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实际拥有核弹头的数量 | (回到Blog入口) | 中国挑战美国制空权 »

二十世纪最大的间谍秘密

克格勃绝密档案馆馆长叛逃详情
越战冤大头--中越反目成仇


一本名为《剑与盾:米特罗欣的克格勃绝密档案和克格勃的秘密历史》的书,在英美两国一上市就跻身最畅销书之列,并且在西方情报界和反间谍机构中制造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地震。原因很简单,这本书的作者之一叛逃到西方的前苏联克格勃绝密档案馆馆长米特罗欣,揭露了二十世纪最大的间谍秘密。

  媒体掀起揭密大战

  1999年9月8日中午12时,美国广播公司在其节目预告中反复播放一条重大收视广告:“今天晚上,美国广播公司将独家报道冷战时期,一个曾向西方情报机构提供了克格勃如何对美国及西方进行间谍活动绝密档案的前苏联叛逃者的故事。”

  9月13日,由米特罗欣和英国著名间谍小说家、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克里斯托弗·安德鲁合著的《剑与盾:米特罗欣的克格勃绝密档案和克格勃的秘密历史》一书分别由英国的企鹅出版社和美国的基础图书出版社出版上市,并且立即成为畅销书。
  
  9月19日,英国广播公司也将播出一部名为《间谍游戏》的据称其内容将有“轰动全球的效应”电视纪录片。
  
  
  档案馆长出卖“天机”

  那么,瓦西里·米特罗欣叛逃时带走的6大旅行箱的绝密情报都有一些什么内容呢?
  
  让西方情报机构目瞪口呆的是,6只大箱子里塞满了各种各样的“小纸条”和“复印件”,然而,这些“小纸条”和复印件几乎件件是“宝贝”,因为它们每个都披露了克格勃最绝密的间谍活动,其中最惊人的有:
  
  ◆克格勃的绝密招募计划

苏联情报机构曾精心策划招募后来成为美国国务卿的万斯当间谍,但没有成功;也曾密谋把卡特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兹格尼尔· 勃列兹斯基招到克格勃的麾下,但最终也没有成功;克格勃在里根成为美国总统5年之前就开始研究如何“修理”他!
  
  ◆克格勃的谣言散布计划

克格勃谣言散布计划曾进行得维妙维肖,以至于愚弄了美国所有的情报机构和反间谍机构,甚至连当事者本人也被蒙得一愣一愣的。其中最典型的计划是:肯尼迪总统遇刺后,克格勃立即秘密指使特工在美国出版了一本耸人听闻的书《奥斯瓦尔德:刺客或者替罪羊?》,紧接着又仿造奥斯瓦尔德的笔迹给前中情局官员霍华德·汉特写了一封信。信和书的内容都有意无意地把肯尼迪的遇刺与中情局的阴谋联系起来!克格勃伪造的书信实在是太像了,连奥斯瓦尔德的妻子都没有认出是假信来;克格勃还散布美国联邦调查局当时的局长胡佛是同性恋者。办法很简单,克格勃的特工们不断向美国的主要媒体寄发告发信,指责胡弗是同性恋者,信寄多了,谣言也就成了事实;克格勃还有过毁坏美国民权运动领导人马丁·路德金声誉的计划。根据这项计划,克格勃将散布谣言说,马丁·路德金实际上跟当时的美国总统约翰逊勾结,想要出卖黑人的利益。非常有讽刺意味的是,美国联邦调查局也在同时损毁马丁·路德金的声誉,散布谣言说,马丁·路德金跟共产党有秘密关系!
  
  ◆克格勃秘密窃听计划

前苏联克格勃还窃听过美国高级官员,比如说当时还是总统国家安全顾问的基辛格与他的未婚妻之间情意绵绵的电话;克格勃还把窃听器安装在美国国防供货商的电话机或者传真机里;纽约港也是克格勃的重点破坏目标,克格勃的秘密档案详细记录了纽约港工作人员的工作与生活规律以及纽约港的安全薄弱环节。
  
  ◆克格勃的武器窃取计划

更惊人的是,这些文件还说明,苏联有一半以上的武器设计是从美国那里偷窃来的!许多美国的新飞机或者新坦克的设计图纸刚一出来就落到了苏联间谍的手里。
  
  ◆克格勃的消灭叛逃者计划

克格勃还制造一些“教训”苏联叛逃者的计划。比如说克格勃曾经制定了一个对付叛逃到西方的苏联著名芭蕾舞演员伦道夫· 纽列耶夫的秘密计划。根据该计划,克格勃特工要打断他的双腿,使他从此上不了舞台。不过,这项秘密计划最终没有付诸实施。
  
  有消息透露说,米特罗欣的6大箱子情报绝不只此,其带来的详细资料最早可以追溯到十月革命,最近可以了解到八十年代时苏联重大的间谍活动。这些资料的曝光可以让十多桩尘封许久的美国间谍大案水落石出。  
  
  克格勃放在欧美的原子弹

  更让美国和西方国家震惊的是,前苏联克格勃间谍曾在美国和其它西方国家领土内偷偷屯集弹药、通讯设施,甚至微型原子弹!

  根据米特罗欣提供的绝密材料,前苏联针对美国等西方国家重要的目标―――政府机构、水坝、城市供水系统、电网、弹药库制定的具体详细的攻击措施。米特罗欣曝光的其中一项克格勃绝密计划是:在纽约、华盛顿或者其它重要的美国城市,白人与黑人社区交接处制造恐怖爆炸事件,从而引发美国的种族冲突,给美国社会造成总体混乱!
  
  最令人震惊的是,克格勃间谍在六十~七十年代曾经秘密勘察了美国和西欧数千处潜在的战略目标,比如说电站、输油管和其它基础设施,并且在其中一些最重要的场所埋设了大量的炸弹!这些炸弹多数至今仍在这些目标附近。在美国,克格勃的潜在攻击目标遍及全国,其中被列为头号攻击目标的是从得克萨斯州埃尔·帕勃到加利弗尼亚哥斯达米萨的一条输油管;第二个目标是蒙大拿州的亨里·豪斯拦河大坝,因为一旦这个大坝被摧毁的话,纽约州的电力将彻底被毁。
  
  米特罗欣的绝密材料还包括克格勃如何在美国一些秘密场所隐藏武器、无线电台和钱财的计划。但美国有关当局从未发现这些藏宝地。

  不知是米特罗欣带来的情报不准,还是他对美国的执法部门留了一手。

  不过,米特罗欣去年曾小帮了瑞士警方一把,结果找到了克格勃在瑞士境内的数个“藏宝地”。这些秘密武器通讯器材及活动经费隐藏地布满了饵雷,如果没有米特罗欣指点的话,那么,就算找到了“宝贝”,那些“寻宝”的警察也已经被炸得粉身碎骨,因为瑞士警察在打开一个“消防水龙头”的时候,整个地区发生了大爆炸。
  
  米特罗欣说,克格勃制定这项计划的目的是:一旦东西方爆发大战,克格勃特工将全面引爆这些预先秘密埋设在欧美的爆炸物,破坏当地的战略目标,制造社会混乱,从而支援正面战场作战。  
  
  实施“美男计”

  为了提高西方男性叛逃者和间谍“勾引人”的“技巧”,克格勃还专门派一些漂亮的女特工对他们进行强化训练。
  
  曾是英国苏格兰场警官的约翰·西蒙今年63岁,当年他是苏格兰场扫黄队的高级警官,曾因被指控有受贿行为而遭停职,1972年逃往莫斯科,并且被克格勃招募。
  
  接着,克格勃便对西蒙进行了“特殊的训练”。“两个特别漂亮的克格勃女特工负责教我如何成为一个更有魅力的情人。也许我以前不是一个好情人,所以这倒是让我十分感兴趣。”克格勃训练西蒙的目的是让他成为一个“甜蜜的男人陷阱”,以勾引那些在英国使馆里工作的孤独的女职员,从她们身上套取绝密情报。西蒙的工作还算“出色”,8年中,被他拉下水的包括在莫斯科英国使馆工作的两名英国女职员。此外,他还在波恩俘获了一西德官员妻子的“芳心”。

  西蒙因出色的工作而受到了当时的克格勃首脑也就是后来的苏联最高领导人安德罗波夫的高度赞扬。
  
  后来,特别想家的西蒙借出国执行任务之机溜回了英国,并且因腐败罪被判两年的监禁。在接受审判时,他曾把自己的传奇经历告诉英国审判人员,并且表示愿意说出所有的秘密,但没人相信。  
  
  超级“鼹鼠”纷纷暴露

  左邻右舍们做梦也没有想到,成天只在自家花园里伺弄花草,偶而自制点果酱还送给邻居的87岁老太太梅莉塔·诺伍德,竟然会是前苏联克格勃的一名超级间谍,为苏联成功研制原子弹立下过汗马功劳,甚至还获得过克格勃的最高勋章―――红旗勋章!
  
  梅莉塔的父亲是一个拉脱维亚的难民,母亲是一位英国教师。年轻的梅莉塔是一位狂热的英国左翼思想家,英国共产党的秘密党员。

  1932年,20岁的梅莉塔谋得了英国非金属研究协会秘书职务之后,决定利用职务之便向苏联传递最重要的原子弹研制情报,因为正是英国非金属研究协会成功研制了英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克格勃绝密档案对她的评价是:“是一个专心,可靠,纪律性很强的间谍,绝对有可能成为最出色的助手。”

  在接下来的秘密间谍活动中,梅莉塔向苏联提供了大量关于英国原子弹研制过程的绝密情报。当时,斯大林对英国原子弹设计的了解,甚至比英国政府的各位部长们都详细得多!
  
  英国反间谍部门是直到近日才借助米特罗欣曝光后的绝密档案,发现这个超级女间谍的。

  实际上,被米特罗欣6大箱绝密情报出卖的不仅仅是梅莉塔一个人。
  
  美国联邦安全局早就怀疑美国国家安全局前特工罗伯特·利普卡是苏联间谍,但一直没有证据。直到英国情报机构透露了米特罗欣部分绝密档案之后,曾于六十年代为苏联干过10年间谍的利普卡才遭逮捕,并被判了18年的监禁。美国联邦调查表示,更大的“鱼”还在后头哩。
  
  根据英美两国情报和反间谍部门官员的估计,米特罗欣绝密档案的公开还将导致超过12名超级克格勃间谍被捕!  
  
  米特罗欣叛逃经过

  那么,米特罗欣是如何得到这些绝密情报,然后叛逃的呢?
  
  1992年的一天,一位长得相当粗壮的俄罗斯人神不知鬼不觉地“踱”进了美国驻拉脱维亚里加的大使馆,然后向派驻美国使馆的中情局官员提出了叛逃的要求。此时的美国中情局已经被成千上万个以种种借口要求“叛逃”到西方的俄罗斯人弄得腻烦了,他们断定这又是一个想到西方国家淘金的“投机者”,于是断然拒绝了他的要求,特别是当它们了解到此人只是克格勃档案馆的管理者时,就更不感兴趣了。只有时任中情局反间谍部门负责人的保罗·雷德蒙德力主收留这名俄罗斯人,但他的意见没被接受。
  
  遭到拒绝后,那个俄罗斯人脸色煞白,仓皇逃出了美国大使馆。他并没有逃远,而是匆匆溜进了与美国大使馆仅一墙之隔的英国大使馆。在与这个俄罗斯人经过几个小时的长谈后英国人大喜过望:钓着了一条“大鱼”,当即同意他的叛逃要求,并且帮助他把6大箱的绝密情报资料一起弄出了拉脱维亚。
  
  那位仓皇出逃的俄罗斯人就是克格勃绝密档案局局长米特罗欣!

  他所带的6大箱绝密情报资料是他1972年至1984年任克格勃绝密档案馆馆长期间一点一点带回家的。他把这些记录着克格勃重大间谍活动的“小纸条”或者复印件塞在鞋底或者裤子里偷偷带回家,然后又把它们装进几个金属箱里埋入自家住所的地下。
  
  叛逃到英国之后,英国反间谍部门立即给他找了一处安全的住所。
  考虑到俄罗斯反间谍部门可能仍把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英国情报部门一直封锁一切有关他的消息,并且给他换了新的身份。
  
  美国联邦调查局反间谍特工戴维·梅杰说:“米特罗欣堪称我所知道的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叛逃者之一。”美国司法部前法官约翰·马丁说:“米特罗欣带来的这些秘密情报档案为我们了解很长一段时间来苏联间谍活动的规律和秘密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美国联邦调查局副局长比尔·布莱恩特说,米特罗欣带来的绝密档案解决了许多悬而未决的间谍案。


越战冤大头--中越反目成仇

中越美苏四国的越战档案披露,当年中越秘密商定,若美地面部队越过十七度线,中国将出动陆军迎战。美国获知後不敢将战事升级。越南脚踏中苏两船取利,埋下中越反目祸根。

今年四月三十日是越共攻占西贡(今胡志明市)三十周年纪念日。从六十年代一直延续到七十年代中期的越南战争,主战场在越南本土,却将老挝、柬埔寨等印度支那国家都卷了进去,而中、美、苏这三个大国也都在这场战争中恩怨交缠,敌我友互相分化组合。更有甚者,中越原是“同志加兄弟”的盟友,後来也一度变为兵戎相见的仇人。越战使越南南北方军民丧生约二百万人,上百万人投奔怒海,流亡他乡;美国军队死亡五万八千人、受伤三十馀万人。

越战结束後,有关秘密档案相继揭开,世人对这一历史悲剧渐渐有了新认识。六十年代中期,美国政府派遣大军赴越南参战,以为不这样做,就不能挡住“赤潮”,整个中南半岛,甚至整个亚洲,都会成为共产党的天下。然而,当时的美国总统没想到,这场战争以南北越统一告终後,亚洲不但没有“全面赤化”,反而出现了北京出动数十万军队“教训”越南的戏剧性变化。中越这一仗标志著冷战思维破产,新世纪国际政治告别了两大阵营平分秋色的局面。

中越两个亚洲共产大国为甚麽会从“同志加兄弟”变成兄弟反目、兵戎相见呢?这场战争到底谁是真正的胜利者?近年陆续解密的东西方有关档案,提供了解读的关键。

苏联秘密档案曲线曝光

这些逐渐披露的资料有许多是从苏联解密档案中辗转取得的,其中数据不少属越南国防部和中国有关部门的高级机密资料,它们掩藏在铁幕之後、尘封已久。原来,当年越南政府周旋於中苏争拗之间,一方面,不满中方阻碍其与苏联交往,但也不愿得罪中国,失去中国方面的军援;另一方面,又日益亲近苏联,每与中共领导人会谈,会後常将有关情况通报苏联。另有一些绝密资料,来自美国的解密档案。至於美方如何得到这些情报,至今仍是个谜。内中是否谍影幢幢不得而知。

不少资料是首次公之於众的。例如资料披露,一九**年十月,中国总理周恩来率外长陈毅元帅、副总参谋长杨成武上将等人赴河内,与越南主席胡志明、总理范文同、越共总书记黎笋及老挝人民革命党总书记凯山、爱国战线主席苏发努冯等举行秘密会议。当时三方商定,如美军只是介入南越地面战斗,派机轰炸北越,中国也只派出防空部队赴越;一旦美军越过北纬十七度线,中国将派出地面部队赴越参战。一九六五年四月,越方正式要求中方派遣支援部队。一九六五年六月九日,第一批中国志愿部队开入越南。从此起至七零年七月,与越军并肩作战,浴血战场。

其後,这一“机密”,由中方通过英国间接转给美国,目的是通知美国:这是底线,不能打破。

中国军事科学院研究者曲爱国认为,中国的介入使美国政府谨慎地决定,不让地面部队越过北纬十七度线,避免了中美两国军队在地面正面冲突,否则,这场战争可能成为另一场朝鲜战争。

中国援越军人阵亡逾千

来自中国大陆的资料则首次披露了中国援越部队伤亡情况:一千一百人阵亡,四千二百馀人负伤。同时还详细披露了中国军队的战绩:中国防空部队在越南对空作战共二千一百五十三次,击落敌机一千七百零七架,击伤一千六百零八架;铁道部队则在越南新建铁路一百一十七公里,改建铁路三百六十三公里;同时入越的还有通信工程大队、後勤部队、筑路部队、扫雷工作队、民兵等。中国给越南的物资援助,总额达二百亿美元。

六十年代开始的这场越战,其实可以追溯到更早期的印度支那抗法战争;中越的结盟起於中国支持越共抗击法军、取得奠边府战役的胜利。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者曲爱国披露,抗法战争期间,中国是唯一向越共提供军事援助的国家,越共军队的「全部武器弹药和装备都由中国按照预算和战役的需要直接提供」;他公布的大量数据表明,越南抗法期间,中国向越南提供各种枪支共十一万六千馀支,各种大炮四千六百三十门和大批通讯、工兵器材及粮食、被服、医药等军需物资。中方先後派出防空、工程、铁道、後勤保障等支援部队共二十三支队,九十五个团另八十三个营,总计三十二万馀人,最多的一年达十七万人。

中美苏关系左右中越关系

中共和越共这一对“同志加兄弟”,为何会反目成仇?从战争年代的档案中其实已有迹可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李丹慧研究有关档案後,向亚洲周刊表示,中越两国关系大起大落,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在於国际冷战格局下,中、美、苏三国关系变化的制约和影响;中苏关系及中美关系的变化对中越关系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她指出,中国在政治上、军事上支援越南,就要求越南不要站到苏联方面去,甚至要有所行动;後来中国为了抗衡苏联而改善中美关系,又要求越南有所配合,不免予人改变了初衷又要强人所难之嫌。

其实,就是在越战期间,民族主义感情也高於战友关系。亚洲周刊获悉,当年越南政府派了不少人到上海的钢铁厂和纺织厂学技术,上海当局十分厚待他们,把淮海中路重庆南路一带的优质民居腾出来让他们住。他们也一直对上海人民怀有好感。可是,中美关系开始解冻却大大地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令上海当局吃惊的是,北越人策划在尼克松访问上海的时候,在沿街的窗口打出抗议的横幅。此事被中国方面及时发觉,预先做足了防备措施。在尼克松到访上海期间,北越人受到所在单位和部门的「热情款待」,又是带他们到景点去参观和游玩,又是领他们去高级饭店美餐,哄得开开心心,总算避过风头。双方都嘴上不说,但心知肚明。这可能是中越民间感情上最早的芥蒂。

另二位中国学者杨奎松、沈志华论及上述变化时表示,中国的立场是从主张武力解放印度支那到力主实现东南亚和平;从主张和平共处到主张冷战共处;从反对越美和谈转向联美抑苏,一直发展到劝告越南适时结束战争,造成了後冷战时期另一种混沌而共生的局面。

中美苏三方都不是赢家

李丹慧还指出,四个三角角力的结局是:中美苏三方谁都不是赢家,只有力量最弱的越南获得实际利益,实现了民族统一,并利用大国间的矛盾,藉助苏联实力提高了自身地区性大国的地位,从而走上了联苏抗华,推行地区霸权主义的道路。

在中越两党这一对欢喜冤家的“恩仇记”中,两国领导人的个人意见有时左右了局势,深化了矛盾,加上两国之间历史上从属关系遗留下的成见,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形成的利害关系,更使积怨日深,以致连蜜月时期的频繁交往及好话说尽的外交辞令也无法消融这些嫌隙,最後使关系迅速裂变。

共产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往往可由两国领导人的言辞交锋中寻出。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冷战国际史项目提供了一批非常重要的文件,其中就有根据俄国解密档案文件英译的中越、中老及中柬领导人七十七次谈话的珍贵记录文本。中国学者据此向越南学界覆核其中一些资料,加上注释,除选出一部分译成中文首次披露外,其他部分则引入各自相关论文中。

会谈记录显示领袖性格

这些谈话记录了一些事件的蛛丝马迹并再现了领袖的独特风格和魅力。譬如毛泽东经常谈笑风生,以幽默口吻议论天下大事,其个人意志乃两党两国关系中最具影响力的因素,他主导了这种变化的趋势,也因此影响了东西方冷战的格局;邓小平则坦率直言,对越南方面的“误解”敢於不留情面地指出,从他的谈话中正可领悟,七十年代末邓决定“教训”越南原来早有伏线;而周恩来的耐心细致,坚决贯彻毛泽东的主意,似也可略窥一斑。越南方面除黎笋外,参与最多会谈的就是刚於上周逝世的总理范文同。这些谈话记录将为研究两国、两党的微妙关系提供新的历史证言。

东西方学者反思越战

在美国为首的西方,有些学者正对发生在印度支那半岛的这场战争,进行反省和总结,而今年一月十日至十二日,以亚洲地区学者为主、议题是《关於中国、东南亚与印度支那战争的新证据》的国际学术讨论会,也在香港大学举行。会议由港大历史系、亚洲研究中心、美国研究中心和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冷战国际史项目联合组织,出席会议的有来自中国、越南、美国、俄国、挪威的二十六名学者。

参与这次会议的中国学者大都是中青年研究家,分别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共党史研究室等“智库”。他们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作了深入探讨,并根据美国、苏联解密档案、越南有关文献和中国有关资料、档案,披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秘辛,同时阐述了许多新锐的论点。例如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的李向前在《越战与一九**年中国经济政治的变动》中,提出了新论点,指出中国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也对越战起著无形的催化作用,为越战对中国经济政治产生的影响作出恰当的定位,从中也可看出当年自感内外受敌的毛泽东,将大政由经济建设扭转为准备打仗的轨道,反映了他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一个思路。

中国首部越战研究力作

上述最新研究成果已汇集於即将由香港天地图书公司推出的《中国与印度支那战争》书中。这是中国学者第一部“越战研究”的力作,作者们能以较开放的研究视角从事研究,一改过去的八股思辩模式,将中越关系放在冷战时期的大框架中,依据各种解密档案和新的史料综合分析,尽量站在一个公允的立场去阐发论见。此书解读了越战时中、美、越、苏之间错综复杂的较量,全方位解构了冷战中波谲云诡、合纵连横的外交角力和惨烈战斗的源起与祸害。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譬如:关於越南对华政策心理背景的研究,对老挝、柬埔寨在这战争中的作用与地位的探讨等等。

发表一个评论

(如果你此前从未在此 Blog 上发表过评论,则你的评论必须在 Blog 主人验证后才能显示,请你耐心等候。)

关于

此页面包含了发表于May 09, 2005 06:32 AM的 Blog 上的单篇日记。

此 Blog 的前一篇日记是 中国实际拥有核弹头的数量

此 Blog 的后一篇日记是 中国挑战美国制空权

更多信息可在 主索引 页和 归档 页看到。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此 Blog 中的日记遵循以下授权 Creative Commons(创作共用)授权.
Powered by
Movable Type 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