据这个资料看来,整个事件就比较说得通。戴维斯先击落了单志玉与张积慧,随即马上被 Averin 击落。
不过,近来更有证据显示,中国空军当日在该场空战中实际损失的不是两架,而是三架!这证据出自当时刘亚楼在1952年2月23日拍给毛泽东报告击落戴维斯经过的电文里,北京出版的世界军事画刊第二期第26页有此电文原本照片,另外,Xiaoming Zhang 在他的新书 Red Wings Over Yalu 里也曾经引用过。这第三架米格机的损失事实上对中方说法有负面影响。历来最多说是两架,现在证明是三架,让人不得不对传统说法的准确度有所怀疑。
这个证据并没有抵销了上述张积慧被戴维斯击落的说法,反而更合理化一些。专研空战的张文先生据此提出可能性不低的一个“现场重建”的经过:
戴维斯与立特菲尔德发现较低高度有米格机,转向准备从后攻击。
这时有苏联机群在较高高度,戴维斯没有发现。
戴维斯小组开始对中国米格机群俯冲,这时Averin及其队友也开始对戴维斯俯冲。
戴维斯在淬不及防下击落米格机群尾端的一架米格机,呼叫立特菲尔德注意确认,其他米格机四散。
张积慧听到枪声或无线电警告,转头看到数架(8架?)后掠翼飞机来袭(误认后面的苏联米格机也是敌机),同时看到后方米格机切入前面,误为敌机,跟其爬升。
张积慧爬升追赶不及放弃,向右回转,此时单志玉仍随在后侧方护卫长机。
戴维斯改为右转,击落两机中位于后面的单志玉,再次呼叫立特菲尔德注意确认。单志玉飞机坠落地面,立特菲尔德没有看到有人跳伞。
戴维斯继续攻击长机张积慧,开始射击射中目标的同时,自己飞机也被Averin从后击中,炮弹贯穿座舱,戴维斯当场死亡。张积慧飞机也受伤无法控制,只好跳伞。立特菲尔德由于戴维斯被击中的震惊,没有注意到戴维斯击落的第三架米格机。
张积慧跳伞落地,离戴维斯机残骸约500公尺处。
立特菲尔德与其他米格机缠斗一下,脱离后安全返回基地。
积慧跳伞落地仅距戴维斯飞机残骸500公尺,其实是对中方说法的严重挑战。当时喷射战斗机战斗速度在每秒200公尺上下,如果是张积慧击落戴维斯,然后过了一会儿经过一番战斗才被其他F86击落的话,那都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这是典型的机率学里“醉汉漫步”的问题。反过来说,如果是如上所述,戴维斯和张积慧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样近乎同时被击落的话,也才有可能落地这么近。
当然,也有人从行动的眼光来质疑上述说法,认为戴维斯不可能势孤力单只带了一架僚机脱队行动,或者说戴维斯一次击落三架米格机太过神奇。但是,如果仔细检视戴维斯在朝鲜战场的经历,却不会太不合理。
戴维斯在二次大战中已经是王牌,有击落7架日机的纪录。当他在1951年10月到达韩国战场后,有了如流星般的窜起,也如流星般的坠落。他的射击技术高超,尤其对最困难的偏角射击(deflection shooting)非常有天赋,同队飞行员认为他是所看过的飞行员中射击技术最佳的人,几乎可以从任何角度射击任何敌机。据称他在二次大战期间有一次以90度角击落一架零战。另外他一上飞机就变得勇猛异常,往往不顾危险,就是要把敌机打下来。例如他在1951年10月23日早上拦截中国轰八师攻击大和岛的图-2轰炸机群时,其他飞行员因为油料不足(在发现敌机前两、三分钟油料已经Bingo,也就是说到达必须返航的最低安全量),所以都只对轰炸机队攻击了两次就掉头返航,他却不顾油料攻击了四次,被认定击落三架图-2,然后在开始掉头返航时,听到被米格机咬上的队友呼救,回头来又把米格机(应该是牟敦康的座机)击落。等到他回到金浦基地时,引擎已经因为没有燃料而熄火,以无动力滑翔的方式勉强降落。
结合了射击能力、飞行技术、以及不顾性命的精神,戴维斯在朝鲜战争的纪录非常特出,往往在一次战斗中击落两架敌机。另如1951年12月13日,出击两次,各击落两架米格机。所以在机缘凑巧的情形下,他要在空战中一次击落三架并非完全不可能的事。而且,他很显然自豪于自己技术,对米格机不太看得起,所以当天会脱队求战也非偶然。不过,就是因为太过博命,他自己的队友们很早就私下地说,有天戴维斯一定会送命。伊凡斯还记得其他队友对戴维斯的评语:“He has more guts than the law allows。”
以上是就已知资料对这桩空战公案的推断,自然不能声称绝对正确,但是在一方资料大部分都公开而另一方资料大部分都仍列管之下,倚重前者的资料自也正常。个人认为这桩公案可能还可以找到更多不同管道的资料来验证,例如,原先列为绝密的美国空军侦听局(USAFSS)的资料近来也逐渐释出,很可能可以找到当天无线电监听纪录,应该也有助于解答这个五十多年来的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