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新闻周刊》:中国为何让美国人震撼
★宋美龄生前身后的四谜团
★美国曾考虑将琉球群岛交给中国 被蒋介石拒绝
★我国中止向日出口石油
★中国两千年最大悲剧:错误地重视孔子轻管仲
★2.67亿元:元代国宝错失回家机缘
★美国《新闻周刊》:中国为何让美国人震撼
作者:菲瑞德•札卡瑞阿
5月9日的最新一期美国《新闻周刊》以“中国世纪(china's century)”为总题,用了21个版面进行密集报道,从政治、经济、商业、教育、电影等多个角度解读当今中国。本文是该组报道中的封面文章:
新力量崛起于东方。美国应如何应对空前的新挑战、威胁和机会。美国人赞赏美丽,但他们更痴迷于巨大。想想大峡谷、加州红杉、迪斯尼乐园、SUV、美军、通用电气、双层吉士汉堡和大杯拿铁咖啡。欧洲人偏爱复杂和微妙,日本人崇尚微小和最小化。但美国人喜欢巨大,特别是超大。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让美国人如此震撼。这个国家的规模令美国变成了矮子――13亿人口是美国的4倍。100多年来,一小撮美国的传教士和商人为中国魂牵梦绕――前者沉迷于拯救10亿个灵魂;后者惦记着为20亿个腋窝除臭――最终却一无所获。中国十分巨大,却还非常贫穷。但一切正在改变,现在如此引人的巨大规模似乎开始成为恶兆,美国人正疑惑是否“中国威胁”正在噩梦成真。
中国崛起已不是预测而是事实
如今,每个商人都能看到炫目得让人晕倒的中国统计数据: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钢铁和水泥生产国,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过去15年间,中国向美国的出口增长了1600%,而美国向中国的出口增长了415%。 最惊人的增长样板是上海。15年前,上海浦东还是未开发的乡间。如今这里是上海的金融区,有8个伦敦金融区大,实际上只比整个芝加哥市略小一点。星巴克的CEO舒尔兹说,3年后,在中国的星巴克咖啡厅的数量可能将超过美国。
在工业革命的最高峰,英国被称为“世界工场”。如今,这一称号无疑属于中国。中国生产全世界2/3的复印机、微波炉、DVD机和鞋子,还有几乎全部玩具。(我5岁的儿子坚持要求加上玩具。) 要了解中国如何控制低成本制造,可以看一看沃尔玛。这家美国也是世界最大的公司以传奇性的效率为消费者提供价格最低的商品,甚至被某些人称作残忍和冷血。它使用技术、管理创新实现目标,但最重要的还是中国。去年沃尔玛从中国采购了180亿美元的产品。在沃尔玛6000个供应商中,中国的崛起已经不再是预测,而是事实。中国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拥有规模第二大的外汇储备。无论中国将在何时超过美国的经济规模,中国已经是全球竞技场上的主要新力量。
中国的增长为世界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巨大益处,特别是对美国。摩根·士丹利公司的一份报告称,在过去10年中,来自中国的进口商品为美国消费者节省了6000亿美元,而为生产5000个来自于同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可不是美国。商节省的开支则更多。英国《经济学家》称:“2000年―2001年美国股市泡沫破灭后,主要是中国的强劲增长将世界经济拉出了衰退的泥潭。”
过去400年中,发生过两次全球力量大转移。17世纪欧洲崛起,成为世界上最富强、最活跃和最有野心的部分。19世纪末美国崛起,代替了欧洲的角色,成为全球经济和政治的决定性力量。
几个世纪以来,世界一直是西方国家较力的舞台。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加上日本的砝码,代表着全球力量的第三次转移――亚洲崛起。巨大力量并非每天都会诞生。或者融入或者挑战原有秩序,新来者即使不带来混乱,通常也会制造压力。中美之间并不一定会发生战争或冲突,但两国间的紧张状态却很有可能出现。双方如何处理这一状态将决定未来的关系以及世界的和平。
务实政策引领中国人们谈论中国时不可避免地会提到其独特的文化。儒家文化被称为这个国家灵魂的核心,并被用来解释中国的非凡成功。但儒家思想已经传承了两千年,中国在近几个世纪来却陷入贫穷和停滞。事实上,20世纪初,德国学者马克思·韦伯试图阐释中国不适合资本主义时,正是把儒家文化列为首要原因。(文化非常复杂,你通常能够在其中找到你想要的)。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增长并非源于相对未变的文化,而是由于其彻底改变的政策。
当历史学家回首20世纪的最后几十年时,可能都会将1979年作为分水岭。这一年,苏联入侵阿富汗,为这个超级大国自掘坟墓。同一年,中国开始了经济改革。1978年12月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发表了现代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篇讲话,要求全党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和实现现代化,让事实而非意识形态决定道路。从那以后,中国走上了一条极端注重实效的现代化道路。
结果是令人震惊的,中国25年来的年均增长率达到9%,是有记录以来大国经济的最快增长速度。同期,3亿人脱贫,中国国民的人均收入上升了4倍。迄今为止,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社会动荡。中国领导人应当为这一历史性的成就获得高分。 有很多人批评中国经济道路。他们说,数字是编造的,腐败蔓生,银行摇摇欲坠。10年前他们就在预测“增长无法持续,中国将会崩溃”。迄今为止,这些预测无一成真。中国的确有很多问题,但也有所有第三世界国家梦寐以求的稳定的高增长。
中国政府计划和管理发展的能力令人印象深刻。就拿人们经常提到的中印对比来说,在微观层面,很多印度公司要比中国公司更出色,能够高效地使用资本并与世界最好的公司展开竞争。很多中国公司都是部分国有的,它们能够容易地获得外国资本却不能高效地使用它。很多中国公司只在国内市场销售也无法在全球最高水平上竞争。但在宏观层面上,中国政府在推动发展方面远比印度更加一贯和有效。
印度官员总是说,中国官员不需要担心选民。一位印度高官说:“我们做的很多事在长期看来都是傻事,但却不得不做,因为政治家在短期内就需要选票。而中国官员可以把眼光放远。” “我与世界各国的政府打过交道,中国的最令人印象深刻。”一位资深投资银行家说。很多他的美国同行恐怕都会赞同他的评价。
“中国的目标不是冲突”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一直执行着“韬光养晦”的非对抗式外交政策,即使不支持,也不去直接反对美国的政策。除了任何与台湾有关的问题外,中国外交政策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由经济动机驱动的。 但现在也出现了新的变化。约书亚·拉莫在一篇题为《北京共识》的论文中提供了中国新的外交政策的图景。“与基于武力并且不容忍其他世界观的美式权力不同,”拉莫写道,“新兴的中国的权力是基于中国自身的模式、经济体系的强大和对国家主权的绝对尊重。”
中国采取了与日本完全不同的发展战略。日本当年聚焦于出口导向经济并封闭国内市场,而中国向外国开放投资和贸易。结果是,现在大半个世界都要依靠中国市场。从美国到德国和日本,向中国的出口是驱动经济的关键因素。
2004年11月,美国总统布什和中国主席胡锦涛先后出访多个亚洲国家。一位马来西亚评论家说,胡主席的访问要比布什的成功的多。他解释道:“布什只谈反恐。我们关心反恐,但反恐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我们关注重组经济,如何面对中国的崛起,健康、社会和环境等一系列问题。胡主席谈所有这些问题,他谈我们的议题,而非只是他的议题。”从印度尼西亚到巴西,中国不断赢得新朋友。
有一批美国人――主要是新保守主义派和五角大楼的一些官员,一直鼓吹“中国威胁论”,竭力夸大中国的军事能力。中国的确正在发展军事,但与美国相比,其军费尚不足五角大楼军费预算的10%。
中国不会采用苏联模式的挑战――与美国展开军备竞赛。中国更倾向于运用经济影响力和政治技巧达到目的。“中国的目标不是冲突,而是避免冲突的同时有效利用各种形势达到目的。”拉莫写道。“这来自于古代战略家孙子的思想――上兵伐谋。” (丁雨 编译)
★宋美龄生前身后的四谜团
【一万年网讯】于 2005-07-25:“上帝让我活着,我不敢轻易去死,上帝让我去死,我决不苟且地活着。”
而今,宋美龄跨过三个世纪,走完了漫长的人生旅程,绝代风华随着她的驾鹤西去 而成为永远的回忆,但她身后留下的种种疑团却无法烟消云散,让人们久久猜测……
谜团一:为什么不回台湾安葬?
在106岁生日之前,由于宋美龄的身体状况已经非常不好,所以当时即有宋美龄身后事的种种传闻向外发散。这些传闻都没能得到证实,但有一点却是肯定的,那就是她希望自己死后不回台湾安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要求,外间有诸多的传说。
一种说法是笃信基督教的宋美龄以前曾经表示,一切都将交给上帝,身后不会随同蒋介石合葬在台湾。没有人知道她为什么执意不回台湾,但有分析人士称,蒋介石和蒋经国逝后一直没有下葬,这可能跟蒋介石一直想叶落归根回大陆有关。蒋纬国指出,蒋介石生前选定在南京紫金山、枋山、四明山三个地点,蒋经国则希望归葬浙江奉化母亲的墓旁。当时作为蒋家第三代惟一合法代言人的蒋孝勇,则坦白称移灵是家务事,蒋家有蒋家的处理方式。
第二种说法是宋美龄希望叶落归根。因为位于上海的宋氏墓园,除了有宋氏三姐妹的大姐宋庆龄的墓地,宋氏三姐妹的父母也都是安葬在这里。因为受限于两岸的政治因素,宋美龄一直无法亲自到墓园祭拜父母,所以几年前她特別委托别人代她献花致意。因此有人推测,宋美龄可能在身后选择和父母一起长眠在上海的宋氏墓园。
第三种说法是美国纽约侨界传出的,声称宋美龄已经在当地买好一块墓地,作为自己的安葬之地。由于宋美龄已表明死后想葬在纽约,纽约上州芬克里夫墓园已备好宋美龄的室内墓地。
尽管宋美龄的长眠之地众说纷纭,但外界相信年事已高的她心中早已经做了妥当的安排。
谜团二:为何不留任何文字?
106岁的宋美龄生前没有留下任何传记或回忆录,也没有留下完整的音像资料。生前,也有人劝宋美龄写点传记留下点什么,但都被她委婉地拒绝了,声称一切都留给了历史。她坚持认为,时间会让历史还原。
不过,日前,台湾有心人却根据支离破碎的记录片在台湾公共电视上播出了纪录片《世纪宋美龄》。该片分为3集,第一集是《东方与西方》,以宋美龄一生的巔峰之作揭开序幕,回到1943年中国对日抗战最艰困的时期,宋美龄以一口有美国南方口音的英文对美国国会发表演说。接受《世纪宋美龄》采访的台大政治系教授石之瑜分析当年风行美国的“宋美龄现象”,穿旗袍说英文的宋美龄留给美国无限的想像空间,对美国可说是“致命的诱惑”。
谜团三:晚年为何坚持在美?
1991年9月21日,宋美龄再度离开台湾,到达纽约。本来不愿赴美的宋美龄,为何又改变了主意呢?据台报分析,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宋美龄在台湾的亲族凋零,生活寂寞。宋美龄自1986年10月从美国返台后,5年时间里,蒋家遭逢3次大的变故:一是蒋经国的去世,二是长孙蒋孝文的去世,三是她非常能干的孙子蒋孝武也突然去世。尤其是蒋孝武的去世,间接地向人们宣告:“掌控台湾政局长达40年的蒋氏家族,正式退出政治舞台了。”虽然宋美龄在蒋孝武病逝后表现得“相当坚强”,但蒋家第三代重要人物的死,对她肯定是个沉重的打击。再有与“台独”的抬头有密切关系。第三,与宋美龄的健康状况有关。宋美龄自1978年以来,视力、听力等严重衰退,医生认为台湾的气候于她不相适宜,而纽约天气较适合。
宋美龄曾被视为“蒋家最后一位精神象征”,她此去美等于为蒋氏家族在台湾政坛的影响力划上了句号。
谜团四:在美巨额支出靠谁?
台湾《时报周刊》报道,宋美龄的名下没有一点财产,也没有任何收入,那么这些年她都是靠什么生活的,每年大约需要多少钱呢?
宋美龄淡出台湾政坛后,与台湾关系最密切的部门除了她一手创办的学校和医院外,就是“总统府”了。她虽然人在美国,2003年台湾“总统府”还是为其编列了 3位事务工作人员和两名司机,共416万元新台币,下同预算。而派驻美国的医疗人员,每人每月的薪水至少有5万元,再加上节假日奖金,一年6个人至少得600万元。所以为了照顾宋美龄,一年支出至少1000万元。
如此礼遇宋美龄,自然有其依据。蒋介石去世后,台湾当局在 1978年5 月发布了“卸任总统礼遇条例实施办法”,规定“卸任总统”配偶除可应邀参加大典外,还可以享有交通工具车辆2辆及司机2名;处理事项人员3人或4人及事务费;台湾内外医疗包括私人医生与健康检查所需的一切费用以及视实际情况由“国安局”提供安全警卫。“总统府”根据这些规定,2003年编列了416万元的预算。值得注意的是,按规定,宋美龄无论在台湾还是在海外,所有医疗费用完全由台湾当局支付,这方面都是实报实销,没有上限。
不过,也有传闻说,宋美龄靠的并不全是台湾方面提供的开支,更有蒋家人当年的“秘密资金”,至于真相如何也许只有宋美龄自己知道。
“这是一个像铁一样硬的女人”
抗战爆发后,宋美龄穿梭来往于国民党和美国政府高层中间。1943年2月18日,宋美龄成为第一个在美国议会和国会的联席会议上发表演说的外国人。
在美国时,宋美龄刻意在言行举止上表露一番中国式的民主作派,但美国人很快看出了隐藏在其内心的独裁专制,一次,在白宫的一次午宴上,正巧谈起美国矿工工会正在罢工,罗斯福便问宋美龄,如果蒋介石遇上此事会如何处理。宋美龄没有开口,却用涂着指甲油的长指甲对着喉头划了一道弧线。罗斯福不觉心中一凛,庆幸自己幸亏是坐在她的对面,而没有并排坐在沙发上。“这是一个像铁一样硬的女人。”罗斯福事后评价她道。(千龙网)
★美国曾考虑将琉球群岛交给中国 被蒋介石拒绝
环球时报
蒋介石想借助开罗会议废除不平等条约
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开始进入反攻阶段,随着意大利的无条件投降,纳粹德国的覆灭已成为时间问题,对日作战开始成为同盟国的作战重心。为此,美国总统罗斯福决定召开由美、英、中、苏四国首脑参加的开罗会议,以加强反法西斯联盟,协同对日作战。
由于蒋介石一向对苏联不友好,斯大林反对将中国列为四大强国,加上又瞧不起蒋介石,不愿与蒋会面,故对罗斯福的倡议迟迟未予答复。斯大林的态度和想法,使罗斯福颇感意外。
考虑到斯大林与蒋介石的矛盾,罗斯福决定将四巨头会议分两次开,即先在埃及开罗开中、美、英首脑会议,然后再在伊朗德黑兰开美、英、苏首脑会议。这一想法得到中、英两国的赞同。
1945年4月1日,美国海军陆战队正在进攻琉球群岛。
1943年11月9日,罗斯福致电蒋介石,告知他在两三天内去北非,请蒋介石和英国首相丘吉尔与他在开罗会晤,希望蒋介石11月22日抵达开罗。蒋介石接到电报后,认为这是一个废除不平等条约,恢复中国国家利益的好机会,于是要求手下官员拟订会谈方案。其中涉及中国政治方面的方案包括:战后将东北、台湾及澎湖列岛交还中国,并无偿接收南满铁路与中东铁路等。蒋介石对这个方案甚为满意。11月18日上午,蒋介石、宋美龄夫妇以及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王宠惠、美国在华军事将领史迪威和陈纳德等20余人,从重庆白市驿军用机场分乘两架飞机飞往埃及。
建议中美共管,蒋介石一拒琉球
开罗会议于1943年11月22日—26日召开,其间蒋介石与罗斯福会谈了4次。11月23日晚,蒋介石带王宠惠与罗斯福单独会谈,在谈到剥夺日本在太平洋侵占的岛屿时,罗斯福想到了琉球群岛。他对蒋介石说:“琉球系许多岛屿组成的弧形群岛,日本当年是用不正当手段抢夺该群岛的,也应予以剥夺。我考虑琉球在地理位置上离贵国很近,历史上与贵国有很紧密的关系,贵国如想得到琉球群岛,可以交给贵国管理。”
罗斯福突然提出将琉球群岛交给中国,大大出乎蒋介石的意料,不知该如何回答。过了老半天,他才对罗斯福说:“我觉得此群岛应由中美两国占领,然后国际托管给中美共同管理为好。”蒋介石这么一说,罗斯福觉得蒋介石不想要琉球群岛,故未再往下说。
琉球群岛位于中国台湾岛和日本九州岛之间,包括先岛诸岛、冲绳诸岛、奄美诸岛、土噶喇列岛、大隅诸岛等岛屿,面积约4600平方公里。12世纪琉球群岛上出现了中山、山南、山北3个小王国,公元1372年开始向中国明朝进贡,国王分别受明朝册封,官民与明朝往来十分频繁。此后,该群岛又形成了统一的琉球王国,但仍向中国封建统治者朝贡。1609年,日本萨摩藩诸侯岛津氏用武力征服琉球。此后,琉球王虽向明朝与萨摩藩同时进贡,但国王仍受中国册封,而且一直延续到清朝。琉球国王一直受中国册封,在交往中又偏重中国,日本统治者对此极其不满,十分担心琉球归并于中国。1872年,日本明治政府未与中国商量,强行废琉球王国为琉球藩。1879年,日本又强行吞并琉球藩设置冲绳县。
日本对琉球的强行侵占,曾引起许多国家的不满,琉球人民也曾用各种方式进行过反抗,但都失败了。琉球群岛系中国的东大门,历史上又与中国关系密切。罗斯福想把日本用武力侵占的琉球群岛交给中国,自然有他的考虑,但由于蒋介石的犹豫态度,罗斯福第一次提出的这一建议没有成功。
惧怕日本,蒋介石二拒琉球
11月25日,蒋介石与罗斯福再次会谈时,又谈到了琉球群岛。罗斯福说:“我反复考虑,琉球群岛在台湾的东北面,面向太平洋,是你们的东部屏障,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你们得到了台湾,如不得到琉球,台湾也不安全。更重要的是,此岛不能让侵略成性的日本长期占领。是不是与台湾及澎湖列岛一并交给你们管辖?”
蒋介石见罗斯福又提到这个问题,想到琉球被日本占领了多年,在国内草拟的谈判方案又不含琉球问题,变得十分犹豫。罗斯福见蒋介石半天不作声,以为他没有听清楚,又补了一句:“贵国要不要琉球?如果想要,战争结束了,就将琉球群岛交给贵国。”蒋介石犹豫再三,最后答复道:“琉球的问题比较复杂,我还是那个意见,中美共同管理为好。”罗斯福心里明白了:蒋介石是真的不想要琉球群岛。蒋介石对琉球的态度,让罗斯福感到不可思议。
自此以后,罗斯福及美方的其他人员在蒋介石面前再也不提琉球的事了。
蒋介石当时为何不要琉球群岛呢?据后来跟随蒋介石到开罗的国民党官吏们分析,他去开罗,主要是争东北、台湾及澎湖列岛,没有争琉球的方案,蒋介石认为能将东北、台湾及澎湖争回来就足够了。另一个原因是日本是亚洲强国,蒋介石怕中国得到琉球后,日本日后找中国扯皮,中日两国再结新怨。
由于蒋介石坚持不要琉球群岛,故《开罗宣言》在写到日本应归还中国的领土时,只提到“日本所窃取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只字未提琉球群岛。
蒋介石严防消息泄露
开罗会议结束后,蒋介石才回过味来,开始后悔没有接收琉球群岛。蒋介石觉得这件事说出去有损他的形象,于是叮嘱王宠惠说:“罗斯福要把琉球交给我们的问题,只有少数几个人知道,再不要往外说了。如果有人问此事,就说我们没有条约、根据,提不出理由。”尽管蒋介石对王宠惠千叮咛万嘱咐,但王宠惠回到重庆后,还是向极少数关系密切的国民党要员透露了罗斯福要将琉球群岛划入中国的事。此事在国民党高层传开后,许多人跑去找王宠惠询问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王宠惠怕事情搞大了难以收场,再也不敢讲出实情。此后,国民党的文件、档案、杂志、图书一提到琉球问题时,都说因无根据,故中国在开罗会议上未提琉球群岛的问题。
1945年3月26日,美军发起冲绳战役,并在3个月后占领了琉球群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改变了对中日两国的态度,开始扶植日本为其亚洲战略服务,美国在琉球群岛问题上的立场也发生了重大改变。1962年,美国总统肯尼迪公开承认日本对琉球群岛的完全主权。
1972年,美国将琉球诸岛交给日本。随后,日本完全控制了琉球群岛。
1962年3月19日,台湾《联合报》记者司马桑敦得知美国政府马上要公开承认日本对琉球群岛的主权时,心中很不舒服,他发表了一篇文章,指责国民党政府在开罗会议上太马虎,不提琉球问题,以致本该归中国的琉球落入日本之手,使中国的东部海防被撕开一道大裂口。司马桑敦和台湾群众当时还不知道,不是蒋介石马虎没提琉球的问题,而是蒋介石执意不要琉球,而且连拒了两次。
司马桑敦的文章引起了台湾当局的注意,为了使此事不至扩大,蒋介石亲自出面辩解。他在一次国民党的高层会议上说:“实际上,琉球与台湾,在我国历史上地位不同。我们当时(开罗会议)认为琉球是我东海的屏障,军事重要性较大。我们同意,应由中美两国经过联合国之委托程序,实行共管,又以为此非当时紧急之事,故曾表示将来再说。”罗斯福两送琉球群岛被他拒绝的事,他却一字未提。
蒋介石不要琉球群岛,日本深受其益,美国也获得了大利。今天这一地区复杂的政治军事态势,以及各种资源的纠纷,都是在这次安排的大框架下产生的。
(本文参考资料:《中国国民党与台湾》,台湾“中央文物供应社”1985年2月印,作者陈三井;《雷震全集》,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版,雷震著。)
★我国中止向日出口石油
近来,中日间一场贸易谈判的搁浅再次引起了中日两国的关注。由于中日双方对出口日本的原油数量和价格意见不一,持续了30余年的中国对日出口原油贸易项目在今年年初出现了事实上的中止局面。
对日原油出口曾一度停止
在1999年年初,中国的对日原油出口贸易也曾出现过一度中止的情况。这是因为,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国内对石油的需求量呈直线上升。从1993年开始,中国由原来的石油出口国变成了纯粹的进口国家。到1998年下半年为止,中国对日原油出口的价格已经比国内的价格低了30%。再加上当时国营企业大都面临亏损,中国方面不得不正式通知日方,1999年2月份的对日出口原油数量为零。
依据2000年底的延长协议内容,中国在2001至2003年间每年向日本出口的原油数量在300万吨至400万吨之间。去年底,中日就有关2004年至2005年原油出口问题进行协商,双方在原油贸易的数量和价格方面出现了明显的意见分歧。据日本媒体报道,协商过程中,日本方面提出希望中国能够在2004年和2005年每年向日本出口185万吨的原油。但是,中国则表示最多每年只能提供50万吨,且每桶原油的价格也比国际市场价格高出6美元左右。这些分歧最终导致持续了30多年的对日原油出口活动从今年1月开始正式停止。
中国石油不大够用
中国是个石油资源比较贫乏的国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石油生产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国内的市场需求。自1993年以来,中国每年进口的石油数量一再上升,仅以去年为例,为了满足国内的需求,中国的石油进口数量已经接近1亿吨,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的石油政策和国际石油市场的价格波动也对中国的石油生产企业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据业内人士介绍,由于国家对于原油等资源出口采取了下调出口退税的政策性限制措施,从而使国内经营原油出口的外贸企业不再有利可图,企业出口原油的积极性受到较大程度影响。
另据日本一些研究分析认为,去年大庆油田的原油产量自1975年以来首次跌破5000万吨,下滑至4840万吨。且根据中国能源战略和长期生产计划,大庆今后的年生产量仍将继续下降,长期来看大概会保持在3500万吨左右。这一计划意味着,大庆今后不仅不会继续向日本等国家出口原油,还可能难以为中国的其他地区提供原油。
日本方面认为,中国之所以降低对日原油出口,一是因为中国国内石油需求量的激增导致了中国对外原油出口能力的下降;二是因为双方在价格方面意见难以统一,最终才导致此次贸易谈判的破裂。
此外,还有分析认为,尽管大庆油田的产量出现下降,出口价格略低于中国的国内价格,但是作为年产原油仍在4800万吨左右的大庆油田来说,满足每年对日出口185万吨的原油数量仍是“小菜一碟”。中国之所以不愿继续对日出口,可能是受到日本与中国争夺俄罗斯石油管道项目活动的影响。
日本看上大庆原油的质量
日本是个能源极其缺乏的国家,在日本的能源比率中,对石油的依赖程度超过了一半,约为52%。而这些石油几乎100%依靠进口。来自中东地区的石油占据了日本石油进口的88%左右。为了摆脱对中东石油的过度依赖,解决日本的能源保证问题,日本一直在努力拓宽石油进口渠道。日本一家石油贸易公司的老板曾直言不讳地表示,在日本,无论政府还是民间,都非常重视各种原油进口渠道的建设,毕竟,日本每年全部内需原油均要由国外进口。
以往的对日原油出口都是由中国的大庆油田承担。而日本方面看上的也正是大庆原油的质量。对于进口中国大庆油田的原油,日本业内人士表示,一是中日两国之间距离较近,从中国进口原油可节省运输成本。二是大庆的原油石腊成分含量高,原油易在常温下凝固,利于运输;同时含硫磺成分低,是非常好的高品质原油。此外,日本从中国进口的原油价格一直低于或者接近于国际市场的价格。所以与其他地区的原油相比,中国大庆的原油对日本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日本一些商社仍未放弃
虽然关于大庆原油出口日本的谈判出现了破裂,但是为了能够买到中国大庆的高质量原油,日本的一些商社仍未放弃,一直在中国与各方继续接触。一支由日本主要原油、成品油贸易商组成的民间代表团,就恢复出口问题,1月末正式拜访了商务部主要官员。但在“碰壁”之后,代表团并未全部回国,其主要成员留下继续与中方交涉。目前,相关谈判仍在进行之中。
日本媒体的一篇报道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对能源的需求也在日益扩大。这种趋势会让已经非常紧张的亚洲能源供给现状越发紧张。为了取得更好的合作发展,日本今后有必要在推广节能技术和高效的发电设备等方面加强与中国的合作。▲
【转自环球纵横http://www.globbs.com/bbs/plus_adv_get.asp?get=811】
★中国两千年最大悲剧:错误地重视孔子轻管仲
说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家,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孔子而不是管仲,即便是在过去一百年中反孔最激烈的年代里,也没有多少人想到要重视管仲。中国两千多年来最大的悲剧,就是错误地重视了孔子的思想而没有重视管仲的思想,如果我们今天还不果断地纠正这一错误,中国将继续错误下去。
管仲(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出生于当时的齐国,即今天的安徽省颖上县。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出身于当时的鲁国,即今天的山东曲阜,从时间上来说,管仲是孔子的前辈老师,从学术的角度来看,孔子实际上只继承了管仲思想的十分之一二,管仲说“礼、义、廉、耻是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之”,孔子继承和发扬了管仲的这一思想,形成了儒家思想,但是却没有理解或者说否认了管仲同时提出的另外一个重要思想“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因为孔子既不懂怎样才能让老百姓“仓廪实、衣食足”,也不赞同让老百姓过上富裕的日子是最重要的,甚至鄙视立志务农的人,孔子在《论语》中公然把向他请教怎样种庄稼的樊迟说成是小人,还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儒家思想崇尚空谈、追求意识形态,把空谈和意识形态上升到空前的高度,其继承者甚至发展到“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地步。
管仲的才华,除了表现在伦理道德上面,还表现在经济、哲学、政治、法学、军事、外交,教育、人才、管理等方面。管仲的思想博大精深,即有治理国家平定天下的实践经验,也有怎样治理国家的理论总结,被梁启超誉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也被人称之为“儒道法思想的先驱”。管仲在齐国国君初亡、全国陷于一片混乱的状况下,受命于危难之中,三年便使这个边陲小国民富国强,然后使其国君成为春秋第一霸主,“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执政四十余年而善终。孔子虽然也在《论语》中自夸:“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然而实际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在孔子52岁的时候,曾被鲁国国君重用过,但是到孔子55岁离开鲁君的时候,完全没有出现三年有成的局面。孔子不懂经济、不懂军事、不懂外交、不能像管仲那样教育农民怎样种庄稼、也不懂得怎样从全国选拔人才,只会重复那一套恢复周礼的论调。天真地以为只要实现了他所倡导的那一套意识形态,就能治国安邦平天下了,一切的国计民生的问题就都能解决了。孔子的空谈和强调意识形态的治国理念是被他的时代所唾弃的,所以尽管他周游列国十几年,却没有一国聘用他,因为当时的国君都知道,凭孔子的那一套是无法治理好国家的。
然而,汉朝之后的封建君主们为什么反而重孔子而轻管种呢?我想主要原因是汉朝之前,尤其是秦朝统一之前,国君们都懂得人才的重要性,甚至把得人才看得和得天下一样的重要,所以在那样的情况下,管仲这样的有实际治国安邦才华的人是得到尊重的。但是汉朝之后的国君,往往都觉得自己才是最聪明的最至高无上的天子,所以从内心上不再重视人才,因为他们更加需要的不再是人才,而是孔子一样的奴才顺民,需要的是儒家思想这样的顺民忠君的思想和理论。对于他们来说,能不能让老百姓富裕、能不能发展经济、能不能治理好军队、能不能管理好国家等都不重要,只有保证君主的绝对权威和君主的皇权统治的安稳才是最重要。
宋朝由于儒家思想的发达,被文化欠发达的蒙古族灭亡了;明朝也由于儒家思想的发达,被文化欠发达的满族灭亡了;清朝的皇帝们被儒家思想汉化后高喊着“孝治天下”,结果被西方列强和革命党的枪炮灭亡了。文革中我们被极端的意识形态搞得天怒人怨,国民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现在一些人又在高呼要用儒家思想来治理国家,或者以自由主义治理国家等,其实不管是什么主义,都不能有效地治理国家。中国人两千多年来重孔子而轻管仲的最大悲剧是产生了一种错误的观点:总以为只要推行了一种意识形态就能治理好国家,两千多年来的中外历史已经证明这样的思维其实是错误的。
国家是一个由多种系统构成的复合体,怎样治理国家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工程,最最粗略地划分也可以分为经济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政治体系、军队国防外交体系等,而意识形态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是由于历代封建皇帝对儒家思想的推崇、文革的极端化思维方式的影响、以及冷战思维下不同意识形态的国际间较量,使得意识形态的作用被无限放大了,以至于给了许多的爱国志士一个错误的观点:只要推行了某种意识形态就能治理好国家了,就像孔子当年所幻想的那样“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礼。”使得许多很有才华的能人志士误入“务空不务实”的歧途,整天热衷于空谈,无心立志于实干,实在是害人不浅啊。所以,现在应该是中国人从重孔子轻管仲的悲剧中清醒过来的时候了。
当然,孔子的儒家思想也不是一无是处,比如孔子的《论语》作为一部劝学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书,还是非常值得看的,但是作为一部治国安的书,实在不值一读,甚至应该多加批判,以免被误导。相反,管仲的《管子》却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治国安邦的好书,值得有此志向的人们认真学习,多多借鉴。
来源:论谈
★2.67亿元:元代国宝错失回家机缘
国际先驱导报驻伦敦记者马桂花2005-07-26 报道 一个青花瓷罐卖出了1568万多英镑的天价,让多数人惊讶得不敢相信,就连自恃中国陶瓷拍卖“专家”的大师也因估价失误而大跌眼镜。
这个元代青花瓷罐在伦敦佳士得拍卖行底价100万英镑,专家说拍出500多万英镑没有问题,估计至多能达到800万英镑。但是7月12日拍卖当天风云突转……
“鬼谷下山”绝顶稀有
最终以1568.8万英镑 (合2.67亿人民币,根据伦敦当天的汇率折算)的价格成交,这个元代青花瓷罐创下了历来亚洲艺术品拍卖的最高记录,同时也刷新了中国瓷器及中国工艺品拍卖的世界记录。瓷罐也成为伦敦佳士得拍卖行本年度拍卖成交价最高的一件艺术品。
非凡的价格也部分反映了拍品的非凡品性。这件题为“鬼谷下山”的14世纪瓷罐高27.5厘米, 直径33厘米,被行家誉为“绝顶稀有”。专家认为,这件文物创下瓷器全球最高价主要是因为其出品于中国制作青花瓷器的顶峰时期,历经700年仍然保存完好。
罐上的绘图别具特色。罐上的图画的历史背景是战国时期燕、齐两国交战,为齐国效命的孙子被敌方所擒,其师傅鬼谷子接到齐国使节通知后前往营救,图画表现的是鬼谷子一行下山的情景。罐上图案栩栩如生,画工细腻,乃出自画家而非工匠之手。目前还没有任何其他瓷器上绘有同样的场景。
佳士得拍卖行亚洲部资深学术顾问苏玫瑰介绍,此罐由画艺极其精湛的画师以上等青料绘制,构图则取材自同时期的木刻版画。和此罐一样绘以人物故事的青花罐所知传世者只有七件,此罐是此前没有任何记录的第八件。专家根据罐上所绘的波浪纹、牡丹纹与吉祥纹这三道纹带推测,罐的制作时期极可能在1351年左右。
一直被误认为明瓷
稀有归稀有,但此罐的来历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曲折。瓷罐是20世纪初荷兰人范·赫默特男爵在中国购得。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他服役荷兰海军被派驻北京担任荷兰使节护卫军司令。赫默特爱好艺术,收藏广泛。有趣的是,他购买这个罐时元代还未被认定能做出如此精美的瓷器,因此他一直以为此罐是明代作品。60年代时瓷罐曾为赫默特的第一代后人拿去估价,但专家也误以为是明代青花瓷。
过去,在中国行家心目中,元代青花瓷的地位并不太高,当时在蒙古人的统治下,青花瓷件数少,易被人遗忘。西方专家也是一直到1968年克里夫兰美术馆举办蒙古统治下的中国艺术展览后,才对元代瓷器重新认识。青花瓷器花色漂亮,画工精湛,审美价值、艺术价值都极高,所以国外的很多博物馆都乐于收藏,国外的私人藏家也对青花心向往之。
连怀恩介绍说,历来古董商非常看中物品来源,而此罐来源明确,自1913年至今一直在一个家族收藏,并且以前未被世人所识,是行家眼中的“新鲜货”,因此一旦披露,市场兴趣很高。加之今年三月开始,瓷罐相继在纽约、日本、香港、上海、北京、台湾、荷兰、法国等地进行巡回展览,使得人们对藏品的感性认识不断增加,估价自然也水涨船高。
飙价疯狂
拍卖当天从100万英镑的底价开拍。竞拍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特别是中国竞拍者的加入更令竞拍险象环生,也使得价格一升再升。
据连怀恩介绍,拍卖当天参与标罐的前后至少有7、8人。不少中国收藏家也专程前来,希望投标收购这件元代青花瓷。这其中,有来自台湾的寒舍总经理王定乾;香港古董业和收藏界的翘楚张宗宪;香港瓷器鉴定家、从事明清瓷器鉴定三十年的香港艺术品商会秘书长翟建民;有中国血统的收藏家GEORGE LEE也在现场,此外还有私人收藏家通过电话竞拍。
竞价达到1000万英镑时,还有6、7个人在出价。台湾收藏家王定乾估价在800万英镑左右,把最高支撑点定在1000万。
经过多轮电话及现场竞拍后,最终伦敦古董商朱塞佩·埃斯凯纳齐以天价将这个700年前的青花瓷罐拍入囊中。埃斯凯纳齐是目前世界上经营中国早期艺术品的主要古董商。此次,他替一位海外私人收藏者竞拍。他在标价达到1350万英镑时才加入。他和一位电话竞拍者经过持久角逐,最终以高于估价十多倍的价格获胜。
拍完后,埃斯凯纳齐说他被现场的紧张气氛耗尽气力,并承认:“我已经到了我的极限,不知道我还能坚持多久。”英国当地报纸也以“疯狂出价”评价拍卖结果。
伦敦佳士得中国陶瓷及工艺品主管得斯蒙德·希利说,“这个价格简直令人惊愕。”
买家疑为美国收藏家
随着两岸三地经济的发展,来自中国本土的藏家对中国藏品的需求也在增加。这种需求也拉高了整个市场的价格。青花瓷罐的天价也是香港、台湾的买家的强有力竞争造成的。
对此,美国的《国际先驱论坛报》评论说:“(对外来占领者的报复情绪)诱使中国竞拍者参与,否则也不会出现最终这种天价。藏品的获得也考验中国人的自尊,毕竟当时荷兰人获得瓷罐时,正值中国在西方列强的压迫下沦为半殖民地。”
事实上,直至佳士得出版了拍品目录,收藏者才得知瓷罐的存在,瓷罐也开始在国际收藏圈内引起极大关注。中国人的激情也被激发,因为其他七个同一样式的瓷罐无一留在中国。国际上的专业人士相信有一群强有力的中国买家结成了同盟,试图让瓷罐回归故土。还有人相信,这些人一直拍至1000万英镑左右才放弃。
连怀恩认为,此次中国藏家没有竞得瓷罐并不意味着中国卖家没有能力,而是拍卖前计算有误,因而真正面临意外高价时一时缺乏心理准备。事实上,中国藏家实力很强,如果计算好,完全有能力购买。
中国人参加元青花罐竞拍虽多少有些让中国藏品回归故土的因素,但连怀恩认为,他们并不是要扳回所谓中国人的“面子”,而是因为此罐品质的确非常好。当然,让此罐回到亚洲,不论是大陆还是台湾,对学术研究的确有很大帮助。
拍卖成交后,埃斯凯纳齐不愿透露买家信息。他能说的就是买家“不是亚洲人,也不是英国人”。拍卖行对此也无法过问,连怀恩猜测最终买家可能是美国藏家。目前还没有听说买家会有任何关于此罐的展览计划,但他希望能借给博物馆展出,让更多的人有幸亲眼目睹这件人间罕物。
编辑: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