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东方日报》连载:两岸秘密使者
文/李集慧 (香港东方日报 2004 02 24 --2004 02 28)
化解敌意
日本《读卖新闻》报道,陈水扁在选战中派密使赴大陆,传达重要讯息,如果当选连任,不会宣布台独。
倘若是事实,这一动作有其积极一面,两岸密使的暗中会晤,主要为化解彼此之间的敌意,打通密谈管道。在北京来看,扁有台独本质,积重难返,密使难有作为。
两岸密使接触,由来已久。蒋介石找名记者曹聚仁试探北京意向;蒋经国的密使沉诚穿梭两岸之间;李登辉以亲信苏志诚为密使,另一密使是郑淑敏。
密使往往在两岸关系紧张或发生危机时出现。两岸第一位密使,是在危情背景下应时而生。
一九五六年一月三十日,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周恩来总理作报告,提及解决台湾问题有两种方式,一是武力方式,二是和平方式,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就在这个月十八至十九日,解放军出动一百三十七艘舰艇,进行一江山岛登陆战,一举解放了近海的一江山岛。到二月九至廿五日,解放军乘胜而解放大陈岛、渔山列岛和披山岛等。
至此,浙江沿海岛屿全部被解放。北京同时对台展开和平攻势,提出以和为贵,爱国一家。
北京的战和态度,难以捉摸。蒋介石当时处境,有惊亦有险,于是指示蒋经国,物色密使赴大陆走一趟,试探握手言和可能性。蒋经国派人到香港,接触原中央社记者曹聚仁,请他担任秘密使者。
曹聚仁是抗战时名记者,蒋经国战时在江西戆南创办《正气日报》,聘请曹聚仁担任总编辑。他亦做过蒋经国孩子的家庭师,与蒋家算是有点关系。
曹氏一九五○年来港,继续从事写作。
曹聚仁接获蒋经国任务后,通过当时香港《大公报》社长费彝民介绍,一九五六年七月前往北京,以采访新闻为名,实际上是探探北京对台湾的意向和虚实。
曹聚仁在北京意外地获得周恩来和毛泽东先后接见。曹氏事后作出两个判断:大陆对台湾不是解放,而是统一;毛泽东不再蔑视蒋介石,而是采容忍态度,愿意握手言和。
泄密风波
在密使活动中,曾发生泄密风波。一九五八年八-廿三金门炮战之前,毛泽东接见曹聚仁,向他透露解放军即将炮轰金门,要打给美国人看,以避免美国插手台湾事务。毛泽东让曹聚仁向蒋介石父子传达这个讯息。
曹聚仁回到香港后,没有把毛泽东告知他的机密呈报蒋经国,却以郭宗羲名字,在新加坡《南洋商报》发表这则独家内幕消息。
毛泽东和周恩来对曹聚仁做法甚为不满,毛泽东是希望曹氏直接将机密传达给蒋氏父子,具有特别意义和作用,而不是公开泄露天机。曹聚仁犯了作为密使的大忌——泄密。
曹聚仁一九○○年生于浙江浦江蒋畈村,廿多岁即以中等师范生学历,在复旦和暨南等大学授课,抗战时期成为名记者。他于一九七二年七月廿三日在澳门逝世。周恩来曾为曹聚仁亲拟碑文:「爱国人士曹聚仁先生之墓」。
曹聚仁为两岸和解试探而奔波的时候,曾被北京当局安排游览浙江奉化,前赴溪口参观蒋家大宅和蒋母墓园,拍了不少照片。他把照片连同报告呈送蒋经国。蒋介石看到这些照片,百感交集,由此而感受到大陆的善意,从而决定多派一名更有分量密使前往北京活动。
蒋氏父子选中立法委员兼国民党候补中央委员宋宜山,他成为第一个从台湾出发的密使。宋氏与当时大陆统战部长李维汉是湖南同乡,有共同语言。宋宜山之弟宋希濂,是蒋介石门生,国民党军队兵团司令,一九四九年任川湘鄂三省绥靖主任,指挥十四万大军作战,却被解放军所俘,囚于北京。宋宜山以看望其弟为名,掩饰密使的真实身份。宋希濂五九年获释后,担任政协委员。
宋宜山于一九五七年四月经香港进入大陆,在北京获得朋友接待,某天和友人在一家老饭店旧时,周恩来突然出现,与宋握手。宋的密使任务就此正式展开。
宋宜山后来返回香港,向蒋介石写报告,指出大陆政通人和,与中共统一,实为鱼水相依,反攻大陆实太远矣。宋又把周恩来赠送给蒋的茅台酒和两棵东北老人参寄到台湾。蒋介石看了报告以后,疑心顿起,他认为大陆对宋宜山已经统战成功,下令他继续留港,不必回台了。
秘密管道
密使古往今来皆有,受命于政治领袖或政府,进行秘密特定接触,传达讯息,谋求和解。在两岸关系上,密使虽然经常进行特殊政治沟通,从中调停,甚少取得真正成功。
据说,陈水扁确曾利用密使向北京传话,表明如果当选连任,不会宣布台独。亲民党人士透露,密使之一是富商王永庆之子王文洋。
两岸间的密使活动,往往予人和解有望的感觉。扁可能为争取选票而打密使牌,故意泄露消息,以抗衡对手连战。国民党候选人连战表示,一旦当选总统,将在就职之前访问大陆,谋求改善两岸关系。连战此言是选战撒手,因台人所求,稳定第一。
扁的所谓「不独」,属于政治伎俩,亦是旧调重弹,北京不会信其确有诚意。李登辉一九九六年五月廿日就职前夕,据称也曾透过密使向北京传话,在职期间不会搞台独。曾几何时,他变成台独大旗手。
李登辉这位密使是陈炳基,李、陈二人是早年在台搞地下工作的「中共同志」。李登辉九六年就职前夕与陈炳基密谈,把就职演说及未来施政重点告诉他,并请他把「任内不搞台独」的话传给北京。李登辉事后在消息曝光后,矢口否认其事,指一切属子虚乌有。
李登辉任内有多位密使,包括隐居香港的禅学研究者南怀瑾。九十年代两岸接触频繁,南怀瑾曾返家乡浙江,成立基金会,资助大学育。他是沟通两岸的密使,促成一九九三年四月「汪辜会谈」,打通两岸秘密接触管道。
另一密使是台湾前总统府办公室主任苏志诚。苏在南怀瑾穿针引线之下,一九九○年除夕,在香港与代表杨尚昆的杨斯德会面。苏志诚从此经常来港从事密使任务。
此外,郑淑敏于一九九一年担任华视企划室经理时,奉李登辉之命,以华视文化公司执行副总的名义,经香港赴北京探路,获当时国家主席杨尚昆接见,建立起李登辉与杨尚昆沟通的秘密管道。该管道直至二○○○年五月李登辉卸任,仍然存在。
超级密使
陈水扁一月十八日发表施政报告,透露二○○○年五月廿日就职之前,大陆有力人士向他传递讯息,希望两岸共同处理未来一个中国问题。扁还拿出字条,声称是证据。
他的所谓大陆密使传话,很快被戳穿是谎言,大陆国台办否认其事。扁被指玩弄选战花招,故布密使疑云,抬高身价。
扁对密使活动和作用很感兴趣是事实,他二○○○年就职后,指示手下在“总统府”寻找密使档案,但遍找不到。据相关人士解释,密使活动向来不作纪录,以避免泄密,引起外界诸多误会。同时,新旧政权交接,也可不必留下这类纪录。扁上台之初,很希望知道国民党执政时期的密使真相,作为处理两岸关系参考资料。
李登辉在任时期,三位密使是师生关系,苏志诚和郑淑敏是南怀瑾的学位。这种关系使密使任务更畅顺进行,有更好沟通。苏、郑二人经常在香港南怀瑾的寓所交谈,或会见大陆重要人物的代表。九十年代,苏志诚以密使身分来港活动数十次之多,又曾在澳门和珠海密晤曾庆红。后者现在担任国家副主席。
苏志诚和郑淑敏都表示,他们和南怀瑾的最大密使成就,是促成“汪辜会谈”。
据曾任行政院长的郝柏村披露,实际情形是功在李光耀。一九九二年二月李光耀访问台北,向郝柏村表示,受托于早前访新加坡的杨尚昆,试探两岸举行会谈的可能性。
杨尚昆当时是中国国家主席,当然要找重量级人物向台湾传递讯息。李光耀是两岸领导人的朋友,而且一向关心两岸统一,是最适当的传话人。
李光耀与郝柏村是旧识,早在蒋经国主政时期即已接触。李光耀经常周旋于两岸之间,被认为是超级调停人。
李光耀认为,杨尚昆之意,是最初只谈经济合作,不谈统一。这样大家都易于展开接触。李氏捎来杨尚昆两岸会商口信后,再经两岸密使接触,讨论有关细节,最后使「汪辜会谈」于一九九三年四月廿九日在新加坡举行。
鞠躬尽瘁
两岸密使活动,始于蒋经国,他认为国共如果有第三次合作,必有一番作为。国共第一次合作使北伐成功;第二次合作抗日胜利。倘若有第三次合作,必将改变世界和中国命运。
他于一九五○年五月,在其父蒋介石同意下,指派李次白前赴上海,会见当时上海市长陈毅,试探和谈可能性。李次白的妹夫是陈毅胞兄陈孟熙。这种关系使李与陈毅可以深谈。
李次白出身黄埔军校第六期。蒋经国与他约好以「表妹婚事成否」一语,代表此行成败。结果是「表妹结不成婚」,因陈毅意见是:目前谈国共合作为时尚早。
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七年,蒋经国委派在香港经商的沉诚,穿梭两岸之间,担任密使。沉诚是黄埔军校十七期毕业生,曾任蒋经国随从参谋,后以少将军衔退役。一九八七年三月十四日杨尚昆在北京接见沉诚,提出双方谈判应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为主体,如果以两个政府来谈,可能产生不对等现象,党对党谈判灵活得多。先谈合作,后谈统一。
沉诚一九八七年三月廿九日返台北,把杨尚昆亲笔信交给蒋经国。蒋经国表示要好好研究,又说把信函交给老夫人(指宋美龄)看,详细研究才作出决策。蒋经国认为北京确有和平统一诚意,他不久就宣布开放台人往大陆探亲政策,解除戒严令,打算在次年(一九八八)国民党中常会上,讨论派代表到北京举行和谈的问题。一九八八年一月十三日,蒋经国病逝,享年七十八岁。两岸秘密接触只得中断。
大陆方面最著名的密使是章士钊,他是一九四九年国共和谈的南京国民政府代表,谈判破裂后留在北京。章氏一九五六年带中共中央给蒋介石的信件来到香港,会见旧识许孝炎,托他把信转交蒋介石。信中主张国共谈判,实现第三次合作。许孝炎当时主持《香港时报》。章氏此行促成后来两岸密使接触。
章士钊一九七三年五月廿五日,以九十二高龄,从北京乘专机到香港,代表毛泽东和周恩来,担当两岸居中调解的和平专使。章老六月下旬一病不起,七月一日与世长辞。他身负民族使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完)